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四川省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0年11月).pdf简介:
四川省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0年11月).pdf部分内容预览:
(四)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和抗震性能设计。 (五)结构计算和关键部位分析。 (六)针对结构不规则类型及抗震薄弱部位采取的加强措施。 对于特殊体型(含屋盖)或风洞试验结果与荷载规范规定相差 较大的风荷载取值、特殊地基处理方案、永久性高边坡或高挡土墙 方案、复杂场地治理方案等,宜在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前进行专门论 证。
第四章岩土工程勘察成果
第七条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审查要点: (一)报告中应明确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所 对应的建设项目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名称。 (二)波速测试孔数量和布置应符合规范要求:波速测试孔深 度应满足覆盖层厚度确定的要求:标准贯入试验等原位测试应满足 地震效应评价要求。 (三)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应正确;边坡稳定性评价应正 确。 (四)场地液化判别和液化等级评价、软土震陷判别应正确。 (五)场地类别划分应正确。 (六)建筑场地的地段划分应正确;场地属于抗震不利地段 时,应提出相应抗震措施建议。
(七)地震动参数取值应正确。 (八)地基基础方案建议和抗浮评价应合理,所提岩土参数适
第八条地基和基础设计的审查要点: (一)地基基础选型和地基持力层选择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报 告的建议,否则应补充勘察(必要时)和完善勘察报告内容。 (二)地基基础类型应合理,地基持力层选择应可靠。 (三)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确定应止确。 (四)建筑物总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应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五)高宽比较大时,应进行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倾覆和抗滑 移复核。 (六)当地基持力层存在液化土层时,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 夜化等级采取相应的抗液化措施。 (七)建筑场地属于抗震不利地段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 生地基震害,同时对结构采取针对性的抗震加强措施。 (八)边坡设计宜采用独立的支挡结构,建筑主体结构不宜兼 做挡土墙。
第六章 上部结构的抗震设计
第九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审查要点: (一)结构选型、地震作用传力途径应合理,对可能出现的薄 弱部位应采取合理的抗震加强措施。 (二)结构的总体刚度应适当,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 性宜接近(T2/T1不宜小于0.8),变形特征应合理;楼层最大层间 位移和扭转位移比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三)应明确结构竖向不规则和平面不规则的程度,其规则性 可参照《四川省抗震设防超限高层民用建筑工程界定标准》DB51 T5058判定。 (四)应避免软弱层和薄弱层出现在同一楼层。 (五)应合理设置防震缝,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 际情况的计算,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地震扭转效 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并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六)多塔、连体、错层等复杂体型的结构,应尽量减少不规 则的类型和不规则的程度;应注意分析局部区域或沿某个地震作用 方向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分别采取相应加强措施。对复杂的连体结 构,宜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包括施工),必要时补充不同工况下各 单塔结构的验算。 (七)当结构的儿部分连接薄弱时,应考虑连接部位各构件的 实际构造和连接的可靠程度,取结构整体和分体计算的结 果进行包络设计,并进行抗震性能设计。
(八)应注意加强楼板的整体性,避免楼板的削弱部位在大震 下受剪破坏;当楼板开洞较大时,宜进行楼板受剪承载力验算。 (九)出屋面结构和装饰构架自身较高或体型相对复杂时,应 参与整体结构分析,材料不同时还需考虑阻尼比不同的影响,并应 特别加强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部位。 (十)连廊采用单跨框架结构时,层数不应多于2层且房屋高 度不应大于10米。 第十条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审查要点: (一)应根据结构不规则程度对结构或者构件采取相应的抗震 生能设计,抗震性能设计可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或《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 术规程》JGJ99的规定执行。对于钢结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也可 参照《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规定执行。 (二)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结构不规则情况、震后损失、修 复难易程度和技术经济条件等综合考虑抗震性能设计。一般可按以 下原则确定: 1.一般情况下,可采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抗震 设防目标; 2.对于不规则程度达到《四川省抗震设防超限高层民用建筑工 程界定标准》DB51/T5058超限判定的多层建筑,重要构件、薄弱部 位的构件、受力复杂的构件等应进行抗震性能设计:当不规则程度
更严重时,应对整体结构采取抗震性能设计; 3.对于2层单跨框架结构的连廊,应对连廊整体结构进行抗震性 能设计。 (三)抗震性能设计时,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计算可 按等效弹性方法,罕遇地震作用下也可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第十一条设计参数、计算和计算结果的审查要点: (一)主要设计参数包括结构使用年限、耐久性年限、安全等 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设计基本 地震加速度、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场地类别、特征周期、阻 比、构件抗震等级、周期折减系数、舒适度标准等。 (二)选择预期水准的地震作用设计参数时,中震和大震可按 规范的设计参数采用,当安评的小震加速度峰值大于规范规定较多 时,宜按小震加速度放大倍数进行调整。 (三)特殊设防类(甲类)和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结构的 安全等级宜取一级;安全等级为一级时,结构重要性系数应取1.1, 次要构件(如次梁、楼板)可取1.0。 (四)结构计算的建立及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与结 构的实际工作状况相符合,应注意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的差异(包 括刚性板、弹性膜、分块刚性板的采用);输入的结构计算参数应 正确。 (五)框架结构的楼梯板宜采用滑动支座,减小楼梯刚度(斜
适度分析; 6.存在穿层柱时,应进行稳定性分析和相关构件抗震承载力分 析; 7.悬挂结构、连体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等应考虑施工工艺对 结构受力的影响; 8.预制框架和预制墙体的构件节点连接方式应合理、计算方法 应正确。 (九)消能减震、隔震结构采用时程分析时,宜选取不少于7 组的实际强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中实际强震记 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3。 (十)消能减震结构应考虑消能器性能偏差、连接安装缺陷等 的不利影响,在附加阻尼比取值时应留有安全储备。在进行主结构 设计时,实际采用的附加阻尼比不宜高于计算值的90%。 (十一)对特别复杂的隔震结构,宜采取恰当的力学进行 整体分析(如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整体分析)。 (十二)大跨度屋盖的屋盖结构与支承结构连接部位的构造应 与计算相符。大跨度屋盖结构整体结构计算分析时,应考虑支 承结构与屋盖结构不同阻尼比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十三)大跨度或大悬挑构件应根据情况考虑计入竖向地震作 用工况。 第十二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强措施的审查要点:
(一)对本《要点》第二条(一)、(三)中的建筑工程结构 单元之间防震缝的宽度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确定(抗震设 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确定);计算防震缝宽度的房 高度应取至防震缝两侧较低结构单元的顶面(即:有碰撞可能的 结构或构件顶端《产品电耗定额制定和管理导则 GB/5623-2008》,包括屋面女儿墙及构架)。采用消能减震、隔震 设计的建筑工程,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关要求确 定。 (二)当楼梯间的框架柱既是角柱又是短柱时,除箍筋全高加 密外,还应采取进一步的抗震加强措施。 (三)高层建筑的较多楼层(三层及以上)扭转位移比不小于 1.4,多层建筑的扭转位移比不小于1.5时,应对平面端部的竖向构 件采取加强措施。 (四)进行中震楼板应力分析时,在中震作用下楼板平面主拉 应力大于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时,应采取加强措施。 (五)平面局部凸出的单跨框架抗震加强措施应满足以下 要求: 1.平面局部凸出的单跨框架,凸出一侧的尺寸1大于相应方向总 尺寸Bmax的35%(6、7度)或30%(8、9度)时,或平面突出部分的 长度1与连接宽度b之比大于2.0(6、7度)或1.5(8、9度)时,凸出 的单跨框架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2.平面局部凸出的单跨框架,凸出一侧的尺寸1大于相应方向总
尺寸Bmax的50%(6、7度)或40%(8、9度)时,框架抗震等级(包 括与主体相连的框架)提高一级,并对局部突出部位的构件进行抗 震性能设计; 3.平面局部凸出的楼梯间单跨框架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六)带局部转换结构构件的房屋(主要竖向构件,剪力墙或 框架柱,个别转换不超过10%构件截面积或负荷面积),其支承 柱、转换梁、框支梁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当为特一级时不再提 高),按转换结构构件采取抗震加强措施(不包括屋面层以上局部 的一层转换构件),其余构件抗震等级按非转换结构确定。相关范 围内的楼板适当增加板厚和配筋。 (七)局部错层处的错层框架柱,箍筋沿全高加密,抗震等级 提高一级。 (八)两层单跨框架结构的连廊,框架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九)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措施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 2.多层建筑的屋面女儿墙(包括马头墙)不宜采用砌体女儿墙 (包括马头墙); 3.高层建筑的屋面女儿墙(包括马头墙)不应采用砌体女儿墙 (包括马头墙)。 第十三条大跨度屋盖抗震设计的审查要点: (一)应明确所采用屋盖的结构形式、受力特征和传力特性
下部支承条件的特点,以及具体的结构安全控制荷载和控制目标。 (二)对非常用的屋盖结构形式,宜与常用的屋盖结构形式在 振型、内力分布、位移分布及整体稳定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三)明确主要传力构件和薄弱部位,提出保证屋盖构件承载 力和稳定的具体措施,且详细论证其技术可行性。 (四)对桁架、拱架,张弦结构,应提供平面外稳定的结构支 掌布置和构造要求。 (五)对特别复杂的结构,应考虑个别关键构件失效导致屋盖 整体连续倒塌的可能,并给出安全措施。 (六)支座采用消能减震、隔震等技术时,应有专项分析。采 用屋盖隔震时,屋盖上宜设置承受水平拉力的构件。 第十四条消能减震设计的审查要点: (一)应确定减震目标,消能减震结构进行性能化设计时需明 确性能目标。 (二)消能器在平面内的布置遵循“均匀、分散、对称、周边” 的原则;其数量及分布应通过综合分析合理确定,形成均匀合理的 受力体系。 (三)应明确消能器的设计指标和检验要求。消能器的设计荷 载、设计位移应根据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结果确定。 (四)消能子结构中梁、柱、墙及节点构件的作用力应考虑消 能器在极限位移或极限速度下的阻尼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