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T 5639-2019 煤调湿蒸汽回转干燥机.pdf

HG/T 5639-2019 煤调湿蒸汽回转干燥机.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2 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4972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HG/T 5639-2019 煤调湿蒸汽回转干燥机.pdf简介:

"HG/T 5639-2019 煤调湿蒸汽回转干燥机" 是一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委员会发布的标准。这份标准名为"煤炭工业 旋转式干燥机技术条件",编号为HG/T 5639-2019,发布日期为2019年。该标准主要针对煤炭工业中使用的煤调湿蒸汽回转干燥机的设计、制造、检验和使用提出了技术要求和规范。

该标准涵盖了干燥机的结构、性能、材料选择、设计参数、操作方法、维护保养以及安全规定等方面,目的是为了确保这种设备在煤炭干燥过程中的高效、安全运行,提高煤炭处理质量和生产效率。它适用于煤炭工业中的煤炭干燥设备,为生产和使用这些设备的企业提供了一套统一的技术标准,以便于行业内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HG/T 5639-2019 煤调湿蒸汽回转干燥机.pdf部分内容预览:

HG/T5639—2019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工业机械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国家干燥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窦岩、张岩、赵旭、令永功、刘浩、贺世泽、张福行、赵治国

本标准规定了煤调湿蒸汽回转干燥机的分类与型号、结构和基本参数、设计要求、制造、装配与 安装、空负荷试运转、检验与检验规则、产品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煤化工行业、焦化行业、电力行业及相关行业炼焦煤粉、烟煤、褐煤、泥煤等湿物 料干燥用内径在$1200mm$4800mm之间的煤调湿蒸汽回转干燥机(以下简称干燥机),超出上 述范围时仅供参照使用,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YD/T 841.7-2017标准下载,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0.1 压力容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150.2 压力容器 第2部分:材料 GB/T 150.3 压力容器 第3部分:设计 GB/T150.4 压力容器 第4部分:制造、检验和验收 GB/T151 热交换器 GB/T1184—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 未注公差值 GB/T1348 球墨铸铁件 GB/T1720—1979 漆膜附着力测定法 GB/T1804—2000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GB/T3077 合金结构钢 GB/T3087 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 GB/T3181 漆膜颜色标准 GB3836.1—2010 爆炸性环境 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 GB/T4208 外壳防护等级 GB/T5310 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 GB/T6404.1一2005齿轮装置的验收规范 范第1部分:空气传播噪音的试验规范 GB/T6479 高压化肥设备用无缝钢管 GB/T7233.1—2009铸钢件超声检测 第1部分:一般用途铸钢件 GB/T8165 不锈钢复合钢板和钢带 GB/T94432007 铸钢件渗透检测 GB/T 10095.1—2008 圆柱齿轮精度制第1部分:轮齿同侧齿面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 GB/T10095.2—2008 圆柱齿轮精度制第2部分:径向综合偏差与径向跳动的定义利 值 GB/T13296 锅炉、热交换器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GB/T13306 标牌 GB/T14976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A),测试方法应符合GB/T6404.1一2005中带电动机的声功率级的标准精度等级3的规定。 5.1.9煤粉属易燃易爆,电机、电器及随机仪表等应根据可燃性粉尘层或粉尘云的点燃温度按 GB3836.1一2010中规定的ⅢC类电气设备采取防爆、隔爆措施。 5.1.10机身承压部件的焊缝应采用全焊透结构,并符合GB/T150.3的规定。 5.1.11机身承压部件材料应符合GB/T150.2的规定。其他非承压部件设计应符合NB/T47003.1 的规定。

(A),测试方法应符合GB/T6404.1一2005中带电动机的声功率级的标准精度等级3的规定。 5.1.9煤粉属易燃易爆,电机、电器及随机仪表等应根据可燃性粉尘层或粉尘云的点燃温度按 GB3836.1一2010中规定的ⅢC类电气设备采取防爆、隔爆措施。 5.1.10机身承压部件的焊缝应采用全焊透结构,并符合GB/T150.3的规定。 5.1.11机身承压部件材料应符合GB/T150.2的规定。其他非承压部件设计应符合NB/T47003.1 的规定。

5.2安全防护措施的设计

5.2.1干燥机出料箱体及干燥尾气管道上应设置自动启闭式防爆门,且有效泄压面积应按照泄压比 不小于0.025进行设计。 5.2.2干燥机应设置氧含量监测报警器,控制氧含量。干燥机内氧含量控制要求应符合GB/T32966 的规定。 5.2.3机身内部的所有螺栓均应采用防松结构。 5.2.4干燥机尾气管道应设置氧含量检测仪表,实时检测氧含量。 5.2.5干燥机进料螺旋及干燥尾气管道上应设置情性气体入口,有效控制氧含量。 5.2.6干燥机出料箱体上应设置防治煤粉超温和着火爆炸的加湿水雾化喷入口。 5.2.7外壳防护等级要求应按GB/T4208的规定依据使用环境选择。

5.2.1干燥机出料箱体及干燥尾气管道上应设置自动启闭式防爆门,且有效泄压面积应按照泄压比 不小于0.025进行设计。 5.2.2干燥机应设置氧含量监测报警器,控制氧含量。干燥机内氧含量控制要求应符合GB/T32966 的规定。 5.2.3机身内部的所有螺栓均应采用防松结构。 5.2.4干燥机尾气管道应设置氧含量检测仪表,实时检测氧含量。 5.2.5干燥机进料螺旋及干燥尾气管道上应设置情性气体入口,有效控制氧含量。 5.2.6干燥机出料箱体上应设置防治煤粉超温和着火爆炸的加湿水雾化喷入口。 5.2.7外壳防护等级要求应按GB/T4208的规定依据使用环境选择,

5.3.1进料螺旋进料口应采用软连接结构,壳体应设置载气人口。 5.3.2螺旋叶片宜采用全叶片结构。进料螺旋壳体宜采用双通道结构,外侧通道为载气通道 通道为物料通道。

5.3.1进料螺旋进料口应采用软连接结构,壳体应设置载气人口 5.3.2螺旋叶片宜采用全叶片结构。进料螺旋壳体宜采用双通道结构,外侧通道为载气通道,内侧 通道为物料通道。 5.3.3进料螺旋轴宜采用双轴承支撑的悬臂结构。

5.4.1汽室应按GB/T150.3的规定设计。汽室及换热管所有焊缝应采用全焊透结构。换热管与汽 室管板的连接密封结构可采用强度胀接加密封焊结构。 5.4.2当换热管采用不锈钢钢管时,换热管应符合GB/T13296或GB/T14976的规定;当换热管 采用碳素钢和低合金钢管时,换热管应符合GB/T3087、GB/T5310或GB/T6479的规定。 5.4.3换热管宜采用同心圆等间距布置形式,换热管与换热管间隙为40mm~80mm,壳体到最外 层换热管最小间隙为40mm~80mm。 5.4.4换热管规格宜优先采用$141.3、$114.3、$101.6、$88.9、$76.1、$60.3。换热管不应多于 7圈。 5.4.5内圈,碳钢换热管壁厚应不小于4.5mm,不锈钢换热管壁厚应不小于4.5mm;外圈,碳钢 6 (10)

HG/T56392019

换热管壁厚应不小于3.5mm,不锈钢换热管壁厚应不小于2.5mm。 5.4.6换热管对接焊缝焊接宜采用氩弧焊打底。 5.4.7出料口部位内圈换热管应设置保护套管。保护套管壁厚应不小于4.5mm、长度应不小于 1500mm,与换热管间隙应小于3mm。保护套管与管支撑板应进行连续角焊。 5.4.8汽室应按GB/T150.3的规定对拉撑结构进行核算。 5.4.9汽室内的分室隔板应按照隔板数量均分设置,并应连续焊接。 5.4.10汽轴宜采用双套管结构《颜色标志的代码 GB/T13534-2009》,应设置3片~6片导水叶片。

换热管壁厚应不小于3.5mm,不锈钢换热管壁厚应不小于2.5mm。 5.4.6换热管对接焊缝焊接宜采用氩弧焊打底。 5.4.7出料口部位内圈换热管应设置保护套管。保护套管壁厚应不小于4.5mm、长度应不小于 1500mm,与换热管间应小于3mm。保护套管与管支撑板应进行连续角焊。 5.4.8汽室应按GB/T150.3的规定对拉撑结构进行核算。 5.4.9汽室内的分室隔板应按照隔板数量均分设置,并应连续焊接。 5.4.10汽轴宜采用双套管结构,应设置3片~6片导水叶片。 5.5机身筒体的设计 5.5.1机身筒体应按照350kPa的内部抗爆压力进行设计。 5.5.2机身筒体材料使用复合钢板时,复合钢板应符合GB/T8165或NB/T47002.1的规定,且应 进行晶间腐蚀检验。 5.5.3食 筒体外壁应设置加强圈,且加强圈应整体焊接在筒体外壁上。 5.5.4筒体外壁应设置牢靠的保温结构

5.5.2机身筒体材料使用复合钢板时,复合钢板应符合GB/T8165或NB/T47002.1的规定,且应

5. 6管支撑结构的设讯

5.6.1管支撑板应按照每圈换热管的根数进行设计,宜为每圈3根或6根换热管设置一个管支撑。 每组管支撑的个数如果为奇数,则每组设置前后3排;每组管支撑的个数如果为偶数,则每组设置前 后2排。 5.6.2第一组支撑离进料端的距离应不大于1500mm,两组管支撑之间的最大间距应不超过 3300mm,滚圈两侧750mm范围内不可设置管支撑板。 5.6.3换热管与管支撑的间隙应不大于1.5mm。 5.6.4 管支撑板管孔边沿应圆弧过渡,圆角应不大于3mm。 5.6.5管支撑板设置加强筋,管支撑板和加强筋与筒体焊接应采用全焊透结构。 5.7旋转接头的设计 5.7.1 设计压力范围:0.4MPa~2.0MPa。设计温度范围:100℃~350℃。 5.7.2方 旋转接头应采用三端面结构。 5.7.3 密封环应采用耐高温浸锑石墨环。 5.7.4中心管表面堆焊或喷涂硬质合金,硬度HRC55~HRC65,表面粗糙度Ra≤0.4μm。 5.7.5补偿弹簧应采用耐高温的材料,选材与计算参照GB/T23935。

5.6.1管支撑板应按照每圈换热管的根数进行设计,宜为每圈3根或6根换热管设置一个管支撑。 每组管支撑的个数如果为奇数DB13/T 2970-2019标准下载,则每组设置前后3排;每组管支撑的个数如果为偶数,则每组设置前 后2排。

5.8.1出料箱的尾气出口、出料口应设置车

1出料箱的尾气出口、出料口应设置软连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