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9119-2020 综合能源 泛能网协同控制总体功能与过程要求.pdf

GB/T 39119-2020 综合能源 泛能网协同控制总体功能与过程要求.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 39119-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47900
免费资源

GB/T 39119-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39119-2020 综合能源 泛能网协同控制总体功能与过程要求.pdf简介:

"GB/T 39119-2020 综合能源 泛能网协同控制总体功能与过程要求.pdf" 是一个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文件,全称为"综合能源系统 泛能网协同控制总体功能与过程要求"。该标准主要关注综合能源系统的管理和控制,特别是对于泛能网(一种涵盖多种能源的网络,如电力、热力、气体等)的协同控制。

这个标准规定了综合能源系统的整体设计、运行和管理中,泛能网的协同控制应该达到的功能要求和过程规范。它可能包括了控制策略的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能源转换与分配、能效管理、故障诊断与预防等方面的规定。通过遵循这个标准,可以确保综合能源系统的高效、安全、可靠运行,推动综合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该PDF文件是为综合能源领域的技术实施、设备设计、运营服务等提供指导的规范性文件,对于综合能源项目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GB/T 39119-2020 综合能源 泛能网协同控制总体功能与过程要求.pdf部分内容预览:

合能源泛能网协同控制总体功

本标准规定了泛能网协同控制总体功能与过程要求总则、泛能网系统、协同控制目标及总体功 能网协同控制功能实现过程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泛能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目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12723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通则 GB35574热电联产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T39120综合能源泛能网术语

GB/T3912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GB 1094.7-2008-T标准下载GB/T3912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1泛能网协同控制应通过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融合,实现对多种能源和能源设施的集成利用。 4.2泛能网协同控制应在保证运行安全、能源合同履约的前提下,宜分别以供需双侧整体的经济性、节 能性、环保性等为优化目标。 4.3泛能网协同控制应以需求侧为主导实现供需平衡、动态匹配。 4.4泛能网协同控制应支持多方能源合约的有序执行。 4.5泛能网协同控制应采用多层级、多时段协调优化的技术路线,以实现具有跨时间、跨空间、多任务 等特征的泛能网协同优化目标。 4.6泛能网协同控制应包括泛能网级优化层、泛能网区块级优化层、泛能站级优化层和采集与控制层。 4.7应采用基于智能优化的方法处理系统存在的不确定性, 4.8应对多种能源进行统一的数据采集,实现信息贯通,并根据需要对各协同控制层级进行云端或本 地部署。 4.9宜为能源物理设施建立数字镜像,对能源设施进行性能描述。

4.1泛能网协同控制应通过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融合,实现对多种能源和能源设施的集成利用。 4.2泛能网协同控制应在保证运行安全、能源合同履约的前提下,宜分别以供需双侧整体的经济性、节 能性、环保性等为优化目标 4.3泛能网协同控制应以需求侧为主导实现供需平衡、动态匹配。 4.4泛能网协同控制应支持多方能源合约的有序执行。 4.5泛能网协同控制应采用多层级、多时段协调优化的技术路线,以实现具有跨时间、跨空间、多任务 等特征的泛能网协同优化目标, 4.6泛能网协同控制应包括泛能网级优化层、泛能网区块级优化层、泛能站级优化层和采集与控制层。 4.7应采用基于智能优化的方法处理系统存在的不确定性。 4.8应对多种能源进行统一的数据采集,实现信息贯通,并根据需要对各协同控制层级进行云端或本 地部署。 4.9宜为能源物理设施建立数字镜像,对能源设施进行性能描述。

GB/T 39119—2020

泛能网包括单个或多个泛能网区块和用于各泛能网区块之间及其与其他能源系统互联的能源输配 系统,以及泛能网协同控制信息层。泛能网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泛能网结构示意图

泛能网区块是由单个或多个泛能站(包括储能站)、互联的输配系统以及用户组成。泛能网区 可如图2所示

注1:单虚线:信息流。 注2:单实线:能源输配系统物理连接

图2泛能网区块结构示意图

GB/T391192020

5.2.2一种或多种能源全部经由固定泛能站供应的用能客户,称为站级用户,

2.2一种或多种能源全部经由固定泛能站供应的用能客户,称为站级用户, 2.3直接由泛能网区块供能的用户,称为区块级用户 2.4按需求侧管理方式分类,用户分为需求侧响应型和非需求侧响应型两种类型

5协同控制目标及总体功能

应基于4.2原则,按照泛能网结构设立各层级优化目标,包括: a)网级协同优化目标; b)区块级协同优化目标; c)站级协同优化目标。

总体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a) 信息汇集和交互功能。 b) 负荷预测功能。 c) 性能计算功能: 1)输配系统性能计算; 2)产能系统性能计算。 供能预测功能。 e) 协同优化功能: 1)网级优化; 2) 区块级优化; 3) 站级优化。 f)控制执行功能

6.3协同控制功能逻辑架构

协同控制包括泛能网级优化层、泛能网区块级优化层、泛能站级优化层和采集与控制层,协同控制 功能逻辑架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注1:单虚线:信息流。 注2:椭圆:泛能网协同控制系统之外的系统

注2:椭圆:泛能网协同控制系统之外的系统

6.4协同控制信息流程

图3协同控制功能逻辑架构示意图

6.4.1应根据协同控制的目标进行相关信息汇集。 6.4.2宜基于汇集的历史数据,对负荷预测、供能预测、输配系统性能和产能系统性能进行离线建模, 并基于汇集的实时数据,在线修正所建。 6.4.3应根据汇集的实时数据(包括预测信息),进行负荷预测、供能预测。 6.4.4应根据6.1明确泛能网各层级的优化目标, 6.4.5应根据汇集的实时数据、负荷预测值、供能预测值、输配系统和产能系统性能、能源合约要 求等以及优化目标,进行协同优化, 6.4.6应将协同优化的结果输出至采集与控制单元.实施控制

7泛能网协同控制功能实现过程要求

7.1.1采集和收集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a 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的指标和要求; b 主要系统与设备的技术参数; 产能设备的能源生产成本; d) 能源消耗情况,如消耗能源的种类、品位和数量等; ? 产能设备的能量输出或能源产品输出情况,如气、电、热、冷等能源产品输出的品位、数量等 f) 产能设备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如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种类、方式、浓度和排放数量等

GB/T391192020

g)设备运行状态,如运行工艺参数、设备开启、备用状态等; h 能源交易相关数据; i) 其他能源系统的调度指令和要求; j 外部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压力等; k) 其他对系统负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7.1.2 信息来源应包括但不限于: a) 泛能网交易系统; b) 能源设施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 c 气象监测仪、气象站; d) 能源交易合约; e) 其他能源网络调度系统; f 生产计划; g) 检修计划; h) 生产记录和清单; i) 检测和计量; i) 设计资料; k) 文献; 1) 产品手册; m)专业服务网站; n) 其他。 7.1.3 宜采用公共信息对气、电、热等多能源设施对象进行一体化建模。 7.1.4 气、电、热、冷等多能源数据采集宜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 7.1.5 应提供实时、可靠的多能源网络状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和要求: a) 可采用软测量、数据挖掘等技术获得多能源网络状态信息; b) 数据合理性验证与处理措施; C 可估计; d) 可检测; e) 可辨识。

7.2.1宜根据泛能网能源消耗情况,开展7.1.1相关信息收集工作,根据优化目标对用能侧进行负荷预 则,负荷预测宜包括超短期负荷预测、短期负荷预测、中期负荷预测、长期负荷预测。相关负荷预测宜采 用以下预测频率: a)超短期负荷预测宜采用每小时不少于1点的预测频率,如1小时1点、2点、4点、12点或更密 点数的负荷预测频率; b) 短期负荷预测宜采用一天至一周的每天不少于24点的预测频率,如每天24点、48点、96点或 更密点数的负荷预测频率; 中期负荷预测宜采用一个月至一年的每天不少于24点的预测频率,如每24点、48点或更 密点数的负荷预测频率; 长期负荷预测宜进行多年内的每天、每月、每年的负荷预测频率; e) 预测周期除上述推荐周期外,可根据优化目标要求或业务需要进行灵活设定,其中不同的能源 类型可设置不同的预测周期。 乙2.2应按能源种类,品位对各用户负荷进行预测

GB/T 39119—2020

7.2.3应考虑能源的输送滞后和 成泛能站能源上网口的负荷,实现对站 级用户总负荷的预测 7.2.4应提供功率预测和总用量预测两类结果

《挤压钢管工程设备安装与验收规范 GB51105-2015》7.3.1输配系统性能计算

7.3.1.1宜根据泛能网输配系统情况,开展7.1.1相关信息收集工作,据此对泛能网输配系统进行性能 建模,输配系统包括但不限于: a)泛能网输配系统; b)泛能网区块输配系统; C 站级输配系统, 7.3.1.2 应根据泛能网输配系统结构、输配系统设计数据以及输配能源实时数据,对输配系统进行 建模。 7.3.1.3应计算相关主要能源种类的输配损失量,包括但不限于气、电、热和冷。热力损失、电力损失的 计算宜建立如下: a)宜基于气候环境、热源品位参数、输配负荷率、管径、管道保温状况、输配设备功耗等参数,建立 热力输配系统热损; 5 b) 宜基于电力系统拓扑结构、输配电设备及线缆等参数建立电力系统的损耗。 7.3.1.4应计算各种能源在不同输配负荷率下的输配成本。 7.3.1.5应具备对输配系统输配能力和传输滞后时间的计算功能

7.3.2产能系统性能计算

7.3.2.1宜根据泛能网能源设施情况,对泛能站内的各产能系统或装置进行性能计算,产能系统或装置 包括但不限于: a)能源转化系统或装置; b) 储能系统; 转换装置。 7.3.2.2应根据设备制造商提供的设备性能曲线或通过实测数据《微电网用风力发电机组性能与安全技术要求 NB/T31092-2016》,对产能系统或装置进行建模,实现包 括但不限于以下性能计算功能: a 生产能力计算,可根据GB/T12723和GB35574相关内容进行计算; b) 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计算,可根据GB/T12723和GB35574相关内容进行计算: C) 单位产品的成本计算; d 单位产品的折标煤耗量计算,可根据GB/T2589相关内容进行计算;

7.3.2.1宜根据泛能网能源设施情况,对泛能站内的各产能系统或装置进行性能计算,产能系统或装置 包括但不限于: a)能源转化系统或装置; b)储能系统; )转换装置

..2.2 制造商提供的设备性能曲线或通过实测数循,对产能系统或 括但不限于以下性能计算功能: 生产能力计算,可根据GB/T12723和GB35574相关内容进行计算; b) 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计算,可根据GB/T12723和GB35574相关内容进行计算; C 单位产品的成本计算; d) 单位产品的折标煤耗量计算,可根据GB/T2589相关内容进行计算; 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7.3.2.3 应依据制造商提供的数据或实测数据计算产能系统开、停机运营成本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