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4/T 1026-2012 城镇公共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规程.pdf简介:
《DB44/T 1026-2012 城镇公共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规程》是一份地方标准,由中国广东省制定,适用于城镇公共排水管道的非开挖修复工作。非开挖修复技术是一种在不中断交通或者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情况下,修复和更新地下管道的方法,如管道的裂缝、腐蚀、变形等问题。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非开挖修复的工艺流程、技术要求、设备选用、施工安全、质量控制和验收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保证城镇公共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管道修复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减少对环境和公众生活的影响。
这份标准可能包括了对管内衬修复、局部开挖修复、管道插入修复、管道局部置换等非开挖修复技术的指导,以及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是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和更新的重要参考依据。
DB44/T 1026-2012 城镇公共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DB44/T10262012
b)冷压前,应将内衬管表面的尘土、水珠去除干净; U型开口状况宜保证内衬管的断面损失效果,且避免过早产生复原状况; d 内衬管表面应连续平整绑扎缠绕带,防止内衬管在到达待修复指定位置前发生复原变形。 10.3.4 应保证施工环境温度不低于5℃。温度较低时,宜进行预热处理。 10.3.5 内衬管拖入过程中,牵引设备拉力不得超过内衬管允许拉伸强度。 10.3.6 压制、缠绕和牵引速度应保持同步。速度应平稳均匀,宜控制在5m/min~8m/min。 10.3.7 内衬管穿过待修复管道1.5m后,停止牵引,切断牵引头,焊接密封板。 10.3.8 内衬管到达指定位置后对管道进行加压、加温复原,复原应符合下列要求: 使用撑管器将内衬管的端口撑圆; b 持续测量内衬管温度及内部压力。复原温度宜控制在85℃土5℃,压力宜控制在83kPa~ 103kPa; 内衬管紧贴待修复管道后,进行加压冷却。温度降至环境温度后,方可泄压。 10.3.9内衬管冷却后,切割密封板。切割端口应光滑整齐
b)冷压前,应将内衬管表面的尘土、水珠去除干净; U型开口状况宜保证内衬管的断面损失效果,且避免过早产生复原状况; d 内衬管表面应连续平整绑扎缠绕带,防止内衬管在到达待修复指定位置前发生复原变形。 10.3.4 应保证施工环境温度不低于5℃。温度较低时,宜进行预热处理。 10.3.5 内衬管拖入过程中,牵引设备拉力不得超过内衬管允许拉伸强度。 10.3.6 压制、缠绕和牵引速度应保持同步。速度应平稳均匀,宜控制在5m/min~8m/min。 10.3.7 内衬管穿过待修复管道1.5m后,停止牵引,切断牵引头,焊接密封板。 10.3.8 内衬管到达指定位置后对管道进行加压、加温复原,复原应符合下列要求: 使用撑管器将内衬管的端口撑圆; b 持续测量内衬管温度及内部压力。复原温度宜控制在85℃土5℃,压力宜控制在83kPa~ 103kPa; 内衬管紧贴待修复管道后,进行加压冷却。温度降至环境温度后JC∕T 654-2011 石英玻璃器皿 蒸发皿,方可泄压。 10.3.9内衬管冷却后,切割密封板。切割端口应光滑整齐
10.4.1工作井的位置、高程、结构等。 10.4.2折叠法修复工艺,设备的规格及型号、数量、安装、运行参数等。 10.4.3工厂、现场折叠位置。 0.4.4 内衬管进入待修复管道的牵引力和牵引速度。 10.4.5折叠预热温度、复原温度。 0.4.6 复原过程压力及时间。 10.4.7折叠内衬管复原参数等。内衬管复原过程的温度和压力应不少于每2min自动测量和记录1次 10.4.8内衬管内壁录像、照片存档。
1.2.1 原位固化法中软管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宜选用聚酯纤维毡或编织材料及同等性能的材料: b) 应能够浸渍树脂,且不与树脂发生反应; C) 抗拉强度应按照GB/T3923.1的相关规定进行测定; d) 应具有伸展性,可与不规则的或存在适当的弯曲度的管段贴紧,并与待修复管段长度相符; e) 浸渍过树脂的软管应存储在低于20℃的环境中,运输过程中应记录软管暴露的温度和时间 f 内外表面宜涂覆非渗透性的聚乙烯或聚亚胺酯材料涂层。 11.2.2 内衬树脂宜采用热固性树脂。 11.2.3 复合材料和胶粘剂的搬运和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胶粘剂与复合材料等不得叠放,应放在平整的地方,适当用非金属绳或胶带捆扎、固定,堆 放处不允许有尖凸物; 6 复合简状材料应用防雨、防潮的布包裹严实,并用非金属绳或胶带捆扎,不得抛摔和受剧烈 撞击以及硬物磕碰; C 胶粘剂应妥善包装,不得破损、遗漏,不得抛摔和剧烈撞击。 11.2.4 复合材料和胶粘剂的储存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复合材料应存放在通风良好、温度在5℃~35℃的库房内; b) 复合材料应整卷平放,不得叠放,不得曝晒、雨淋,不得与油类、酸、碱、盐等其他化学物 质和易燃易爆品接触:
DB44/T10262012
DB44/T10262012
DB44/T10262012
胶粘剂应密封保存,不得曝晒、雨淋,不得与油类、酸、碱、盐等其他化学物质和易燃易爆 品接触。 11.2.5加热固化时采用的热水锅炉的热功率应与所需加热的水量相匹配。
11.2.5加热固化时采用的热水锅炉的热功率应与所需加热的水量相匹配。 11.3施工 11.3.1原位固化修复过程中,待修复管道内不得进入水和杂物。 11.3.2衬入待修复管道前,应先制作软管,将软管在真空条件下浸渍树脂,宜增加携带5%~10%的 计算树脂量。 11.3.3 浸渍后,软衬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管壁实测厚度均匀,并达到设计要求,允许出现正偏差,确保软衬管固化后达到设计壁厚验 收要求; b) 表面无破损; C 表面褶皱面积不得大于整段管道表面积的3%; d 软衬管内无气泡。 11.3.4 软衬管长度应满足待修复管段检查井间的中心距离、检查井井深、内衬管两端部所需长度以 及施工时翻转压力所需水头高度的要求。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L=L +L, +h
中 软管制作长度(m); 检查井间中心距离(m); 管段两端所需长度(m): 翻转压力所需水头高度(m) 11.3.5施工的拉力、压力及固化温度应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施工环境温度宜为0℃~35℃。 11.3.6原位固化法修复管道时,宜采用水力翻转法、压缩气体翻转法或拉入法对浸渍树脂的软衬管 进行安装。 11.3.6.1采用水力翻转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翻转所需压力宜根据软衬管的管径、厚度等条件确定,可由软管材料生产商提供; b) 翻转用水应采用自来水或洁净的自然水; C) 润滑剂可直接涂在软衬管内表面或直接倒入翻转用水中; d) 翻转速度应保持均匀。 11.3.6.2采用压缩气体翻转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连接并密封软管和导管,防止漏气等现象产生: 6 空气压力应足够使软衬管通过已有检查井翻转至下一个检查井或间断点,但压力不得超过软 衬管材料的破坏应力: C) 软衬管翻转衬入时,翻衬施工压力应维持在设计范围内,直到翻转工作结束。若压力超出设 计值,翻转失败,应立即将软衬管撤出; d 采取防护措施保证附近的人员及建(构)筑物的安全。 11.3.6.3采用拉入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施工过程中宜添加润滑剂以降低软衬管衬入时的摩擦; 6) 将软衬管沿管底的光滑垫膜平稳缓慢的拉入待修复管道,拉入速度不宜超过5m/min C 软衬管拖入待修复管道后,对折放置在垫膜上; d) 在拖入软衬管时,应避免软管被磨损或划伤: e) 软衬管的拉伸率不应超过5%: f 软衬管两端应分别比待修复管道长300mm600mm。 11.3.7 软衬管衬入到位后,翻转法宜采用热水、蒸汽、紫外线的方法进行固化,拉入法宜采用蒸汽 紫外线的方法进行固化。 11.3.7.1热水固化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a)软衬管置入待修复管道指定位置后,注入循环热水。热水温度应均匀缓慢提高至固化所需温
DB44/T10262012
度; 连续记录和调节固化水温; c) 软衬管固化结束后,冷却水代替热水循环流入软衬管,进行养护。软衬管宜缓慢降温至38℃ 以下,且应保持15min以上。内部压力始终稳定在设计压力范围内; d 管道内热水及冷却水应及时回收: e) 冷却结束后,压力缓慢释放,避免产生过大真空度,破坏软衬管。 11.3.7.2蒸汽固化应符合下列要求: 在距离待修复管道端口300mm处安装温度传感器,持续监控、调节软衬管表面温度,控制始、 终端温差小于15℃; b) 在软衬管中注入压缩空气,使软衬管压力达到设定值,稳定15min,确定软衬管膨胀良好,无 泄漏; c) 在软衬管中通入热蒸汽,温度缓慢上升至固化温度,监控、调节温度,使软衬管完全固化: d 采取防护措施保证附近的人员及建(构)筑物的安全。 11.3.7.3紫外光固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控制紫外光发生装置的前进速度,保证软衬管固化时间与压力: 6 软衬管固化结束后,应缓慢降低管内压力; c 采取防护措施保证附近的人员的安全。 1.3.8 固化结束后,切割处理软衬管两端的毛边,并采用密封措施贴合
11.4.1 工作井的位置、高程、结构类型。 11.4.2 原位固化法修复工艺,设备的规格及型号、数量、安装、运行参数等。 11.4.3 添加剂(胶粘剂、润滑剂)使用的种类、性能、质量。 11.4.4 软衬管储存、运输的环境温度。 11.4.5 制作软衬管过程中温度变化及浸泡后的软衬管外观。 11.4.6 软衬管固化前后厚度。 11.4.7 软衬管衬入过程记录: a) 软衬管衬入方法及相应衬入速度和压力: b) 采用水力翻转法和压缩气体翻转时,应连续记录进出水流的温度: C) 采用拉入法时记录软衬管所承受的拉力。 11.4.8 软衬管固化过程记录: a 加热固化时需要对外界气温、热水(蒸汽)以及管道的上下游的端部进行温度持续测量和记 录; b 紫外线固化时,应记录固化过程压力的变化,以及紫外光发生装置的行进速度。 11.4.9内衬管内壁录像、照片存档。
GB 50458-2008 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12.1.1裂管法适用于管径200mm~1200mm的混凝土管、铸铁管、陶土管、石棉水泥管的排水管道非 开挖更换。 12.1.2裂管法不适用于铺设在岩石中和混凝土回填的沟槽内的管道以及埋深较浅的管道的修复
12.2.1裂管法宣采用金属管、高密度聚乙烯管和聚氯乙烯管作为新管对待修复排水管道进行更换。 管材质量应符合国家或地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12.2.2待修复管道在更换过程中,根据环境条件不同应选用不同添加剂。添加剂可按照表9的相关 规定确定。
DB44/T10262012
JC∕T 2224-2014 室外装饰用木塑墙板表9添加剂的使用要求
表10不同裂管工艺的选用
12.3.1.采用气动裂管工艺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 裂管头驱动频率宜控制在180次/min~580次/min范围内; 压缩空气应保持恒定的压力,钢索应保持恒定张力。 12.3.2 采用静液压裂管工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施工前应测试设备的报警装置及紧急开关 检查设备安全性与可靠性,确定拉杆与管道之间连接牢固。 12.3.3夏 更换管道过程中,应连续监控管道的推力或拉力,发现受力陡增,应立即停止施工,排除故 障。 12.3.4 塑料管更换到位后,应切除多余的管段,两端应各预留500mm长度的管段。 12.3.5塑料管应冷却恢复不少于4h,方可进行端口及回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