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302-2013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技术规范.pdf

JGJT302-2013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4637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302-2013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技术规范.pdf简介:

"JGJT302-2013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技术规范.pdf" 是一个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发布并实施的工程技术规范。这个规范主要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分析与监测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它涵盖了施工期间结构的实时监控、分析方法、数据采集、处理与解释、安全评估等多个方面,目的是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预防和控制可能发生的结构问题,保障建筑的质量和施工人员的安全。

该规范适用于各类建筑工程,包括住宅、商业、工业、公共设施等,对工程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健康评估,以及在遇到极端条件或不正常情况下的应急措施等提供了指导。它是一份重要的行业标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监理机构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JGJT302-2013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5.4.1水平变形监测仪器可选用经纬仪、全站仪、卫星定位接 收机等设备。

5.4.2水平变形监测包括建筑结构平面位置变化,结构在施工 过程中的相对、绝对和扭转的位移量。 5.4.3 监测点位布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设计文件要求的监测点: 2 施工过程中结构安全性突出的特征构件: 3 变形较显著的关键点、建筑物承重墙、柱等; 4 建筑物不同结构分界处的两侧。 5.4.4 监测点照准靓标宜采用反射棱镜、反射片等观测标志。 5.4.5 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可采用交会法、极坐标 法、激光雷达扫描等。当测定监测点在特定方向位移时,可使用

5.4.2水平变形监测包括建筑结构平面位置变化,结构在施工

去、激光雷达扫描等。当测定监测点在特定方向位移时CJ∕T 3004.3-1995 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修理 技术条件 无轨电车,可夜 基准线法。

5.4.6水平角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角测量应在自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有利观测时间进 2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应符合 4. 6 的规定;

表5.4.6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3 观测过程中仪器气泡中心位置偏离装置中心不应走 格。 4.71 距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光电测距仪测量时,应采用测回法,测回间应重新照 标。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4.7的规定,

3观测过程中仪器气泡中心位置偏离装置中心不应超过 格。

1光电测距仪测量时,应采用测回法,测回间应重新照准 目标。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4.7的规定。

表5.4.7光电测距观测技术要求

采用铟瓦尺测量时,应进行高差、尺长、温度改正 5.4.8 测距边的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仪器检测结果进行加、乘常数的改正; 2 应进行气象改正; 3 两点间的高差值,宜采用水准测量结果; 4 用测定两点间的高差计算测距边的水平距离应 (5. 4. 8) 计算 :

测距边两端点仪器与梭镜平均高程面的水 一距离 (m); 经气象、加、乘常数等故正后的斜距; 测距仪与反光镜的高差,

经气象、加、乘常数等改正后的斜距: 测距仪与反光镜的高差。

5.5.1垂直位移监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法和静力水准测 量法。 5.5.2垂直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和水平位移点位一致,并 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其他基础角部及中部位置; 2 建筑物角部、沿承重外墙10m~20m或间隔2~3个 柱距; 3 沉降缝、后浇带交接处两侧; 4电梯井和核心筒的转角处; 5大跨结构的支座、跨中,跨间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30m, 且不少于5个点; 6长悬臂结构的支座及悬挑端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 于10m。

5.5.3垂直位移监测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监测标志应稳固、测量方便、易于保护; 2 墙柱上的监测标志宜距结构板面300mm;

3监测标志裸露部位应采用耐氧化材料。

5.5.4几何水准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仪器安置应避免有空压机、起重机、搅拌机等重型设备 振动影响; 2每次观测应记录观测时间段、天气状况、荷载累加、施 工进度等; 3应固定观测线路、观测方法、仪器设备、人员,并采用 相同数据处理程序; 4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数应为偶数; 5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架设 仪器。 5.5.5静力水准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标志的理设应根据具体使用静力水准仪的型号、样 式及现场情况确定; 2连通管任何一段的高度均应低于蓄液罐底部,但不宜低 于200mm; 3观测前,应对观测起始零点差进行检验; 4观测读数应在液体完全呈静态下进行。 5.5.6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5.6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

1几何水准垂直位移监测技术要

5.6.1水平变形监测与垂直位移监测周期宜一致,监测二 从基础施工开始。

5.6.2高层建筑地下结构施工阶段,楼层每增加一层观测一

次;地上结构施工期间,楼层每增加3~6层观测一次;监 间间隔不宜超过1个月。

5.6.3大跨结构监测周期宜按结构类型、施工方案和设讠 要求确定。

5.6.4当遇施工过程停工,在重新开工时应加测一次。

5.6.4当遇施工过程停工,在重新开工时应加测一次 5.6.5监测过程中,遇监测数据达到预警值、发生变形异常 灿工国国球恋治产临测海数

5.7.1每次观测结束后,应进行数据平差计算处理,并对主要 平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宜采用数据库方式进行结果存储。

平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宜采用数据库方式进行结果存储。

5.7.2变形监测的各项原始记录应齐全,包括粗差剔除的数据。

5.7.2变形监测的各项原始记录应齐全,包括粗差剔除的数据。

5.7.3监测数据的分析可采用图表分析、统计分析、对 和建模分析等方法。

5.7.4当变形监测值达到Z

现影响结构安全的异常情况时,应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通

6.1.1应力监测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结合监测部位、监测对 象、监测精度、环境条件、监测频次等因素,选用合适的监测 方法。

方法。 6.1.2构件截面处的应力可通过应力应变计直接测量,也可通 过测量力、位移、自振频率或磁通量等参量后换算。 6.1.3应力监测点应合理布设,宜与变形监测点统筹布置。 6.1.4要善保护监测仪器和设备,做好巡查工作,发现损坏应 维修或更换。 6.1.5当通过测量应变值推定监测点应力值时,宜对监测对象 材料的弹性模量进行测量。

维修或更换 6.1.5当通过测量应变值推定监测点应力值时,宜对监测对象 材料的弹性模量进行测量。

6.2.1应力监测内容和传感器类型选用宜符合表6.2.1的规定, 采集设备应与其相匹配

6. 2. 1 应力监测传感器选用及精

注:F.S为测量设备或元件的满量程。

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进行应力监测时,应优先选用 度补偿措施或温度敏感性低的应变计,或采取有效措施消

具有温度补偿措施或温度敏感性低的应变计,或采取有效

具有温度补偿措施或温度敏感性低的应变计,或采取

除温差引起的应变影响

2.3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时,应考虑应变和温度的相

6.2.3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时,应考虑应变和温

影响。光纤布设应避免过度弯折,光器件的连接应保持光 清洁。

.4采用油压表测力时,其精度不应低于0.4级,且与干

6.2.4采用油压表测力时,其精度不应低于 0. 4 级,

顶配套使用。当达到张拉最大值时,油压表的读数宜为量程的 25%~75%。 西湾然垃站圳上去士前

6.2.5采用振动频率法测量索力时,两端铰接的细长索空 按下式计算:

式中:T 索力(N); m 拉索单位长度质量(kg/m); L 拉索长度(m); fh 横向振动第n阶频率(Hz); n 索横向振动振型阶数

4XmXL²XfI n

T= PXI/(48)

6.3监测点布设与安装

6.3.1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安装前,应编制安装方案。内容宜包 括埋设时间节点、埋设方法、电缆连接和走向、保护要求、仪器 检验、测读方法等。

1对受弯构件应在弯矩最大的截面上沿截面高度布置测点: 母个截面不应少于2个;当需要量测沿截面高度的应变分布规律 时,布置测点数不应少于5个;对于双向受弯构件,在构件截面 边缘布置的测点不应少于4个; 2对轴心受力构件,应在构件量测截面两侧或四周轴线 方向相对布置测点,每个截面不应少于2个; 3对受扭构件,宜在构件量测截面的两长边方向的侧面对 应部位上布置与扭转轴线成45方向的测点; 4对复杂受力构件,可通过布设应变片量测各应变计的应 变值解算出监测截面的主应力大小和方向,

6.3.3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传感器应与构件可靠连接: 2应变计安装位置各方向偏离监测截面位置不应大于 30mm;应变计安装角度偏差不应大手2°; 3锚索计的安装应确保其与索体呈同心状态: 4磁通量传感器穿过索体安装完成后,应与索体可靠连接 防止在吊装或施工过程中滑动移位: 5振动频率法测量索力的加速度传感器布设位置距支座距 离不应小于0.17倍索长。 6.3.4传感器、仪器、导线和电缆宜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保护 发现问题应处理。

6.3.51 监测仪器安装完成后,应记录测点实际位置,绘制测点 布置图。

测宜在环境温度和结构本体温度变化相对缓和的时段内进行,同 时记录结构施工进度、荷载状况、环境条件等。

时记录结构施工进度、荷载状况、环境条件等。 6.4.2 应力监测频次,应符合下列规定: 结构施工期间每个月至少监测1次; 2 高层建筑每施工完成3~6层楼面应监测1次; 3 结构施工过程中重要的阶段性节点应进行监测; 4结构上的荷载发生明显变化或进行特殊工序施工时,应 增加监测次数。 6.4.3传感器安装完成前后应记录读数,并以安装完成后的稳 定读数作为初始值

6.4.4自动采集监测系统应定期检查和保养,保证系

6.5应力监测结果及分析

6.5.1监测数据处理应修正系统误差,剔除粗差。 6.5.2根据监测结果计算相邻测次间的应力增量和累积值,形 成图表。

6.5.3根据实际的施工进度或结构荷载变化情况,奖

结果与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结果对比分析,评价结构或构件的工作 状态,提交分析报告。

7.1.1温度监测应包括环境温度和结构温度监测。

电阻温度传感器或红外线测温仪进行,测量精度 于0.5℃。

TD/T 1031.7-2011标准下载1.3环境温度监测宜将温度传感器置于离地1.5m高、空 通的百叶箱内进行监测。

7.1.4监测结构温度的传感器可布设于构件内部或表面

号起的结构温差较大时,宜在结构迎光面和背光面分别设置 器。

7.1.5当需要监测日温度的变化规律时GB/T51386-2019标准下载,宜采用自动监

行连续监测;采用人工读数时,监测频次不宜少于每小 欢。

温等信息;对结构温度分布监测时,应包括监测点的温度 温度分布图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