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pdf

GBT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50509-200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2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45352
免费资源

GBT50509-200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pdf简介:

"GBT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pdf" 是中国国家标准《农田灌溉工程规划规范》(GB/T 50509-2009)的官方中文版本。这份规范是针对农田灌溉工程的规划制定的一套详细的标准,目的是为了保证灌溉工程的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该规范涵盖了灌区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划内容、规划程序、技术要求、规划设计等方面,包括灌溉水源的选择、灌溉系统的设计、灌溉制度的制定、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它适用于农田灌溉工程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对农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GBT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是农业水利领域的重要技术指导文件,对于规范和提升农田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GBT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6.2.1灌区规划应根据灌区的水资源状况、地形、地貌、工程地质 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水源工程布置。 5.2.2灌溉水源位置应尽可能靠近灌区,通过对水源的水量、水 质及水位等条件综合分析论证,合理确定水源工程布置方案。 6.2.3以河道径流为灌溉水源时,水源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 定:

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水源工程布置。

1 当河道水位满足号水要求,径流满足灌溉用水需求时,宜 14

采用无坝引水布置方式。 2当河道径流过程与灌溉用水过程不一致,或水位低、水位 和流量不能满足灌溉引水要求,但有建坝(闻)条件时,宜采用有坝 引水灌溉,并应根据灌溉用水量和水位要求,结合坝址地形、地质 等情况,合理确定坝(闸)布置方案。 3当河道(或湖泊)径流能够满足灌溉用水的流量要求,但水 位较低不能满足自流引水要求,且不适于建坝(闸)时,宜采用提水 灌溉,并应根据水位、地形、地质等条件,合理确定提水布置方案。

采用无坝引水布置方式。 2当河道径流过程与灌溉用水过程不一致,或水位低、水位 和流量不能满足灌溉引水要求,但有建坝(闻)条件时,宜采用有坝 引水灌溉DB45/T 1958-2019标准下载,并应根据灌溉用水量和水位要求,结合坝址地形、地质 等情况,合理确定坝(闸)布置方案。 3当河道(或湖泊)径流能够满足灌溉用水的流量要求,但水 位较低不能满足自流引水要求,且不适于建坝(闸)时,宜采用提水 灌溉,并应根据水位、地形、地质等条件,合理确定提水布置方案。 6.2.4以水库为主要灌溉水源时,水源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 定: 1根据水库总体规模,综合考虑库址地形、地质和建材等因 素,分析拟定水库坝址、坝型。 2当山区、丘陵区土地比较分散,灌区沿河方向呈长条形分 布,或者灌区内有多项蓄水工程,且沿一定高程分布时,可采用 “长藤结瓜”方式布置水源工程。 3平原地区建设水库,应优先利用地势开阔的荒地、涝洼地、 盐碱地等低产由;尽量避开村庄及重要专项设施,并与村庄保持安 全距离;防止对周边区域产生浸没和次生盐碱化等不良影响。 6.2.5以地下水为灌溉水源时,应根据灌溉用水量和灌区地形、 地貌、水文地质等条件,合理确定地下水开采利用方式和取水建筑 物的布置方案。

6.3.1灌溉和排水系统的布置应满足灌溉和排水要求,有效控制 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或沼泽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山区、丘陵区灌区应遵循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采用 “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并宜利用天然河道与沟溪布置排水系 统。 2平原灌区灌、排系统宜分开布置。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的

6.3.1灌溉和排水系统的布置应满足灌溉和排水要求,有效控制

平原灌区,经论证灌、排系统可结合使用的,应控制其蓄水水位和 蓄水时间。 3沿江、滨湖、圩境灌区,应采取联圩并境、整治河道、修筑堤 防、涵闸等工程措施,按照蓄泄并举、内外水分开、高低水分开、灌 排分开的原则,设置灌、排系统及必要的截渗工程。 4滨海感潮灌区,布置灌、排系统时,应设置必要的挡潮、防 洪海塘、涵闸及截渗、排水、蓄淡压威工程。 6.3.2灌溉渠系布置应符合灌区总体规划和灌溉标准要求,并应 符合下列原则: 1自流灌溉面积最大。 2 渠线顺直,水流顺畅。 配水灵活,便于灌溉。 4 布局合理,利于耕作。 运行安全,节省费用。 6 减少用地,节约投资。 7 便于管理和水费征收。 利于多功能综合利用。 9利于生态与环境保护。 10 已建灌区,应处理好维持现状与调整改造的关系。 6.3.3“长藤结瓜”式灌溉渠系的布置,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3.2 条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渠道不宜直接穿过库、塘、堰。 2渠道布置应便于库、塘、堰的调节与反调节。 3库、塘、堰的布置宜满足自流灌溉的需要,必要时可设泵站 或移动抽水机组向渠道补水。 6.3.4灌区干、支渠及其以下固定渠道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源 控制面积等条件,经方案比较,择优确定布置形式。 6.3.5灌区排水系统的布置应根据涝、渍、盐、碱的成因,结合灌

平原灌区,经论证灌、排系统可结合使用的,应控制其蓄水水位和 蓄水时间。 3沿江、滨湖、圩境灌区,应采取联圩并境、整治河道、修筑堤 防、涵闸等工程措施,按照蓄泄并举、内外水分开、高低水分开、灌 排分开的原则,设置灌、排系统及必要的截渗工程。 4滨海感潮灌区,布置灌、排系统时,应设置必要的挡潮、防 洪海塘、涵闸及截渗、排水、蓄淡压威工程。 6.3.2灌溉渠系布置应符合灌区总体规划和灌溉标准要求,并应 符合下列原

6.3.5灌区排水系统的布置应根据涝、渍、盐、碱的成因,结

排水分区和排水系统布置应写与承泄区相协调,应论证灌区排 水量和承泄区的承泄能力,必要时提出承泄区整治措施, 排水方式应根据地形、水系、承泄区条件以及现有工程情况 因地制宜选用,可采取排、截、滞、提等方式。

6.4.1村镇布置应服从灌区总体规划要求,宜选择在地势较高、 地基坚实、水源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的地点,应少占耕地。现有村 镇宜充分利用,并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必要改建。 6.4.2道路、桥涵布置,应结合当地交通道路现状及交通规划,以 方便交通、节省用地、节约投资为原则,并与灌排渠,沟和间工程 布置相协调。

布置相协调。 5.4.3防风林、经济林等专用林带及防沙草障等,可按国家现行 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布置,并合理利用渠、沟、路旁空地种植林草,涵 养水土。

6.4.3防风林、经济林等专用林带及防沙草障等,可按国家

6.4.4输电线路和通信线路应根据灌区总体布置的需要,结全

7.1.1灌区取水工程的位置、形式和规模,应根据灌溉面积的分 布、河道流量、河(湖)岸边地形、地质、枯水期水位、河槽形状及河 势、水源含沙量、支流汇流位置等合理确定。从多泥沙河道取水 宜设置拦沙、排沙设施。

除应符合本规范及现行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1河、湖枯水期水位应能满足设计号水流量的要求 2应避免靠近支流汇流处。 3位于河岸较坚实、河槽较稳定、断面较匀称的顺直河段,或 位于主流靠岸、河道冲淤变化较小的弯道段凹岸顶点下游处。 4在弯道段河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应采取必要的防洪护岸措 施。 7.1.4无坝引水渠首进水闸的规模,应根据取水河、湖历年灌溉 期旬或月平均水位和历年灌溉期旬或月最大灌溉流量频率分析成 果合理确定。

7.1.5采用有坝引水时,取水工程应根据灌区水源条件和灌

1在水量较丰沛的多泥沙河道引水时,宜采取表层引水方 式,并确定其取水建筑物形式。 :2引水渠首位于河道狭窄、河岸较陡的山区河流,可采取隧

侗引水方式。进水闸可设在隧洞进口处。 3水库取水以灌溉水稻为主时,应采用分层取水的方式。 7.1.6采用泵站提水方式时,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源、动力、灌溉 水位要求、灌水过程、用水量等条件,对泵站的位置、扬程、装机功 率等进行规划。 泵站站址选择应综合考虑防洪、防冲、防淤、防污、防沙等要 求。对高扬程泵站,应进行单级和多级规划方案比较;对适合灌排 结合建站的,宜采用结合建站方式。 泵站工程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的规定。 7.1.7井灌或井并渠结合灌区,应根据灌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 水资源的可利用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单井控制灌溉面积和 井距、机井数量等有关参数。

.2.1当灌溉水源泥沙较多,超过了渠道挟沙能力或对水泵磨损 较大、不能满足灌溉方式的要求时,应设置泥沙处理工程,防止推 移质泥沙在引水口淤积,避免大量推移质泥沙进入渠道,合理控制 移质泥沙进入灌这和田间

自天然河道引水,应避开高含沙水流和多沙时段,引水口宜设 烂沙坎和排沙孔,尽可能减少进入灌区的泥沙。 有条件时可设置沉沙池,减少进人灌、排渠系的泥沙

7.2.3采用沉沙池方案处理泥沙时,沉沙池的位置应根据灌

当沉沙池面积较大时,宜分区(条)使用。若引水位较低,为充 分利用沉沙池容积,可采用提水沉沙方式。 灌区内有多个沉沙池位置可供选择时,应对不同位置方案拟

建区域内人均占有耕地和经济发展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后,择优 选定。

7.2.4对沉沙池应进行泥沙淤积预测,分析沉沙池区使用年限。 7.2.5泥沙处理规划应提出沉沙池区还耕、开发、扶持及保护生 态与环境的措施,积极研究适合灌区实际的泥沙开发利用技术。

7.2.4对沉沙池应进行泥沙淤积预测,分析沉沙池区使用年限。

7.3.1当灌溉水源的时空分布与灌区用水过程存在矛盾,或为充 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减少输水工程规模、提高灌溉供水保证率时: 对具备建设调蓄工程条件的灌区,应进行调蓄工程规划。 7.3.2调蓄工程位置、类型选择,应根据灌区地形、地质、当地建 材、渠系工程布置和水源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 7.3.3调蓄工程规模应根据设计供水保证率、水资源的可利用条 件、灌溉用水量和其他用水量等,经调节计算,并进行技术经济比 较合理确定。 7.3 4现有灌区,应对户有的调萃工想进行调杰分析 对甘规模

7.3.4现有灌区,应对已有的调蓄工程进行调查分析,对其

7.4.1灌溉渠系规划应根据灌区的地形、地质、水源、气象、水文 等条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等,经方案比较后,择优确定输配 水方式。

DB34/T 3107-2018标准下载7.4.2灌溉渠系规划应与灌区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交

划、航运规划、排水系统规划等结合进行,尽量避免渠系与沟、路的 交叉,减少交叉建筑物

7.4.3灌溉渠道分为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两大类。固定渠

7.4.3灌溉渠道分为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两大类。固定渠道宜 按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级设置,农渠以下为临时渠道,宜设毛 渠、灌水沟两级灌水渠道。 地形复杂的大型灌区,必要时固定渠道可按总王王渠分

灌区地形特殊或面积较小时,整个灌区或灌区的某些区域,可 越级设置渠道。 7.4.4于渠上的主要建筑物及重要渠段的上游,应设置泄水渠 闸;干、支渠和重要位置的斗渠末端应设退水设施。 7.4.5计算渠道输水损失时DB45∕T 2530-2022 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规范,应考虑地下水顶托和渠道防渗措施 的影响。

半径应大于该弯道段水面宽度的5倍,受条件限制不能满足 要求时,应采取防护措施。石渠或刚性衬砌渠道的弯道曲率 不应小于水面宽度的2.5倍。通航渠道弯道曲率半径应符合 有关规定的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