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ECS356-2013 高强箍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简介:
CECS356-2013《高强箍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是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的一部关于高强箍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的国家标准。该规程主要规定了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高强度钢筋和箍筋来增强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以达到抗震、抗裂和提高结构性能的目的。
规程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设计:对高强箍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承载能力计算、箍筋布置、混凝土强度等级选择等提出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导。
2. 施工技术:规定了施工过程中钢筋的加工、绑扎、混凝土浇筑、养护等环节的工艺要求,以及质量控制措施。
3. 验收标准:对高强箍筋混凝土结构的验收提出了明确的尺寸、形状、位置、强度、刚度等方面的检验标准。
CECS356-2013是指导我国高强箍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的重要技术规范,对于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CECS356-2013 高强箍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部分内容预览:
V< min(Vsu,Vhu) +V
式中:V 混凝土构件剪力设计值; Vsu一一混凝土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bu一 混凝土构件剪切粘结承载力设计值; Vw—弯起钢筋剪切承载力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计算。 5.3.7 非框架梁、柱受剪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6.1.1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或位于较高腐蚀环境下的梁不宜使用 高强箍筋。
6.1.2梁中高强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配置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 300mm时,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mm~ 300mm时DB11∕T 1832.18-2021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第18部分:照明系统工程,可仅在构件端部1。/4设置箍筋;但当在构件中部10/2 范围内作用有集中荷载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1。为梁净跨 度。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时,可不设置箍筋。 2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符合表6.1.2的规 定
表 6.1.2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mn
3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高强箍筋应个 合下列规定:
1)梁端箍筋宜置于支座内20mm,且箍筋的端头应作成 135°的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6d(d为箍 筋直径),且不应小于50mm。 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d,且不应大于300mm。当纵向钢 筋一排钢筋多于4根时,两个无双向拉结的纵筋不得相 邻。当纵向钢筋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12d(d为最外排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 当V>0.7f.bh。时,沿梁全长的配箍率es应符合下列要
Psv≥ 0. 24 f T.
6.1.3弯剪扭构件中的高强箍筋间距不应大于表6.1.2中的最 大间距和最小直径,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沿构件外侧布置的箍筋应为封闭箍筋,位于截面内部的箍 筋不应计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考虑受扭所需的箍筋配箍率沿 汗件全长不应小于0.14%。 2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5mm,箍筋的端头应在该构件支撑 构件内且箍筋的端头应作成135°的弯钩,箍筋弯钩平直段长度不 应小于12d(d为箍筋直径)。 3箍筋间距不宜大于0.75倍的梁宽度
6.2.1柱中的高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5(d为纵向钢筋最大直 径),且不应小于5mm。 6.2.2高强箍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及构件的短边尺寸,且不 应大于15d(d为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 6.2.3当采用连续复合箍筋时,重叠段或投影重叠段长度不宜小 于100mm,且角部应有纵向受力钢筋,箍筋末端应做成135°的弯 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6d(d为箍筋直径)
图6.2.3连续复合箍筋重叠段长月
6.2.4柱截面的短边尺寸不宜小于300mm,纵向钢筋的间距不 宜大于200mm,箍筋肢距不宜大于300mm。当柱中全部纵向钢 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柱中的高强箍筋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5mm。 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d为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且不 应大于200mm。 3箍筋肢距不应大于200mm,末端应做成135°的弯钩,弯钩 瑞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2d(d为箍筋直径)。 5.2.5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中考虑高强箍筋的约束作用采
6.2.5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中考虑高强箍筋的约
用 f.指标时,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 80mm,且不宜小于 40mm
6.3.1框架梁柱节点内应配置高强箍筋,高强箍筋应符合本规程 6. 2 节的要求
6.3.2对四边均有梁的中间节点,其节点内可仅设沿周边的矩形 高强箍筋。当顶层端节点内有梁上部钢筋和柱外侧纵向钢筋搭接 接头时,高强箍筋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6.3.2对四边均有梁的中间节点,其节点内可仅设沿周边的矩形
6.3.3高强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7.1.1本章适用于高强箍筋混凝土构件抗震设计,未作规定的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5001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 有关规定。
设计规范》GB5001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 有关规定。 7.1.2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构件的受扭承载力计算、剪扭承载 力计算、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及疲劳验算等应 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执行
7.1.2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构件的受扭承载力计算、
计算、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及疲劳验算等应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 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执行
7.2梁柱斜截面承载力
7.2.1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矩形、T形和1形截面高强箍筋混 凝土构件受剪截面限制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7.2.1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矩形、T形和1形截面高强箍筋混 凝土构件受剪截面限制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7.2.2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高强箍筋混凝土梁、柱构件内力设 计值的调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2.3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高强箍筋混凝土框架梁、柱受剪承 力应满足下式要求:
V≤[min(Vsu,Vbu}]
式中:V一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柱剪力设计值; Vsu———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 计值;
Vbu———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柱剪切粘结承载力设计 值;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Vbu一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柱剪切粘结承载力设计 值; RE一一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7.2.4.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柱仅配置箍筋时,矩形、T形 和I形截面高强箍筋混凝土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5地度日时色来 1I形截面高强箍筋混凝土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 算: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设计值; β。一一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柱斜截面受剪破坏时,箍 筋受剪承载力与混凝土受剪承载力的比值,当β>1时 应对构件截面尺寸或混凝土强度等级进行调整; v。一一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混凝土强度降低系数; 一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混凝土退化系数; 6。一一弹塑性转角限值,0。可取1/50。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柱仅配置箍筋时,矩形、T形
一一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混凝土退化系数; 6,一一弹塑性转角限值,0。可取1/50。 7.2.5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柱仅配置箍筋时,矩形、T形 和I形截面高强箍筋混凝土构件剪切粘结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 算:
7.2.5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柱仅配置箍筋时,矩形、T形
口I形截面高强箍筋混凝土构件剪切粘结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 :
考虑地震组合的框架梁、柱剪切粘结承载力设计亻 21
考虑地震组合的框架梁、柱剪切粘结承载力设计值
βbe 一考虑地震组合的框架梁、柱剪切粘结破坏时,纵向钢筋 粘结承载力与混凝土承载力之比,βe大于1时取1; fhe考虑地震组合时,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强度。
.3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7.3.1框架柱宜采用连续复合箍筋、复合螺旋箍筋或连续复合螺 旋箍筋,高强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构件外侧纵筋直径最小值的5倍 且不应大于80mm。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满足加密区要 求。 7.3.2考虑地震组合的框架梁、柱,其构造措施的截面配箍验算 中,高强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可取700MPa。 7.3.3框架结构梁的纵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 7.3.4框架梁端高强箍筋的加密区长度、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 径应按表7.3.4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0%时, 表7.3.4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1mm;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宜 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0倍,且沿梁全长高强箍筋的配筋率βs 应符合下列规定,
注:hb为框架梁截面高度,d为纵筋最大直径。
7.3.5梁箍筋加密区长度范围内的高强箍筋肢距:级抗震 级,不宜大于1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 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 250mm。两个无双向拉结的纵筋不得相邻
1柱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符合表7.3.8 的规定
《快速公共汽车交通(BRT)站台屏蔽门 CJ/T 342-2010 》注:d为纵向钢筋最大直径。
2框支柱和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高强箍筋肢距不应大于 150mm;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箍筋肢距不应大于200mm;三、 四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箍筋肢距不应大于250mm。两根无双向 拉结的纵向钢筋不得相邻。 3框架柱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得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 2倍。
7.3.9抗震设计时,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框架柱、框支柱的轴压 比可按下式计算。其值不宜大于表7.3.9规定的限值。对NV类场 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3.9 抗震设计时,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框架柱、框支柱的轴,
式中:no一 计算轴压比; N一一考虑地震组合的柱轴向压力设计值; 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4层框架结构研发中心施工试验计划,按本规程3.1.3条规定 取值; A一柱全截面面积
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
注:1表内限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的柱: 2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5、C70时,轴压比限值宜按表中数值减小0.05;混 凝土强度等级为C75、C80时,轴压比限值宜按表中数值减小0.10; 3剪跨比不大于2.0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按表中数值减小0.05;剪跨比小 于1.5的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 4 当柱截面中部设置由附加纵向钢筋形成的芯柱,且附加纵向钢筋的总面积 不少于柱截面面积的0.8%时,其轴压比限值可按表中数值增加0.05; 5考虑各种作用后柱轴压比限值不应大于1.05。 7.3.10柱采用高强箍筋时,加密区高强箍筋的体积配筋率应符 全下剂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