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S663-2020 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结构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简介:
"T/CECS 663-2020 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结构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该规程主要针对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结构的设计、施工、检验与验收等环节提出了详细的技术要求和指导。钢管混凝土结构是将钢管与混凝土紧密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复合结构,它结合了钢材的高强度、刚度和混凝土的耐久性,具有承载能力强、抗震性能好、施工方便等优点。
规程内容可能包括钢管混凝土结构的选型原则,设计计算方法,施工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要点,检验与验收方法,以及在环境条件、荷载工况、耐久性等方面的规定。条文说明则会对规程中的各项技术要求提供详细的解释和解读,帮助设计者、施工者理解和执行。
该规程的发布,旨在规范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结构的工程应用,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推动相关技术和行业的发展。
T/CECS663-2020 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结构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部分内容预览:
(0.5≤≤1 9.1( Jy m2= +9.7 (<0.5) 13.7 H fy
式中:k1、k2 计算系数,一1
混凝土单轴峰值应力c.值(N/mm
5.2.5当中和轴在截面高度范围外时,单肢钢管混凝土加劲混 合构件压弯强度承载力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5.2.5当中和轴在截面高度范围外时《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单肢钢管混凝土加劲混
式中:Mu,N 设计轴压力N作用下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 (Nmm),弯矩对形心轴取矩; Nu,H、Mu,H 当c等于H时截面承担的轴力设计值(N)和受弯 承载力设计值(N·mm),按本规程式(5.2.2) 计算; N。一一截面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N),按本规程式 (5.2.1)计算。 5.2.6在进行正截面压弯承载力验算时,可通过轴压力设计值 等于轴心受压承载力的假设得到中和轴高度(c)。若c小于或等 于H,应按本规程第5.2.2条计算受弯承载力(M.);若c大于 H,应按本规程第5.2.5条计算受弯承载力(M.)。 5.2.7单肢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构件截面轴心受拉承载力应符 合下列公式规定:
5.2.6在进行正截面压弯承载力验算时,可通过轴
等于轴心受压承载力的假设得到中和轴高度(c)。若c小 于H,应按本规程第5.2.2条计算受弯承载力(M.);若 H,应按本规程第5.2.5条计算受弯承载力(M.)。 5.2.7单肢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构件截面轴心受拉承载 合下列公式规定:
式中: N 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构件截面轴向拉力设计值 (N); Nrc、Nefst 外围钢筋混凝土部分、内置钢管混凝土部分的截 面轴心受拉承载力设计值(N); Al 纵筋的横截面面积(mm²); A 钢管的横截面面积(mm²); αs 内置钢管混凝土部分含钢率; 纵筋抗拉和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
f.一钢管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 (N/mm²)。
3.1四肢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构件截面轴心受压承载力应 下列公式规定:
N N≤N're +N'cfst M 代中:N一4 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构件的截面轴向压力设计 值(N); M一 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构件的截面弯矩设计值 (N : mm); N'rc、N'cfst 外围钢筋混凝土部分和内置钢管混凝土部分的 截面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N); Mrc、Mefst 外围钢筋混凝土部分和内置钢管混凝土部分的 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N·mm),对形心轴 取矩。 5.3.3四肢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构件中的外围钢筋混凝土部 图5.3.3)承担的轴力设计值和相应的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列 式计算: N'rc =αifc.outAe,out +liAl Mre = α1 fc,outAe,out Ce.out )+ZoliAl Ol:= Esecu l c i/≤ fi 钢管外围混凝土等效应力块面积(mm),见图 5.3.3(a),等效应力块高度为受压区高度βic; 第i根纵筋面积(mm²); 受压边缘混凝土极限压应变; 中和轴高度(mm); 钢管外围混凝土等效应力块形心到受压边缘距 离(mm); 第i根纵筋形心到受压边缘距离(mm); 第i根纵筋应力,受压为正,受拉为负; 钢管外围混凝土等效应力块强度系数,当混凝 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取1.0,当混凝土强 度等级为C80时,取0.94,其余强度等级时线 性插值; 钢管外围混凝土等效应力块高度系数,当混凝 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取0.8,当混凝土强 度等级为C80时,取0.74,中间线性插值 图5.3.3外围钢筋混凝土部分承载力计算示意图 B一截面宽度;H一截面高度;te一空心边缘到混凝土外表面的距离; ac一钢管外边缘到混凝土外表面的距离;一中和轴高度:eli一纵筋应变: 5.3.4四肢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构件中的内置钢管混凝土部分 Ncfst = N'core +N Mest = More + M. 钢管内核心混凝土截面承担的轴力设计 直(N)和相应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 N·mm),弯矩对形心轴取矩; 钢管截面承担的轴力设计值(N)和相应 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N·mm),弯矩对 形心轴取矩, 1一中和轴;2一形心轴; Ns1一靠近受压边缘的钢管轴力;Ns2一远离受压边缘的钢管轴力; N一钢管轴力;M一钢管弯矩; EsI一靠近受压边缘的钢管形心应变; 式中: As1 靠近受压边缘的钢管面积(mm²); As2 远离受压边缘的钢管面积(mm²); αs1 靠近受压边缘的钢管形心到受压边缘距离(mm) 2 远离受压边缘的钢管形心到受压边缘距离(mm) ci一钢管外边缘到混凝土外表面的距离;C一中和轴高度; Ecorel一靠近受压边缘的钢管内核心混凝土形心应变; Eore2一远离受压边缘的钢管内核心混凝土形心应变;ecu—混凝土极限受压应变 中:Acorel、Acore2 靠近和远离受压边缘的钢管内核心混 土面积(mm²); aci一钢管外边缘到混凝土外表面的距离;c一中和轴高度;Ecorel一靠近受压边 缘的钢管内核心混凝土形心应变;ee.core2一远离受压边缘的钢管内核心混凝土 形心应变:a一混凝土极限受压应变 中:Ac.core2 远离受压边缘的钢管内核心混凝土受压面机 (mm²) ; aci一钢管外边缘到混凝土外表面的距离;一中和轴高度; Ecorel一靠近受压边缘的钢管内核心混凝土形心应变;ecu—混凝土极限受压应变 二中和轴;2一形心轴; H一截面高度; aci一钢管外边缘到混凝土外表面的距离;c一中和轴高度;Eecorel一靠近受压边 缘的钢管内核心混凝土形心应变;ecu一混凝土极限受压应变 5.3.5当中和轴在截面高度范围外时,四肢钢管混凝土加劲混 合构件压弯强度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5.3.5当中和轴在截面高度范围外时,四肢钢管混凝土加劲泪 式中: Nu,H、Mu,H 当c等于H时按本规程第5.3.2条计算的 截面承担的轴力设计值(N)和受弯承载 力设计值(N·mm),弯矩对形心轴取矩; Mu.N 轴压力N作用下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 (N·mm),弯矩对形心轴取矩; N 按本规程第5.3.1条计算的截面轴心受压 强度承载力设计值(N)。 5.3.6在进行正截面压变承裁力验管时可通过压力设计值 等于轴心受压承载力的假设得到中和轴高度(c)。若c小于或等 于H,应按本规程第5.3.2条计算受弯承载力(Mu);若c大于 H,应按本规程第5.3.5条计算受弯承载力(M.)。 5.4六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1六肢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构件截面轴心受压承载力应 本规程第5.3.1条的规定。 4.2当中和轴在截面高度范围内时,六肢钢管混凝土加劲汇 构件压弯强度承载力应满足下列公式要求: NN'rc +Ncfst M≤ Mre +Mefst 中:N 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构件的截面轴向压力设计值 (N); M— 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构件的截面弯矩设计值(N· mm),弯矩对形心轴取矩; 、N'cfst 外围钢筋混凝土部分和内置钢管混凝土部分的截 面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N); 、Mefst 外围钢筋混凝土部分和内置钢管混凝土部分的截面受 弯承载力设计值(N·mm),弯矩对形心轴取矩 5.4.3六肢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构件中的外围钢筋混凝土部分 图5.4.3)承担的轴力设计值和相应的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列 代计算: N'rc = α1fc.outAe.out +oliA (5) H +ZoiA H Mrc = α1 fc,outAe li 2 图5.4.3外围钢筋混凝土部分承载力计算简图 1一中和轴;2一形心轴; 面宽度;H一截面高度;tc一空心边缘到混凝土外表面的距离 JC/T 2194-2013标准下载图5.4.3外围钢筋混凝土部分承载力计算简图 1一中和轴;2一形心轴; B一截面宽度;H一截面高度;tc一空心边缘到混凝土外表面的距离; aci一钢管外边缘到混凝土外表面的距离;c—中和轴高度;eli一纵筋应变; Ecu一混凝土极限受压应变 式中: Ae,out 钢管外围混凝土等效应力块面积(mm), [5.4.3(a),等效应力块高度为受压区高度 Bi; 中:Ae.out 钢管外围混凝土等效应力块面积(mm) [5.4.3(a)],等效应力块高度为受压区高度 Bic; N'cfst = N'core +N' Mefst = Meore + M. 式中:N'core、Mcore 钢管内核心混凝土截面承担的轴力设计 值(N)和相应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 (N·mm),弯矩对形心轴取矩; Ns、M 钢管截面承担的轴力设计值(N)和相应 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N·mm),弯矩对 形心轴取矩。 1钢管截面承担的轴力设计值和相应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 (N)和(M)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图5.4.4): N', = 20s1As1 + 20s2As2 + 20s3As3 式中: As1 靠近受压边缘的钢管面积(mm²); As2 远离受压边缘的钢管面积(mm²); As3 腰部钢管面积(mm²); αs1 靠近受压边缘的钢管形心到受压边缘距离(mm); αs2 远离受压边缘的钢管形心到受压边缘距离(mm); αs3 腰部钢管形心到受压边缘距离(mm); Os1 靠近受压边缘的钢管形心处钢管应力(N/mm²): 受压为正,受拉为负; Os2 远离受压边缘的钢管形心处钢管应力(N/mm²) 受压为正JB/T 11332-2013 热收缩内绝缘管,受拉为负; s3 腰部钢管形心处钢管应力(N/mm²),受压为正 受拉为负。 图5.4.4钢管承载力计算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