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6/T 535.1-2020 绿色公路建设指南-高速公路 第1册 勘察设计指南简介:
DB36/T 535.1-2020《绿色公路建设指南-高速公路 第1册 勘察设计指南》是由中国浙江省交通厅发布的地方标准,其主要内容聚焦于绿色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绿色公路建设是一种环保理念的体现,旨在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过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公路的可持续性和资源利用效率。
该指南详细规定了在高速公路的规划、勘察、设计阶段如何实施绿色理念,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影响评估:强调在项目初期进行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估,以识别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2. 资源节约:提倡使用环保材料,优化工程结构设计,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
3. 生态保护:在设计中考虑对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如设置生态通道、实施植被恢复等,以保持生物多样性。
4. 可持续性:强调公路设施的长期维护与管理,确保其在使用寿命内持续达到绿色标准。
5. 社区参与:倡导与当地社区的沟通和合作,尊重当地文化和需求,减少对社区的影响。
6. 智能化与信息化: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运营管理效率,降低能耗。
总的来说,DB36/T 535.1-2020标准为浙江省内的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提供了绿色、环保的实践指南,推动了公路建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DB36/T 535.1-2020 绿色公路建设指南-高速公路 第1册 勘察设计指南部分内容预览:
D.3.1隧道建筑材料应满足结构强度,同时满足抗渗、抗侵蚀的需要。隧道衬砌结构按结构耐久 时,建筑材料参数应满足相关技术要求。 0.3.2建筑材料的选用、强度等级、材料性能应满足满足JTGD70的要求。
10.4.1隧道洞口应贯彻“零开挖”设计理念。洞口仰坡应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进行设计,做到 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对植被的破坏应降至最低,并应做好洞口植被恢复设计。 0.4.2一般情况下成洞面宜采用正交进洞。地形复杂、条件受限时,地质条件较好时可采用大角度余 交进洞,并优先选用设置斜交套拱的进洞方案,以避免对边仰坡的过度开挖。 10.4.3缓坡地形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应与路基外填挖情况、排水条件、利于施工、少占耕地、填方利 用等要求综合分析确定。隧道位于城市、风景区附近时,宜设置一定长度的明洞,减短路堑长度。 0.4.4隧道应修建洞门,洞门形式的设计及过渡衔接设施的设置应保证营运安全,并与环境协调,应 注意与环境相协调,有条件时,洞门周围应植树绿化。 0.4.5洞门宜与隧道轴线正交。 10.4.6洞口及洞门设计应遵循ITGD70的规定
10.5.1隧道防排水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地形条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妥 善处理,使洞内外形成一个完整、便于维修的防排水系统,达到防水可靠、排水通畅、经济合理、不留 后惠的目的。 0.5.2在地下水有侵蚀性时,应采取可靠的抗侵蚀措施,防止侵蚀性地下水对支护衬砌腐蚀。 0.5.3当采取防排水工程措施时,应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当隧道内渗漏水引起地表水减少,应遵循“以 者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在查明地下水流性质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注浆堵水措施 0.5.4隧道防水应以混凝土自防水为主体,以施工缝、变形缝防水为重点,并辅以注浆防水和防水层 加强防水,满足结构使用功能。 10.5.5隧道防水、排水、洞口与明洞的防排水设计应满足JTGD70规定要求
DBJ61∕T 72-2012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技术规范(第一部分:总则)10.6隧道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
10.6.1隧道施工中掌子面开挖成形后,应及时喷射不小于4cm厚的混凝土封闭围岩,并紧跟监控量测, 监控量测应在开挖后2h~4h内进行。 10.6.2隧道施工应进行监控量测,掌握围岩与支护之间的收敛动态、力学动态及稳定程度,评价围岩 的稳定性,进行动态设计。 10.6.3应根据隧道长度及地质情况,采用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综合手段开展地质超前预报工作
.7.1隧道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地勘资料针对特殊不良地质、地形条件,设计针对性预案,对随 中的风险进行规避和控制。
DB36/T535.12020
10.7.2洞内应设置直径80cm~100cm的钢管,在隧道塌方时作为被困人员的逃生通道,其长度应能将 被困人员安全疏散至安全区域,且不小于100m;洞内应放置报警、救援、逃生设施、应急药品、食品、 UPS供电照明设施等。
11.1.1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遵循选型与功能定位相结合的设计原则,追求互通立交与自然环境 和人文环境的和谐一致,注重对现状地形的利用来合理选择立交形式,注重通过立交范围内的地形整治 实现合理的线形设计和景观营造。 1.1.2互通位置的选择应为主交通发生源提供便利的服务。且应尽可能避开不良地质、陡哨地形、基 本农田、经济林地、水产和矿产资源等,并尽可能减少拆迁和对环境的破坏。 1.1.3注重互通立交用地规模的控制。在满足功能、安全和运营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互通式立体交叉 设计应规模适当、布局紧凑,选用合理的形式,以减少占地,具体措施包括: a 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交义所设置的枢纽互通立体交义,当交通量较小时,左转弯直连或半直连 匝道设计速度不宜超过60km/h;建设条件复杂的枢纽互通立体交叉,在保证通行能力和行车 安全的前提下,可选用较低的技术指标; D II类地形区一般互通立体交叉,当交通量不大时,可适当降低环形匝道的设计速度和圆曲线半 径,并充分利用地形,采用适当的变异形式,对长匝道或互通式立体交叉连接线,可设置曲线 迁回展线; C 对于因布局间距需要、连接县级及以下城镇、预测期末交通量小、用地紧张或地形地质条件复 杂地区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宜采用菱形形式。 11.1.4占用耕地数量较大的互通立体交叉应进行互通区内土地综合利用论证,在保证互通立体交叉功 能和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可将公路服务设施或收费、监控通信及养护等管理设施布设在互通立体交叉用 地范围内,或通过设置机耕通道、匝道桥梁化等方式,为互通立体交叉区内耕地的耕作提供条件。 11.1.5互通立交生态环保设计要求如下: a 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遵循选型与功能定位相结合的设计原则,追求互通立交与自然环境 和人文环境的和谐一致,注重对现状地形的利用来合理选择立交形式,注重通过立交范围内的 地形整治实现合理的线形设计和景观营造; b 对于互通立交内部区域的路基边坡(包括主线和匝道),宜结合原有的自然地形对路基边坡进 行坡面修饰,放缓边坡,便于形成绿化景观,提升互通整体美感:
c)对于挖方边坡,应以保证视距为前提,以结合地形为基础,进行自然化的坡面修整,坡面采用 植物防护,与周边环境融合; d 对于互通式立交内主线与匝道相互之间围起来的区域的排水,结合汇水面积及坡面坡度灵活采 用适宜的宽浅土质排水沟或者取消排水沟,设置浅碟形土质蒸发池或进行湿地化处理。蒸发池 或湿地坑的设置位置应结合地形条件采取不规则的接近自然的形状; 互通交叉工程的设计应考虑通行便利性,合理设置动物通道,通过设置桥涵维持湿地路段的水 力联系。
11.2.1初步设计阶段应通过充分的调查,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中关于互通式立交的位置、 数量等作进一步的研究、论证。要进一步分析核实工可报告中的转向交通量,分析地方路网布局、规划 和主要交通源的产生、方位,为互通位置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11.2.2互通位置的选择应为主交通发生源提供便利的服务。 11.2.3被交叉道路应有与互通式立交出入交通量相适应的通行能力。 1.2.4互通式立交位置的选定,要以现有公路网或已批准的规划为依据,一般应选择两相交公路均具 有较高的平、纵面线形指标之处。 1.2.5互通位置应尽可能避开不良地质、陡峭地形、基本农田、经济林地、水产和矿产资源等,并尽 可能减少拆迁和对环境的破坏。 11.2.6连接线按“就近落地”原则设计,被连接道路等级应不低于三级,
设置条件、间距控制、主线线形条件、出口形式、车道连续、车道平衡等公路立体交叉的总体设计 应满足JTG/TD20和JTGD20的要求,
11.4.1互通型式应满足功能、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应与路网结构、交义类型、现场条件及周边环境 相适应。 11.4.2互通型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通行能力、运行安全、用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全寿命周期成 本和收费站设计要求等因素。 11.4.3互通型式选择和设计应满足JTG/TD20的要求。
11.5视距与匝道设计
11.5.1匝道设计时应注意对相关视距进行检验,视距设计应满足JTGD20和JTG/TD20的要求。 11.5.2匝道设计速度,匝道平面、纵断面、出口匝道、入口匝道、匝道收费广场等匝道平纵面线形设 计,横断面组成与类型、横断面类型的选用等横断面设计,匝道超高与加宽以及过渡设计,匝道出入端 部设计,匝道连接部设计,变数车道设计、主线的分岔与合流,匝道间的分流与合流等应满足JTGD20 和JTG/TD20的要求。
DB36/T535.12020
12.1.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内容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含突起路标)、护栏和栏杆、视线诱导设 施、隔离栅、防落网、防眩设施、避险车道和其他交通安全设施(含防风栅、防雪栅、积雪标杆、限高 架、减速丘和凸面镜)等。 2.1.2在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绿色宽容、主动预防与被动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开展 基于路网的交通标志系统化设置、路侧警示和防护设施、交通标志与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设计,鼓励规 模化应用可导向防撞垫、转动(缆索)护栏、路侧振动带、雨夜反光标线、彩色标线、太阳能交通标志、 透光标志及雾区行车智能诱导系统等“四新”交通安全设施,提升道路交通安全保障水平。 12.1.3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用能宜采用风电、光电、风光互补供电等绿色能源。 12.1.4公路通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路段时,公路交通安全设施 设计要考虑环境敏感区的特殊要求,进行专项设计。 12.1.5连续长大上坡路段、隧道路段等特殊路段的交通安全,进行专项设计
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评价技术细则(2018版)(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 重庆市建筑节能中心2018年10月)12.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
12.2.1高速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路基护栏、桥梁护栏与栏杆、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缓冲设施、视 线诱导和防眩设施、隔离栅和防落网、避险车道及其他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应符合ITGD81的规定。 12.2.2交通标志应开展能耗低、亮度高、视认性好的全天候级的超薄主动发光标志技术应用,采用 可循环利用的环保型材料进行标志板模块化制作,开展基于风景道、旅游公路的交通标识体系设计。 12.2.3交通标线积极应用低排放量的材料、自降解临时标线等技术,通过采用高压喷涂、预成型技术 冷拌等施工工艺降低环境影响。 12.2.4防护隔离设施鼓励应用各种高强、高韧、轻质、耐腐蚀、可循环利用、可设计的复合材料和 旧波形梁护栏再利用技术
12.3特殊路段交通安全设施设置
12.3.1特殊路段包括枢纽型互通、桥隧段、长大纵坡路段、城镇出入口、连续急弯段等。 12.3.2特殊路段交通安全设施设置应保障行车安全和便利。 2.3.3多路径高速公路指路标志、枢纽型互通立交交通标志、城市绕城高速公路交通标志、收费站路 段交通标志和标线、长大纵坡路段交通安全设施、隧道路段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见附录A。
文化等特点融入景观设计;绿化设计应以营造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结构生态系统为目标,优先选择少维护、 耐候性强的乡土植物,植物配置突出安全提示、碳汇、降噪等新功能。 3.1.8公路建设项目应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节能评估、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与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评估等节能环保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环保景观专项设计
CJJ∕T 303-2020 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13.2生态保护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