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桩技术标准

载体桩技术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8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43165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载体桩技术标准简介:

载体桩技术,通常是指在土木工程、建筑等领域中,使用特殊材料(如混凝土、钢等)制成的桩体,作为建筑物或结构的基础承载单元。这些桩体通常被设计成可以承载并传递建筑物的荷载到地下,从而提供稳定性和支撑力。下面是关于载体桩技术的一些基本标准:

1. 材料标准:载体桩的材料应满足强度、耐久性、抗腐蚀性、抗冻性等要求。例如,混凝土桩应符合CJ/T 239-2012《混凝土预制桩》;钢桩则应遵循GB/T 1499.2-2007《热轧带肋钢筋》等。

2. 设计标准:载体桩的设计需考虑地震、风荷载、地基承载力等因素,遵循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或相关专业设计规范。

3. 施工标准:施工过程中,桩的打入深度、垂直度、间距等需符合相关规范,如GB50202-2018《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4. 安全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应确保工人安全,桩的运输、存放和施工过程中的振动控制等应符合相关安全规定。

5. 检测标准:施工完成后,需对载体桩进行承载力、完整性等检测,如静载试验、低应变测试等,以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以上内容只是一个基础概述,具体技术标准可能因地区、项目需求和特定工程条件有所不同,需要查阅相关专业书籍、规范或咨询专业人员。

载体桩技术标准部分内容预览:

4.4.4载体桩沉降计算宜按等代实体深基础的单向压缩分层 和法进行计算,地基内的应力宜采用各向同性匀质弹性体变形 论,按实体深基础进行计算,沉降计算起始位置为桩身底面以 2m(图 4.4.4)。

4.4.5桩基最终沉降量应按下式计算:

图4.4.4沉降计算示意

DL/T 1710-2017标准下载dh一承台埋深;l一直杆段混凝土桩身长度;土的自重压应力

E一桩端平面下第i层土在自重压力至自重压力加附加 压力作用段的压缩模量(MPa)

压力作用段的压缩模量(MPa)。 桩端平面的附加压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于独立承台基础:

4.4.6桩端平面的附加压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于墙下布桩条形承台梁基础:

As, ≤ 0. 025 ZAst

式中:△s;在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计算变形值 (mm); .sn 由计算深度位置向上取厚度为△之的土层计算变 形值(mm),△zn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 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执行。

4.5.1现场灌注载体桩基桩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4.5.1现场灌注载体桩基桩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C25,

1桩身应通长配筋。 2桩身配筋率宜取0.2%~0.5%,小直径桩取大值,大直 径桩取小值。对于承受荷载特别大的载体桩、抗拔载体桩,桩身 配筋尚应满足设计要求。 3抗拨桩的主筋应伸入载体内,进人载体长度不应小于20 倍纵向主筋直径,且不应小于50cm。 4.5.4承台构造除应满足受冲切、受剪、受弯承载力和上部结 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下独立载体桩基承台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应 小于桩的直径,且桩的边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m。 对于墙下条形承台梁,载体桩基的边缘至承台梁边缘的距离不应 小于75mm。承台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300mm。 2高层建筑平板式和梁板式筏形承台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 400mm,墙下布桩的剪力墙结构筏形承台的最小厚度不应小 于200mm。 3高层建筑箱形承台的构造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 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的规定。 4.5.5承台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并应满足混凝土 耐久性要求

4.5.6承台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无混凝土垫层时,承台底面纵向钢筋的混凝士土保护层 厚度不应小于70mm;有混凝土垫层时,不应小于50mm。 2柱下桩基独立承台的钢筋应通长配置,对四桩以上(含

四桩)承台宜按双向均匀布置,柱下三桩的三角形承台应按三向 板带均匀布置,且最里面的三根钢筋围成的三角形应在柱截面 范围内。承台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2mm,间距不宜 大于200mm。柱下独立载体桩基承台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 于0.15%。 3对于条形承台梁纵向主筋的最小配筋率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主筋直径不应 小于12mm,架立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箍筋直径不应小 于6mm

5.1.2载体桩复合地基增强体应选择中、低压缩性土为持

5.2.1复合地基中增强体桩径宜为400mm~600mm。当复合地 基桩间距大于2m时,宜在距桩顶1倍桩径范围扩径。 5.2.2载体桩复合地基的桩间距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复合地基承 载力、地层土性、桩径、施工工艺及布桩等因素综合确定,桩距 宜为4倍~6倍桩身直径,满堂布桩时宜取高值。 5.2.3载体桩复合地基布桩宜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

技术规范》JGI79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2.4载体桩复合地基桩顶应设置褥垫层,褥垫层应符合下

1其材料宜为粗砂、级配砂石或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天 于30mm; 2厚度应根据桩直径、桩顶构造、增强体承载力及桩间土 承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宜为0.5倍桩直径。 5.2.5载体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 式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 fspk 载体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入z一复合地基增强体竖向承载力发挥系数,按地区经 验确定,无经验时可取0.80~0.95; Ra一载体桩增强体的承载力特征值(kN),按本标准 第4.2节确定; 入。一桩间土承载力的发挥系数,按地区经验确定,无 经验时可取0.85~0.95; 地基土承载力提高系数,按地区经验确定,无经 验时可取1.1~1.3,砂性、粉土取高值,黏性土 取低值; m 载体桩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的计算应按现行 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 执行;

5.2.7载体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

U· 1应通过查阅建筑场地和邻近区域内原有构筑物和地下管 线分布资料、现场踏勘等进行施工环境调查,对存在影响施工的 建筑、管线、地下构筑物等应进行勘察,并应会同有关单位采取 相应保护措施; 2应依据审查合格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桩基设计文件及 现场施工条件等,结合工程经验,确定施工工艺和设备,并编制 施工方案; 3应进行施工图会审和设计交底; 4 应对主要施工机械及其配套设备进行性能和运行安全 检查; 5 应对拟用的混凝土、钢筋、构件等原材料进行见证检验: 6 应进行工艺试验施工,并根据施工结果调整工程桩的施 工工艺。 6.0.2施工前应进行设备的调平,避免施工中桩机倾斜过大导 致施工安全事故。 6.0.3成桩过程中应结合地质情况、桩间距及桩长,合理安排 施工顺序。施工顺序应本着减少影响邻桩质量的原则,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应有利于保护已施工桩不受损坏; 2应采取退打的方式自中间向两端或自一侧向另一侧进行 当一侧毗邻建筑物时,应由毗邻建筑物一侧向另一侧施工; 3持力层理深不一致时,应按先浅后深的顺序进行施工。 6.0.4载体桩施工可分为成孔、载体施工和桩身施工三部分 (图6.0.4)。成孔可采用锤击跟管、振动锤、液压锤、柴油锤、

1应有利于保护已施工桩不受损坏; 2应采取退打的方式自中间向两端或自一侧向另一侧进行 当一侧毗邻建筑物时,应由毗邻建筑物一侧向另一侧施工; 3持力层埋深不一致时,应按先浅后深的顺序进行施工。 6.0.4载体桩施工可分为成孔、载体施工和桩身施工三部分 (图6.0.4)。成孔可采用锤击跟管、振动锤、液压锤、柴油锤

图6.0.4载体桩施工工艺

潜孔锤等沉管方式,也可采用旋挖、长螺旋等辅助引孔方式 成孔。 6.0.5载体施工宜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通过输入施工参 数自动控制每次夯击时锤的提升高度,自动记录每次夯击的贯入

6.0.6当在饱和黏土中施工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柱锤锤底出护筒的距离不应超过5cm; 2施工中测完三击贯入度后,应检查桩端土体是否回弹 当土体回弹量超过5cm时,应分析原因,处理后重新测量。 6.0.7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封堵措施。 6.0.8抗拔载体桩施工时,经测量三击贯入度满足要求后,应 再次沉护筒至载体内,深度应满足抗拔构造要求且不得小于 50cm,随后方可放置钢筋笼,浇筑混凝土成桩,

7.0.1载体桩基应进行桩位、桩长、桩径、桩身质量和单桩承 载力的检验。 7.0.2桩位、桩长、桩径等的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的规定。 7.0.3施工前应对混凝土、钢材、预制构件等进行检查,并应 进行相关的抽样检测。 7.0.4施工中应对成孔、钢筋笼、混凝土进行检查,混凝土应 留试块并进行相关试验,试块留置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51004的规定。 7.0.5施工过程中应对水泥砂拌合物的总体积、三击贯入度进 行检查。 7.0.6载体桩施工完毕后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质量的抽样 检测。 7.0.7 载体桩基桩的单桩承载力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桩承载力检测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检测方法可按本标 准附录A执行; 2单位工程检验桩数量不应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1% 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小于50根时,检测数量不应少于 2根。

7.0.5施工过程中应对水泥砂拌合物的总体积、三击贯入度进 行检查。 7.0.6载体桩施工完毕后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质量的抽样 检测。

1单桩承载力检测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检测方法可按本标 准附录A执行; 2单位工程检验桩数量不应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1%GB∕T 35301-2017标准下载, 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小于50根时,检测数量不应少于 2根,

7.0.8桩身质量检测可采用低应变法检测,并应按现行行业标

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执行。低应变法检测数量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下为三桩或三桩以下承台,每个承台下基桩抽检数量 不得少于1根; 2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的载体桩项目,抽检数

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 3其他工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应少于 10根。 7.0.9载体桩复合地基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宜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增强 本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有经验时,可采用增强体竖向抗压静载 荷试验、桩间土的载荷板试验。 2载体桩复合地基和增强体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的检测方 法和检测数量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执行,桩间土的载荷板试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 础设计规范》GB50007执行。 3增强体应进行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检测方法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的规定。 7.0.10在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从成桩到开 始检测的休止时间,对于砂类土不应少于7d,粉土不应少于 10d,非饱和黏性土不应少于15d,饱和黏性土、淤泥或淤泥质 土不应少于25d。 7.0.11给设计提供参数的单桩静载荷试验可采用快硬水泥施工 载体,用钢管或预制构件代替桩身进行试验

附录 A载体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A.0.1载体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的加载方式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 法,有经验的地区工程桩验收时也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 A.0.2加载反力装置可采用堆载法、锚桩法,或采用堆载和锚 桩相结合的方法。 A.0.3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座)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 应符合表 A. 0.3的规定

A.0.3试桩、锚桩和基准桩之间的中

表中d为试桩或锚桩的直径建筑面积320平方米三层别墅,取其较大者;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