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 8-2016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简介:
JGJ 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国家标准,全称为《建筑变形测量技术规程》。该规范主要针对建筑工程中的变形测量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指导和管理规定。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建筑变形测量的范围、方法、精度要求、数据处理、监测与分析、报告编写等内容,包括建筑物在施工、使用过程中的沉降、倾斜、裂缝、位移等变形的测量,以及地震、结构荷载、环境因素等引起的影响。它适用于各类建筑物,如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基础设施等的变形监测。
规范要求测量工作应遵循科学、准确、及时的原则,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监测的有效性,对于保障建筑结构安全、防止和控制建筑物变形,以及评估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对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设备的质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由于内容较多且专业性强,完整版本的规范一般包含大量的技术参数和计算方法,建议在实际工作中查阅或购买官方出版的版本,以获取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JGJ 8-2016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部分内容预览:
4.3.4静力水准测量装置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路内液体应具有流动性。 2观测前向连通管内充水时,可采用自然压力排气充水法 或人工排气充水法,不得将空气带入,管路应平顺,管路不应出 现2形,管路转角不应形成滞气死角。 3安装在室外的静力水准系统,应采取措施保证全部连通 管管路温度均匀,避免阳光直射。 4对连通管式静力水准,同组中的传感器应安装在同一高 度,安装标高差异不得消耗其量程的20%;管路中任何一段的 高度均应低于蓄水罐底部,但不宜低于0.2m。
1观测时间应选在气温最稳定的时段,观测读数应在液体 完全呈静态下进行。 2每次观测应读数3次,读数较差应小于表4.3.3中相应 等级的仪器标称精度,取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观测值。 3多组串联组成静力水准观测路线时,应先按测段进行闭 合差分配后计算各组参考点的高程,再根据参考点计算各监测点 的高程。 4.3.6静力水准测量系统应与水准测量进行互校。使用期间应
4.3.6静力水准测量系
《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总则 GB/T34311-2017》4.3.6静力水准测量系统应与水准测量进行互校。使
4.4.1基于全站仪的三角高程测量可用于三等、四等沉降观测。 三角高程测量应采用中间设站观测方式,所用全站仪的标称精度 应符合表4.4.1的规定,并宜采用高低棱镜组及配件
表4.4.1三角高程测量所用全站仪标称精度要求
1ppm表示每于米1mm,2ppm表示每千米
4.4.2三角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后视点、前视点上设置棱镜,在其中间设置全站仪 观测视线长度不宜大于300m,最长不宜超过500m,视线垂直角 不应超过20°。每站的前后视线长度之差,对三等观测不宜超过 30m,四等观测不宜超过50m。 2视线高度及离开障碍物的间距宜大于1.3m。 3当采用单棱镜观测时,每站应变动1次仪器高进行2次 独立测量。当2次独立测量所计算高差的较差符合表4.4.2的规 定时,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高差值。
表4.4.2两次测量高差较差限差
注:D为两点间距离,以km为单位。
3观测宜在日出后2h至日落前2h的期间内自标成像清晰 稳定时进行,阴天和多云天气可全天观测。 4.4.4三角高程测量单次观测的高差应按下式计算:
4.5.1全站仪边角测量法可用于位移基准点网观测及基准点与 工作基点间的联测;全站仪小角法、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和自 由设站法可用于监测点的位移观测;全站仪自动监测系统可用于 日照、风振变形测量,以及监测点数量多、作业环境差、人员出 入不便的建筑变形测量项目。 4.5.2位移观测所用全站仪的标称精度应符合表4.5.2的规定
表4.5.2全站仪标称精度要求
点与工作基点间联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应组成多边形网,网的边长宜符合表 4. 5. 3 的规定。
表4.5.3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网边长要求
2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晴天的日出、 日落前后和太阳中天前后不宜观测。作业中仪器不得受阳光直接 照射,当气泡偏离超过一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当视 线靠近吸热或放热强烈的地形地物时,应选择阴天或有风但不影 响仪器稳定的时间进行观测。 3每站观测中,宜避免二次调焦。当观测方向的边长悬殊较 大需调焦时,宜采用正倒镜同时观测法,该方向的2C值可不参与 互差计算。对于大倾角方向的观测,水平气泡偏移不应超过一格。 4当水平角观测成果超出限差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重测: 1)当2C互差或各测回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 并联测零方向; 2)当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3)一测回中,当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总数的1/3时, 应重测该测回; 4)一个测站上,当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全部方向测回 总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站所有方向。 4.5.5全站仪距离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等位移观测,距离应往返各观测4个测回;二等、三 等、四等位移观测,距离应往返各观测2个测回。每测回应照准 目标1次、读数4次。有关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5.5的规定,其
4.5.5全站仪距离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等位移观测,距离应往返各观测4个测回;二等、三 等、四等位移观测,距离应往返各观测2个测回。每测回应照准 目标1次、读数4次。有关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5.5的规定,其 中往返测观测值较差应将斜距化算到同一水平面上方可比较
表 4.5.5距离观测技术要求
2测距应在成像清晰、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阴天、有微 风时可全天观测;晴天最佳观测时间宜为日出后1h和日落前 1h;雷雨前后、大雾、大风、雨、雪天和大气透明度很差时, 不应进行观测。 3晴天作业时,应对全站仪和反光镜打伞遮阳,严禁将仪 器照准头对准太阳。 4观测时的气象数据测定,应采用经检定合格的温度计和 气压计。气象数据应在每边观测始末时在两端进行测定,取其算 术平均值。 5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对一等、二等观测可采用四等水 准测量或三等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对三等、四等观测可采用 四等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 6测距边归算到水平距离时,应在观测的斜距中加人气象改 正和仪器加常数、乘常数、周期误差改正,并化算到同一水平面上 7当距离观测成果超限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重测: 1)当一测回读数间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2)当测回间较差超限时,可加测2个测回,去掉其中最 大、最小测回观测值后再进行比较,如仍超限,应重 测该边的所有测回; 3)当往返测较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重测单方向的距 离。如重测后仍超限,应重测往返两方向的距离。 4.5.6当采用全站仪小角法测定某个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应垂直于所测位移方向布设视准线,并应以工作基点作 为测站点。 2测站点与监测点之间的距离宜符合表4.5.6的规定
5.6全站仪小角法观测距离要求(m
3监测点偏离视准线的角度不应超过30°。 4每期观测时,利用全站仪观测各监测点的小角值,观测 不应少于1测回。 5监测点偏离视准线的垂直距离d(图4.5.6)应按下式计算:
图4.5.6小角法示意图
4.6卫星导航定位测量
4.6.1卫星导航定位测量方法可用于二等、三等和四等位移观 测。对二等观测JG∕T 272-2010 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应采用静态测量模式;对三等、四等观测,可 采用静态测量模式或动态测量模式。对日照、风振等变形测量 应采用动态测量模式。
表4.6.2卫星导航定位测量设备选用
4.6.3卫星导航定位测量接收设备的检定、检验应符合现行行
4.6.3卫星导航定位测量接收设备的检定、检验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73的规定,并应 符合下列要求: 1新购置的接收设备应进行全面检验后方可使用,检验内 容应包括一般检验、常规检验、通电检验和实测检验。 2每期变形测量作业前,应对所用接收设备进行实测检验, 3当接收机或天线受到强烈撞击后,或更新接收机部件及 更新天线与接收机的匹配关系后,应按新购置设备做全面检验。 4.6.4采用卫星导航定位测量进行变形测量作业,其点位选择 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 2离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的距离 不应小于200m,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输通道的距 离不应小于50m,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大面积水域、 大型建筑以及热源等。 3通视条件好,应便于采用全站仪等手段进行后续测量 作业。 4.6.5卫星导航定位测量静态测量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静态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6.5的规定。
表4.6.5静态测量基本技术要求
2对二等位移测量,应采用零相位大线,削弱多路径误差, 并采用强制对中器安置接收机天线,对中误差不应大于0.5mm: 天线应统一指向正北。 3作业中应按规定的时间计划进行观测。 4经检查接收机电源电缆和天线等各项连接无误后,方可 开机。 5开机后经检验有关指示灯与仪表显示正常后,方可进行 自测试及输入测站名、时段等控制信息。 6接收机启动前与作业过程中,应填写测量手簿中的记录 项目。 7观测开始、结束时,应分别量测1次天线高,两次较差 不应大于3mm,并应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天线高。 8观测期间,应防止接收设备振动,并应防止人员和其他 物体碰动天线或阻挡信号。 9观测期间,不得在天线附近使用电台、对讲机和手机等 无线电通信设备。 10作业时,接收机应避免阳光直接照晒。雷雨天气时,应 关机停测,并应卸下天线以防雷击。 11作业过程中,不得进行下列操作: 1)接收机关闭文重新后启动; 2)进行自测试; 3)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 4)改变数据采样间隔; 5)改变天线位置;
6)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功能键。 12对二等位移测量,宜采用高精度解算软件和精密星历进 行数据处理;对三等或四等位移测量GB/T 27025-2019标准下载,可采用商用软件和预报星 历进行数据处理。观测数据的处理和质量检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T73的规定。同一时段 观测值的数据采用率宜大于85%
动态受形测量应建立由参考点、监测点站、通信网浴 和数据处理分析系统组成的卫星导航定位测量动态变形监测 系统。 2动态变形监测系统应至少设置1个参考点站,必要时可 增加1个参考点站。 3参考点站应选在变形区域影响范围之外,距变形监测点 的距离不应超过3km。 4参考点站宜直接设置在位移基准点上。当位移基准点不 能作为参考点站时,应设置位移工作基点,并将其作为动态变形 监测系统的参考点站。 5对高频次或变化敏感的监测点,应一个天线配置一台接 收机,接收机宜具备1Hz以上的数据输出能力;对变化缓慢的 变形蓝测点,可多个天线配置一台接收机。 6参考点站和监测点站应与数据处理分析系统通过通信网 络进行连通,并应保证数据实时传输。 7数据处理分析系统软件应具有下列基本功能: 1)具备自动数据后处理和1Hz及以上速率的实时动态数 据处理能力,能提供监测点的三维坐标; 2)具备监测点变形量限差检核和报警能力,能进行监测 点最大变形量、连续同向变形趋势充许量设置报警; 3)具备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的能力; 4)具备全过程全自动管理能力; 5)具备输出RINEX格式的原始数据和NMEA格式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