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JJ 54-2017-T: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无水印,带书签)简介:
,你的信息可能有误。"CJJ 54-2017-T: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并非是一个具体的书籍或文件,而是一个标准或规范的编号。CJJ是城市城镇给水排水工程行业标准的代号,54-2017表示的是标准的版本号,T可能是技术规程的特定标识。这个规程应该是关于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的技术规定和操作指南,它可能会涉及如何设计、建设和运行使用自然过程(如湿地、生物塘等)来处理污水,以达到环保和资源回收的目的。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你查询相关的行业标准发布机构或咨询环境工程专业人士。
CJJ 54-2017-T: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无水印,带书签)部分内容预览:
.7潜流人工湿地填料层主要设计
5.5.1人工湿地植物宜选择耐污和去污能力强、根系
氧能力强、耐寒和抗病虫害、收割与管理容易、经济价值高和景 观效果好的本土植物
应根据植物的除污特性、生长周期、景观效果和环境条件等因 素多个别墅建筑方案,合理搭配植物种类
美人蕉、再力花、水葱、水芹、灯心草、菱白、黑麦草等挺水植 物。表面流人工湿地也可选择凤眼莲、浮萍等漂浮植物:睡莲、 萍蓬草等浮叶植物:金鱼藻、茨藻、黑藻、伊乐藻等沉水植物。
5.5.4人工湿地植物可采用幼苗移植、盆栽移植或收割植物移
5.5.4人工湿地植物可采用幼苗移植、盆栽移植或收割相 植等方式栽种,不宜采用种子繁殖或移植苗龄小的植株
选择在春季或初夏,也可在夏末或初秋种植。植物种植时应保持 定水深或填料水分,植物种植完成后,逐步增大水力负荷使其 驯化适应处理水质。
5.5.6人工湿地植物的种植密度不应小于3株/m,
湿地植物的种植密度宜为9株/m²~25株/m。植物株距宜取 0.2m~0.5m,可根据植物种苗类型和单束种苗支数进行适当 调整。
湿地植物的种植密度宜为9株/m~25株/m。植物株距宜取 0.2m~0.5m,可根据植物种苗类型和单束种苗支数进行适当 调整。 5.5.7人工湿地在I区和Ⅱ区应用时,宜选择当地适合湿地生 长的耐寒植物,可采用收割植物覆盖、设置保温大棚、形成空气 保温层等方式进行保温
6.1人工湿地构筑物应具有防正污水渗漏功能,不得污 水。防渗措施应根据污水性质和地质情况,并结合施工、 口工期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
5.6.3人工湿地防渗可采用黏土碾压法、三合土碾压
膜法、塑料薄膜法和混凝土法等方法,开应符合下列规定: 1黏土碾压法的黏土碾压厚度应大于0.5m,有机质含量应 小于5%,压实度应控制在90%~94%之间。 2三合土碾压法的石灰粉、黏土、砂子或粉煤灰的体积比 应为1:2:3,厚度可根据地下水位和湿地水位确定,但不得小 于0.2m。 3土工膜法应采用两布一膜形式的复合土工膜,膜质量应 为400g/m~550g/m²,铺膜基层应平整,不得有尖硬物,膜的 接头应进行粘结,膜与隔墙和外墙边的接口可设镭固沟,沟深应 大于或等于0.6m,并应采用黏土或素混凝土锚固。膜与填料接 触面可视填料状况确定是否设黏土或砂保护层。 4塑料薄膜法的薄膜厚度应大于1.Omm,宜采用PE PVC等材料的薄膜。薄膜需现场粘结和锚定时,连接处厚度应 天于1.0mm。铺膜基层应平整,不得有尖硬物,可采用设覆士 层方式避免紫外线照射。薄膜与填料接触面之间也应视情况设置
黏土或砂保护层。 5混凝土法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大于C15,厚度宜大于 0.15m。防渗层面积较大时应分块浇筑,缝间应填充柔性防水 材料。 5.6.4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基本构筑物应包括堤坝、沟渠、配水 井和隔墙等,可采用黏土、毛石等与自然环境协调性好的天然材 料建造,也可采用混凝土、砖等材料。 5.6.5人工湿地采用毛石、混凝土、砖等材料建造的堤坝、沟 渠、配水井和隔墙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构筑 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的有关规定;采用黏土建造堤 (坝)、隔墙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 50286的有关规定
黏土或砂保护层。 5混凝土法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大于C15,厚度宜大于 0.15m。防渗层面积较大时应分块浇筑,缝间应填充柔性防水 材料。
渠、配水井和隔墙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构筑 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的有关规定;采用黏土建造堤 (坝)、隔墙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的有关规定
6.1.1稳定塘处理工艺应综合考虑污水水质、处理水量、排放
1.1稳定塘处理工艺应综合考虑污水水质、处理水量、 准、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和资源化利用等因素,结合可利 的实际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2稳定塘处理工艺可自成系统,由单个塘、同类型塘 中类型塘组合而成;也可与其他污水处理设施相结合构成 统。
6.1.2稳定塘处理工艺可自成系统,由单个塘、同类型塘或多
6.1.3当原水有机物浓度较高时,宜在前端设置厌氧块
塘,后端设置好氧塘或曝气塘、水生植物塘。当原水有机物浓度 较低时,宜在前端设置兼性塘或直接采用好氧塘、曝气塘、水生 植物塘。
6.1.5曝气塘宜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使用,可采用表面曝
5膝气塘直在地面积有限的件下使用,可采用表 机或鼓风机曝气充氧,曝气塘排水前宜通过沉淀方式进行 离。
6.1.6水生植物塘宜在气候温暖的地区使用。在I区采用水生
植物塘时,应与其他可在低温条件下运行的处理设施联合使用。 6.1.7用于深度处理的稳定塘应设在污水常规处理设施之后, 也可直接对受有机污染较轻的地表水进行处理。深度处理宜采用 好氧塘、水生植物塘和曝气塘
6.2.1稳定塘有效表面积与有效容积可采用污染物负荷法计算 确定。兼性塘、好氧塘、曝气塘、水生植物塘宜按BOD面积负 荷计算,厌氧塘宜按BOD.容积负荷设计,稳定塘设计结果应满
足水力停留时间的要求。污染物(BOD5)面积负荷、污染物 (BOD,)容积负荷和水力停留时间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污染物面积负荷:
式中:NA 污染物面积负荷(以BOD,计)Lg/(m²·d); Q 稳定塘污水设计处理流量(m3/d); 进水污染物浓度(g/m); 出水污染物浓度(g/m) A一一稳定塘的表面积(m²)。 2污染物容积负荷:
式中:Nv一 污染物容积负荷(以BOD,计)Lg(m²·d)」: V一稳定塘的有效容积(m)。 3水力停留时间:
式中:T一水力停留时间(d)。 6.2.2稳定塘宜建在自然坡度小于或等于2%的场地。当自然 坡度大于2%时,可采用分级阶梯连接方式保持水深。 6.2.3好氧塘的单塘面积不宜超过60000m²,厌氧塘的单塘面 积不宜超过8000m²,其他类型塘的单塘面积不宜超过20000m。 当单塘长宽比小于3:1或不规则时,应设置避免短流、滞流现 象的导流设施。
6.2.4稳定塘的总深度应包括污泥层深、有效水深及
4稳定塘的总深度应包括污泥层深、有效水深及超高。
氧塘污泥层设计深度不应小于0.5m,其他类型塘污泥层 度不应小于0.2m,超高应大于风浪爬高,且宜大于0.5m 区和Ⅱ区建设的稳定塘,塘的总深度还应考虑冰盖的厚度
5厌氧塘宜采用多塘并联运行形式,并联塘数目不宜少
6.2.5厌氧塘宜采用多塘并联运行形式,并联塘数目
2座,并应采用便于轮换清除塘泥的规则形状。当进水中有机物 浓度较高时,宜采用二级厌氧塘串联运行。 6.2.6兼性塘、好氧塘宜采用多级串联或并联形式,也可采用 单级塘。
6.2.7曝气塘系统宜采用好氧曝气塘和兼性曝气塘多
。好氧曝气塘的比曦气功率宜为4W/m~6W/m(塘容 英性曦气塘的比曝气功率宜为1W/m3~2W/m3(塘容积) 内悬浮生物污泥浓度宜大于100mg/L
水生植物塘应选种净水效果好、耐污能力强、易于收获
6.2.8水生植物塘应选种净水效果好、耐污能力强
且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水生植物。植物选择与栽培应符合本规程第 5.5.3条和第5.5.4条的有关规定
6.2.9稳定塘工艺设计参数应根据试验结果或按相似
塘的运行经验确定,无上述资料时,可按表6.2.9中的 先用。
表6.2.9污水稳定塘工艺设计参数
续表6.2.9BODs面积负荷[g/(m²· d)]有效水力停留时间(d)处理项目[厌氧塘为BOD容积水深效率负荷,g/(m3.d))(m)(%)I区I区Ⅲ区I区Ⅱ区Ⅲ区1.5~3.0~4.0~40~水生常规处理0.3~≥>30≥20≥153.55.06.0752.0植物(视植物塘1.0~1.5~2.5~30~深度处理而定)≥20≥15≥102.53. 54.5606.3进出水系统6.3.1稳定塘宜利用自然地形高差进水和出水。多塘构成的系统应使污水在系统内自流,当污水需提升时,宜采用一次提升。6.3.2厌氧塘进水口应设在高于塘底0.6m~1.0m处,且在水面0.3m以下。当塘底宽度小于6m时,可只设置一个进水口;当塘底宽度大于或等于6m时应设置多个进水口。进水管管径不宜小于150mm。6.3.3厌氧塘出水口应采用淹没式,并应设置除渣挡板。除渣挡板底边应位于水面下0.6m处以下,在I区应在冰层厚度以下。6.3.4稳定塘的进水口与出水口处应设置单独的闸门,并宜采用对角线布置。多级稳定塘间应设置超越管道。6.3.5塘与塘之间的过水方式宜采用溢流坝、堰、涵洞或管道。进水口宜采用扩散式或多点进水方式,出水口应有调整塘内水深的功能。6.3.6在稳定塘系统总出水口处,应采用溢流形式过水,并应设置浮渣挡板。当塘出水口水位与下游排水设施有较大跌落差时,出水口处应设置消能设施。6.4工程强化措施6.4.1好氧塘应建在光照充分、通风条件良好的地方。可设置22
充氧机械设备、种植水生植物和养鱼等强化措施。也可采取 水回流形式,回流比宜小于或等于40%。
设置污泥消化坑等增强处理效果的措施
量、后端机械曝气或跌水曝气等强化措施。也可采用塘中水 化循环,循环率宜小于或等于5%
质直径宜为15mm~25mm《电子商务交易产品信息描述家居产品 GB/T33995-2017》,过滤坝宽度不宜小于1.0m,应易于 对表面过滤累积物的清理。
5水生植物塘可采用多种植物搭配和增加水生植物数量 养蛙和放养水禽等强化措施
6.5.2堤坝建设应采用不易透水材料,宜就地取材。当有黏性
土可利用时,应采用均质堤坝或用不易透水材料作芯墙。 石堤或钢筋混凝土堤
采用黏土碾压法、三合土碾压法、土工膜法、塑料薄膜法禾 土法等方法时,应符合本规程第5.6.3条的有关规定。
6.5.4穿堤管道、涵洞应在外部设防渗翼环。防渗翼
管道或涵洞外皮0.5m以上,提坝顶应高出防渗翼环外边 以上。闸门与坝体结合处也应采取防渗措施。
DB63/T 1676-2018标准下载6.5.5坝体结构应按永久性水工构筑物标准设计。土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