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749-2020 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技术标准

DB32/T 3749-2020 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技术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4109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2/T 3749-2020 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技术标准简介:

DB32/T 3749-2020 是中国江苏省的一项地方标准,全称为《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技术标准》。这个标准主要针对的是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等方面,它是一种采用工业化、预制化、模块化的建筑方式。

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顾名思义,是通过钢骨架结构作为主要承重系统,结合预制的模块化部件(如墙体、楼板等)进行现场组装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方式具有施工快速、质量稳定、环保节能、抗震性能好等特点,适用于住宅、公共建筑等各类建筑项目。

DB32/T 3749-2020 标准详细规定了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的设计原则、施工工艺、材料选用、质量控制、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要求,旨在确保此类建筑的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环境性能,同时也推动了建筑业的绿色、智能化发展。

总的来说,这个标准是指导和规范江苏省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技术性法规。

DB32/T 3749-2020 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技术标准部分内容预览:

5模块与模块之间采用钢板连接时,宜采用壳单元模拟。 注11:模块现场拼装,模块之间通过楼板连接件构造连接,楼板不连续,整体计算分析需考虑楼 板面内变形影响。针对模块设计特点,应按照分块弹性楼板和分块刚性楼板分别进行计算。层间 位移角由楼板分块刚性计算结果控制,其余参数由弹性楼板计算结果控制:模块墙体钢骨架柱底 部与模块底板边梁焊接连接,钢骨架柱顶通过水平角钢相连,柱顶焊接承重垫块与上层模块底板 边梁之间实现刨平顶紧连接,可传递轴向力。模块建筑在计算抗侧力结构时,偏于安全考虑,模 块钢骨架柱按两端铰接计算;设计模块钢骨架柱截面时,据模块墙体试验研究结果,偏于安 全取模块钢骨架柱按两端铰接、上端铰接下端固结两种工况设计包络值控制

模块建筑在风荷载和多遇地震标准值价 按弹性计算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 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表5的限值;有必要进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验 算时,其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结构 薄弱层(部位)层间弹塑性位移角△up/h不宜大于表6的限值

表5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注13:侧移限值是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指标,本条中按弹性计算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 比(层间位移角)限值是综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钢结构住宅设计 规范》CECS261等相关规定提出的。同时DB36∕T 916-2016 高性能混凝土生产应用技术规程,模块建筑中抗侧力结构按承担全部的水平荷载考虑, 设计应保证其具备足够的刚度与承载力,当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后,模块结构与抗侧力结构之间

6.4.1 模块结构构件采用的钢型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块的钢筋混凝土楼板边梁宜选用热轧槽钢,也可采用冷弯槽钢;钢骨架墙体宜优先 选用方(矩)钢管截面柱,方(矩)钢管截面柱宜选用冷成型方(矩)钢管,其性能、规格应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结构用冷弯矩形钢管》JG/T178的规定, 2各类构件选用薄壁型材时,须注意截面板件的局部稳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冷弯 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相关规定。 6.4.2 模块结构应具有整体性,其承载力和刚度除满足使用阶段受力要求外,还应满足吊装、 运输、施工安装阶段的受力要求。 6.4.3 模块单元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应采取下列措施进行加强: 1纵横交接的两片墙体连接处钢骨架应采用竖向通长角钢等钢构件焊接连接; 2模块顶部应结合建筑吊顶设置钢桁架或钢梁等水平支撑,并应在顶部平面转角处设置 水平斜向构件形成稳定三角支撑,见图8; 3钢骨架吊顶应采用钢构件与钢骨架墙连成整体

模块结构构件采用的钢型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块的钢筋混凝土楼板边梁宜选用热轧槽钢,也可采用冷弯槽钢;钢骨架墙体宜优先 选用方(矩)钢管截面柱,方(矩)钢管截面柱宜选用冷成型方(矩)钢管,其性能、规格应 等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结构用冷弯矩形钢管》JG/T178的规定, 2各类构件选用薄壁型材时,须注意截面板件的局部稳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冷弯 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相关规定。

运输、施工安装阶段的受力要求。 6.4.3 模块单元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应采取下列措施进行加强: 1纵横交接的两片墙体连接处钢骨架应采用竖向通长角钢等钢构件焊接连接: 2模块顶部应结合建筑吊顶设置钢桁架或钢梁等水平支撑,并应在顶部平面转角处设置 水平斜向构件形成稳定三角支撑,见图8; 3钢骨架吊顶应采用钢构件与钢骨架墙连成整体

图8模块顶部平面结构布置示意

图8模块顶部平面结构布置示意

注14:模块钢骨架墙体呈骨架布置形式,承担模块自身竖向荷载作用,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模块结构 的刚度和整体性应能有效保证模块钢骨架墙体变形的协调性与位移的一致性,确保相邻上下层钢 骨架墙体竖向荷载的有效传递。模块建筑工程应用经验表明,本条所列措施对模块结构的刚度和 整体性贡献较大。

任14:模 的刚度和整体性应能有效保证模块钢骨架墙体变形的协调性与位移的一致性,确保相邻上下层钢 骨架墙体竖向荷载的有效传递。模块建筑工程应用经验表明,本条所列措施对模块结构的刚度和 整体性贡献较大。 6.4.4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模块结构构件,其截面承载力应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承 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采用。 6.4.5 模块钢结构的承重构件,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 6.4.6 模块钢骨架墙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骨架墙体强度和稳定性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有 关规定执行; 2楼板等竖向荷载传递对钢骨架墙体为平面外偏心距荷载,墙体平面外偏心距宜取钢骨 架宽度的1/2; 3采用一端固结一端铰接计算假定时,尚应计算水平位移作用下的重力二阶效应。 注15:钢骨架平面外作用偏心距的取值综合考虑了模块楼板应力不均匀分布、模块制作精度与现场施 工偏差等不利因素。模块钢骨架墙体采用一端固结一端铰接计算假定时,钢骨架墙体按刚度分配 计算得到的地震层剪力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 构技术规程》JGJ3以及《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中对框架柱的要求进行相应调 整。

模块结构楼板设计应满足模块的吊装刚度和使用荷载下的变形要求

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较大挠度变 形,楼板设计应控制楼板挠度小于上层模块底部楼板底面与上层模块吊顶桁架顶面之间的距离,

模块楼板应进行楼板应力分析计算,楼板连接件处楼板构造应适当加强。 主17:模块间及其与抗侧力结构间的连接均为点式连接,水平力的传递在连接点附近存在应力集 象,因此应进行楼板应力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连接件处楼板的构造加强,如采取钢筋加 加强、钢筋与板边槽钢焊接等措施,确保水平力的有效传递

模块楼板应进行楼板应力分析计算,楼板连接件处楼板构造应适当加强。 注17:模块间及其与抗侧力结构间的连接均为点式连接,水平力的传递在连接点附近存在应力集中现 象,因此应进行楼板应力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连接件处楼板的构造加强,如采取钢筋加密、 加强、钢筋与板边槽钢焊接等措施,确保水平力的有效传递。

6.4.9 模块顶部钢骨架吊顶架或钢梁等钢结构构件设计时,应根据吊装、安装、施工等荷载 作用,按弹性方法计算承载力与刚度,挠度不应大于L/200(L为板跨度),并应满足在最不 利位置施工集中荷载不应小于1.0kN的承载要求。

模块建筑体系的相邻模块之间、模块与抗侧力结构之间以及底部模块与下部结构之间应 靠连接,连接节点设计应构造合理,传力可靠并方便施工,其计算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有关规定; 2应符合结构整体计算计算假定的要求; 3应避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和焊接残余应力,重要构件或节点连接的熔透焊缝质量等 不应低于二级; 4应有施施焊的作业空间和便于调整的安装定位措施。 注18:模块建筑的重要节点连接节点主要包括下列形式: 1建筑底部模块与下部结构的连接,包括模块底板边梁与基座钢的连接,以及基座钢梁与下部结构 的连接; 2同一平面内的楼板水平连接,包括模块与抗侧力结构之间的楼板水平连接,模块角部之间连接以及 相邻模块之间的楼板水平连接: 3竖向相邻模块的连接,包括上下层模块钢骨架之间的连接,上下层模块角部之间连接以及下层模块 柱顶连接钢构件与上层模块底板边梁之间的连接; 4模块建筑屋面结构与相邻下部模块之间的连接,模块建筑的连接节点设计应充分考虑构造的合理性、 施工的方便性、受力的安全性以及与建筑功能的协调性,对于一些工作情况处于不利的焊缝连接 (如施工条件较差的高空安装焊缝连接强度),其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相应的折减系数,折减系数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有关规定

模块结构体系的关键连接节点设计宜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设 目标不应低于其对应连接构件抗震

在上部模块荷载作用效应下,模块基座钢梁下部基础、混凝土剪力墙或混凝土框架梁等 支承结构的设计变形,应能保证模块安装的竖向精度需求。支撑结构设计宽度应能保证模块 安装的水平精度需求,支撑结构中心宜与上部模块结构构件传力中心对齐。 注19:模块底部支承结构承受上部模块荷载传递,会由此产生变形,其变形大小应与模块底部标高的 允许偏差大小相适应

建筑底部模块与下部结构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块底板边梁与基座钢梁的连接宜采用焊接连接; 2模块底部基座钢梁与下部基础、混凝土剪力墙或混凝土框架梁等支撑结构的连接设计 应考虑基座钢梁顶面调平需求,可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与螺栓组合连接形式。 6.5.5 模块建筑结构楼板水平连接应根据计算要求合理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块与抗侧力结构之间的楼板水平连接设计应采用释放竖向位移,仅传递水平荷载的 连接设计构造,见图9,并应采用涂抹黄油等润滑措施:

JT/T 1180.13-2018标准下载图9模块与抗侧力结构之间的楼面水平连接示

2与抗侧力结构相邻的模块,每个模块与抗侧力结构之间的楼板水平连接不宜少于2 处; 3相邻模块之间的楼板水平连接可采用钢板焊接(图10)或螺栓连接,每条模块边连接 数量不应少于2处:

图10相邻模块之间的楼面水平钢板连接示意

4模块角部与相邻模块的楼板水平连接可采用塞板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构造加强,建筑外 围相邻模块角部之间的楼板水平连接可采用塞板及封板组合的T型构造焊接(图10)或螺 栓连接。

图11建筑外围相邻模块角部之间的楼面水平连接示意 注:模块间的水平连接应保证模块建筑结构楼板的整体刚度与水平力的有效传递,应同时满足计算与 构造要求,同时模块与抗侧力结构的施工不同步,施工建造过程中两者之间存在沉降位移差,模 块与抗侧力结构之间的水平连接设计应考虑释放此位移,应采用黄油涂抹等润滑措施。

竖向相邻模块的连接应根据计算要求合理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上下层模块钢骨架之间连接设计应保证模块竖向荷载有效传递,可采用刨平顶紧形式 连接(图12),也可结合焊接等连接节点形式:

JTG E60—2008标准下载图12上下层模块钢骨架之间的刨平顶紧连接示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