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9330-2020 塑料绝缘控制电缆

GB/T 9330-2020 塑料绝缘控制电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1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9953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9330-2020 塑料绝缘控制电缆简介:

GB/T 9330-2020 是中国国家标准,全称为《塑料绝缘控制电缆》,这个标准主要规定了塑料绝缘控制电缆的性能、尺寸、测试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方面的要求。它是针对专门用于传输控制信号和数据的电缆,通常在工业自动化、电气控制、通信系统等领域中应用。

塑料绝缘控制电缆具有重量轻、耐腐蚀、不老化、绝缘性能好、抗干扰性高等优点。其绝缘层通常采用聚氯乙烯(PVC)或者聚乙烯(PE)等材料,内部芯线根据需要可以是单芯或多芯,有不同截面积满足不同电流和信号传输的需求。

遵循这个标准生产的电缆,其设计、制造和检验都需要符合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证电缆的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能够满足用户对控制信号传输的高要求。

GB/T 9330-2020 塑料绝缘控制电缆部分内容预览:

GB/T 93302020

5电缆名称、型号和规格

房屋修建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CJJ 26-895.1常用的电缆型号和名称见表2

5.1常用的电缆型号和名称见表2。

表2常用的电继型号和名称

5.2电缆的规格见表3

GB/T9330—2020

6成品电缆标志和电缆绝缘线芯识别

成品电缆标志和电缆绝缘线芯识别

成品电缆上应有制造厂名称、电缆型号、规格和额定电压的连续标志,制造厂名称标志可以是制造 二名称或注册商标。

所有标志应字迹清晰。

油墨印刷标志应耐擦,擦拭后 6.2电缆绝缘线芯识别

6.2电缆绝缘线芯识别

6.2.1.1电缆绝缘线芯应采用着色绝缘识别或采用数字识别。除用绿/黄组合色识别的绝缘线芯外,电 缆的每一绝缘线芯应只用一种颜色。 6.2.1.2除绿/黄组合色绝缘线芯外,其他绝缘线芯均不应使用绿色和黄色。 6.2.1.3绿/黄组合色绝缘线芯,其中一种颜色应至少覆盖绝缘线芯表面的30%,且不大于70%,另一

种颜色则应覆盖绝缘线芯的其余部分,并在整个长度的绝缘线芯上应保持一致。

6.2.2电缴绝缘线芯的着色识别

当电缆绝缘线芯采用着色绝缘识别时,五芯及以下电缆优先选用的色谱为: 两芯电缆:无优先选用色谱; 三芯电缆:绿/黄组合色、蓝色、棕色,或者蓝色、黑色、棕色: 四芯电缆:绿/黄组合色、蓝色、黑色、棕色,或者蓝色、黑色、棕色、灰色或橙色; 五芯电缆:绿/黄组合色、蓝色、黑色、棕色、灰色或橙色,或蓝色、黑色、棕色、灰色、橙色或其 他不同的颜色。 当对色谱有特殊要求或其他芯数电缆需要采用着色绝缘识别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电缆的色谱 方未做要求时,由供方确定电缆的色谱。 各种颜色应易于识别并耐擦,擦拭后的颜色应基本保持不变

6.2.3电缆绝缘线芯的数字识别

6.2.3.1 一般要求

当电缆绝缘线芯采用数字识别时,绝缘应为同一种颜色并按数序排列,但绿/黄组合色绝缘线芯(若 有)除外。 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印刷在绝缘线芯外表面上。数字颜色应相同,并与绝缘颜色有明显反差。字 迹应清晰,油墨印刷的数字应耐擦,擦拭后的标志应基本保持不变

6.2.3.2标志的排列方法

数字识别标志应沿着绝缘线芯以相等的间隔重复出现,相邻两组数字标志应彼此颠倒。 当标志由单个数字组成时,应在数字的下面加横线。当标志由两个数字组成时,应上下排列,并在 后面数字的下面加横线。相邻两组数字标志的间距d;不应大于50mm。 数字识别标志的排列方式见图1

7.1.1. 导体材料

图1绝缘线芯数字识别标志的排列方式

硬结构电缆的导体应采用GB/T3956一2008中第1种圆形实心导体或第2种圆形绞合导体。 软结构电缆的导体应采用GB/T3956一2008中第5种软铜导体。

GB/T93302020

绝缘材料应为表4所列的各类绝缘混合物中的一种,不同类型绝缘混合物电缆的导体最高温度见 表4,绝缘的机械物理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见表5。耐火控制电缆的绝缘应具备耐火特性,否则应在导 体和绝缘之间设置耐火层

表 4不同类型绝缘混合物电缆的导体最高温度

表5绝缘的机械物理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绝缘应紧密挤包在导体上,且应容易剥离而不损伤绝缘体、导体或镀锡层(若有)。 绝缘的标称厚度见表6。 绝缘厚度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标称厚度,最薄处厚度不应小于标称厚度的90%减去0.1mm(计算结 果应修约到2位小数,即精确到0.01mm)。 绝缘线芯应按GB/T3048.9一2007经受工频电压6kV的火花试验检查

GB/T9330—2020

表6聚氯乙烯绝缘和交联聚乙烯绝缘标称厚度

7.3.1绞合方向和绞合节距

绝缘线芯应绞合成缆,最外层的绞合方向应为右向。 绞合节距: 硬结构电缆的最外层绞合节距不应大于绝缘线芯绞合假定直径的20倍; 软结构电缆的最外层绞合节距不应大于绝缘线芯绞合假定直径的16倍。 假定直径的计算方法见附录A。

绿/黄组合色绝缘线芯(若有)应放置在缆芯的最外层, 当绝缘线芯采用数字识别时,由内层到外层从1开始按自然数序排列,各层排列方向应一致。

M科竹 的材料填充,填充物不应粘连绝缘线芯和护套。 缆芯和填充物可用非吸湿性薄膜绕包。 屏蔽电缆在缆芯外应重叠绕包两层非吸湿性薄膜,或挤包一层非硫化橡皮或塑料,挤包层与绝 芯应易于分离。

屏蔽电缆在缆芯外应有金

屏蔽电缆在缆芯外应有金属屏蔽层。金属屏蔽包括金属(复合)带绕包屏蔽和金属丝编织屏蔽。 7.4.2金属(复合)带绕包屏蔽

7.4.2金属(复合)带绕包屏蔽

GB/T9330—2020

0.05mm。在屏蔽带的中间部位测量两处,取最小值作为最薄处厚度。 当采用一根金属(复合)带绕包时,最小搭盖率不应小于15%;当采用多根金属(复合)带绕包时,每 层绕包均不应有间隙。 当采用铝/塑复合带或铜/塑复合带绕包时,金属面应向内,并应在绕包层内放置一根标称截面积 0.2mm或以上的引流线。当采用铝/塑复合带绕包时,引流线应采用镀锡圆铜线;当采用铜/塑复合带 绕包时,引流线应采用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软结构电缆的引流线应为单线根数不少于7根的绞合软 线。引流线20℃时的直流电阻不应大于95.0Q/km,标称截面积0.2mm以上的引流线的直流电阻要 求由供需双方商定,但不应大于95.0Q/km。

7.4.3金属丝编织屏蔽

7.5内村层(隔离套)

铠装电缆应有内衬层(有屏蔽的铠装电缆为隔离套,除明确规定之外,统称内衬层 10

包或绕包,隔离套应挤包。绕包内衬层应采用多层带材绕包,每一层均应重叠绕包。 内衬层不应粘连绝缘线芯、屏蔽层和铠装层, 隔离套应按GB/T3048.10一2007经受工频火花试验检查

钢带铠装由双钢带左向绕包在内衬层上,内层和外层钢带的标称厚度和标称宽度应相同。外层钢 带应在内层钢带绕包间隙的上方,且应看不到内层钢带的绕包间隙。两层钢带的绕包间隙均不应大于 钢带标称宽度的50%。 钢丝铠装由单层钢丝左向或双层钢丝内层右向、外层左向绕包在内衬层上。每层钢丝之间间隙的 总和不应超过1根钢丝的直径。 钢带的标称厚度和标称宽度见表9。钢带的最薄处厚度不应小于标称厚度的90%(计算结果应修 约到2位小数,即精确到0.01mm),钢带的平均宽度不应大于标称宽度。在钢带的中间部位测量两处, 取最小值作为最薄处厚度;在间隔不小于100mm的两处各测量一次宽度,取平均值作为钢带的平均 宽度

钢丝的标称直径见表10。钢丝的平均直径不应小于标称直径的95%(计算结果应修约到2位 数,即精确到0.01mm)。在间隔不小于100mm的两处分别测量直径,每处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 测量一次,取4个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钢丝的平均直径

表9铠装钢带的标称厚度和标称宽度

表10铠装钢丝的标称直径

表11JC∕T 2025-2010 铌镁钛酸铅(PMNT)压电单晶材料,聚氯乙烯护套的机械物理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见表12,聚乙烯护套、无卤聚烯烃护套的机械物理 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见表13。

表11不同类型护套混合物电缆的导体最高温度

12聚氢乙烯护套机械物理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表13聚乙烯和无卤聚烯烃护套机械物理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93302020

表15无卤低烟阻燃电缆的非金属材料的无卤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成品电缆外径的上限值根据附录A计算得出JIS R 2101-1983 Shape and Dimension of Refractory Bricks,成品电缆的平均外径不应天于上限值。若成品电缆 有耐火或成束阻燃等特性要求,电缆结构中有增设元件(如耐火层、隔氧层等)时,成品电缆的平均外径 可大于上限值。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