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正式版简介: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是中国公路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规范性文件,由交通运输部发布,是公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运营管理等各环节的技术依据。该标准于2014年修订并发布,替代了之前的版本,涵盖了公路工程的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等多个方面。
JTG B01-2014标准包括了公路等级划分、路线设计、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公路附属设施、环境保护、施工技术、质量管理、验收规范、安全技术等多个章节,对各工程环节的技术要求、设计方法、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都做出了详细规定和指导。
该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公路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公路工程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所有公路工程项目的参与方,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业主和监管机构等,都需要严格按照此标准执行。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正式版部分内容预览:
6. 0. 1 一般规定
6.0.2桥涵分类规定如表6.0.2
JG∕T 258-2018 非金属及复合风管表6.0.2桥涵分类
注:1.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 2.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端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 桥梁为桥面系车道长度。 3.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 4.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墩中线间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间距为准;拱式桥和涵洞以净跨径 为准。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CB012014
6.0.3有桥台的桥梁,桥梁全长应为两岸桥台侧墙或八字墙尾端间的距离;无桥台 的桥梁,桥梁全长应为桥面系的长度。
的桥梁,桥梁全长应为桥面系的长度。 6.0.4桥涵标准化跨径规定如下:0.75m、1.0m、1.25m、1.5m、2.0m、2.5m、 3.0m、4.0m、5.0m、6.0m、8.0m、10m、13m、16m、20m、25m、30m、35m、40m 45m、50m
6.0.5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6.0.5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去
4桥上设置的各种管线、安全设施及标志等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
6.0.7桥下净空应符合下列规定:
通航或流放木筏的河流,桥下净空应符合通航标准或流放木筱的要求。 2 跨线桥桥下净空,应符合被交叉公路、铁路、其他道路等建筑限界的规定。 3桥下净空应考虑排洪、流水、漂流物、冰塞以及河床冲淤等情况。
2 跨线桥桥下净空,应符合被交叉公路、铁路、其他道路等建筑限界的规定。 3 桥下净空应考虑排洪、流水、漂流物、冰塞以及河床冲淤等情况。 6.0.8 桥梁及其引道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并应符合下 刻规定:
6.0.8桥梁及其引道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并应 列规定:
公路桥梁百宝箱(QQ:417389907)
7.0.1汽车荷载分为公路一I级和公路一Ⅱ级两个等级,由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组 成,并规定如下: 1车道荷载由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组成,用于桥梁结构整体分析计算。 2车辆荷载用于桥梁结构局部分析计算和涵洞、桥台、挡土墙土压力等的分析 计算。 3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的作用不得相互叠加
7.0.2各级公路桥涵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应符合表7.0.2的规定
表7.0.2汽车荷载等级
注:1.二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且交通量小、重型车辆少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一IⅡ级荷载。 2.对交通组成中重载交通比重较大的公路,宜采用与该公路交通组成相适应的汽车荷载模式进行结构整体和 局部验算。
荷载的计算图式如图7.0.3,并应符合下列
图7.0.3车道微线
:计算跨径,设支座的为相邻两支座中心间的水平距离 不设支座的为上、下部结构相交面中心间的水平距离
注:计算跨径,设支座的为相邻两支座中心间的水平距离: 不设支座的为上、下部结构相交面中心间的水平距离
1公路一I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为9k=10.5kN/m。集中荷载标准值Pk 按下列规定选取: 桥涵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m时,Pk=270kN; 桥涵计算跨径大于或等于50m时,Pk=360kN; 桥涵计算跨径大于5m、小于50m时,Pk值采用直线内插求得。 计算剪力效应时,集中荷载标准值应乘以1.2的系数。
公路桥梁百宝箱(QQ:417389907)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公路一Ⅱ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9k和集中荷载标准值Pk,为公路一I级车 道荷载的0.75倍。 2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应满布于使结构产生最不利效应的同号影响线上; 集中荷载标准值只作用于相应影响线中的一个影响线峰值处。 7.0.4车辆荷载布置图如图7.0.4,其主要技术指标规定如表7.0.4。公路一I级和 公路一Ⅱ级汽车荷载采用相同的车辆荷载标准值
公路桥梁百宝箱(QQ:417389907)
7.0.5车道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应按设计车道数如图7.0.5布置车道荷载进行 计算。
7.0.7天跨径桥梁应考虑车道荷载纵向折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桥梁计算跨径大于150m时,应按表7.0.7规定的纵向折减系数进行折减。 2桥梁为多跨连续结构时,整个结构应按其最大计算跨径的纵向折减系数进行 折减。
公路桥梁百宝箱(QQ:417389907)
表7.0.7纵向折减系数
桥梁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0m时,人群荷载标准值为3.0kN/m²; 桥梁计算跨径大于或等于150m时,人群荷载标准值为2.5kN/m²; 桥梁计算跨径大于50m、小于150m时,可由线性内插得到人群荷载标准值。 跨径不等的连续结构,采用最大计算跨径的人群荷载标准值。 2非机动车、行人密集的公路桥梁,人群荷载标准值为上述标准值的1.15倍。 3专用人行桥梁,人群荷载标准值为3.5kN/m²。
公路桥梁百宝箱(QQ:417389907)
8. 0. 1 一般规定
1隧道应根据路网规划、公路功能需要,遵循安全、耐久、经济、节能、利于保 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结合隧道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质、施工、运营、管理等条件进行 设计。 2隧道选址必须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场地与生态环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气象、地震等进行勘察,取得完整勘察基础资料,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 3隧道高程和平面位置应根据公路等级、路线总体设计方案确定,选在地层稳定, 利于设置洞口、洞口两端接线、防灾救援系统、管理养护等设施的地段。 4拟定路线总体设计方案应论证采用隧道或深路堑等不同方案给生态环境带来的 影响。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带或可能因施工造成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地段,应优先选择 对环境影响小的方案,并辅以治理措施, 5隧道路面应具有足够的抗滑性能。洞内、外衔接路段路面设计抗滑性能应一致。
8.0.2隧道分类规定如表8.0.2
表8.0.2隧道分类
8.0.3隧道净空应符合本标准第3.6.1条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且横断面各组成部 分宽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0.3隧道最小侧向宽度
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隧道应在两侧设置检修道,其宽度应大于或等于0.75m。 二级、三级公路的隧道宜在两侧设置人行道(兼检修道),二、三级公路隧道的人 斤道宽度应大于或等于0.75m。
公路桥梁百宝箱(QQ:417389907)
四级公路隧道、连拱隧道左侧可不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但应保留C值宽度。 3单车道四级公路的隧道应按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修建。 4山岭特长、长隧道内不设硬路肩或硬路肩宽度小于2.5m时,单洞两车道隧道 应设置紧急停车带,单洞三车道隧道宜设置紧急停车带。 紧急停车带宽度应为3.0m,且与右侧侧向宽度之和应大于或等于3.5m,有效长度 应大于或等于40m,单向行车时,间距不宜大于750m,双向行车时,同侧间距不宜大 于1000m。 5四车道高速公路上的短隧道与城市出入口的中、短隧道,宜与路基同宽。
8.0.4隧道及其洞口两端路线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路段平、纵线形应均衡、协调。水下隧道平面线形宜采用直线,当设为曲 线时宜采用不设超高的平曲线。 2洞口内外侧各3s设计速度行程 度范围的平、 纵线形应 致。特殊困难地段, 经技术经济比较论证后 ,洞口内外平曲线可采用缓 和曲线, 但应加强线形诱导设施。 3洞口外相接路段应设置距洞口 小于3设计 十速度行程长度, 且不小于50m的过 渡段,保持横断面过渡的顺适。 4隧道内纵坡应小于3%,大于0.3%,但短于100m的隧道可不受此限。 5高速公路、一 级公路的中、短隧 道,当条件受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交通 安全评价后,隧道最大纵坡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4%。 8.0.5洞口之间小于6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的相邻隧道,应系统考虑通风、照明、安 全、管理等设施及防灾、救援等需要进行整体设计 8.0.6隧道交通工程及附属设施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交通工程及附属设施的技术标准与建设规模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 交通量、隧道长度等确定,并应符合公路项目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总体设计的要求。 2隧道内应设置标志、标线、轮廊标等安全设施。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隧道洞口 两端连接过渡段的标志、标线、轮廓标及护栏等应进行专门设计。 3特长隧道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长隧道应设置监控设施。二级公路长隧道可根 据需要设置监控设施。 4通风设施应根据隧道长度、交通组成和交通量增长情况等,按统筹规划、一次 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设置。 5长度L>200m的高速公路隧道、一级公路隧道应设置照明,长度100m 公路桥梁百宝箱(QQ:417389907) 6特长隧道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长隧道2014一级建造师建筑实务真题及解析(13页),必须配置紧急呼叫设施、火灾报警 设施、消防设施与通道等。 二、三级公路的长隧道,应根据需要设置紧急呼叫设施、火灾报警设施、消防设施 与通道等。 7特长隧道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长隧道,必须保证重要电力负荷供电可靠。 8.0.8隧道改扩建应符合下列规定: 9.1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 9.1.1平面交叉形式应根据公路网规划、地形和地质条件、相交公路的公路功 技术等级、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和用地条件等确定 9.1.2平面交叉的交通管理方式分为主路优先、无优先交叉和信号交叉三种,月 据相交公路的公路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等确定所采用的方式。 9.1.3平面交叉角宜为直角,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45°。同一位置平面 岔数不宜多于5条。 9.1.4两相交公路的技术等级或交通量相近时《201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宣贯材料,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设计速度可适当 9.1.4两相交公路的技术等级或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设计速度可适当 降低,但不宜低于路段设计速度的70%。 平面交叉右转弯车道的设计速度不宜大于40km/h;左转弯车道的设计速度不宜 于20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