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1/T 1178-2018 勘探区块石油地质综合评价规范简介:
DB61/T 1178-2018《勘探区块石油地质综合评价规范》是一个地方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提出,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主要适用于北京市的石油勘探区块的地质综合评价工作。这个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和统一勘探区块的石油地质综合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石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评价原则:明确地质综合评价应遵循的科学性、系统性、预测性和经济性原则。
2. 评价内容:包括地质条件评价、储层条件评价、油藏条件评价、地质储量评价等多个方面。
3. 评价方法:规定了各种地质因素的评价方法,如地层划分与对比、构造分析、储层特征描述、油藏动态模拟等。
4. 评价指标:明确了各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5. 评价报告:规定了评价报告的编写要求,包括报告的结构、内容、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等。
6. 评价结果的应用:指导如何将评价结果用于石油资源的规划、开发决策等。
7. 评价的更新与复审:规定了评价周期和复审条件,以保证评价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这个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提升石油地质综合评价的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对促进北京市石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B61/T 1178-2018 勘探区块石油地质综合评价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评价工作流程见图1。
DB61/T 11782018
勘探区块评价应收集但不限于钻井资料、录井资料、测井资料、试油试采资料、化验分析资料、 物化探资料、地震资料、已有研究成果及其他资料,
5.2.1.1以地层学、测井地质学、沉积学等理论为指导,利用“区域标志层”法2018年一级建造师考试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重点考点总结归纳笔记,结合沉积旋回法、 地层厚度法进行地层对比,建立标准井和骨架面。 5.2.1.2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a)旋回对比,分级控制:
b)区域标志层的约束; c)参考地层厚度和海拔; d)剖面上进行纵、横对比,保证全区闭合。
5. 2. 2 层位标定
层位标定应按SY/T5938的规定执行。
选取对比标准井应遵循以下原则: a)地层发育齐全,无断层或少断层; 曲线齐全、电性特征明显,排除盐水泥浆井; 储层发育,代表全区储层特点,优先取心井; 位于区块的关键部位,以利于周围井的对比; 选择直井,避免定向斜井; 根据区块的大小,可选择多口标准井,多口标准井的标志及层位要统一 在对比过程中应遵循近并对比的原则,但要经常用标准井进行规范。
.2.5建立骨架地层部
DB61/T 11782018
应符合以下要求: 应通过标准井向外延伸,沿平行和垂直物源方向,选择地层发育齐全、且能反映评价区块地层 特征及变化情况的井建立骨架地层剖面; b)在构造发育区,沿构造轴线和垂直构造轴线建立骨架剖面
在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前提下,利用校直后的地层顶(底)面深度及对应井的补心海拔,计算得 到地层的顶(底)面高程值,编制构造图,并描述构造的类型、形态特征。编制构造图时宜遵循以下原 则: 作图界面选择油层组顶(底)、小层顶、单砂层顶; 6 等高线要求:等高线间距≤5m(可根据不同勘探开发阶段需求及油藏类型加密); c)构造平面图的图元代码及图式应符合SY/T5615一2004中附录E的规定。
5.4.1.1烃源岩分布特
测并、录并及取心资料,并结合基础地质资料单并识别、划分烃源岩,统计烃源岩的厚度,编 厚度平面等值线图,对其平面展布特征进行研究,指出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区。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评价,对烃源岩品质和生 行评价,应按照SY/T5735的规定执行
根据测井、录井及取心资料,并结合基础地质资料单井识别、划分烃源岩,统计烃源岩的厚度,编 制烃源岩厚度平面等值线图,对其平面展布特征进行研究,指出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区
5.4.1.2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DB61/T 11782018
5.5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5.5.1区域沉积背景
5.5.3沉积微相划分
5.5.3.1微相标志识别包括以下内容
5.3.个微相标志识别包括以下内容: a 岩性标志:通过野外露头踏勘和取心井岩心资料的系统观察描述,对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 岩石类型、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地层厚度、岩体形态和地层接触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 合区域沉积相背景,确定各类沉积微相的岩性标志; b 古生物标志:利用生物生长、活动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包括生物遗迹、 生物生长构造、生物扰动构造及植物根痕迹等)确定沉积微相的古生物标志; C 地球化学标志:通过岩石或古生物中能指示不同沉积环境的微量元素、同位素以及有机地球化 学特征分析,确定沉积微相的地球化学标志; d 测井相标志:将测井曲线与岩心分析的沉积微相进行对比分析,建立测井响应模式,确定各类 沉积微相的测井相标志; e 地震相标志:利用地震资料中的地层厚度变化、展布形态、接触关系的反射特征,结合测井、 钻井等资料确定沉积微相的地震相标志。 5.3.2单井沉积微相划分在确定各类沉积微相标志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类单井资料,对单井进行 积微相划分。
5.5.4沉积微相分布规律
5.5.4.1沉积微相部面分布特征
在单井沉积微相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沉积微相部面,分析沉积微相在部面上的组合及演化规
5.5.4.2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5.5.4.3砂体展布特征
利用测井、录井资料进行砂体识别,编制砂体厚度平面展布图,确定不同沉积时期砂体的空间分布 规律。
5.6.1 岩石学特征
5. 6. 1. 1 岩矿组分
DB61/T 11782018
确定储层岩石中碎屑颗粒、胶结物及杂基的矿 广物成分及相对含量,应按SY/T5368的规定执行
5. 6. 1. 2 岩石结构
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 a)描述储层岩石中碎屑颗粒的粒径分布范围、平均粒径、磨圆度、分选性和颗粒接触关系; b)描述储层岩石中的胶结物类型及胶结物结构特征。
5.6.1.3岩石分类及命名
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 a)以石英、长石、岩屑三者相对比例为分类依据,应按照图2及表1所示进行砂岩分类; b)岩石粒度、填充物应参加命名
DB61/T 11782018
5. 6. 2 成岩作用
5.6.2.1成岩及成岩后生作用
5.6.2.2成岩阶段划分
成岩阶段划分按SY/T5477的规定执行。
5. 6. 3物性特征
利用孔隙度与渗透率数据分析储层物性特征及平面展布规律,分析孔、渗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储 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5. 6. 4 孔隙结构特征
5.6.4.1孔隙类型
通过对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图像的观察与描述,确定储层岩石的总面孔率,并进一步分析各类型 相对含量及其发育、分布特征
5.6.4.2孔隙结构特征
通过对铸体薄片、图像孔隙、扫描电镜及压汞资料等特征的描述,评价储层的孔喉大小及分布、孔 原结构类型及特征。 a 根据储层砂岩的孔隙直径、喉道直径大小,按表2对储层的孔喉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0 对储层压汞毛管压力曲线特征进行分析,确定其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描述孔隙结构特征。孔隙 结构参数主要包括:排驱压力、中值压力、中值半径、歪度、分选系数、变异系数、最大进汞 饱和度、退汞效率。
DB61/T 11782018
表2砂岩孔隙、喉道分级标准
5.6.5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5.6.6储层分类及评价
根据评价区块储层发育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碎屑岩储层参见附录A进行分类评价,并指 储层与沉积微相、成岩相、局部构造之间的分布规律。
5.7油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研究
5.7.1油层、水层判别
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 以试油试采资料为依据,以岩心资料为佐证,以测井资料为手段,确定油层电性下限,建立油、 水层判别图版; 各油层组油、水层判别的图版精度>90%,解释符合率>85%,
解剖已知油藏,明确不同层位石油分布的赋存形式、成藏地质条件和控藏要素,并按SY/T6169进 行油藏分类。
在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录井、岩心、测井解释、试油试采等资料确定油藏空间展布特 征,结合控藏要素总结其分布规律
5. 7. 4 流体性质
过地面和地下原油、地层水进行测试,确定流体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5.8有利目标预测及勘探部署建议
5. 8. 1有利目标预测
DB61/T 11782018
Ⅱ类有利区:位于评价区块生储盖较好配置区18层剪力墙结构商业楼卸料平台工程施工方案,录井可见到油迹及以上级别的油气显示,测并 综合解释有差油层及以上级别,试油至少有1口井获低产油流: c)I类有利区:位于评价区块生储盖较差配置区,录井可见到荧光及以上级别的油气显示。
5. 8. 2 资源量估算
采用岩性圈闭面积法,需要根据油藏具体情况进行权重修正。资源量计算方法采用岩性圈 计算公式:
式中: N—一资源量,10't; A。一一油藏面积,km²; F一一储量丰度,10°t/km²; O——区域储量权重系数。
5.8.3.1油藏面积计算参数要求如下: a) 在砂体主体带两侧,单个油层亚组有效储层厚度为5m的砂体线作为有利区油藏面积边界; D 在砂体延伸方向上未探到油藏边界时,以低产油流井或见油迹以上级别显示井外推1.0~1.5 个井距作为油藏面积边界。 5.8.3.2储量丰度计算参数要求如下: 借鉴邻区相似已探明油藏,确定有利区储量丰度; b) 储量丰度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与探明面积的比值。 5.8.3.3区域储量权重系数估算时,各类有利区采用不同的权重系数: a I类有利区权重:0.70; D II类有利区权重:0.40; C III 类有利区权重:0.20
《空间科学照明用LED筛选规范 GB/T32872-2016》8.3.2储量丰度计算参
5.8.4勘探部署建议
根据区块评价结果,指出勘探方向,提出勘探部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