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 153-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 153-2018 并网型微电网负荷管理技术导则简介:
T/CEC 153-2018《并网型微电网负荷管理技术导则》是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发布的一项团体标准,主要针对并网型微电网的负荷管理进行规定和指导。这份导则的出台,旨在推动微电网技术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分布式能源的合理利用和智能电网的建设。
该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定义和术语:对微电网、负荷管理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定义,统一了行业内对于这些术语的理解。
2. 负荷管理目标:明确了微电网负荷管理的目标,如优化能源配置,提高供电可靠性,降低运行成本等。
3. 负荷管理策略:提出了适应微电网特点的负荷管理策略,包括需求响应、负荷预测、负荷控制等。
4. 负荷管理技术:详细介绍了用于负荷管理的各种技术,如先进的计量和通信技术、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
5. 负荷管理实施:对于负荷管理的实施过程给出了指导,包括系统设计、设备选型、系统调试、运行监控等环节。
6. 负荷管理评估:规定了对负荷管理效果的评估方法,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多个层面。
这份导则为微电网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对微电网的负荷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T/CEC 153-2018 并网型微电网负荷管理技术导则部分内容预览: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
155198.933
T/CEC1532018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归口管理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电联工业领域电 力需求侧管理促进中心、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 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王岩、肖勇、陈宋宋、杨迪、雷金勇、熊孝国、许朝阳、吴凯槟、韩帅、蒋传文 杨苹、田兵、李秋硕、朱贤文、吴昊文。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 条一号《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 JGJ297-2013》,100761)。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归口管理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电联工业领域电 力需求侧管理促进中心、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 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王岩、肖勇、陈宋宋、杨迪、雷金勇、熊孝国、许朝阳、吴凯槟、韩帅、蒋传文 杨苹、田兵、李秋硕、朱贤文、吴昊文。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 条一号,100761)。
T/CEC1532018
年网型微电网负荷管理技术导则
本标准规定了并网型微电网负荷管理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并网型微电网的负 指导并网型微电网参与需求侧响应。
T/CEC1532018
4.1并网型微电网负荷管理应根据微电网的实际情况作出统一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并应保证 微电网整体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4.2负荷管理技术应与并网型微电网运行模式、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的状态相配合: 4.3并网型微电网负荷管理应遵循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用户用电可靠性管理的基本原则; 4.4并网型微电网负荷管理应按照负荷等级和负荷类型设定不同的方案,并采取相应的分级管理 办法; 4.5并网型微电网的负荷管理应鼓励有调整潜力的负荷主动参与需求响应。
并网型微电网负荷管理技术应涵盖数据采集技术、计量监测技术、负荷预测技术、负荷控制 电能质量分析监测技术及相关辅助功能,并应确保负荷管理系统内数据传输的安全准确与负荷 度的可靠,且应能够满足与并网型微电网内其他系统或配电网调度系统的交互技术要求。
5.2数据采集技术要求
5.2.1数据采集逻辑架构
数据采集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并网型微电网系统构成可分为3层:采集层、子站层、传输层, 其中远方主站为电网负荷管理主站。
图1数据采集逻辑架构
5.2.2数据采集内容
5.2.3数据采集通信
T/CEC1532018
5.2.4与远方主站传输
a)传输安全:应具有安全认证、信息传输加密等安全防护措施。 b)传输通道:可以采用光纤专网、无线专网和无线公网等通信方式。 c)通信方式:应支持TCP/IP协议,负荷管理子站作为SCOKET客户端连接
并网型微电网负荷管理应具备计量监测技术,对微电网内负荷、电量及相关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动 态实时监测,并对用户用电的异常信息提供报警功能。计量监测技术应满足以下要求: a)在并网点、电源点、负荷点应安装计量监测装置; b)计量监测装置应具备计量、监控、报警、显示、冻结、通信、维护等功能; c)并网点、电源点计量监测装置应具有双向计量功能: d)计量装置其他技术要求应符合DL/T614、DL/T645的规定
并网型微电网负荷管理应具备负荷预测技术,为微电网内负荷的控制与调度提供预测数据基础。 负荷预测技术应满足以下要求: a)负荷预测技术应具备七日短期负荷预测能力,即次日到第八日,每日按照96点编制; b)负荷预测技术应具备5min超短期负荷预测能力,即当期时刻开始整5min时刻点的未来若干 时段的负荷; c)负荷预测技术应考虑微电网中储能设备状态对负荷预测边界约束条件的影响; d)负荷预测技术应考虑微电网中光伏发电、风电等不稳定电源对负荷供应的影响
并网型微电网负荷管理应具备负荷控制技术,可对微电网内可控负荷进行遥控或自动控制,实现 率控制。负荷控制技术应满足以下要求: a)微电网并网点功率调节除具备本地调节功能外,应能受控于需求响应发起方,允许其修改并网 点功率指令值,并网型微电网应能根据指令值调整并网点功率,响应速率和控制精度满足需求 响应发起方的要求。 6 并离网切换控制除具备本地并离网切换控制外,应能受控于需求响应发起方,允许其对并网型 微电网进行并离网切换控制,并网型微电网应能根据指令控制微电网并离网运行状态,切换时 间满足需求响应发起方的要求。
T/CEC1532018
T/CEC1532018
案控对数据传输信道的要求见GB/T15148一2008
5.6电能质量分析监测
并网型微电网负荷管理应具备电能质量分析监测技术,对微电网内各用户用电的电压、频率、功 率因数、谐波质量、电压不平衡度等电能质量指标进行分析监测
6并网型微电网的用电负荷管理方法
6.1并网型微电网运营评价要求
6.1.1运营经济性评价
6.1.1.1全过程评价方法
a)全过程评价方法应考虑: 1)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的投资与维护成本; 2)向大电网购电的成本和并网送电的收入; 3)并网型微电网内部的需求侧资源参与响应的收入等。 b)全过程评价方法的计算方法: 1)净成本=设备固定成本十设备维护成本十购电成本一上网收入一响应补偿 2)固定成本:应采用总等年值成本估算,针对储能装置还要考虑在全生命周期内更换设备的 投入。 3)设备维护成本:应根据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的配置容量进行估算,配置容量应考虑到周 期内峰荷增长的需求。 4)购电成本和上网送电收入:应以周期内平均电价估算。 5)响应补偿:应根据可控负荷的配置比例,通过估计单位补偿成本进行计算,
6.1.1.2阶段性的评价方法
6.1.2供电可靠性评价
详网型微电网内部的供电可靠性评价应遵循DL/T836的基本要求。评价对象应优先选择不可中 针对可控负荷实施供电可靠性评价,应剔除其由于参与需求响应而引起的中断用电时长、中
T/CEC1532018
负荷容量、避免用电量等因素。 供电可靠性评价计算公式: a)用户平均停电次数=每次停电用户数/总供电用户数; b)用户平均停电时间=(每次停电时间×每次停电用户数)/总供电用户数; c)供电可靠率=「1一(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一用户平均限电停电时间)/统计期间时间】×100%。
6.2并网型微电网用电负荷的分类
电网运行状态有较大影响的冲击负荷: a)关键负荷:又称为重要负荷,当这类装置和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时,将危及到人身安全,并/或 造成功能下降、经济损失,或被用户认为会对其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 b)可削减负荷:可根据需要对用电量进行一定削减的负荷,如空调、照明等。 c)可转移负荷:即在一个调度周期内总用电量不变,但用电特性灵活,各时段用电量可灵活调节 的负荷,如电动汽车换电站、冰蓄冷、储能以及工商业用户的部分负荷等。 d)冲击负荷:具有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特征,突然变化很大的负荷。一般出现最大负荷的时间很 短,但其峰值可能是其平均负荷的数倍或数士倍。如电弧炼钢炉、轧钢机等,
6.3关键负荷的管理方法
以满足供电可靠性要求为主要原则,主要考虑的措施有: a)应配置相应的储能装置,设置位置与关键负荷的电气距离和物理距离尽量近; b)应合理配置并网型微电网的自平衡能力,保证孤岛运行条件下的可靠运行; 保证微电网孤岛模式下的能量供需平衡,
6.4可削减负荷的管理方法
GB∕T 6646-2008 温石棉试验方法6.4.1并网运行条件下的管理方法
微电网在并网运行条件下,应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管理: a)考虑微电网在并网运行条件下,根据分布式电源的出力特性、分时段电价的需要进行调整,通 过削峰填谷、临时中断管理等方式提高运营的经济性。 b)考虑微电网并网运行的条件下,参与不同类型的需求响应的要求:根据大电网的响应指令,合 理配置微电网内部的发电、储能和负荷资源参与电价型或激励型需求响应。 c)考虑微电网在并网运行条件下,完善配套软硬件资源,加强微电网管理系统与调度机构以及可 控负荷与可削减电器之间的通信。 d)考虑微电网在并网运行条件下,紧急情况下有机结合错峰优化、轮休优化、限电分配优化等多 种负荷管理方法。
6.4.2离网运行条件下的管理方法
微电网在离网运行条件下,应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管理: a)按照负荷重要等级合理配置供电资源,依托柴油发电机、冷热电三联供等可控发电资源,优先 满足重要负荷可靠用电需求。 b) 依据负荷重要程度及负荷开关位置,制订负荷削减策略,利用电价或其他激励手段,引导非工 业用户制冷、制热、通风负荷以及工业用户生产辅助负荷优先参与负荷削减计划。 c)合理配置储能资源,进一步提高微电网运行可靠性。
T/CEC1532018
T/CEC1532018
6.5可转移负荷的管理方法
可转移负荷的管理以保证供电可靠性的同时用电成本最小为原则: a)可转移负荷能通过调节用电时间和用电模式实现合理用电,且不影响用户的用电体验。 b)可转移负荷设备运行时段内,功率满足不超过最大功率的要求,设备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时,耗 电量应不小于最小耗电量。 c)可转移负荷设备可通过转移设备的用电时段,在保证用户可靠用电的前提下参与电网的需 求响应
《承载印制电路板用涂料(敷形涂料) 第3部分:一般用(1级)、高可靠性用(2级)和航空航天用(3级)涂料 GB/T 20633.3-2011》6.6冲击负荷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