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南(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18年6月)简介:
《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南》是由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于2018年6月编制的指导性文件。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纳、蓄存、渗透、净化雨水,减少城市内涝,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城市水环境。
这份指南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划理念:强调以自然为本,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实现城市雨洪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规划原则:包括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前瞻性原则,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规划方法:提出了基于水量、水质、水生态等多指标的系统规划方法,以及与城市功能区划、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相结合的规划策略。
4. 建设技术:详细介绍了各种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如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调蓄设施等,并提供了设计、施工、验收的相关技术要求。
5. 管理机制:提出了海绵城市的运行维护、绩效评估、法规政策等管理机制,以保障海绵城市的持续运行和效果。
这份指南为南京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参考,对提升南京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中国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南(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18年6月)部分内容预览:
4.5.3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4.5.3.1总体要求
城市道路是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城市道 路交通专项规划中要保障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 合理的横、纵断面设计,结合道路绿化分隔带、周边绿地、滨水缓冲 带,充分滞蓄和净化道路雨水径流。
路交通专项规划要保障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 合理的横、纵断面设计,结合道路绿化分隔带、周边绿地、滨水缓冲 带,充分滞蓄和净化道路雨水径流。 4.5.3.2技术要点 确定南京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各级道路海绵城市 建设开发主要规划控制指标。 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海绵设施,结合道路 横断面和市政雨水管网,利用不同等级道路的中分带、侧分带、人行 道和道路附属设施建设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和透水铺装等 海绵设施,通过渗滞、调蓄和净化等方式,实现道路径流污染控制 径流总量调蓄和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自标。 城市道路中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步行街、停车场可采用透水铺 装。 市区路段道路、郊区公路应利用道路隔离带、周边绿地、坑塘和 沟渠,建设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等海绵设 施。 根据海绵城市规划提出的超标雨水地面行泄通道,新建为行泄通 道的道路,两侧设置不小于5m绿带。进一步深化溪道系统布局研 究,提高城币内涝防治能力。 协调道路与周边场地竖向关系,充分考虑道路红线内外雨水汇入 的要求,通过建设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提高道路径流
GB∕T 18374-2001 增强材料术语及定义4.5.3.2技术要点
污染及总量等控制能力。 提出各等级道路海绵设施类别、规模、竖向设计及布局等内容, 合理确定海绵设施雨水控制系统与城市道路设施空间衔接关系。
4.5.4排水防涝规划
城市排水防涝规划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 划在满足《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室外排水设计规 范》(GB50014)等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应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与建设内容。
4.5.4.2技术要点
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通过排水系统总体评估、内涝风险评估 等,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目 标,并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确定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防治方式。应通过评估、分析径流污染 对城市水环境污染的贡献率,根据城市水环境的要求,结合悬浮物(SS 等径流污染物控制要求确定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同时明确径流 污染控制方式并合理选择海绵设施。 明确雨水资源化利用及方式。应根据水资源条件及雨水回用需求 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总量、用途、方式和设施。 海绵设施应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 接。最大限度地发挥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对雨水径流的渗滞、调蓄、 净化等作用。 优化海绵设施的平面布局与竖向控制。应利用城市绿地、广场、 道路等公共开发空间,在满足各类用地主导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海
绵设施;其他建设用地应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并 衔接其他内涝防治系统。
防洪规划的编制应在不降低城市防洪标准和实现防洪规划总体 自标的同时纳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确保 城市正常运行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合理确定城市生态海绵空间与防洪 基础设施布局,突出生态防洪理念,建设适应现代生态文明发展的城 市防洪体系和水景观、水生态体系,实现城市水安全、水生态和水环 境的协调发展。
4.5.5.2技术要点
4.5.5.2技术要点
利用现有水系,进一步规划完善循环通畅的城市河湖连通水系, 并通过调水、活水、构建公共海绵体系等灰绿结合的措施,增加城市 水体流动性,
摒弃防洪建设就是单纯加高加固岸堤和大量兴建灰色排水基础 设施的传统思维,采取与城市道路、景观、生态、环境等相结合的防 洪堤建设方案。通过缓坡生态堤防、复式断面、亲水平台、绿化景观 等加固提升设计,建设生态堤防和景观长廊,形成城市水安全、水生 态和水环境并重的生态岸线格局。
在逐步提高污水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积极开展水生态 修复,通过改善河道自然特性,恢复河流的断面多样性,实施生态清
淤,建设生态湿地和生态护坡,构建河湖沿岸的生态廊道和生态屏障。 4.水域面积 水域面积直接影响排涝泵站的建设规模以及排涝效果,应严格保 护区域内河湖水面,规划水面不得低于城市现状水面面积,对已侵占 的自然水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同时要 亚格划定城市水域蓝线,禁止填河围湖工程侵占水面,水面调整应经 过相关论证,按照占一补一的补偿原则,实现占补平衡,
海绵方案设计应以落实规划条件(或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中 的地块控制指标为基本目的,不同用地类型的海绵方案设计应因地制 宜的根据项目特点、周边环境、现状评价等条件确定。 对于新建、改建项目,应在园林、道路交通、给水排水、建筑等 各专业设计方案中体现海绵城市相关的建设内容,落实海绵城市建设 控制目标。
5.2各类用地海绵方案设计
5.2各类用地海绵方案设计
5,.2.1.1 居住用地
1.用地类型介绍 居住用地指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 路用地及绿地。城市居住用地按照所具有的住宅质量、用地标准、各 项关联设施的设置水平和完善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可以分 成若干用地类型,以便在城市中能各得其所地进行规划布置。 2.功能级序 居住用地内的雨水径流污染程度普遍较轻,应强调对雨水的利用 与下渗,建筑屋面和道路路面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 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 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因空间限制等原因不能满足控制自标的建筑与 小区,径流雨水还可通过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引入城市绿地与广场内的 低影响开发设施。 3.适用海绵设施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为提 高居住用地内雨水的利用与下渗能力,适用的海绵设施有透水铺装 绿色屋顶、植被缓冲带、下凹式绿地、蓄水池、雨水模块、生态树池、 植草沟等。 4.方案设计注意事项 (1)场地海绵设计须因地制宜,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 湿地、坑塘、沟渠等;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 广场、道路宜布局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 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海绵设施。 (2)建筑海绵性设计应充分考虑雨水的控制与利用,屋顶坡度 较小的建筑宜采用绿色屋顶,无条件设置绿色屋顶的建筑应采取措施 将屋面雨水进行收集消纳。 (3)小区道路海绵性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 地的竖向关系,便于径流雨水汇入绿地内海绵设施。 (4)小区绿地应结合规模与竖向设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 面、路面、广场及停车场径流雨水的海绵设施,并通过溢流排放系统 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5)景观水体补水、循环冷却水补水及绿化灌溉、道路浇洒用 水的非传统水源宜优先选择雨水。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的建筑与小区 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 要求,其它建筑与小区宜参照该标准执行。 (6)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应设置前置塘、植被缓冲带等预处 理设施,同时可采用植草沟转输雨水,以降低径流污染负荷。景观水 体宜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护岸,为水生植物提供栖息或生长条件
并通过水生动植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土渗滤 等辅助手段对水体进行循环净化。 (7)当上述设计不能满足规划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指标时,还应 进行海绵设施的专项设计,按照所需蓄水容积或污染控制要求,合理 设计蓄水池、雨水花园、雨水桶及污染处理设施,
5.2.1.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 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按照所提供管理和服务设施的性质、功能,可以分成若干用地类型 以便在城市中能恰当地进行规划布置
根据南京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区域用水量大、污染轻 可改造面积广等特点特点,可以考虑雨水的收集回用。故尽可能将雨 水收集回用JTS 155-1-2019标准下载,遵循滞蓄不下便排走的原则。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为提 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雨水的利用与下渗能力,适用的海 绵设施有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植被缓冲带、蓄水池 雨水花园、生态树池、植草沟等。
(1)场地海绵设计须因地制宜,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 湿地、坑塘、沟渠等;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 广场、道路宜布局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
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海绵设施。 (2)建筑海绵性设计应充分考虑雨水的控制与利用,屋顶坡度 较小的建筑宜采用绿色屋顶,无条件设置绿色屋顶的建筑应采取措施 将屋面雨水进行收集消纳。 (3)绿地应结合规模与竖向设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面、 路面、广场及停车场径流雨水的海绵设施,并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 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4)景观水体补水、循环冷却水补水及绿化灌溉、道路浇洒用 水的非传统水源宜优先选择雨水。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的建筑与小区 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 要求,其它建筑与小区宜参照该标准执行。 (5)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应设置前置塘、植被缓冲带等预处 理设施,同时可采用植草沟转输雨水,以降低径流污染负荷。景观水 本宜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护岸,为水生植物提供栖息或生长条件, 并通过水生动植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土壤渗滤 等辅助手段对水体进行循环净化。 (6)当上述设计不能满足规划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指标时,还应 进行海绵设施的专项设计,按照所需蓄水容积或污染控制要求,合理 设计蓄水池、雨水花园、雨水桶及污染处理设施
室外排水管道安装施工工艺标准5.2.1.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1.用地类型介绍 商业服务用地是指各种商店、公司、修理服务部、生产资料供应 站、饭店、旅社、对外经营的食堂、报刊门市部、蔬菜购销转运站 等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