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部2016年7月)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部2016年7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29.4K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3349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部2016年7月)简介: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于2016年7月发布的一份技术规范文件,主要目的是为了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区域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区域发展、规划编制、项目审批等提供科学依据。

这份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评价目标:明确评价的目的,如为区域规划、重大项目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价范围:确定评价的具体区域,需要考虑区域的地理、气候、生物、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人文条件。

3.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如土地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质量承载力等,这些指标应能全面反映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和承载能力。

4. 评价方法:规定数据采集、分析计算、结果评价等具体操作方法。可能涉及GIS技术、统计分析、模拟等多种技术手段。

5. 评价结果:对评价结果进行解读,给出承载能力的量化指标,以及承载压力的分析,可能还包括承载能力的时空变化趋势预测。

6. 评价报告:规范评价报告的编写,要求报告内容全面,逻辑清晰,结论明确,易于理解。

这份技术要求的出台,对于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各地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部2016年7月)部分内容预览:

3.2.1开展全国、区域、省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宏观性评价。 3.2.2开展市、县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细致性评价。 3.2.3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

技术路线。以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及其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为研 究对象,针对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三个资源环境要素 结合资源环境综合功能分区研究,选取各类评价因子,分别开展单要 素的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评价,进而开展空间区划模式研究和监测预 警工作,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建议、预警建议和管理措施建议

DB13∕T 2686-2018 公路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设计与施工规范3.3.1资源环境特征分析与区划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技术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前,首先应对评价区域进行资源 环境特征分析及评价分区、功能定位及综合区划研究。 (1)评价单元 首先应利用我国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结合资源环境现状特征及演化分析,形成逐级细化的、多级多尺度的 各单要素的评价单元(自然单元),作为单要素承载能力评价的基本

单元。 (2)功能定位及分区 综合各种资源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资源环 境短板因素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 没的需求,将不同评价区域划分为城市地区、资源型地区、农业地区 和生态地区等不同类型地区,以合理确定评价指标國值

3.3.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承载能力评价,原则上以自然单元的

评价为基础,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然后,再将多级、多尺度的 自然单元评价结果,科学分解、归并到县域行政单元,以保证评价结 果的实用性。 (1)单要素承载本底评价和承载状态评价,原则上均以自然单 元评价为基础,自下而上逐级评价、逐级汇总,形成多级、多层次的 评价结果。通过科学设置分级标准,将承载本底划分为高、较高、中 较低、低等5个等级,完成承载本底评价;通过科学设置状态阈值 将承载状态划分为超载、均衡(临界超载)、盈余(不超载)等3种 状态,完成承载状态评价。 (2)多要素的综合评价以各单要素评价为基础,根据“取劣” 原则,将承载本底划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等5个等级,将承 载状态划分为超载、均衡(临界超载)、盈余(不超载)等3种状态 (3)宏观性评价成果以县域为单元表达,应是自然单元的评价 结果在县域行政单元的再分配。即以县域为行政单元的成果,原则上 应与自然单元评价的分级标准一致,即承载本底分为高、较高、中、 较低、低等5个等级,承载状态分为超载、均衡(临界超载)、盈余 (不超载)等3种状态。细致性评价成果,原则上仍以自然单元或进 步细化的自然单元表达,分级标准可在宏观性评价分级和國值的基 础上细化。

3. 3. 4 预警方法

依据历史监测数据资料,综合分析自然单元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 的发展趋势,并将发展趋势划分为变优、稳定、变劣3种类型;对处 于超载状态的地区,进一步将超载状态细分为轻度超载、中度超载和 重度超载3种级别。对于超载和临界超载的要素和区域,通过组合承 载状态级别和发展趋势类型来进行承载能力综合预警,并划分出红

4.1.1资料收集整理与补充调查

第四章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依据不同的评价对象收集不同比例尺的数据资料。全国和区域尺 度可以小比例尺数据为主、省级尺度以中比例尺为主、市(县)域尺 度以大比例尺为主,应以公认的、最新的资料为宜。针对关键地质环 境要素可开展补充调查和重点区段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作

4.1.2影响承载能力的地质环境关键问题梳理分析

首先梳理评价区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和地质环境问题,再依据可持 续发展理念,分析识别出影响承载能力的主要优势和关键地质环境问题

4.1.3承载能力评价

本底评价。选取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水土环境背景和地质遗迹票 赋等相对长期稳定的因子,从地质环境特征优势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等 角度,在空间上反映地质环境的自然特征。 状态评价。选取地质灾害风险性、水土环境质量现状和地质遗迹 保护现状等动态变化因子,主要从地质环境安全与水土环境质量的角 度反映人类对地质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结果。 单因子评价。基于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与监测数据,进行崩滑 流、构造稳定性、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水土环境、地质遗迹等承载 能力单因子评价。对强制性因子要从空间划出范围;对较强制性因子 要划出范围并划分等级。 综合评价。结合国功能定位(依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承载对 象),选择集成评价因子、确定因子评价权重,对区域地质环境承载 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为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综

合评价和专题综合评价。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综 合评价结果分为地质环境保护区、地质环境维护区、地质环境修复区 和地质环境开发区。专题综合评价可分为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和水土环 竞质量评价等。 评价层次。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全国、省 和跨省区域的评价,评价单元宜自然单元,评价结果使用县域行政单 元表达。二是市(县)域内或规划建设区的评价,评价单元为自然单 元和成果表达都为自然单元。 评价结果验证。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应通过野外实地验 正或同行检查对评价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和完善。进行野外实地调础 后,根据调研结果验证或修正评价结果

4.1.4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

选取可获取的监测指标,结合历史监测数据资料,确定指标评价 基准值,评价指标超载程度与动态变化程度,对于超载和动态变化程 大的地区,结合成因分析与区域实际采取的管控措施,会商确定预 警级别。

在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基础上,开展定量与定性分析的 集成和适量的试点验证,提出地质环境管理的政策建议

4. 1. 6 成果编制与归档

进行图件、报告编制与成果验收,完成成果归档、应用和更新。 平价方注

4.2.1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区域国土功能定位和地质环境特征,以地质环境问题为导

注:在西南岩溶地区,建议增加“岩溶地质环境”评价因子,其本底评价指 标为“石漠化敏感性”,状态评价指标为“石漠化发育程度”、“石漠化演化趋势”。

4.2.3主要因子评价

4.2. 3. 1 崩塌、滑坡、泥石流

1.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 (1)指标内渊 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评价是对一个地区已经发生或者可能 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类型、体积(或者面积)及空间分布的定量 或定性评价。重点是在现有地质灾害调查、编目的基础上,通过地质 尺害形成条件或形成地质灾害条件组合的分析评价,预测区域上将来 产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圈定出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空间范围及活动 强度。相当于国外的“敏感性评价”。强调静态地质灾害易发条件和 害发生的空间概率统计分析评价,核心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特征、空 间密度、易发条件和潜在易发区预测评价。评价的主要因素和指标包 活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岩土性质、斜坡结构和斜坡水文地质条 件。它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特征的体现,同时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2)方法与步骤 ①收集最新崩塌滑坡易发程度分区图、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图。 ②按就高原则,将各易发程度分区结果叠加,形成崩塌滑坡泥 石流易发程度分区评价结果。易发程度分为极高易发、高易发、中易 发、低易发、不易发5个等级,编制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图。 2.崩塌、滑坡、泥石流风险性 (1)指标内 状态评价指标为崩塌滑坡泥石流风险性,主要表征区域地质灾害 发生的可能性与破坏损失程度,通过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性和易损性 综合反映。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性反映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概 率、破坏力(强度)及其扩展和影响范围。崩塌滑坡泥石流易损性反

?结果验证 专家验证,请专家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性分区结果进行会商审 查。 (3)市(县)域内或规划建设区崩滑流风险性评价方法 市(县)域内崩塌滑坡泥石流风险分析应包括灾害(隐患)点识 别、发生概率估计、承灾体判定、承灾体时空概率估计、易损性估计 风险计算等。具体参考DD2016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 评价技术要求(试用稿)

4.2. 3. 2 构造稳定性

4.2. 3.3 地面塌陷

筑、基础设施数量、价值等进行地面塌陷风险评价等级划分。

4.2.3.4 地面沉降

2.地裂缝发育程度 指标内涵与方法步骤 地裂缝发育程度包括了地裂缝位置、延伸长度、影响范围(1km 范围内)等一系列空间属性。依据地裂缝长度、分布密度等调查成果 进行地裂缝发育程度评价,编制地裂缝发育分布图。 3.区域地面沉降年均沉降速率和沉降中心地面沉降速率 (1)指标内涵 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是指区域地面沉降年均沉降量,用区域范围内 每年发生地面沉降的总体积与区域面积的比值表示。 沉降中心地面沉降速率是指沉降中心每年的沉降量《户外和户内电气设备用空心复合绝缘子定义、试验方法、接收准则和设计推荐 GB/T 21429-2008》,用区域内每 年的最大沉降量表示。地面沉降速率除受构造运动影响外,主要随地

地面沉降承载状态评价是区域地面沉降速率和沉降中心地面沉 降速率的综合评价,采用就劣原则,即以两个指标评价结果中的较高 等级作为地面沉降承载状态等级

4.2. 3.5水土环境

1.浅层地下水质量背景 (1)指标内涵 浅层地下水质量背景反映的是原生条件下浅层地下水水质的优 劣。 (2)方法与步骤 ①)在对区域浅层地下水水质背景进行评价时,要选取有代表性

2.土壤质量背景 (1)指标内涵 土壤质量背景考虑有利、有害两个方面因素,其中有利方面使用 富硒土壤分布表征,有害方面则通过深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表征 背景值。 ①土壤硒等级 硒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营养组织确认的人体必须营养元素,也 是一种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或过多均会危害人体健康。当土壤中的硒 含量富集到大于0.4mg/kg时即为富硒土壤,通常将土壤硒含量介于 0.4mg/kg到3.Omg/kg之间的耕地定义为富硒耕地。可厂泛应用于富 酒农产品的生产。 ②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背景 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背景用深层土壤中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表

4.2.3.6地质遗迹

1.地质遗迹类型 (1)指标内涵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城市综合交通调查技术标准 GB/T51334-2018》,由于各种内外地 贡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地质现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