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404-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 404-2018 既有建筑地基可靠性鉴定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简介:
JGJ/T 404-2018 既有建筑地基可靠性鉴定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部分内容预览:
4.5.2既有建筑地基的承载能力评定级别应符合下列规定:
4.5.2既有建筑地基的承载能力评
1当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分项评定级别均为A级时: 地基承载能力子项的级别应评定为A级: 2当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最低分项评定级别为B级 时,地基承载能力子项的级别应评定为B级; 3当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最低分项评定级别为C级 时,地基承载能力子项的级别应评定为C级; 4当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最低分项评定级别为D级 时,地基承载能力子项的级别应评定为D级
《客货共线铁路信号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TZ206-2007》5.1.1既有建(构)筑物地基存在滑动可能、变形不稳、振动 影响、溶洞与衬砌漏水失稳、陷与土体流失影响时应进行地基 稳定性评定。
5.1.5既有建(构)筑物地基与基础的损坏、损伤部位及
5.1.5既有建(构)筑物地基与基础的损坏、损伤部位及事故 影响异常点应取得并保留图片或影像资料
5.2.1 既有建筑地基存在下列情形,应进行地基抗滑能力的 评定: 1位于斜坡上、岸边、边坡附近的既有建筑,当建筑物荷 载增加或岩土环境发生改变时; 2既有建筑周边土方开挖,基础位于其潜在地基滑动面 内时; 3 建筑物位子因施工或其他因素影响可能形成滑坡地段时: 4其他可能导致地基滑动的情形。
地基抗滑稳定系数应根据滑动面的情况由计算或分析确定。地基 弧线滑动、折线滑动或平面滑动的地基抗滑稳定系数可按本 标准附录E计算确定
5.2.3滑动面力学参数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全
定系数计算应采用弧线滑动,其他情况宜根据结构面形态采 用平面或折线滑动计算确定
地基抗滑稳定系数可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对于结
5.2.5地基抗滑稳定系数可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
构复杂的岩质滑移地基,可采用亦平极射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 法分析计算;当滑动地基破坏机制复杂时,宜结合数值方法进行 分析计算。
5.2.6对存在多个滑动面的地基,应分别对各种可能的滑动面
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取抗滑稳定系数的最小值作为抗滑稳定系数 计算值;对多级滑动面的地基,应分别对各级滑动面进行稳定性 计算分析。
5.2.7滑动面为弧形和折线形时,计算条块的划分应符合下列
5.2.7滑动面为弧形和折线形时,计算条块的划分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滑动面倾角明显变化处、滑动面与水位线相交处、滑动 面强度指标变化处、地下水位线倾角明显变化处、地形坡角明显 变化处、地形线与河(库)水位线相交处、地面荷载明显变化处 可作为条块分界点:
2条块数量不宜少于8个
行稳定性验算时应考虑地震力作用:地震力增大系数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5.2.9当锚杆、抗滑桩、桩基础、复合地基中增强体穿过滑动 面时,其抗滑作用可视其危害程度予以适度折减,
5.2.9当锚杆、抗滑桩、桩基础、复合地基中增强体穿过滑动 面时,其抗滑作用可视其危害程度予以适度折减。 5.2.10当满足下列全部条件时,地基抗滑能力的分项级别应评 定为A级:
5.2.10 当满足下列全部条件时,地基抗滑能力的分项级别应评 定为A级:
不考虑地震作用,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不小于1.35; 考虑地震作用,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不小于1.15 31 临时土方开挖影响地基稳定,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不小 于1.25。 5.2.11当满足下列全部条件时,地基抗滑能力的分项级别应评 定为B级: 1 不考虑地震作用,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不小手1.20; 2元 考虑地震作用,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不小于1.05; 3 临时士方开挖影响地基稳定,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不小 于1.10。
5.2.11当满足下列全部条件时,地基抗滑能力的分项级别应评
5.2.12当满足下列全部条件时,地基抗滑动能力的分项级别应
1 不考虑地震作用: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不小于1.05: 考虑地震作用,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不小于0.90: 3 临时土方开挖影响地基稳定,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不小 于0.95。 5.2.13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小于本标准第5.2.12条的规定条 生时:地基抗滑能力的分项级别应评定为D级
5.2.13地基抗滑稳定系数K小于本标准第5.2.12
件时,地基抗滑能力的分项级别应评定为D级。
5.3.1既有建筑遇有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地基变形稳定性评定: 1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分项级别均评定为C或D级,且 不能确定地基变形是否稳定; 2 既有建筑的损伤或裂缝处手发展阶段: 3 影响地基变形的因素没有完全消除 5.3.2 地基变形稳定性的评定可采取观测或监测地基观测点的 变形速率,并应按变形速率评定指标级别的方法。 5.3.3变形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3 应固定量测人员。
5.3.4地基变形监测点应按顺序依次编号
5.3.5裂缝监测时,每条裂缝应至少布设两组观测标志
组设在距离起端100mm处,另一组设在裂缝的最宽处,每 应使用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 5.3.6地基变形监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地基变形特征,并 兼顾地层地质情况。监测点可按本标准第4.4.3条的要求设置。 5.3.7变形监测鉴定周期宜为30d,建筑物使用不足2年或为 软土地基时可为60d;监测宜符合表5.3.7的规定。对于观测稳 定性的长期监测周期不宜少于100d
软土地基时可为60d;监测宜符合表5.3.7的规定。对于观测稳 定性的长期监测周期不宜少于100d
表 5.3.73 变形速率监测
注:括号中数值为建筑物使用不足2年或为软土地基时的天数
5.3.8变形监测参数可包括竖向位移速率、两个正
3.8变形监测参数可包括竖向位移速率、两个正交方向的
平位移速率及地基(基础)裂缝宽度扩展速率。速率应按下列公 式计算:
UhU 水平位移速率和竖向位移速率(mm/d)
Ua 裂缝宽度扩展速率(mm/d); Sx1、Sy/和x2、Sy2 时段开始和时段结束时水平正交方向位 移分量值(mm); SvlSv2 时段开始和时段结束时的竖向位移量测 值(mm); 802 计算开始和计算结束时的裂缝宽度量测 值(mm); t一计算起止天数(d)。 5.3.9当被鉴定的建筑地基具有下列特征之一,且不能确定地 基变形是否稳定时,应采取安全措施后进行24h变形与裂缝监 测,并对变形稳定性级别进行快速判定。 1建筑主体结构倾斜明显: 2建筑墙体开裂严重并有相互贯通的裂缝: 3监测变形速率大于1mm/d或裂缝扩展速率大于0.5mm/d, 或出现变形发展显著的特征。 5.3.10变形的个体指标级别:应结合长期观测的变形速率及本 标准表5.3.7,按下列规定评定: 1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应评定为a级: 1)3个时段内的变形速率明显依次连续递减: 2)长期观测的变形速率处于稳定阶段。 2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应评定为b级: 1)3个时段内的变形速率基本依次连续递减: 2)长期观测的变形速率处于稳定阶段边沿:但没有突增 变异段。 3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评定为c级: 1)3个时段内的变形速率无明显递减: 2)变形速率()大于0.04mm/d,且不大于1.0mm/d 4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评定为d级: 1)3个时段内的变形速率呈增大,或交替增大的趋势: 2)变形速率()大于1.0mm/d。
Ua 裂缝宽度扩展速率(mm/d); Sx、Sy和Sx2、Sy2 时段开始和时段结束时水平正交方向位 移分量值(mm) SvlSv2 时段开始和时段结束时的竖向位移量测 值(mm); 0102 计算开始和计算结束时的裂缝宽度量测 值(mm); t 计算起止天数(d)。
5.3.10变形的个体指标级别,应结合长期观测的变形速率及
件、地形条件、建筑结构特性进行综合评定。对于有滑动趋势的 地基,其评定级别应降低一级,
别,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全部的评定指标级别均为a级时,分项级别应评定为 A级; 最低的评定指标级别为b级时,分项级别应评定为B级; 3 最低的评定指标级别为c级时,分项级别应评定为C级 4 最低的评定指标级别为d级时,分项级别应评定为D级。
5.4.1当打桩、振冲及强夯施工影响既有建筑地基稳定时,应 进行地基振动影响级别评定。
:1容许振动值按频率线性插值确定
5.4.3整个建筑地基或地基单元的振动影响分项的评定级别: 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全部的评定指标级别均为a级时,分项级别应评定为 A级; 最低的评定指标级别为b级时,分项级别应评定为 B级; 3 最低的评定指标级别为c级时,分项级别应评定为C级: 最低的评定指标级别为d级时,分项级别应评定头 D级
5.5溶洞与衬砌稳定性评定
5.5.1当既有建筑地基的受力岩土体中存在溶洞、岩
1当既有建筑地基的受力岩土体中存在溶洞、岩洞等自
缺陷或存在带有衬砌的人防通道、市政管沟、墓穴或地铁等人为 构筑物时,应进行地基缺陷的稳定性评定《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CECS 02:2005》,
应按本标准第6.2节的规定确定;对于摩擦桩基础,应为桩端以 下部位的受力岩土体
性评定以及存在有衬砌构筑物的稳定性评定
溶洞和岩洞对稳定性影响
安全度(m)作为评定稳定性级别的指标。 .5.7溶洞顶板的安全度(n)应按本标准附录F的规定 角定。
5.5.8受力岩土体的溶洞或岩洞不存在引发土体流失
1当1.1时【那曲】《城镇总体规划》(2013-2030年),溶洞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A级; 2 当1.0<<1.1时,溶洞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B级; 3 当0.9≤<1.0时,溶洞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C级; 4 当m<0.9时,溶洞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D级。 5.5.9 溶洞稳定性级别经验确定方法,应根据溶洞位置、跨度 岩层厚度、岩体基本质量等级、裂隙及覆盖土层厚度确定。
面变形不产生影响时,其稳定性级别应评定为A级
5.5.11当溶洞全部或部分位于受力岩土体范围内,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