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449-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JGJ/T 449-2018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简介:
JGJ/T 449-2018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部分内容预览:
式中:Ep.r 参照系统的水泵电功率(kW); Ep.f 设计系统的水泵电功率(kw): Qi 建筑设计热负荷(kW); EHR, 参照系统供暖空调循环水泵耗电输热比; EHR 设计系统供暖空调循环水泵耗电输热比。 5.3.7进行空气处理系统能耗计算时,设备参数的设置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全空气空调系统设置可调新风比时,设计系统和参照系 统的总新风比的最小限值可取50%: 2当新风总送风量小于40000m/h或不计新风量时,风机 盘管加集中新风空调系统的热回收排风量与总新风送风量的比例 最小限值可取0;新风总送风量不小于40000m/h时,最小限值 可取0.25; 3未设置集中新风系统的房间,在设置新风换气机的人员 所需新风量与总人员所需新风量的比例时,当人员所需最小总新 风量小于40000m/h时,最小限值可取0:当人员所需最小总新 风量不小于40000m/h时,最小限值可取0.25; 4新风或空调系统或风机盘管送风耗功率和空调送风系统 的耗电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Ep.r 参照系统的水泵电功率(kW): Ep.f 设计系统的水泵电功率(kW); Qi 建筑设计热负荷(kW); EHR. 参照系统供暖空调循环水泵耗 EHR 设计系统供暖空调循环水泵耗日
DB37∕T 4336-2021 1∶2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Pfa. Wa.i = Wai X Va.i = X Va. 3600X nd., X n.i
代中:Wra.i 送风系统耗功率(W); Esup 送风系统耗电量(kWh); Wa.i 送风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m²/h); Vra,i 新风风量、空调机组送风量或风机盘管送风量 风机盘管时按中档风量(m²/h); Pfai 新风机组、空调机组或风机盘管的全压(Pa): Ned.i 电机及传动效率,风机盘管时取0.85; Ni.i 风机效率,风机盘管时取0.78; taf.i 新风机组、空调机组或风机盘管年运行小时数 (h); Ff.i 新风机组、空调机组或风机盘管的同时使用 系数。 3.8用王车库通风 厨房通风设备间通风的耗功率和通风
5.3.8用于车库通风、厨房通风、设备间通风的耗功率和通风 系统耗电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W..i 通风系统耗功率(W): Event 通风系统耗电量(kWh); W.i 通风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m²/h)]; V, 通风系统送风量(m/h); P; 通风系统风机的风压(Pa); Ned.i 电机及传动效率; Nr.i 风机效率; tadv.i 通风系统年运行小时数(h); Fv.i 通风系统风机的同时使用系数。 5.3.9 照明功率密度和照明系统耗电量可按下式计算:
Eu; LPD; n.XU,XK
Eigt= LPD,XA,Xta.iXFi.iX1
式中:LPD 照明功率密度(W/m); Eigt 照明系统耗电量(kWh); Eui 设计照度(lx); ns 灯具的平均光效(lm/W); U, 灯具利用系数; K, 维护系数; A; 工作面面积或建筑面积(m); tdl.i 照明年运行小时数(h); F 灯具的同时使用系数。 5.3.101 供暖和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照明系统的能耗量应折算 成一次能耗量,折算系数取值应符合本标准第5.1.5条的规定
LPD 照明功率密度(W/m); Eigt 照明系统耗电量(kWh); Eui 设计照度(1x); ns 灯具的平均光效(lm/W); U, 灯具利用系数; K, 维护系数; A; 工作面面积或建筑面积(m); tadl.i 照明年运行小时数(h): Fi.i 灯具的同时使用系数。
EHVAc = EH., +Ec.i
(5. 3. 11)
EHVAC 供暖和空调系统全年综合能耗量(kWh); EH.i 供暖和空调系统全年供暖能耗量(kWh),通 过模拟计算确定; Ec.i 供暖和空调系统全年供冷能耗量(kWh),通 过模拟计算确定。 2 供暖和空调系统节能率应按下式计算
供暖和空调系统节能率; 式中:ΦHVAC EHVAC.des 设计系统全年综合能耗量(kWh); EHVAC,ref 参照系统全年综合能耗量(kWh)。 5.3.13照明系统节能率应按下式计算:
5.3.13照明系统节能率
中: Φigt 照明系统节能率:
Eigt.des )× 100% digt = 一
(5. 3. 13)
设计条件照明系统全年能耗量(kWh),不同房间 照明功率密度按实际设计条件取值: 基准条件照明系统全年能耗量(kWh),不同房间 照明功率密度可按本标准附录C取值
能光电系统贡献率,其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 规定。
4.2集中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性能应包括太阳能贡献率和太
5.4.2集中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性能应包括太阳能贡
能热水系统热损比,其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太阳能热水系统能量平衡方程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 集热系统得热量(kJ); Qaux 辅助能源加热量(kJ); Qn 系统热损失量(kJ); Qu 用户用热量(kJ)。 2太阳能贡献率,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ne 太阳能贡献率; Qs 集热系统得热量(kJ): Qni 系统热损失量(kJ); Qu 用户用热量(kJ)。 3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损比,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μ 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损比: Qhl 系统热损失量(kJ); Q 用户用热量(kJ)。
Q+Qaux = Q. +Qh
4当居住建筑采用紧式和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时, 太阳能提供的生活热水比例宜按使用太阳能热水的户数与总户数 之比判别的方式。
.3当计算太阳能提供的电量比例时,设计阶段宜采用专
5.4.3当计算太阳能提供的电量比例时,设计阶段
软件计算全年发电量,也可采用下式测算全年发电量与该项目用 电需求量之比;运行阶段应采用光伏系统全年实际发电量与建筑 全年实际用电量之比。光伏发电机组的发电量可按下式计算:
Z I, XA×W,Xn Xk 3600
式中:P 光伏发电机组发电量(kWh); 光伏板所在平面在第i月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总量 (MJ/m²); Apv 光伏板安装面积(m): W, 标准状态下单位面积光伏产品发电功率的参数; n 光伏系统效率,可取75%~80%; k 光伏电池性能衰减修正系数,可取0.85~0.9。
式中:P 光伏发电机组发电量(kWh): I 光伏板所在平面在第月所接收到的太阳辐 (MJ /m²);
5.4.4当计算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热量的比
应采用全年动态模拟方法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运行阶段 月全年实际测试数据进行计算。全年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 丸量的比例可按下式计算:
2QL.R +2QH.R × 100% Reh Z Q±ZQH
式中:R 全年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热量比例 ZQI..R 建筑全年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量 (kWh); ZQH.R 建筑全年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热量 (kWh); ZQL 建筑全年的空调用冷量(kWh): ZQn 建筑全年的空调用热量(kWh)
5.4.5当进行地埋管换热系统模拟计算时,应对场地状
4.5当进行地理管换热系统模拟计 算时,应对场地状况进 察,并应根据土壤(岩土)结构、热物性、占地面积、全年 负荷和机组性能等确定地埋管的埋管方式、规格和长度。
5.4.6当进行土壤源地源热泵全年动态负荷计算时,应
气象年气象数据,室内热扰的设置应接近实际运行状态,口 示准第5.3节进行设置。地下径流的影响应计入地理管换热 换热能力模拟计算中,周期性换热模拟不应小于连续5年
4.7当进行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模拟计算时,应掌握水源
5.4.7当进行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模拟计算时,应掌握
量、水温及水质条件,气候变化和累计效应对水温边界取 响应计入模拟计算中,模拟计算时间应覆盖完整的采暖 冷季。
5.4.8当进行生物质能供能系统计算时,生物质成
5.5.1建筑碳排放计算应包括建材生产、运输阶段碳排放量和 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 5.5.2建筑碳排放计算应以单位建筑面积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 作为分析评价指标。
5.5.3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计算:
(M, ×Fmi) A.
式中:Cm 建材生产阶段的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 (kgCOze/m); M 第i种建材的总用量(t); 第i种建材的生产碳排放因子(kgCOzeq/单位建 材用量); A 建筑面积(m)。
《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5.5.4建材运输阶段的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计算:
Z(M; X L, × F,) A.
5.5.5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应按
CO,eq/(t : km)J;
Z(E, X Fe,) XY A.
多层框架结构高档住宅施工组织设计(498页)式中:C。 建筑运行阶段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kgCOzeq/m); E; 第i种能源的年消耗总量(单位能耗量/年); Fei 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kgCOzeq/单位能耗 量); A. 建筑面积(m²); Y 建筑寿命(年)。
式中:C。 建筑运行阶段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kgOeq/m); E; 第i种能源的年消耗总量(单位能耗量/年); Fei 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kgCO2eq/单位能耗 量); A 建筑面积(m²); Y一一建筑寿命(年)。 5.5.6建筑碳排放计算中各类碳排放因子的选取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建材生产碳排放因子应按建材生产所涉及的原材料开采 和工和运输过程的碳排放,以及建材生产过程的直接碳排放和相 关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等确定; 2建材运输阶段的碳排放因子应按运输过程各类能源消耗 的碳排放确定;
A。一一建筑面积(m); Y一建筑寿命(年)。 5.5.6建筑碳排放计算中各类碳排放因子的选取应符合下列 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