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7003-2022 海底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pdf

SY/T 7003-2022 海底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9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14183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Y/T 7003-2022 海底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pdf简介:

SY/T 7003-2022 海底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SYT 70032022

海底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本文件规定了海底两分量纵波(水检P和陆检Z分量)、四分量(纵波水检P和陆检Z,转换波 Y分量)地震勘探数据的处理技术、试验、质量控制及评价、成果归档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海底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质量评价,

纵波速度与横波速度的比值。

处理开始前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a)明确地质任务和处理要求; b)收集地震数据、导航数据、仪器班报、导航班报等; C) 收集辅助数据:远场子波、近场记录、检波器响应、潮汐记录、实测水速数据等; d)了解工区地震资料采集情况、海底特征和原始资料品质; e)根据以往成果资料及处理解释报告,了解工区资料特点、地质特征和处理难点GB 20007-2005 木工机床安全 单轴铣床

处理开始前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a)明确地质任务和处理要求; b)收集地震数据、导航数据、仪器班报、导航班报等; c) 收集辅助数据:远场子波、近场记录、检波器响应、潮汐记录、实测水速数据等; d)了解工区地震资料采集情况、海底特征和原始资料品质; e)根据以往成果资料及处理解释报告,了解工区资料特点、地质特征和处理难点

4.2.1按线(束)检查地震数据。数据存储介质应完整无损。 4.2.2宜利用各分量均方根振幅图检查检波器是否异常。 4.2.3海底电缆数据每个存储介质标签内容应与仪器班报相吻合。仪器班报应符合SY/T10017的 要求。 4.2.4海底节点数据进行以下方面检查: a)检查海底节点姿态角信息是否记录齐全; h)对海底节占润金时钟漂移量进行检查剩金漂移量宜不超过 个NIHRN

a)检查海底节点姿态角信息是否记录齐全; b)对海底节点剩余时钟漂移量进行检查,剩余漂移量宜不超过半个时间采样间隔。 4.2.5导航班报应符合SY/T10017的要求。定位成果数据应符合SY/T6290的要求。

应将输人数据格式转换为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接受的数据格式,转换过程中不应降低输入 度

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极性检查,原始记录极性应与采集班报标注一致。处理过程中,如用户无 求,应使用SEG正常极性。

浅水资料应进行高程静校正处理,炮点和检波点应校正到海平面。

消除水检和陆检仪器响应特征差异,仪器响应校正后水陆检对应单炮响应特征应一致。

5.6.1海底地震数据处理宜进行检波点初至波二次定位校正

5.6.1海底地震数据处理宜进行检波点初至波二次定位校正 5.6.2宜利用线性校正等方法进行初至波二次定位质控检查

5.7剩余时钟漂移校正

5.7.1海底节点地震勘探数据应对海底节点时钟记录时间误差进行时钟漂移

7. 海底节点地震勘探数据应对海底节点时钟记录时间误差进行时钟漂移校正处理。 7.2 2 宜采用线性校正或叠加等方法对不同时刻近偏移距数据剩余时钟漂移校正进行质控

5.9.1震源子波可通过以下方法获得

a)采集实测震源远场子波; b)通过采集实测近场子波计算远场子波; c)根据震源配置参数,模拟震源远场子波; d)从地震数据中提取震源远场子波。 5.9.2利用反褶积等方法对子波做去气泡处理。 5.9.3求取使子波达到最小相位化或零相位化的算子,并将算子应用于地震数据。 5.9.4算子应用于远场子波后,应对气泡效应产生明显压制效果

5.10.1剔除坏炮坏道,衰减或剔除野值干扰。 5.10.2同一位置上的水检和陆检地震道应同时编辑。 5.10.3衰减相干干扰和随机噪声,应保持振幅能量的相对关系。 5.10.4水检和陆检噪声应分别进行压制处理。 5.10.5陆检Z分量噪声应进行横波泄漏噪声压制。 5.10.6噪声衰减后道集和叠加信噪比应优于原数据,且前后的差值宜不包含明显有效波

5.11水检P和陆检Z分量标定及波场分离

5.11.1水检P和陆检Z分量标定应使用具有较高信噪比的保幅去噪后的数据进行标定。 5.11.2选用合理匹配方法将水检和陆检进行一致性匹配标定。 5.11.3将水检和陆检进行合并处理,分离成上下行波场数据。 5.11.4双检合并后上行波场数据的检波点鬼波应得到明显压制。 5.11.5双检合并后数据的振幅谱陷波较水检、陆检单分量振幅谱应得到明显补偿

2.1 使用球面扩散补偿消除地震波球面扩散对振幅造成的影响。 2.2 使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消除由于激发接收或海底地质因素引起的工区内资料振幅不均现

剩余静校正的计算时窗应选在反射品质较好、构造相对简单、连续性较好的地震反射层位。 剩余静校正后的剖面质量应不低于剩余静校正前的剖面。

5.14自由表面多次波衰减

5.14.1应进行自由表面多次波衰减处理,利用地震数据驱动求取自由表面多次波模型。宜米用目适 应减法从地震数据中减去自由表面多次波。 5.14.2针对浅水海域的海底相关短周期多次波,应利用地震数据或模型驱动求取浅水多次波模型 宜采用自适应减法从地震数据中减去浅水多次波。 5.14.3显示多次波衰减前后的单炮、叠加、自相关、振幅谱及多次波预测模型,分析多次波压制前 后效果。 5.14.4多次波应得到有效衰减,同时不应损失有效反射波。

5.15.1利用预测反褶积技术消除鸣震干扰,压缩地震子波。

5.16上下行波联合反褶积

5.16.1水深大于100m时宜进行上下行波联合反褶积处理。 5.16.2可使用联合反褶积前后的自相关、频谱、道集、叠加剖面等方法进行质控。

5.17.1对窄方位资料,显示原始资料的面元覆盖图,了解近、中、远炮检距道的分布情况。对览万 位或全方位资料,应采用分方位对近、中、远炮检距道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5.17.2宽方位资料面元规则化宜采用共偏移距矢量片处理方法。 5.17.3数据插值方法可采用三维、四维或五维方法。 5.17.4在保真的条件下,使面元内地震道在共偏移距矢量体内分布均匀,规则化处理后反射点位于 面元中心。 5.17.5显示面元规则化前后的覆盖次数图、反射点位置图、反射方位分布等,规则化处理后的覆盖 次数应均匀,各炮检距地震数据齐全。

5.18拉东变换多次波衰减

5.18.1针对长周期剩余多次波,宜利用一次波与多次波在速度上的差异通过拉东变换进行压制。 5.18.2显示多次波衰减前后的共中心点道集、速度谱、叠加结果,分析多次波压制前后效果。 5.18.3多次波应得到有效衰减,同时不应损失有效反射波。

5.19.1叠加速度分析应符合SY/T10020的要求。 5.19.2深水区,海底节点叠加速度分析宜采用双平方根速度分析或速度扫描方法。

5.20.1速度建模及偏移应符合SY/T10020的要求。 5.20.2深水区,上行波宜使用双基准面偏移,下行波宜使用叠前镜像偏移成像。

5.21.1偏移后处理应符合SY/T10020的要求。 5.21.2宽方位资料应进行方位各向异性校正。 5.21.3方位各向异性校正后的叠加部面同相轴连续性应优于校正前叠加剖面。

5.21.1偏移后处理应符合SY/T10020的要求。 5.21.2宽方位资料应进行方位各向异性校正。 5.21.3方位各向异性校正后的叠加部面同相轴连续性应优于校正前叠加剖面。

转换波前置处理与纵波处理一致,按5.1~5.9执行。

6.2径向分量R和切向分量T矢量旋转

6.2.1四分量转换波处理时需要进行矢量旋转,将陆检的X、Y水平分量坐标旋转得到沿炮检连线方 向的R分量和垂直于炮检连线方向的T分量。 6.2.2矢量旋转后,有效波能量集中于R分量数据上,T分量数据中有效波能量减弱。 6.2.3矢量旋转后,R分量叠加有效能量不低于原X分量有效能量,T分量叠加有效能量不高于原Y 分量有效能量。

6.2.1四分量转换波处理时需要进行矢量旋转,将陆检的X、Y水平分量坐标旋转得到沿炮检连线方 向的R分量和垂直于炮检连线方向的T分量。 6.2.2矢量旋转后,有效波能量集中于R分量数据上,T分量数据中有效波能量减弱。 6.2.3矢量旋转后,R分量叠加有效能量不低于原X分量有效能量,T分量叠加有效能量不高于原Y 分量有效能量。

6.3.1从纵波P到横波S的转换波炮点静校正采用纵波的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采用横波的校正量。 6.3.2应用野外静校正量时,检查激发震源、检波器的平面位置、高程或水深等数据,编辑异常值后 进行应用。 6.3.3可利用纵波和转换波数据联合求取转换波静校正量。 6.3.4可利用基于反射波的共检波点道集叠加方法计算静校正量。 6.3.5剩余静校正的计算时窗应选在反射品质较好的、相对较浅的地震层位上。最后一次求取的炮 点、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不应大于一个处理采样间隔。

6.4.1 利用预测反褶积技术消除鸣震干扰,压缩地震子波。 6.4.2 T 可使用反褶积前后的自相关、频谱、道集、叠加剖面等方法进行质控。 6.4.3转换波反褶积预测步长宜大于纵波反褶积预测步长

6.4.1 利用预测反褶积技术消除鸣震干扰,压缩地震子波。 6.4.2 1 可使用反褶积前后的自相关、频谱、道集、叠加剖面等方法进行质控。 6.4.3 3转换波反褶积预测步长宜大于纵波反褶积预测步长

DB11/T 1746-2020标准下载6.5共转换点道集抽取

6.5.1共转换点道集抽取时伽马值取值范围宜介于1.5~3.0。

6.5.1共转换点道集抽取时伽马值取值范围宜介于1.5~3.0。 6.5.2 2应利用伽马值确定共转换点位置,抽取共转换点道集。伽马值更新时应重新抽取共转换点道集。

.5.1 共转换点道集抽取时伽马值取值范围宜介于1.5~3.0。 5.2 应利用伽马值确定共转换点位置,抽取共转换点道集。伽马值更新时应重新抽取共转换点

据地质构造情况合理增加速度分析点的密度。 6.6.2在确定纵波速度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纵横波速度比或转换波速度扫描分析。 6.6.3转换波速度分析应利用速度剖面、叠加剖面、共转换点道集等进行检查,保证速度拾取可靠 空间变化合理 6.6.4当转换波速度谱质量差,难以确定准确的速度时,应做速度扫描。

6.7.1伽马谱拾取时应主要根据纵波与转换波层位的对应关系确定。 6.7.2 当伽马谱质量差,难以确定准确的伽马场时DBJ 46-07-2016 建设工程文明施工标准,应做伽马扫描。 6.7.3使用更新后伽马场的共转换点叠加剖面应优于原叠加剖面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