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简介
某工程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简介:
一份工程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简介会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1. 工程概述:首先会介绍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工程名称、地点、规模、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以及基坑的深度、形状、周围环境等。
2. 施工目标:明确围护结构的建设目标,如安全、稳定、经济、环保等,以及满足的使用功能和设计要求。
3. 工程施工方法:介绍基坑围护结构的具体施工方法,如地下连续墙、钢板桩、SMW工法、灌注桩等,并详细解释施工工艺流程。
4. 施工组织与管理:包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施工队伍组织、施工进度计划、质量控制措施、安全生产计划等。
5. 施工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阐述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如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影响、施工精度要求高等,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6. 施工进度计划:对整个工程的施工阶段进行划分,包括各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关键节点的控制。
7. 施工资源配置: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详细规划,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8. 环保与文明施工:强调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如噪音控制、扬尘控制、废水处理等,以及文明施工的重要性。
9. 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应急救援和处理方案,确保施工安全。
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具体的施工组织设计会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详细编写。
某工程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内容预览:
9.3.1.4施工操作工艺
(1)土层锚管施工程序为:测量、放线定位→土方开挖→锚管成孔→一、二次压力灌浆→养护。
(2)锚管成孔要保证位置正确,要随时注意调整好锚孔位置(上下左右及角度)一级建造师考试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培训PPT,防止高低参差不齐和相互交错。
(3)在灌浆前将管口封闭,接上压浆管,即可进行注浆,浇注锚固体。
(4)灌浆是锚管施工中的一道关键工序,必须认真进行,并作好记录。灌浆材料采用纯水泥浆。严格控制水灰比。为防止泌水、干缩,可掺加0.3%的木质素磺酸钙。塑性流动时间应在22s以下,可用时间应为30~60min。整个浇注过程须在4min内结束。
(5)灌浆压力,一次注浆一般不得低于0.4MPa,亦不宜大于1.0MPa,二次注浆待一次注浆终凝后进行,一般为20~24小时,注浆压力不低于1.5Mpa,注浆量不小于0.08m3/m。
(6)注浆前用水引路、润湿,检查输浆管道;注浆后及时用水清洗搅浆、压浆设备及灌浆管等。注浆后自然养护不少于4d后方可进行下一排土方开挖。
9.3.2喷射混凝土施工
(1)在喷混凝土之前,先按设计要求绑扎、固定钢筋网。面层内的钢筋网片应牢固固定在边壁上并符合设计规定的保护层厚度要求。钢筋网片可用插入土中的钢筋固定,但在喷射混凝土时不应出现振动。
(2)钢筋网片可绑扎或焊接而成,网格允许偏差为±10mm。铺设钢筋网时每边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250mm,如为搭焊则焊接长度不小于网片钢筋直径的10倍。网片与坡面间隙不小于40mm。
(3)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石子:砂=1:2:2(重量比),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2mm。
(4)喷射混凝土前,应对机械设备、风、水管路和电路进行全面检查和试运转。
(5)为保证喷射混凝土厚度达到均匀的设计值,可在边壁上隔一定距离打入垂直短钢筋段作为厚度标志。喷射混凝土的射距宜保持在0.8~1.5m范围内,并使射流垂直于壁面。在有钢筋的部位可先喷钢筋的后方以防止钢筋背面出现空隙。喷射混凝土的路线从壁面开挖层底部逐渐向上进行,但底部钢筋网搭接长度范围以内先不喷混凝土,待与下层钢筋网搭接绑扎之后再与下层壁面同时喷混凝土。混凝土面层接缝部分做成45°角斜面搭接。当分二层喷射时,每次喷射厚度宜为40mm,且接缝错开。混凝土接缝在继续喷射混凝土之前应消除浮浆碎屑,并喷少量水润湿。
(6)面层喷射混凝土终凝后2h采取养护措施,至少应养护5~7d,养护视气候条件采用喷水或覆盖浇水。
9.4.1降水井宜基坑外边缘布置。在土方开挖到-3.85m层位时开始施工。
9.4.2滤管壁上渗水孔直径为10mm,呈梅花型排列,孔隙率应大于30%;管壁外应设两道圆孔包网过滤器,内层滤网采用40目的金属网或尼龙网,外层滤网采用6目的金属网或尼龙网;管壁与滤网间应采用金属丝绕成螺旋形隔开,滤网外应再绕一层粗金属丝。
9.4.3管井设置采用钻孔法成孔,井孔直径不宜小于400mm,孔深宜比滤管底深0.5~0.6m。在井管与孔壁间及时用洁净砾砂填灌密实。投入滤料的数量大于计算值的85%,在地面以下1m范围内应用粘土封孔。
9.4.4管井使用前,应进行试抽水,当确认无漏水、漏气等异常现象后,应保证连续不断抽水。
9.4.5在抽水过程中定时观测水量、水位、真空度。
9.4.6抽水设备采用深井水泵,水泵应置于设计深度,水泵吸水口应始终保持在动水位以下。降水过程中,应定期取样测试含砂量,保证含砂量不大于0.05。
9.5.1.1本基坑开挖采用信息法施工,对排桩、圈梁、喷锚施工和土方开挖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测。同时土方开挖应与边坡支护施工紧密配合进行。
9.5.1.2土方分层分段进行开挖。第一层先开挖至冠梁面(高程+2.65m),第二层须在圈梁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进行,第二层土方开挖至高程+1.15m。第三层开挖喷锚处边坡土方,分三层开挖。每层开挖深度分别为2.0m、1.5m、1.5m。开挖顺序总体上自西向东。下一层开挖必须待上一层喷锚可以受力后进行。最后开挖中心岛土方。
9.5.1.3旋喷桩强度、桩顶圈梁砼,腰梁砼、喷射砼和注浆砼施工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后,方可在相应标高以下继续土方开挖。
9.5.1.4土方开挖运输车辆都只能在场内行走,严禁在边坡上基平台处行走。土方开挖到基坑底后,立即施工垫层,并且利用垫层作为水平运输通道。
9.5.1.5锚管施工时,土方开挖深度不应低于锚管顶标高以下300mm;基坑底严禁超挖。土方开挖至底板后应用人工开挖承台土方,并立即进行承台砖模砌筑和封底。
10 监测方案与实施细则
10.1 监测设计要求
拟建工程南、北临XX江,东西均为空地。设置三层地下室,施工工期较长,基坑周长约420m,基坑面积10000m2,地下室底板顶标高为-4.35m,天然地面标高约为-5.5m,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0.0m。本基坑支护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支护采用:放坡+PHC管桩+旋喷桩+(喷锚)。在基坑周边设15口降水井,井深为5.6~7.6m,降水井主要为降低坑内滞水或可能出现的少量坑外渗水。由于施工工期长,边坡受XX江水位影响较大,因此,监测工作尤为重要。
10.2.1XX基坑围护工程投标方案图中的监测要求;
10.2.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10.2.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0.2.4《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
10.2.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97)
10.2.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50202-2002)
10.2.7基坑周围的构筑物及水文地质等资料。
根据设计要求,拟定监测项目如下:
(1)基坑围护结构坡顶水平位移监测(测斜管);
(2)基坑坡顶的沉降监测;
(3)周围挡土墙的变形监测;
本工程为二级基坑,基坑规模大,开挖深度大,影响范围大。围护结构的安全关系到周边构筑物的安全,也关系到基坑施工的安全与施工的顺利开展。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及设计要求,对工程进行施工监测,采取信息化施工方法,为设计和施工提供预测和修正的依据。通过监测,可掌握基坑开挖过程支护结构的变形、受力情况,周边变化情况,判断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安全状态,指导施工。遇异常情况时,及时预报,并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
10.5监测点的布置与埋设
10.5.1基坑支护结构边坡水平位移监测(测斜管):测斜管的埋设位置按“基坑围护工程监测平面布置图”,共埋设15点。采用钻孔法埋设,测斜管为Ф70mm,埋设于PHC管桩外侧和内侧,埋设管底高程为-13.0m,且超过PHC管桩深度。管壁孔隙采用注浆固定。
10.5.2 基坑坡顶地沉降监测:采用在测斜管上埋设沉降盘监测,共埋设15点。埋设于PHC管桩外侧和内侧,埋设深度为测斜管顶以下0.5~1.0m。
10.5.3 周围挡土墙的变形监测:监测点布置在挡墙顶栏杆上,每30m设一个沉降监测点。挡墙局部侧移监测采用在挡墙外侧固定标尺,每20m设一个点,用拉线方法监测挡墙地局部侧移。
10.5.4 地下水位观测:坑外观测点布置在挡墙外侧滩涂上,共布置3个点;坑内布置在降水井内,共布置5个点。
10.6 各项监测方法及仪器精度要求
(1)坡顶水平位移监测:采用测斜管和测斜仪测试,可测读至0.01mm。开挖期间:每天测读1次,稳定后3~7天测读1次;封底后:7~14天测读1次。有事故征兆时连续测读。每次均按1m间隔测读。
(2)基坑坡顶沉降监测:沉降采用N3水准仪测试,三级测量精度。开挖期间:每1~3天测读1次,稳定后每3~7天测读1次;封底后:7~14天测读1次。
(3)周围挡墙的变形监测:沉降采用N3水准仪测试,三级测量精度。开挖期间:每3~7天测读1次;封底后:14~28天测读1次。
(4)地下水位观测:挡墙外用测杆测试,挡墙内用水位测试计测试,开挖期间:每1~3天测读1次;封底后:7~14天测读1次。
基坑开挖前测得各项目基数,开挖后进入正常监测,基坑回填时结束监测工作。各个项目的监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及不同项目的重要性确定。当出现达到或超过预警值时,应加密监测。出现气候或其它外界条件影响时,应加密监测。
10.8 监测点的保护
凡埋设测点的位置,监测单位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基坑开挖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予以配合,不得破坏测点,不得在测点上推车、挖土、堆放材料和土方。
10.9基坑开挖监测预警指标与报警
(1)地面沉降≥30mm;
(2)桩顶(或坡顶)位移≥30mm;
(3)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已大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200;
(4)围护结构水平位移速率连续三天≥3mm/d,且不收敛;
(5)锚管出现断裂、松驰或拔出的迹象;
(6)已有挡墙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大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规定;挡墙倾斜速率连续三天≥0.0001H/d;
电气强制性条文汇编.pdf(7)基坑底部或周围土体出现可能导致剪切破坏的迹象或其它可能影响安全的征兆;
10.10 基坑开挖监测信息反馈
进入正常监测工作后,监测单位与甲方或监理单位及设计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每个监测项目测试时间由监测单位进行具体的安排,并与相关单位交底,提出需要协调的工作。现场监测后,监测单位负责及时整理测试成果,并作出分析判断。一般在测试当天提交当天监测成果(4份);根据实际需要提交阶段性监测报告;最终提交监测成果报告。出现异常或达到预警标准时,提交书面报告。
10.11 监测人员安排
监测项目负责人:1人;
11 保证质量技术组织措施
11.1质量保证组织管理措施
为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格JR/T 0204-2020 分布式数据库技术金融应用规范 安全技术要求.pdf,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