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简介
砼工程施工工艺设计(作业指导书)简介:
《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设计作业指导书》是一份详细的工程操作指南,主要用于规范和指导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效率。以下是对该指南的一般性介绍:
1. 项目概述:首先会介绍混凝土工程的基本信息,如工程名称、地点、规模、结构类型等,明确施工目标和范围。
2. 材料选用:详细列出混凝土的配方,包括水泥、砂、石子、水和添加剂的选择标准,以及配合比的设计。
3. 搅拌工艺:指导如何正确配置和搅拌混凝土,包括搅拌机的使用、搅拌时间、搅拌温度等控制要点。
4. 模板与支架:说明模板设计、制作、安装的要求,以及支架的布置和使用方法。
5. 浇筑与振捣:描述混凝土的浇筑流程,包括混凝土的运输、浇筑方法、振捣设备的使用等。
6. 养护:阐述混凝土的养护方法和时间,包括保湿、保温等措施。
7. 质量控制:设定质量控制点,明确质量检查标准和方法,包括强度测试、平整度检查等。
8. 安全及环保:提供施工安全操作规程和环保措施,保障施工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9. 施工进度计划: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表,包括各阶段的起止时间,以保证工程按时完成。
这份作业指导书是混凝土施工团队进行操作的重要参考,也是施工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的重要工具。
砼工程施工工艺设计(作业指导书)部分内容预览:
8.1、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模板内是否存在杂物、钢筋上是否存在油污、木模板是否用水湿润、模板之间是否存在缝隙和孔洞等,应及时清除模板内杂物或钢筋上的油污。当模板有缝隙和孔洞时,应予堵塞,不得漏浆。
8.2、浇筑前将基础上松动的岩块及杂物、泥块清除干净,并采取防、排水措施,确保砼浇筑在无水条件下施工。
8.3、仔细检查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的紧固程度和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等GBT51031-2014 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pdf,保证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
8.4、砼应分层浇筑,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其分层厚度(指捣实后厚度)应根据搅拌机的搅拌能力、运输条件、浇筑速度、振捣能力和结构要求等条件确定,表21中的数值可供参考,但混凝土最大摊铺厚度不宜大于400mm,泵送混凝土的最大摊铺厚度不宜小于600 mm。
表21 混凝土的浇筑层厚度
注:表列规定可根据结构物和振动器型号等情况适当调整。
在新浇筑完成的下层混凝土上再浇筑新混凝土时,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上下层同时浇筑时,上层与下层前后浇筑距离应保持1.5m以上。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逐层扩展升高,保持水平分层。
8.5、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当因故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或能重塑的时间。当允许间歇时间已超过时,应按浇筑中断处理,同时应留置施工缝,并作出记录。施工缝的平面应与结构的轴线相垂直,施工缝处应埋入适量的接茬片石、钢筋或型钢,并使其体积露出前层混凝土外一半左右。
8.6、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或浇筑完成时,如混凝土表面泌水较多,须在不扰动已浇筑混凝土的条件下,采取措施将水排除。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减少泌水。
8.7、浇筑混凝土期间,应设专人检查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等的稳固情况,当发现有松动、变形、移位时应及时处理。
8.8、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离析,一般应满足下列要求:
8.8.1、从高处直接倾卸时,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以不发生离析为度;
8.8.2、当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通过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设施铺助下落;
8.8.3、串筒出料口距混凝土浇筑面的高度不宜超过1m。
8.9、新旧砼接触面应进行凿毛,经凿毛处理的混凝土面应用水冲洗干净,但不得存有积水。
8.10、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随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使其均匀密实。振捣宜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垂直点振,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应避免重复振捣,防止过振。应加强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防止在振捣混凝土过程中产生漏浆。
8.11、采用机械振捣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8.11.1、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时,插入式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且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宜为50~100mm,与侧模应保持50~100mm的距离。
当振动完毕需变换振捣棒在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平位置时,应边振动边竖向缓慢提出振动棒,不得将振捣棒放在拌和物内平拖。不得用振捣棒驱赶混凝土。
8.11.2、表面振动器的移动距离应能覆盖已振动部分的边缘。
8.11.3、附着式振动器的设置间距和振动能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与模板紧密连接。
8.11.4、应避免碰撞模板、钢筋及其他预埋部件。
8.11.5、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宜为20~30s,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度,防止过振、漏振。
8.12、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应及时修整、抹平混凝土裸露面,待定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或拉毛。抹面时严禁洒水,并应防止过度操作影响表层混凝土的质量。寒冷地区受冻融作用的混凝土和暴露于干旱地区的混凝土,尤其要注意施工抹面工序的质量保证。
9.1、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采取覆盖保温保湿养护,保证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不超过65℃,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大于20℃(墩台、梁体砼不宜大于15℃),养护用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不得大于15℃。
9.2、养护采用在混凝土表层包裹一层塑料布,塑料布外铺设10cm厚草帘,草帘外覆盖一层篷布,包裹物应完好无损,彼此搭接完整,内表面应具有凝结水珠。如采用此法覆盖仍无法满足要求则搭设暖棚,内升火炉养护。
9.3、拆模时混凝土芯部温度与表层、表层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得大于20℃(墩台、梁体芯部混凝土与表层混凝土之间、表层混凝土与环境之间以及箱梁腹板内外侧混凝土之间的温差不得大于15℃)。混凝土内部开始降温前不得拆模。
9.4、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宜小于28d。
9.5、当新浇混凝土的强度未达到1.2MPa以前,不得在其表面来往行人或架设上层结构用的支撑和模板等设施。
9.6、混凝土拆模时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提出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9.6.1、侧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且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方可拆除;
9.7、拆除模板时,不得影响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9.8、拆模后的混凝土结构,应在混凝土达到100%的设计强度后,方可承受全部设计荷载。
10.1、所有工人上岗前必须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所有操作工人必须持证上岗。
10.2、倒运及支立模型时应轻起慢放,避免人员挤伤。
10.3、经常检查钢丝绳DB34/T 5040-2016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工地评价标准,发现磨损及时更换。
10.4、立模及使用吊车浇筑砼时应设专人指挥,防止吊车及吊物触碰电力线。
10.5、施工前应仔细检查机具及电缆,防止漏电等事故发生。
10.6、拉杆及螺栓必须拧紧(焊牢),防止因砼侧压力导致暴模。
10.7、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设专人巡视检查模型及拉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加固处理,防止暴模。
10.8、振捣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触碰模板及钢筋(预埋钢筋)。
10.11、经常检查钢丝绳,发现磨损及时更换。
10.12、吊车等应支垫牢固,施工中经常检查,严禁超负荷吊装及违规操作。
10.13、高空作业应系好安全带SL 531-2012标准下载,进入工地须佩戴安全帽,穿防滑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