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简介
[北京]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框筒、钢结构)简介:
"北京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框筒、钢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项目,主要用于对现有博物馆进行改扩建,其中框筒和钢结构是关键的部分。
框筒,也称筒体结构,是一种通过连续的外围框架形成的结构,通常用于高层建筑中,以提供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在博物馆的改扩建中,框筒可能用于支撑建筑的主体,提供空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可能用于增强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
钢结构,即以钢材为主要承重材料的建筑结构,具有自重轻、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在改扩建工程中,钢结构可能会用于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如梁、柱和屋顶结构,以及可能的展览架等。
施工组织设计则是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详细规划,包括施工流程、施工方法、材料供应、设备使用、人力资源配置、施工进度安排、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等内容。它旨在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兼顾效率、质量和成本的控制。
具体到北京的这个项目,可能还需要考虑博物馆的特殊性,如文物保护、展览空间需求、环保要求等,以确保施工过程对博物馆内部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由于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还需考虑施工对周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以及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和噪音控制等问题。
[北京]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框筒、钢结构)部分内容预览:
②混凝土分层浇筑振捣,下棒间距500mm。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300cm(以标尺杆为依据),混凝土下料点分散布置,浇筑墙体混凝土连续进行,间隔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③墙体混凝土浇筑高度应高出相应位置梁底或板底标高20mm,门窗洞口处浇筑混凝土时,应两边同时下料,同时振捣,保证两侧混凝土高度大体一致,门窗模板下口留出气孔,保证窗下充实,并防止门窗模板位移。
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时,应采取快插慢拔的方法。
(5)核心筒墙体混凝土施工
①针对核心筒墙体钢筋较密、结构复杂的特点2.广东省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定额(2018)中册.pdf,混凝土浇筑采用墙体侧边注入的方式,事前搭设好溜槽。
②现场核心筒均位于基坑中部,泵管敷设较困难,可采用塔吊配合地泵浇筑的方式进行。
③准备2台插入式振捣器在墙侧面能插入的地方插入墙内(特别注意门洞边)振捣。
④核心筒暗柱处箍筋较密,如果振捣棒无法下去,将上口的1~2根箍筋预留不安装,待浇筑上部混凝土浇筑前进行恢复。
(6)普通梁、板混凝土浇筑
①梁、板浇筑混凝土前搭设马道,减少人员对顶板钢筋的踩踏。墙柱顶部施工缝处剔凿浮浆露出石子清理干净,用水湿润。施工段接槎处应做剔凿处理,并用空压机清理干净,浇水湿润后浇筑混凝土,保证接槎严密。
②梁、板浇注用振捣棒,梁内以及板内插棒按照500mm间距,梁内插棒必须插入梁底,板内入棒边插边拖。但不要直接振底模,防止损伤模板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
③楼面混凝土标高控制:浇筑楼面混凝土时先根据墙、柱筋上的50线控制混凝土表面高度,在找平时每个开间挂对角线控制混凝土成型面标高,尤其是墙根部和柱根部。
④混凝土压面找平时,用2m杠尺趟平,保证墙边混凝土面平整度,同时距墙体边线15cm以内的范围用铁抹子压光,为大模板施工做好准备。
(7)施工缝、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①施工缝处必须待已浇筑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后,才允许继续浇筑。施工缝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处理,剔除浮动石子,并彻底清除施工缝处的松散游离的部分,充分湿润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
②底板后浇带采用快易收口网作为侧模,并用扎丝绑于同水平钢筋。因底板厚度较大,在后浇带两侧支设竖向附加短钢筋支挡快易收口网,附加支撑钢筋为Φ14,布设间距为400mm。
③后浇带混凝土采用比相应部位提高一个强度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为提高后浇带混凝土抗渗及抗收缩能力,使用复合型混凝土外加剂。
①底板、楼板覆盖塑料薄膜和草帘被进行养护,墙体涂刷养护剂进行养护,柱涂刷养护剂并包裹塑料薄膜进行养护。
②对于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对于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
本工程基础底板长257.2m,宽155.0m,混凝土工程量较大,底板平均厚度为0.8m,承台处最大厚度为1800mm,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5、抗渗等级S12,混凝土基础浇筑按图纸设计留置的后浇带划分为24个流水段进行混凝土施工。各流水段基础混凝土,根据工程进度计划一次性浇筑完,流水段内避免再留置施工缝。
②现场设置专门交通协管员指挥道路交通,调度车辆,并提前协调好交管部门、城管系统、街道办事处部门,以保证混凝土运输顺畅。
③准备充足的保温覆盖材料,以确保混凝土的养护。
(3)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①底板大体积混凝土采取斜面分层浇筑,斜面分层厚度为400mm,错开层与层之间浇筑推进的时间以利于下层混凝土散热;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形成一个坡度的实际情况,水平长度一般限制在6m以内;在每个浇筑带的前后布置两道振捣器,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出料口,主要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振实,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脚处,由于底层钢筋间距较密,混凝土必须逐一振捣,以确保下部混凝土密实。随着浇筑的推进,振捣器相应跟上,确保整个高度上混凝土的质量。
②上下层之间振捣时间严格控制,防止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防止出现混凝土“冷缝”。同时应严格控制振捣点间距和插入深度5~10cm,避免各浇筑带交接处的漏振,提高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握裹力,增大密实度。混凝土施工采取“薄层浇筑、二次振捣、二次抹压”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和干缩裂缝。
③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表面的浮浆较厚,浇筑后5~8h内初步用长刮尺刮平,用抹子滚压两遍,初步分散水泥浆。再用铁抹子压光,保证表面的密实度和光洁度,减缓混凝土表面失水速度,防止表面龟裂。表面压光后稍待收水后,及时覆盖保水材料。
(4)大体积混凝土测温
①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拟在混凝土内预留埋设电子测温仪进行温度监测。
②底板测温点的布置以能反应混凝土温度场为原则,每根柱内设置一个测温点,大截面柱可增加一个测温点。测温点位置及间距根据现场情况调整。
③混凝土浇筑后10h开始测温,1d—7d每4h测1次,8d—15d每6h测一次,16d—30d重要测温点每12h测1次。指导混凝土保湿养护,确保混凝土表面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温度之差控制在25℃以内。测量的数据应及时进行记录、分析,当各温差达到20℃时应预警、22℃时应报警,以便采取增加覆盖保温层处理措施。
④测温采用精度高的测温仪,误差不大于0.3℃。用测温仪测出以下数据:大气温度、混凝土入模温度、混凝土面层(即覆盖层下部)的温度、混凝土分别位于三个不同高度的温度。混凝土浇筑后4天内,每2小时测一次温;5~14天每4小时测一次温。测温时应同时测出孔内温度、混凝土表面温度、大气温度,认真填写测温记录。确保混凝土表面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温度之差应控制在25℃以内。
(5)大体积混凝土养护
①混凝土浇筑完第一次抹压后开始覆盖养护,采取“保温、保湿”的养护方法。底板采取蓄水养护的方法,蓄水高度100mm,局部采用“单膜双被”做法,即在一层塑料膜上覆盖二层阻燃草被。
模板拼缝处采用胶带粘贴严密,模板内表面可涂刷一层环氧树脂以达到保温保湿的作用。
③在养护测温期间,及时提供各温度控制点的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表面温度及大气温度,以此指导现场保温和养护。
④保温时间:根据测温记录,待混凝土中心温度开始下降,与表面温度开始接近,并混凝土中心温度与大气温度温差小于25℃,开始停止保温。
⑤保温层全部撤除后,进行浇水养护。
①适当增加混凝土中粉煤灰用量,有利于延长混凝土的初终凝时间,降低水化热,从而有利于减少混凝土结构开裂,而且对提高混凝土本身抗渗性能特别有利,也不影响混凝土的后期强度。
②对于底板,养护期间混凝土拉应力较大的部位基本在孔洞角部、承台上表面、与底板连接处厚度变化的部位,为减小温度收缩应力和应力集中,对于底板下有较大承台(CT9~CT14)的区域上表面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设置温度筋。
③高温季节施工时,混凝土原材料和运输设备采取隔热、覆盖、洒水等降温措施,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在28℃以内。
④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时采用分仓浇筑。
3.1.6 脚手架工程
1、脚手架工程施工概况
依据本工程规模及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外脚手架按地下工程(第一阶段)、地上部分主体结构工程(第二阶段)、外装饰工程(第三阶段)三个施工阶段进行组织搭设。
地下工程、地上主体结构及装修施工操作平台脚手架采用钢管及卡扣搭设临时脚手架。有条件的部位竖向结构施工时,先搭设水平楼板支撑体系,利用支撑体系作为竖向结构施工平台;A5区超高独立柱采用钢管脚手架搭设作业平台,外装饰工程采用双排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局部双排落地式脚手架无法搭设的地方采用悬挑式外脚手架。
2、脚手架工程施工方案
(1)地下结构外脚手架的施工
①地下结构底板施工完毕后,外墙施工时,基础底板防水保护墙外侧先完成回填土,脚手架搭设在回填土上,下垫通长板,并不少于两跨。
②脚手架立杆采用单根Φ48钢管搭设,其中内侧立杆距外墙350mm。立杆纵距1.2m,横距0.8m,大横杆步距1.5m,立杆水平杆节点处用短横杆相连接。现场局部结构外皮与基坑边距离很小,可在施工时综合考虑,调整立杆间距。
③每纵向5步设置一道剪刀撑,沿脚手架外侧及全高方向连续设置。
④脚手架靠近基坑一侧必须与基坑边贴紧,靠基坑来保证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
⑤作业面上满铺钢质脚手板,两侧在0.6m、1.2m处各设置2道护栏,外侧护栏用密目安全网封严。距作业面200mm处设挡脚板一块。脚手板可采用搭接铺设,脚手板两端要用12#铅丝与横向水平杆绑牢。
⑥脚手架搭设高度要高于上层作业面1.5m。
(2)地上结构外脚手架的施工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地上结构主体部分基本位于地下结构内侧,即外脚手架基本可以采用落地式外脚手架搭设搭设于地下结构顶板上,部分不满足落地式脚手架搭设条件的部位可采用悬挑式脚手架。悬挑脚手架采用20a型工字钢作为基础,按照脚手架立杆纵距布置,悬挑1.8mSJG 32-2017 深圳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程,工字钢悬挑端斜拉钢丝绳以减小外端变形。
外脚手架基本围绕A1、A2、A3区外围A4、A5、A6区西侧及老馆外围搭设,脚手架支撑楼板标高为+5.60m,搭设至+28.88m标高,最高搭设高度为23.28m;内侧立杆距离结构外墙300mm。
(3)结构及装修施工作业平台脚手架的施工
①结构施工如墙、柱钢筋、模板施工时需搭设施工作业平台,采用钢管脚手架搭设,脚手架立杆采用单根Φ48钢管搭设,立杆间距1.5m×1.5m,大横杆步距1.5m,
②脚手架底部立杆下垫50mm×100mm的方木,设置扫地杆。
③展厅装修时需搭设满堂红钢管脚手架作业平台,脚手架立杆间距1.5m×1.5m,横杆间距1.5m,顶部满铺钢脚手板,作业平台下满挂安全网。
④入口大厅双排高柱高度较大,施工平台为满堂红脚手架搭设DB37∕T 5132-2019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技术规程,立杆间距1200mm,横杆间距为保证施工脚手架整体的稳定性,柱间脚手架连接为整体,在柱下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架子需与柱子下部环抱拉接。
(4)安全通道及施工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