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简介
万柳体育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简介:
万柳体育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一个详细的计划,它概述了在万柳地区建设体育中心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策略。这个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1. 项目概述:对体育中心的基本信息进行介绍,如项目名称、地点、规模、功能等。
2. 设计目标:明确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等目标。
3. 工程内容:详细列出体育中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场馆建设、配套设施、绿化工程等。
4. 施工方案:根据工程内容制定详细的施工步骤和方法,包括基础建设、主体结构施工、装饰装修等。
5. 进度计划: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时间表,包括各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日期。
6. 资源配置: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分配和管理。
7. 安全管理:包括安全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安全检查等。
8. 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9. 环境管理:考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采取措施减少污染和噪音。
10. 沟通与协调:明确项目团队内部及与其他相关方的沟通机制。
这个设计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确保项目按期、按质、按预算完成。
万柳体育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内容预览:
整个生活区,派人定时进行卫生打扫,做到干净、整洁、无异味、排水通畅、道路整齐,并进行适当绿化、美化,为工人营造一个整洁、卫生的环境,展现企业形象。现场围蔽以及现场道路布置
5.2.3.5 围墙规划设计
施工现场封闭设计,利用现有围墙经过粉刷将施工现场和外界隔离。
施工现场设两个大门,一个位于场地西侧北部,一个位于场地正南侧,出入口大门根据企业的形象策划实施,包括门柱、大门等。
1)根据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关于安全文明施工的规定,外形、颜色等实现规范、统一DB3301/T 1106-2020 大树迁移保护技术规程.pdf,符合文明施工要求。
2)围墙的颜色、图案和标语在满足业主形象宣传需要的前提下,经监理工程师的审批下,使用单位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规范规定的颜色和图案,同时必须符合政府的有关规定。
施工主干道、通向办公区、生活区的道路采用C20混凝土进行硬化处理,硬化厚度200mm。施工便道设计过程中,尽量利用原有的场内道路,降低道路硬化的成本。施工便道4米宽。
5.3主要劳动力计划及劳动力曲线
在研究了工程的特点以后,除选择了优秀的项目班子成员外,并拟选派抽调技术成熟、组织严密,有同类工程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拟投入一个土建施工队负责结构和粗装饰的施工;投入管道、电气、通风三个专业施工队,负责相应专业的预埋预留配合和施工,分别完成相应的工程施工。具体投入人数详见下表
5.3.1主要劳动力计划表
5.3.2劳动力动态表及图表
5.4主要材料及设备机具计划
5.4.1主要周转材料用量计划
5.4.2主要机械设备计划
本工程的测量工作,将选派有丰富经验的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测量人员负责该工程的施工测量工作。测量技术人员不少于2人,测工4人。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精度要求,平面控制和建筑物放样采用全站仪,轴线投测采用经纬仪,高程测量采用水准仪,沉降观测采用国产S1或蔡司Ni004精密水准仪和铟钢水准尺。
6.1.1施工测量准备
本工程应用的经纬仪、水准仪等均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计量检测单位校核,并确保使用时在有效检测周期内。
根据甲方在施工现场提供的水准点和坐标点,并根据建筑总平面图进行复测,确保工程坐标的准确性。对规划勘测部门或业主提供的坐标桩及水准点进行复测,确定水准点和坐标的准确性,水准点和坐标点设置不少于二个。
6.1.2建筑物定位放线
根据施工总平面图和已提供的城市坐标点及相对位置,在现场内通视条件较好,易于保护的位置引测轴线坐标点,放出主控长轴线,长轴线上的定位点不少于3个,短轴线根据长轴线定向后测定。坐标点埋设砼固定标桩,必要时设防护栏杆。复测无误后,申请监理单位验线。
6.1.3建筑物平面控制
建筑物的地下部分完成后,对原有地面控制点进行校核,把控制主轴线投测到首层平面上,将外部控制点转移至内部。然后对各轴线组成的方格网进行角度、距离测量,边角的各项精度指标如下表所示:
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的轴线测设完后,必须进行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报验单,并附报验内容的测量成果表,以便能及时验证各轴线的正确性。
6.1.4施工用水准点引测
根据业主提供的水准点引测现场施工用水准点,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数次往返闭合,引测现场施工用水准点,现场水准点布置数量不应少于三个,布设成闭合环线,以便相互校核。敷设现场施工用水准点,水准点标桩距离建筑物的回填土边线不宜小于15m。当施工中水准点不能保存时,应将高程引测至周围稳固的建筑物上。
现场水准点的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
测量方法:采用闭合导线法测量,示意图如下图6.1.4:
表6.1.4 技术要求
6.1.5建筑物标高控制
在首层每一结构单元(以后浇带为分界)均匀的引测2个标高基准点,并定期地对其进行联测,其高差不得超过2mm。
基础施工时,所需标高可以从现场施工用水准点逐步引至槽底,并在槽边适当位置设置水准点。
上部结构施工时,依据场区水准控制点,将标高引测至各施工区的结构柱或电梯井墙上,各层间高程传递用50m钢尺向上传递。以各引测的建筑物的±0.00点为依据用钢尺沿铅直方向向上量至施工层,再利用水准仪将楼层标高线进行引测,以此类推。
6.1.6各施工细部点详细放样
各楼层控制轴线的放样
把控制轴线从预留洞口引测到各楼层上,放出轴线位置。每次传导时4个控制点必须相互复核,做好记录,检查四个点之间的距离、角度直至完全符合为止。
根据控制轴线位置放样出墙的位置、尺寸线,用于检查墙、柱钢筋位置,及时纠偏,以利于大模板位置就位。再在其周围放出模板线300mm控制线。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建筑场区内,用混凝土埋设钢筋制作的水准基点,刷防锈漆,并设置盖板。周围做明显标志,防止误破坏。作为沉降观测的水准基点,与图纸上给出的沉降观测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以确保观测结果的精确度。
布设的沉降基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且便于长期保存。
为了对沉降基准点进行相互检查,沉降基准点的数目为三个,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观测精度。
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同时为了防止沉降基准点受到冻胀的影响,沉降基准点的埋设深度不小于1.5米,以保证沉降基准点的稳定。
本工程埋设三个沉降基准点(基准点结构见下图),基准点离观测建筑物距离不小于2倍基坑开挖深度。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致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次/30d)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1层为一观测周期(或按照设计要求确定), 沉降观测必须定期准时进行。
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确定性, 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
连续使用 3~6 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在未有特殊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筑物、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规定,按照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随着结构每升高1层,临时观测点移上1 层并进行观测直到±0.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500mm)。然后每施工1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c =Hn,i−n,i
N 表示某个观测点,I 表示观测周期数(I=1,2,3……)且H1=H0
累计沉降量:∆c=∑∆c(n),n表示观测点号。
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 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定期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
利用沉降曲线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
q=∣∆Cm−∆Cn∣/Lmn
6.2边坡支护、土方工程
本工程的地下室土方采用大开挖,土方及边坡支护施工由甲方指定分包单位完成,具体施工方案详见《万柳体育中心土方开挖及边坡支护方案》。
6.2.2.1工程简介:
6.2.2.2支护设计
基坑开挖按照1:0.3放坡,采用土钉墙喷锚支护。
土钉墙面层编φ6.5@250mm×250mm钢筋网,钢筋网外每道土钉设1Φ14横向压筋,土钉锚头弯钩与横压筋搭接焊连接。
土钉墙面层喷射100mm厚的C20细石混凝土,混凝土经验配合比为水泥:砂子:石屑=1:2:2DB12T 1095—2021 居民小区消毒卫生规范.pdf,混凝土坍落度为40~60mm。
压顶土钉墙宽1.0m,厚60~100mm,反向坡比1:0.02,做法同土钉墙面层。
上部土钉如遇障碍成孔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调整土钉间距、倾角或采取相邻部位土钉加长、加密等加固措施。
如土钉平均成孔直径小于设计值应进行加长调整,具体调整数值通过理论计算结合施工情况确定。
钢筋:φ6.5为I级圆盘条(HPB235),Φ14、Φ18为II级螺纹钢筋(HRB335)。
水泥:P.S A32.5矿渣硅酸盐水泥。砂料:河砂;石料:粒径5~15mm碎石。
6.2.2.3施工方法
DB1310∕T 299-2023 地面辐射供暖用轻集料混凝土技术规程(3)定位放线:按设计图纸由测量人员用Ф6.5长10cm的钢筋钉入每一个土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