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简介
某长江公路大桥2-5号深水主墩施工组织设计简介:
某长江公路大桥2-5号深水主墩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内容预览:
②围堰之倾斜可用经纬仪竖丝观察围堰外圆柱母线、水准仪测围堰顶相对高差等方法测量。
(2)定位着床操作要点
①在围堰接高下沉、墩位处冲刷稳定之后,调缆移位,使导向船挟持围堰到达设计或施工细则规定的位置。
②测量变化以后的围堰着床处河床面标高,如果覆盖层面高差过大,抛填5~8cm碎石,大致整平,以便尽量克服着床时的倾斜和下沉时的不平衡土压力。
③确认围堰高度足够以后,仔细调整导向船锚缆、围堰下拉缆和下游八字拉缆,使围堰平面位置、倾斜均符合要求;调整导向船上的围堰平面拉缆GB∕T 14734-2008 港口浮式起重机安全规程,纠正围堰的扭转,使围堰轴线与设计桥轴线相符或平行,与桥墩中轴线相符合。
④按事先的计划向围堰隔舱内迅速、对称均衡地注水,使其下沉着床。注水时,要防止围堰倾斜。一旦发现倾斜,应即停止注水下沉,并采取措施纠正。
⑤着床后随即测量围堰的偏差值,如果超限,应抽水起浮,重新定位下沉。
⑥向隔舱内注水或抽水时,相邻隔舱水头差控制值:2、3号围堰不大于6.0m,4、5号围堰不大于5.0m。
(1)围堰着床后,应尽快接高并注水,吸泥下沉。
用4台20m3/min空压机供应压缩空气,高压水则用2台压力不小于2MPa、流量不小于80m3/h的水泵供给。吸泥机的拼、拆及悬挂移位,利用导向船上的2台桅杆吊进行。围堰顶设可拆式操作平台。
每墩配置2台直径250mm弯头吸泥机,用以吸出围堰刃脚下的土、石。
在围堰的适当部位开孔补水。
(3)围堰隔舱填充混凝土的浇注
①对于2、3号围堰,围堰着岩后,进行刃脚支垫,围堰外抛石。先浇筑1/2高混凝土,待水下混凝土封底后再浇至规定标高。对于4、5号围堰,在沉人覆盖层中3m左右时浇注,一次浇完。
②分舱对称浇注。用刚性导管法,混凝土面不应超过围堰下沉终了的标高1.50m处。
(4)下沉过程中的偏位和倾斜纠正
①吸泥应由围堰中心逐渐向外扩展,对称均匀地进行,使围堰徐缓、均匀、竖直地下沉。每一工班或每下沉1m至少应观测一次。
②纠正偏位和倾斜的主要手段是偏除土和偏心加载。但是,在纠正倾斜时,一般会引起平面位置移动。在一侧除土纠正偏位时,要注意围堰的倾斜变化。制定纠偏纠斜措施和程序时,必须摸清情况,分析原因,综合考虑。实施纠偏纠斜时,要随时观测围堰的变化。
③围堰接高前,应尽量将倾斜纠正完毕,以防止倾斜继续发展。
(5)围堰接高时,其干舷高度应不小于2.0m。
(6)吸泥下沉过程中必须保持导向船的正确位置。一般不得使用导向装置作为纠正倾斜的手段。
(7)围堰下沉至设计标高以上2.0m左右时,适当放缓下沉速度,仔细纠正偏位和倾斜,使其能正确落岩。
(8)下沉过程中如遇障碍物,立即停止下沉,查明情况,排除障碍物后,方能继续下沉。
(9)5号围堰如果施工冲刷较小,可能发生下沉系数不足的情形。此时可考虑采取下列措施之一:事先挖泥、设置空气帷幕或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接高围堰并注水压重。待获得地质资料和模型试验后确定。
按设计要求,经过刃脚支垫封堵以后,应有40%的刃脚均匀受力,且着力点应满足围堰稳定要求。
(1)围堰着岩稳定后,潜水探查刃脚着岩、嵌岩情况,并用水下不离析混凝土、袋装混凝土等填塞刃脚与岩面间的悬空部分。
10)无覆盖层高低异形刃脚围堰的施工措施
2号墩岩面高差达4.78m,覆盖层厚度仅0.49~5.20m,3号墩岩面高差亦达到1.17m,覆盖层厚7.55~11.04m。经施工冲刷估计两墩覆盖层均所剩无几(可能剩下少许卵石层),而倾斜岩面几乎暴露,这给围堰施工带来了新的困难。现以2号墩为例,拟定相应的施工措施。
(1)第1节围堰吊装之前,先将导向船定位于墩位处,以带射水头的Dgl00钢管,沿围堰刃脚周边射水插入覆盖层,直至岩面,量测复核岩面标高,在征得设计、监理代表同意后,按此探测结果修正第1节围堰单壁刃脚。
(2)以在隔舱内干浇混凝土的方法将第1节围堰重量配置平衡,配平之后的总重力不得超过1700kN。
(3)第1节围堰吊人导向船导向结构,入水后必须及时注、排水调节其平衡,到能垂直自浮为止。
(4)围堰接高下沉至接近河床时,应进行准确定位、调平,并利用导向船上的纠扭装置纠正扭转,符合要求后才能着床落岩,使刃脚与岩面能尽量贴合。
(5)围堰着床(落岩)时,可能仅一点接触而发生倾斜、扭转,此时应停止下沉,纠正复位后,再度下沉。
(6)着床(落岩)并检查平面位置、倾斜、扭转,均符合要求后,迅速向围堰外抛块石或钢筋网石笼,以便稳定围堰刃脚位置,并且阻挡水流,形成潜水员能在围堰内下水作业的条件。抛石的厚度,自岩面最低处起算,不小于7m。
(7)潜水员用混凝土小方块、型钢等支垫刃脚,至少4点。然后继续以水下不离析混凝土、袋装混凝土等支垫和封堵刃脚,直至达到40%刃脚受力,且封底混凝土不致流失的要求。
待定。正式施工时,以监理工程师制定的标准为准。
围堰施工中,突出的安全问题有:重件吊装锚碇系统受力最大,以及大量深潜水作业。除一般安全措施外,必须强调如下各点:
(1)严格执行起重吊装安全操作规程。遇4级以上风时停止围堰吊装接高。
(2)除一艘600kW以上拖轮拖运250t起重船外,必须另有一艘300kW以上拖轮备用。
(3)对锚碇系统应加强检查,随时调整使其缆绳受力均匀。导向船连缆的预拉力应调整到设计锚力(225kN)的50%~60%。
(4)严格遵守潜水作业时间限制和减压规定,设置减压舱。
6.钢围堰水下混凝土封底
钢围堰水下混凝土封底是决定主墩施工成败的关键之一。刃脚部分,最大仓面积447m2,刃脚以上部分,仓面积为352m2。
本工程采用刚性竖直导管法浇注水下混凝土封底。
(1)护筒内径为3300mm,拟用厚度为6~8mm的钢板制成,以L75× 8mm角钢加固。委托xx船厂加工护筒。
(2)护筒顶标高:以超出封底混凝土设计顶面1.0m左右为原则。顶面设置连接法兰,以备钻孔需要及接高桩柱施工时接长。底标高根据围堰内清基后岩面标高确定。
(3)护筒定位架以万能杆件和型钢拼成,高度约为2.0m。定位架的留孔必须考虑到围堰的实际偏位值。
①在钢围堰内壁的设计标高处,焊接定位架的永久支承牛腿,围堰下沉完毕后各牛腿由潜水工找平。
②在围堰内壁水面以上2~3m处焊接定位架临时支承牛腿,在其上拼装定位架。
③将护筒插入定位架,并固定在定位架下平面。
④割除临时牛腿,用起吊设备将定位架及护筒整体下放,支承到永久牛腿上。
⑤拟用“倒锤法”测量护筒平面偏位及倾斜值。
⑥潜水工堵塞护筒与岩面间间隙,在护筒内填高度为2~3m的砂。
(1)拟采用内径为260mm左右的“压力锅式接头”无缝钢管导管。导管拼装后,以水压试验检验其水密性、抗拉能力和接头质量。
(2)一根导管的作用半径计算,Rt可取为4.0m。
4)混凝土浇注速度的计算
(2)在刃脚以上部分,如果使埋深增大至1.0m,裨使封底混凝土顶面较为平整,即混凝土面上升速度应达到0.2m/h,相应的浇注速度:Vq=0. 2×352=70m3/h。
(3)根据经验,同一导管两次灌入混凝土的时间间隔不宜大于0.5h,如果每根导管每次灌入2.0m3混凝土,则浇注速度应为:
Vq=(18× 2.0)/0.5=72m3/h
综合以上考虑,混凝土浇注速度取为70~75m3/h。
5)第一根导管首批混凝土需要量计算
计算过程略,得Q≧16.8m3。
随后开灌的各根导管的首批混凝土需要量将小于上述计算值。
如在工作平台上设容量为12m3的中心集料漏斗,与导管相连的灌注漏斗的容积为1~1.5m3,再加上一辆6m3搅拌车的储备量,可以满足首批混凝土的需求量。
6)浇注平台及设备布置
(1)水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
②材料:碎石,最大粒径40mm,中砂,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自来水。
③掺加粉煤灰(混合料)。
④要求掺入适当的缓凝剂、减水剂等外加剂,使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降到15cm的时间不短于5小时,初凝时间达到8小时以上,并具有较小的泌水率。
①浇注工艺过程:混凝土拌和物在搅拌站制备并装入6m3搅拌车,经下河公路(汽渡码头)装上汽车渡船(每船装3~4车),汽渡驶靠到浇注工作船(或导向船)边,混凝土卸人泵车料斗,经泵车泵送进人中心集料斗,再由集料斗经溜槽、串筒等进入灌注漏斗和导管,实现水下混凝土浇注。
③拟选用2台进口泵车,其主要技术性能要求:最大泵送量90m3/h以上(水平距离30m加垂直高差25m时泵送量应不低于50m3/h),布料臂架最大工作半径大于40m。
④选用8车型汽车渡船4艘,每艘载6m3搅拌车3~4辆。
汽渡一个循环时间估算为:
靠泊汽渡码头,搅拌车上船t1:5min;
航行至墩位并靠泊t2:15min(2、3号墩);t"2:20min(4、5号墩);
卸空混凝土t3:20min(3车);t"3:30min(4车)
返航并靠上汽渡码头t4:15min(2、3号墩);t"4:20min(4、5号墩);
搅拌车下船t5:5min;
对于2、3号墩t=t1+t2+t3+t4+t5=5+15+20+15+5=60min;
对于4、5号墩t=t1+t"2+t"3+t"4+t5=5+20+30+20+5=80min
2、3号墩时,每船3车建筑与小区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CJJ_T 110-2017.pdf,载混凝土为18m3,则每小时4艘汽渡运输混凝土可达到的生产量为:
Q=(18× 60)/60×4=72m3
4、5号墩每船4车,载混凝土24m3,每小时产量可达:
DB62/T 2862.2-2018标准下载 Q=(24× 60)/80×4= 72m3
与要求的浇注速度一致,与泵送能力亦基本适应。
⑤为使混凝土拌和站能基本上连续生产,并使汽渡不致等待搅拌车而需要在拌和站与码头之间运行的搅拌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