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简介
新建铁路宜昌至万州线某隧道(实施)施工组织设计简介:
新建铁路宜昌至万州线某隧道施工组织设计是一个详细的工程实施计划,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项目概述:首先会介绍隧道的基本信息,如位置、长度、地质条件、设计标准等。这包括隧道的起止点、穿越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等,以及对于施工的技术和经济目标。
2. 设计与技术方案:阐述隧道的开挖方法(如明挖、暗挖、盾构等)、支护结构(如钢拱架、喷锚支护等)、通风、排水、防排水、照明等技术方案。
3. 施工组织:包括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流程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分工,以及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4. 安全与质量管理:详细阐述安全预防措施,应急预案,以及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原材料检测、施工过程监控等。
5. 环保与文明施工:如何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噪音、尘土控制,以及如何进行绿色施工,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6. 资源配置:人力资源、机械设备、材料供应等的计划和安排。
7. 风险评估与应对:分析可能遇到的施工风险,如地质风险、天气风险、设备故障等,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8. 总结与展望:对整个施工计划的总结,以及对后续施工的展望。
以上是一个大致的框架,具体的施工组织设计会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详细编写。
新建铁路宜昌至万州线某隧道(实施)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内容预览:
本标段的施工测量等级和精度标准按规定要求执行。
全部工程测量工作实行分级管理。成立由专职测量工程师为组长的精测组和施工测量组,分别负责各自职权内的工作。
队部成立精测组,负责本标段的控制测量、分阶段性控测和复核检查工作,负责复核和指导工程队测量组完成施工测量任务LY/T 5007-2014标准下载,并负责向施工队测量组现场交点、交桩、交测量资料和成果。负责控制护桩的测量,保护和保存好工程范围内全部导线控制网、水准网点和控制点。
各工程队设测量组,负责工程现场的日常施工测量、施工放样及控制桩点的埋设及防护。
测量原始记录、资料、计算、图表做到真实完整,并由专人妥善保管。
工程施工中,按设计图纸进行中线、高程测量,确保中线、高程准确无误。工程完工后,及时与相邻合同段进行贯通测量,并向监理工程师提交竣工测量资料。
认真贯彻执行测量复核制度,外业测量资料必须经过第二人复核,内业测量成果必须二人独立计算,核对无误才能交付使用。
测量仪器实行分级管理制度,精密测量仪器由队部统一管理,一般测量仪器由各施工队自行管理,建立保管、使用、维修制度。
各种测量仪器、量具按计量部门有关规定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做好日常保养工作,保证状态良好,建立测量设备台帐,准确记载检定维修情况。
5.7.2 隧道监控量测
本隧道地质复杂,围岩稳定性差,为确保隧道施工顺利进行,将认真进行监控量测,以及时掌握围岩和支护在施工中的力学动态及稳定程度,保障施工安全,为评价和修改初期支护参数、力学分析及确定二次衬砌施作时间提供依据,为配合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提供信息资料。
隧道一般监控量测项目包括:洞内外观测、拱部位移量测、隧道净空水平收敛量测等。
5.7.2.1 隧道监控量测流程
见“隧道监控量测流程图”(如下)。
5.7.2.2 洞内外观察
由各施工作业面技术人员、领工员及工班长负责每次爆破后及支护后观察围岩变化、地下水变化、支护结构外观变化、地表变化、锚杆受力变化、喷射混凝土表面变化等情况的观测,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于交接班记录本,重大变化记录于工程日志。
5.7.2.3 拱部位移量测
本隧道共设置37个拱部位移量测断面,其中Ⅱ级围岩地段设9个,Ⅲ级围岩段设8个,Ⅳ级围岩段设6个,Ⅴ级围岩段设10个。(见隧道监控量测断面布置明细表)
隧道监控量测断面布置明细表
每断面1个测点。测点采用钢桩预埋在拱顶初期支护中,复喷混凝土终凝后1小时内埋设。
用精密水准仪观测测试断面拱顶测点的高程变化,其下降值为拱顶下沉位移量。读数精度±0.01mm。量测的后视点必须稳定,且定期对高程进行核定。
量测频率:每次开挖后及初期支护后15天内1~2次/天,15天至30天1次/2天,30天至90天1~2次/周,90天以后1~3次/月。当地质条件变差,或测量出现异常情况时,量测频度加大。
5.7.2.4 隧道净空水平收敛量测
本隧道净空水平收敛量测断面设置同拱部位移量测断面,每断面2~3对测点。测点在复喷混凝土终凝后一小时内尽快埋设,以保证及时收集初始数据。
采用收敛计进行量测,测点间的测试长度与初始长度之差为变化值,该变化值与初始长度之比为相对收敛值,据此计算收敛变化速度,来判断围岩的稳定性。量测频率按“隧道净空水平收敛量测频率表”执行。
根据量测数据绘制位移-时间关系曲线、位移-距开挖面距离关系曲线等,判定围岩的稳定性,及时预报险情,确定施工时应采取的保证措施和抢险措施及为设计部门提供修改设计的参考依据。变形管理等级划分见“变形管理等级划分表”。
隧道净空水平收敛量测频率表
表中,B—隧道开挖宽度
表中,V0-实测位移值;Vn-允许位移值
当隧道喷射混凝土出现大量的明显裂缝或隧道支护表面收敛速度无明显下降时,及时根据实测值找出回归方程,绘出回归曲线,由回归方程推算最终位移值,若最终位移值接近或超过4cm时,及时采取补强初期支护措施,并改变支护设计参数。
二次衬砌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后施做。变形基本稳定的条件是隧道周边变形速率有明显减缓趋势;水平收敛(拱脚附近)速度小于0.2mm/d;拱顶下沉速度小于0.15mm/d;总变形量已达预计变形量的80%以上。
5.7.2.5 地质雷达监测
对衬砌完成段采用地质雷达进行检测,测出衬砌空洞、厚度、密实度等,从而判断衬砌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并对衬砌质量不良地段进行加固处理。
5.7.2.6 监测数据处理、安全预报及反馈
根据监测数据绘制各种仪器的物理量(或物理量时间速率)过程曲线。其横坐标为时间或时间和距工作面距离双坐标,纵坐标采用物理量(或其速率)量值和距工作面距离双坐标。
将时间和空间效应曲线从监测物理量过程线中分离出来,作为监测资料定性分析的重要依据。
绘制物理量沿洞周和围岩深度两个方向的分布图。
为进行统计比较绘制多测点或不同工程物理量之间的散点相关图和反映两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曲线相关图。
监测数据的定量分析采用反分析法进行。
采用地质超前和工程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各项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从而将工程的不同位置的稳定性分为稳定、基本稳定、暂时稳定、不稳定、危险等类或采用指标控制法对工程的稳定性进行基本定量分析。
反馈优化设计:根据对监测资料的分析,验算修正岩土材料的物理参数;根据监测资料,校核修正地应力、渗压、围岩压力等基本荷载;根据观察和量测结果,调整修改支护参数,使之符合工程实际;对最大位移、应力应变、松动范围、塑性区、破坏机制等进行校核验算;对安全监测方法和监控判据指标进行校核。在以上调整基础上,进行原设计方案的验算和调整。
反馈指导施工:在安全预警和安全警戒阶段,根据监测和观察资料,对施工项目和工序进行调整修改。在正常监控阶段对施工方案,简化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进行调整优化,减少或增加支护,变更支护方式等。修改地表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监控及防护措施。
6. 隧道工程施工工艺
6.1 全断面光面爆破施工工艺
本隧道Ⅱ、Ⅲ级围岩段采用全断面光面爆破施工,工艺流程见“光面爆破施工工艺框图” (如下) 。
掏槽方式:采用直眼掏槽方式。
炮眼深度:掘进眼深度为4.2m,掏槽眼深度为4.4m。
爆破效果:炮眼残留率达到80%以上。
钻孔前测出轨面线和隧道中线,凿岩台车或台架就位,按W+5cm画出开挖轮廓,按爆破设计参数标出炮眼位置(地质条件变化时,适当调整钻孔位置)。
钻眼直径φ48mm,中空眼二次扩眼直径为φ102mm;
掏槽眼平行布置,以保证掏槽眼的掏槽效果;
掘进眼口排距、行距误差不大于6cm;
内圈眼与周边眼的排距误差不大于5cm;
周边眼间距误差不大于5cm,外斜率不大于5cm/m,与内圈眼间最小抵抗线误差不大于5cm,钻孔位置在轮廓线上;
当开挖面凹凸不平时,按实际情况调整炮眼深度,力求所有炮眼(除掏槽眼外)眼底在同一垂直面上。
钻眼完毕,按炮眼布置图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不符合要求的炮眼重钻。
装药前将炮眼内的泥浆、石粉用高压风吹干净,检查炮眼达到设计要求后装药。装药时严格按设计药量进行。装药后,所有炮眼均堵塞炮泥。
连接线雷管采用低毫秒段,同组连接线采用同种毫秒段导爆管。
6.2 台阶法开挖光面爆破施工工艺
本隧道DK28+522~+545 Ⅳ级围岩23m段及出口26m范围Ⅴ级围岩段采用台阶法开挖,预留光面爆破。
掏槽方式:采取楔形掏槽。
炮眼深度:上台阶钻眼深度为1.5m,掏槽眼深度为1.7m。下台阶炮眼深度为3.0m,掏槽眼深度为3.2m。
钻孔前测出轨面线和隧道中线,画出开挖轮廓,按设计标出炮眼位置(地质条件变化时,适当调整钻孔位置)。
掏槽眼平行布置,以保证掏槽眼的掏槽效果。
掘进眼口排距、行距误差不大于5cm。
内圈眼与周边眼的排距误差不大于5cm。
周边眼间距误差不大于5cm,外斜率不大于5cm/m,与内圈眼间最小抵抗线误差不大于5cm,钻孔位置在开挖轮廓线上。
当开挖面凹凸不平时,按实际情况调整炮眼深度,力求所有炮眼(除掏槽眼外)眼底在同一垂直面上。
钻眼完毕,按炮眼布置图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不符合要求的炮眼重钻。
装药前将炮眼内泥浆、石粉用高压风吹干净,检查炮眼,确认达到设计要求后装药。装药时严格按设计药量进行。装药后,所有炮眼均堵塞炮泥。
具体见“装药结构图”。
连接线雷管采用低毫秒段,同组连接线采用同种毫秒段导爆管。
6.3 砂浆锚杆施工工艺
砂浆锚杆施工工艺见“砂浆锚杆施工工艺框图”。
锚杆材料选用22MnSiφ22mm螺纹钢筋。
6.3.3 锚固材料浸水
采用早强型锚固材料。锚固卷浸水前上端扎3~5个小孔(孔径1mm)。浸水时间约为1~1.5min。使锚固卷中的空气被挤排出,直到小孔不冒泡即浸水结束。
6.3.4 锚杆体的安装方法
眼孔用高压风吹净后,将浸好水的几个锚固卷装入眼内,用木棍送至眼底。将锚杆插入,其位置尽量居中,端部外露长度为5~15cm。
6.4 φ25(φ22)mm中空锚杆施工工艺
φ22中空注浆锚杆施工工艺框图
DB42/T 1079.2-2021 湖北省公共机构能耗定额 第2部分:教育机构.pdf6.4.1φ25(φ22)中空注浆锚杆构造
杆体:中空厚壁全螺纹杆体,外径25mm(22mm)。可任意切割,便于安装配件,同时作为锚杆,齿峰凹槽进一步提高锚固力。
联结套:为使锚杆能边钻进边加长到设计长度,使用联结套。
钻头:每4m锚杆一个钻头。
6.4.2φ25(φ22)锚杆功能
锚杆与钢架构成初期支护系统,且有较好的扩散半径GB/T 34866-2017标准下载,可以使注浆混凝土在锚杆周边形成一个圆柱形固结体,使锚杆之间的破碎岩体固结。
浆液配比:1:1水泥砂浆,水灰比0.38~0.45。在施工中,根据地质情况现场试验调整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