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在线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用材竹林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culm-producing bamboo plantation engineering
GB/T 50920-2013
主编部门:国家林业局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4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37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用材竹林工程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用材竹林工程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0920-2013,自2014年5月1日起实施。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年9月6日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函[2005]124号)的要求,由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在全面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用材竹林工程建设的经验,广泛征求有关单位意见后,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9章和1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综合调查、总平面设计、营造林设计、森林保护设计、配套工程设计、机具与设备配套设计、设计文件组成等。
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国家林业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邮政编码100714),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王宏伟 杨开良 刘德晶 杜滨宁 刘 明 宋子刚 李 云 闫 平 余新晓 郭立新 邓立斌 刁鸣军 张 志 涂 琼 翟洪波 桑轶群 慕晓炜 吴 锐 李 怡 刘辰瑶
主要审查人:林 进 王树东 陈瑞国 王恩苓 董一新 王连志 顾小平 高志民 宋会川 戴慎交
1 总 则
1.0.1 为规范用材竹林项目的工程设计,保证工程设计质量,提高建设水平和投资效益,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造用材竹林工程和低产用材竹林改造工程的设计。
1.0.3 用材竹林工程设计应贯彻“以营林为基础,造改结合,集约经营,永续利用”的方针,依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来源承诺文件以及有关的各种其他发展规划,因竹因地制宜地进行用材竹林工程设计。
1.0.4 用材竹林工程的设计工作,应根据用材竹林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区应根据建设内容和特点,进行广泛、详细、深入的本底调查和专业调查,调查资料应归入用材竹林工程建设技术档案。
1.0.5 用材竹林工程设计,应主要包括营造林设计、森林保护设计、配套工程设计及机具与设备配备设计。
1.0.6 用材竹林工程设计应明确工程规模、建设目的、投资效益、设计原则和标准,深化设计方案;其深度应能控制工程投资,应满足土地征(占)用要求,并应满足主要设备订货、招标及施工准备的要求。
1.0.7 用材竹林工程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用材竹林 culm-producing bamboo plantation
以竹材为林分主要输出产品的竹林。
2.0.2 散生竹 monopodial bamboo
具有真正地下横向生长的竹鞭,鞭上有节,节上生芽,其芽分化形成竹笋最后成竹,或抽成新的竹鞭,竹秆在地面呈散生状的竹。
2.0.3 丛生竹 symppdial bamboo
不具有真正的竹鞭,地下生长的竹蔸粗大,节间短缩,节密集,侧芽直接分化发育成笋最后长成新竹,新竹靠近老竹,地上竹秆密集成丛的竹。
2.0.4 经营度 management status
林分的经营现状,分为集约经营、一般经营和粗放经营。
2.0.5 幼林抚育 young stand cultivation
造林后至竹林达到郁闭这一阶段所进行的各项技术管理措施的总称。
2.0.6 成林抚育 adult stand cultivation
竹林郁闭后围绕培育目标所采取的营林措施的总称。
3 综合调查
3.0.1 综合调查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调查线路应沿等高线垂直布设,应有代表性,宜以最短的距离穿越最多的立地类型;应按海拔、地形、土壤、母岩、母质、植被、林相等因子划分类型段进行调查。
2 低产竹林样地调查时,样地面积分大、中、小径竹和不同密度,应采用20m×30m、10m×10m、5m×5m等不同面积进行实测,每个竹种应至少有5块样地。大、中径竹应在样地内进行每竹检尺,应测定平均高。应根据径阶分布,选择3株~5株标准竹伐倒后称其重量,分竹种、类型编制立竹重量标准表。
3.0.2 样地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调查地质、地貌时,应调查母岩类型、特点,样地所在的地貌(大、中、小)、部位、坡度、坡向、坡位、坡形、海拔、对坡距、开阔度,地形对生物气候、土壤特性、群落发生与结构、竹林生长的影响。
2 调查土壤时,土壤剖面宽度应以能正常作业为准,深度应到母质层或地下水,土层特别深厚时应挖到1.0m以下;应分层记载土层厚度、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紧实度、石砾含量与大小、干湿度、新生体、侵入体、潜育程度、根系量、酸碱度、碳酸盐反应、地下水深度、枯枝落叶层、生物活动等情况。
3 调查植被时,应调查群落层次、结构,植物种类、多度、盖度、高度、物候期、生活力与分布状况,指示植物,群落名称,群落演替规律。
4 调查林分时,应调查林分起源、竹种组成、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高、立竹密度、蓄积量、经营度、立地指数、竹种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竹种生长规律等。
5 调查灾害时,应通过观察、访问,了解病、虫、鼠、兽和强风、冰雹、低温、雨凇等灾害因子对竹林的危害。
6 其他项目的调查应注重与用材竹林工程造林、经营有关的生态和营林项目。
3.0.3 用材竹林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未进行小班区划调查时,在工程设计前应进行小班区划调查;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已进行小班区划调查时,在工程设计前应进行复核,并应抽取一部分小班复核其立地质量、经营面积、林地使用权等。
3.0.4 小班区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确定建设区的范围,并应在图上划出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块,地块的边界宜与地貌单元保持一致,并宜在划出的地块内区划小班。小班区划宜在现地进行,也可先在室内区划、再到现地核对。
2 小班面积不宜超过20hm2,最小面积不应小于0.5hm2。小班面积小于0.5hm2时,可与邻近小班合并为复合小班。
3.0.5 小班调查记载应包括小班编号、权属、经营单位(业主)和负责人(经营承包者)姓名、地质、地貌、地形(坡度、坡向、坡位、坡形、开阔度等)、面积、土壤、植被、立地类型、造林类型、测树因子、经营类型、立地指数、以往的经营措施等。
3.0.6 综合调查时,应调查交通、供电、通信、给排水、防火设施、现有营造林设备、房屋等配套工程现状,并应调查配套工程现状对用材竹林工程建设的负荷能力,以及配套工程更新、改造的可能性。
.
4 总平面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总平面设计方案应按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规定的边界、经营区划、各类建设项目、外部衔接道路和内部交通、防火路网等编制,并应经实地勘察、论证、比较后,选择优化方案形成用材竹林工程总平面设计图。
4.1.2 用材竹林工程总平面图设计,应在大于或等于1:1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或卫星影像图上进行。底图要素应包括用材竹林工程区域边界、内部路网、与外部的衔接条件,以及内部原有的工程设施、居民点等。
4.1.3 用材竹林工程的道路网、给水及排水系统应综合规划、统一协调布设。
4.2 总平面设计
4.2.1 工程设计单位应按总平面图设计方案组织现场勘察工作,并应按各专业的勘察设计要求进行。
4.2.2 建设工程的勘察工作,应根据工程规模及难度确定,可按各设计阶段的勘察要求分阶段进行勘察;也可采用一次外业、分阶段设计。
4.2.3 用材竹林工程总平面图的形成应根据实地勘察,并应通过方案比较和论证,采用安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
4.2.4 用材竹林工程的交通运输路网、森林防火路网、生物防火隔离带网、森林防火林带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总平面设计方案中,连接管护用房、防火瞭望塔、造林小班、造林地,以及其他控制点的交通运输路网、森林防火路网、生物防火隔离带网、森林防火林带网,应统筹布设、相互协调。在满足生产要求和方便使用的前提下宜降低工程造价,应对原有道路充分利用并留有发展余地。
2 道路、生物防火隔离带、森林防火林带的设计,应按相应的技术要求进行图上选线和方案比选。
3 用材竹林工程采用分期建设时,路网布设应与后期工程协调衔接。
4 用材竹林工程建设区内路网应与外部公共交通道路相衔接。
5 道路的路线布设,应避免高填深挖,并应注意路段系统排水的要求。
6 防火线(带)的密度,应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要求,或按用材竹林工程建设区域的地形、植被、火险等级等条件确定。
7 生物防火隔离带可利用河流、山脊、道路等布设。
4.2.5 竖向设计应与总平面设计同时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并应减少土石方、建筑物基础、护坡和挡土墙工程量。
2 场地的平整度,应有利于排水,并应避免土壤受冲刷。挖填方工程,应防止产生滑坡、塌方。
3 应合理确定场地标高,应与场外已建和规划的道路、排水系统及周围场地的标高协调一致。
4 应满足管线敷设对高程的要求。
5 应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4.3 现场勘察与总平面设计图
4.3.1 现场勘察工作应按总平面图设计方案组织,并应按各专业的技术要求进行。
4.3.2 设计方案应根据实地勘察,并通过方案比较和论证采用,并应形成用材竹林工程总平面图。
4.3.3 各工程项目的勘察工作,可根据工程规模及难易程度,按各设计阶段的勘察要求,分阶段进行勘察,也可采用一次外业,分阶段设计。
.
5 营造林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营造林设计应主要包括新造用材竹林工程设计和低产用材竹林改造工程设计。
5.1.2 营造林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营造林工程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土地、环保等的规定,不应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2 营造用材竹林过程中应符合国家有关节水、节能的规定。
3 不应毁林造林和破坏天然林。对于遭受强烈自然灾害无法自然恢复生长的或竹种与立地匹配不当影响地力发挥的竹林,应征得有关林业主管部门的正式批准后,再列为采伐改造的对象。
4 营造林工程设计时应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与游憩需求等因素,对古树名木、珍稀野生动植物、特殊景观等应提出保护措施。
5.2 新造用材竹林工程设计
5.2.1 竹种应按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和“适地适竹适用”的原则正确选择,选定的竹种应满足提供某种用材的目的要求,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应与造林地的生态条件相适应。造林竹种选择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执行。
5.2.2 对林地的选择应按“适地适竹”的原则,根据不同竹种对立地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散生竹、丛生竹造林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散生竹造林地应选择在年均平均温度15℃~21℃、一月平均温度4℃~10℃、年降水量1000mm以上的地区,且土层深厚达50cm以上、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的砂质土或砂质壤土,pH值4.5~7.0,地下水位在1m以上的地块。
2 在长江以南至南岭以北地区,散生竹造林地应位于海拔800m以下的山谷、山腰和缓坡地带;在长江以北至黄河流域,造林地应选择春、夏降水量多、背风朝南、海拔在500m以下的山谷、山麓地带;在南岭以南地区,选地时应注意背风朝北的山谷、山麓地带。
3 丛生竹造林地选择应把建设地点必须具备竹种适生的温度和降水条件作为首要条件,丛生竹生长所需温度和降水量较散生竹应稍高。
4 丛生竹造林地应选择土层深厚达40cm以上、pH值5.0~7.5、疏松肥沃的砂壤土和壤质土,干旱、石砾太多或过于黏重、易积水的土壤以及山脊地带,不宜选择造林地。
5.2.3 林地清理的方式和方法应根据立地类型、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植被现状及土壤侵蚀的风险程度等因素确定。
5.2.4 造林整地应根据立地条件、生态环境状况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设计整地方式。应包括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块状整地、穴状整地。对较平坦地形或坡度小于20°的宜林地,可采用全面整地;对坡度为20°~30°的造林地,可采用沿等高线带状整地;对30°以上陡坡,可采用块状整地。造林整地应选择在造林前的秋、冬季进行。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块状整地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全面整地应把林地全面翻土,深度应为20cm~30cm,应除去土中大石块和粗的树蔸、树根等。翻土时应将表土层翻入底层,底土应翻到表层。
2 带状整地带的宽度和带间距离应根据竹种确定,一般毛竹等大径竹宜为3m左右,刚竹、淡竹、石竹、水竹等中小径竹宜为2m~3m,应沿带状林地翻土,深度宜为40cm左右。翻土方法应执行全面整地的规定。
3 块状整地应根据造林密度和株行距确定栽植点,然后清除栽植点周围2m左右的杂草灌木,再进行翻土,深度宜为40cm左右。翻土方法应执行全面整地的规定。
5.2.5 挖栽植穴前,应首先确定造林密度和株行距离。毛竹等大型散生竹移竹造林的穴长宜为1.5m~1.7m,宽宜为0.8m~1m,深宜为0.5m;截秆、移鞭造林的穴长宜为1.5m~1.7m,宽宜为0.3m~0.7m,深宜为0.3m~0.5m;中小型散生竹穴长宜为1.0m~1.5m,宽宜为0.5m~0.7m,深宜为0.3m~0.5m;截秆、移鞭造林穴长宜为0.6m~1.0m,宽宜为0.4m~0.5m,深宜为0.4m;丛生竹栽植穴大小应根据母竹蔸大小确定,宜为50cm~70cm,深宜为30cm。
5.2.6 造林作业方式应根据地形、地势、劳动力、财力等状况选择。造林作业方式应分为人工造林、机械造林、人工与机械结合造林。
5.2.7 造林方法应根据栽植竹种、立地类型,并结合当地自然经济条件选择。散生竹常见的造林方法应分为移竹造林、移鞭造林、截秆移蔸造林、实生苗造林和竹鞭埋鞭育苗造林;丛生竹常见的造林方法应分为移母竹造林、埋秆育苗造林、埋节或枝条扦插造林。
5.2.8 造林季节应根据气候条件、立地条件、竹种特性、造林方式方法和经营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散生竹造林季节宜选择在10月下旬至翌年2月;丛生竹造林应选择春季、芽眼尚未萌发、竹液开始流动前进行,在旱、雨季分明的地区,宜选择雨季来临前造林。
5.2.9 造林密度应根据竹种生物学特性、培育目的、立地条件、土壤状况、经营条件、是否间作等因素综合确定。造林密度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培育中、小径竹为目标的用材竹林,造林密度可适当放大。散生竹应为每公顷800株~1200株,丛生竹应为每公顷600丛~1200丛。
2 培育大径竹为目标的用材竹林,造林密度可适当减少。散生竹应为每公顷450株~900株,丛生竹应为每公顷300丛~600丛。
5.2.10 栽植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使用带有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对象的栽植材料。
2 母竹选取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选择1a~3a生母竹。
2)大径级散生竹3cm~6cm,中小径级散生竹1cm~4cm;大径级丛生竹3cm~5cm,中小径级丛生竹1cm~3cm,如实生苗或枝条扦插育苗,母竹大小可放宽。
3)母竹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及开花迹象,秆基部节芽饱满的1a~2a生、中等粗度的竹株。
3 苗圃培育的实生竹苗应经过1a的分蘖繁殖,地径达0.5cm以上的新竹。
4 移鞭造林选择的竹鞭应为2a~3a的壮龄鞭。
5.2.11 用材林营造的其他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的有关规定执行。
5.2.12 幼林抚育应根据竹种特性及气候、土壤肥力等情况拟订幼林抚育的具体措施。具体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严格禁止在新造竹林内放牧,并应及时防治病虫害。
2 新造竹林1a~3a内可套种农作物,林地间种农作物宜选择薯类植物、豆类作物或绿肥,不宜选择与竹子争夺养分的禾本科同类植物和消耗地力大的芝麻等作物。
3 新造竹林郁闭前,每年应进行松土除草2次~3次。第一次宜为5月或6月,第二次宜为8月或9月,松土除草时间、方式应因时因地进行选择。平地或坡度较小竹林地可采用全面除草松土,坡度较大的竹林可在竹丛周围0.5m~1m范围内除草松土。选用化学除草剂的技术要求可按现行国家标准《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GB/T 15783的有关规定执行。
4 新造竹林的第一年内久旱不雨、土壤干燥时,应及时灌溉;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时,应及时排水。
5 新造竹林中各种肥料均可使用,可在竹丛附近开沟或挖穴施肥后盖土,每亩新造竹林可施厩肥或土杂肥1500kg,速效性化肥宜在松土后进行。
6 应选留粗壮的竹笋育竹,对细弱的竹笋和退笋应及时挖去,宜选取初期和中期出土的粗壮竹笋,对弱小、过密的后期笋应及时清除。
7 新造竹林应以留养新竹为主,前3年内不应清理老竹,3年后应根据立竹状况清理3年生以上老竹。
5.2.13 成林抚育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散生用材竹林不应挖掘鞭笋、冬笋,应保护春笋,并应及时挖退笋。丛生竹林宜留养初期和盛期出土的竹笋。
2 劈山每年应进行1次~2次,时间宜为7月和8月。劈山应做到柴蔸留矮、杂草劈尽,应砍除细弱、畸形、病虫害严重危害,以及风倒、雪压、断梢竹。
3 在坡度20°以下的竹林,可选择全面削山松土;坡度20°~30°的竹林,可采用等高带状削山松土;坡度35°以上的竹林,不宜削山松土。散生竹林应每隔3a~4a削山1次,丛生竹林应每隔2a~3a削山1次。
4 散生竹林挖除竹蔸宜为秋季或冬季,丛生竹应选择在冬季。挖后应填土,不应留穴塘。
5 竹林施肥应以有机肥料为主,施用化肥应以氮、磷肥为主。施肥时间应选择在竹林削山松土前后进行。迟效性有机肥料宜在冬季松土前后,速效性化肥宜在生长季节进行。施用速效肥料应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
6 合理钩梢可防止风倒、雪压。在风雪危害少的地方,竹林不应钩梢。钩梢的强度,应根据竹林生长情况确定,不应超过竹冠总长度的1/3。
7 在地下水位较高或容易积水的竹林,应开排水沟、渠。开沟、渠的深度、宽度及分布等,应根据竹林的具体情况确定。排水沟可采用明沟或暗沟的方式。
8 在雨量充沛的竹区,竹林可不灌溉;在雨量较少的竹区,年灌水宜为5次~8次。灌溉时间应根据竹子生长特性确定,春季应选择在散生竹出笋时,夏季应选择在丛生竹出笋、散生竹行鞭时和冬季竹林土壤封冻前。
5.3 低产用材竹林改造工程设计
5.3.1 低产用材竹林改造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竹。
2 应遵循生物学原理、保护生物多样性。
3 应坚持选用优良竹种、优化竹种结构。
4 应坚持集中连片改造、注重改造效果。
5.3.2 下列竹林应作为改造的主要对象:
1 未能适地适竹,且竹子生长势衰退、趋于老化、无法成材的竹林。
2 竹高、蓄积生长量较同类立地条件林分的平均水平低30%以上的竹林。
3 竹材预期出材率低于50%的竹林。
4 遭受严重病虫、干旱、洪涝及风、雪、火等自然灾害,受害死亡竹(含濒死竹)比重占单位面积株树20%的竹林。
5 未抚育或抚育不及时而失去价值的中、幼龄竹林。
6 因过度砍伐、竹鞭腐烂死亡、老竹鞭蔸充塞林地等,导致发笋率或新竹成竹率低的竹林。
7 竹子分布不均、林分郁闭度过低的竹林。
5.3.3 改造方式应根据林分状况、立地条件及经营水平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补植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以原有用材竹为目的的疏林,及原有竹种老化而采伐后不易更新的竹林或低产劣质竹林,选择适宜竹种进行补植。
2)补植方法应根据竹林目的竹种的分布现状确定,可选择均匀补植或块状补植。
3)补植密度应根据经营方向、现有株数和该类竹林林分所处年龄阶段合理密度确定,补植后密度应达到该类竹林林分合理密度的85%以上。
2 更替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残次竹林、劣质竹林、竹种不适竹林、病虫危害竹林、经营不当竹林,可采取更替的方式进行改造。
2)改造方法应根据竹林林分的情况确定,可对改造竹林进行全面改造,也可采用带状改造、块状改造等方法。
3)低产用材竹林改造工程采用更替改造方式,不应在限制条件范围内,限制条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 1690的有关规定执行。
3 抚育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低效纯竹林、经营不当竹林及病虫危害竹林,可采取抚育的方式进行改造。
2)抚育方法应包括透光法抚育、生长法抚育、卫生抚育及育林择伐等,抚育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调整的要求、竹林林分的状况确定。
3)抚育的强度,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的有关规定执行。
4 调整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需要调整林分竹种的低效纯竹林、竹种不适林,可采取调整的方式进行改造。
2)调整竹种,应根据经营方向、目标和立地条件确定,应兼顾立地质量和竹种生长特性。
3)改造强度,应根据林分情况确定,一次性间伐强度不宜超过林分蓄积的25%。
5 复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通过采取培育措施可望恢复正常生长的中幼龄竹林,可采取复壮的方式进行改造。
2)改造的方法应根据竹林低产的成因确定,宜选择施肥、防旱排涝、松土除杂等方法。
5.3.4 改造主要内容设计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补植、更新、调整、复壮等营造林设计,应包括种苗类型、林地清理、配置方式、作业时间、栽植技术、复壮技术、抚育管理等,可按现行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的有关规定执行。
2 更新采伐、抚育间伐、卫生采伐的采伐设计,应包括采伐方式、对象、强度、株数、蓄积量、出材量、伐区清理、病虫害处理及其他技术措施要求,并应确定到小班。
3 采伐作业可全年进行,宜为秋、冬季;造林、补植宜为春季或雨季。
4 在改造过程中,应避免造成水土流失的发生,应注意保留珍贵的针、阔叶植物。有条件时可结合改造进行中耕、施肥等。
5.3.5 低产竹林改造技术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将竹林中的低质乔木、灌木和对竹林生长有害的“霸王树”清除掉,应适当均匀留存价值高或对竹林肥力保持有利的树种。
2 每年6月~7月,应将竹林内杂草灌木用刀劈或镰刀割倒,并应平铺在地面;应结合劈山进行松土,深度宜为5cm~10cm。
3 应根据立地状况分为全垦、带垦、块状垦地。垦复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全垦应在平地和缓坡地进行,深度宜为30cm,将林地中树蔸、老竹蔸清除。
2)带垦应在坡度25°~30°的山地,采用环山带状轮流整地,除去土中石块、树蔸、树根等,散生竹带宽在4m~10m,丛生竹根据竹丛位置确定。
3)块状垦地应在坡度30°以上的陡坡地带采用块状垦地。
4 肥料种类宜为农家肥、菜饼肥等有机肥,迟效性有机肥料宜在冬季松土前后,速效性化肥应在竹笋出土前一个月施肥。施肥量应根据竹种和砍伐强度确定,每公顷施肥量含氮量宜为100kg~120kg,含磷量宜为20kg~25kg,含钾量宜为40kg~45kg。散生竹施肥方式可采用株施或沟施,丛生竹可采用开环状沟施。
5 留笋养竹可按本规范第5.2.12条第6款的规定采用。
6 应根据竹种和经营目的确定砍伐年龄、砍伐强度、砍伐方法和时间。7年生以上散生竹除应在空旷处适当留养外其余可砍伐利用;丛生竹宜选择3年生以上竹株择伐,并应保留1、2年生和部分3年生竹株。砍伐季节应选择竹子生理活性缓慢的冬季进行。
7 应根据病虫害种类和竹种确定具体病虫害防治方法。
.
6 森林保护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用材竹林工程设计应进行森林保护设计,森林保护设计应包括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鼠害、畜害)防治及其他灾害防治等内容。
6.1.2 森林保护设计应根据用材竹林的培育要求和地区条件确定。
6.2 森林防火
6.2.1 森林防火应主要包括瞭望、阻隔、预测预报、通信、道路、巡逻、检查、监测站等工程建设,应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安全防火设施。
6.2.2 瞭望塔(台)、监测站等巡视瞭望工程的设置位置,应通视良好、视野宽阔、通行方便、控制范围广、具备基本的生活条件。瞭望塔(台)的设置密度,应根据地形地势、竹林分布、观测方法和可见度等条件确定。
6.2.3 用材竹林防火阻隔网设置密度,应根据自然条件、火险等级、经营强度、人为活动情况和防火要求确定。防火隔离带应根据自然条件按规定进行设置。对有特殊要求和不适于设防火隔离带的地段应选用其他相应有效设施。
6.2.4 在易发生山火地段及与主风向垂直的宽谷、主要的山脊线,应设计防火线或防火林带,并宜利用天然屏障。设计内容应包括防火线和防火林带长度、宽度,以及防火林带的造林树种配置方式、造林方式及林带维护措施等。
6.2.5 各种森林防火工程建设,应以提高防火效率,增强防火能力,有利于林火管理为准则。
6.2.6 森林防火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LYJ 127的有关规定。
6.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6.3.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并应合理采取生物、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措施。
6.3.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并应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同时应改善害虫天敌的生存和繁殖环境。
6.3.3 对采用捕杀、诱杀方法有效的害虫,可采用人工或光、电、热等物理方法进行虫害防治。
6.3.4 对用材竹林内的病枝、病竹、虫蛀竹、虫蛀笋等,应及时伐除并采取可靠的除害措施。
6.4 其他灾害防治工程
6.4.1 在牲畜活动频繁地区,应采用刺丝、石料垒墙、开沟挖壕等方法设置机械围栏,也可栽植由带刺乔、灌木设置生物围栏进行围封。
6.4.2 用材竹林未成林地发现鼠、兔危害时,应进行人工捕杀或毒饵诱杀。
6.4.3 不耐霜冻的幼竹,应在霜冻来临前浇水、熏烟或采取覆膜措施。已受霜冻的苗木,宜在日出前浇水缓苗。
6.4.4 不耐寒的未成林,封冻前应灌足底水,并应根据竹种特性和形体大小分别采取埋土、盖草或风障等防寒措施。易发生生理干旱的竹种,在防寒结束后,应立即灌一次透水。
6.4.5 雪压、冰挂、风倒等危害严重地方的竹林,应因地制宜采取钩梢。
.
7 配套工程设计
7.1 一般规定
7.1.1 用材竹林工程中的配套工程涉及的建(构)筑物,应根据生产规模、当地具体条件、生产要求,合理地确定建设项目及其规模。
7.1.2 用材竹林工程的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有线广播电视等线路布置,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
7.1.3 用材竹林工程配套设施,应与附近城镇联网,经论证确有困难时,可部分联网或自成体系,并应为今后联网创造条件。
7.1.4 山区和丘陵地区,主要建筑物宜布置在地形和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沿山坡布置的建筑物,除应符合采光、通风和施工等要求外,尚应采取防止挖方可能引起坍塌、泥石流等危害的措施。
7.1.5 用材竹林工程的各类建筑工程设计,除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外,其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材料、色彩等的建筑设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7.1.6 竖向设计应与总平面设计同时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并应减少土石方、建筑物基础、护坡和挡土墙工程量。
2 场地的平整度,应有利于排水,并应避免土壤受冲刷。挖填方工程,应防止产生滑坡、塌方。
3 应合理确定场地标高。
4 应与场外已建和规划的道路、排水系统及周围场地的标高协调一致。
5 应满足管线敷设对高程的要求。
6 应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7.2 行政与生活设施
7.2.1 行政与生活设施,应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服务和协作条件,不宜单独建设,必要时,可采用联建方式。
7.2.2 用材竹林工程中管护用房应包括建筑工程和辅助建筑工程,建筑工程应包括办公室、宿舍等,辅助建筑工程应包括食堂、车库、仓库、锅炉房和配电室等。辅助建筑工程量不应超过建筑工程量的20%。
7.2.3 用材竹林工程中的管护用房宜为砖混结构。
7.2.4 用材竹林工程中管护用房的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有利于生产,并应便于经营管理,同时应方便职工生活。
2 地形应平坦开阔,应无洪水淹没和地质不良等自然灾害,并应有足够的建设用地。
3 应具备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源。
7.3 道路工程
7.3.1 用材竹林工程的道路工程应由满足工程建设区域内外部的交通运输、生产、森林保护和日常管理需要的运输道路、防火道路、巡护道路等组成。
7.3.2 用材竹林工程的道路工程应在总平面设计中统筹布设,设计生产性道路的同时,应同步设计森林保护道路。
7.3.3 用材竹林工程区与外部交通衔接的路段,可按林区公路林Ⅰ级或林Ⅱ级的标准执行。
7.3.4 用材竹林内用于集材生产和森林保护的道路,可采用林Ⅲ级或林Ⅳ级标准建设。其他衔接道路,可采用林Ⅳ级标准建设。
7.3.5 用材竹林内摩托车道的路基宽应为1.5m~2.0m,可不设路面,必要时可设低级路面。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2%,平曲线半径不宜小于8.0m。
7.3.6 用材竹林内巡护步道路宽应为0.5m~1.5m。纵坡大于18%的陡坡处可设台阶。台阶踏步宽应为30cm~40cm,高度应为12cm~18cm。
7.4 其他工程
7.4.1 用材竹林工程的给水工程应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消防用水的供给。
7.4.2 用材竹林工程中的管护用房和各种站点,应利用当地已有的给水管网,周边无可利用的给水管网时,可采用其他给水方式。
7.4.3 用材竹林工程的排水工程,应满足生活污水、生产污水以及雨水排放的有关规定。
7.4.4 用材竹林工程的供电工程,应采用国家或地方现有电网,当无电网可利用或利用现有电网不经济时,可采用自备电源。
7.4.5 用材竹林工程的供热工程,应利用周边的供热系统。自行供热时,在电力或燃油(气)供应充足的前提下,可采用电力或燃油(气)供热。
7.4.6 用材竹林工程的通信工程,应根据当地的通信条件和对内、外部通信的传输要求进行设计,并应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维护管理方便的原则。
7.4.7 采用无线通信方式时,应符合无线电管理部门的规定,在频段选择和发射功率上不应对外围地区形成电磁波干扰。
7.4.8 用材竹林工程有线广播、电视工程,应纳入地方有线广播、电视网。当无广播、电视网时,应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或配备小型地面卫星接收装置。
8 机具与设备配备设计
8.0.1 用材竹林工程的机具设备应包括整地机具设备,育苗、栽植机具设备,抚育采伐机具设备,森林防火机具设备,以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具设备等。
8.0.2 用材竹林的机具设备选型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培育方式和目标、竹种生物学特性和生产力条件等因素,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8.0.3 整地机具设备应包括拖拉机、铁犁等;育苗、栽植机具设备应包括温室配套设备、容器育苗设备、植苗锹、水车、起苗机等;抚育采伐机具设备应包括刀、斧、修枝剪、油锯、吊车等。
8.0.4 森林防火机具设备应包括灭火机、灭火水枪、消防铲、割灌机及风速仪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具设备应包括检疫设备、生物防治设备、物理防治设备及化学防治设备等。
8.0.5 森林保护机具设备应进行质量检测,并应在检测合格后再使用或入库保存。森林保护机具设备应有完善的使用、运输、保管和维护方法,并应明确标注其使用或更换年限。
.
9 设计文件组成
9.1 一般规定
9.1.1 用材竹林工程设计文件,应由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和附件组成。
9.1.2 用材竹林工程设计文件的编制,应符合本规范第9.2节、第9.3节的规定。
9.2 设计说明书
9.2.1 用材竹林工程设计说明书,应包括总设计说明书和单项工程设计说明书。
9.2.2 总设计说明书通用编制提纲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总论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提要;
2)设计依据;
3)项目基本情况概述;
4)项目建设规模与产品(功能)方案;
5)设计的指导思想;
6)项目技术路线;
7)环境保护;
8)职业安全卫生;
9)消防;
10)节约能源;
11)抗震防灾与人防;
12)项目组织与经营管理;
13)项目总指标;
14)提请设计审批注意(或需解决)的问题及对下阶段设计的要求(建议);
15)设计文件组成。
2 项目总平面设计(功能区划);
3 竹种选择和技术设计;
4 森林保护设计;
5 配套工程设计;
6 机具设备选型;
7 投资总概算;
8 设计说明书附表、附件和附图。
9.3 设计图纸与附件
9.3.1 用材竹林工程项目区位置示意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比例尺宜为1:10000。
2 主要图素应包括地形、地貌、行政区划界、经营区划界、道路和居民点等。
9.3.2 用材竹林工程项目区现状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比例尺宜为1:10000。
2 应以小班调绘图为蓝本,主要图素应包括地形、地貌、行政区划界、经营区划界、居民点、道路、桥梁、瞭望台、苗圃、母竹林和建筑物的位置,以及小班编号、小班面积、地类;应以不同填充色、图案区分地类;现状图应以建设区域为单位分幅;当图幅过大时也可区划系统的次级单元为单位分幅;打印比例尺宜为1:25000或1:50000。
9.3.3 立地类型图的主要图素、分幅、比例尺应与现状图相同,地类代码应改为立地类型代码;应以不同填充色、图案区分立地类型。
9.3.4 总体设计图除主要地形、地物、原有道路与居民点外,应标示新增设的道路、桥涵、瞭望台、苗圃、母竹林以及建筑物;应以不同填充色、图案标出各小班的造林模型、竹林经营模型,并应标注其代码。分幅、比例尺应与现状图相同。
9.3.5 造林设计图应包括栽植配置平面图、立面图。造林模型设计图应按林种的有关要求设计绘制。
9.3.6 防火工程设计图应包括生土防火隔离带断面图、生物防火林带植物配置图,以及瞭望塔基础部分平面图和剖面图、塔身剖面图。
9.3.7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设计图应包括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筑工程平面图和剖面图。
9.3.8 行政与生活设施工程设计图应包括行政与生活设施建筑工程平面图和剖面图。
9.3.9 护林工程设计图应包括护林点建筑工程平面图和剖面图,以及围栏模型示意图。
9.3.10 主要道路工程设计图应包括主要道路的纵断面图、典型横断面设计图、桥涵及附属构筑物图。
9.3.11 灌溉工程设计图应包括灌溉工程系统管路平面布置图、井泵房平立剖面图、排水系统沟渠平面布置图。
9.3.12 其他设计图应包括苗圃、母竹林等有关的设计图。
9.3.13 用材竹林工程设计说明书附件,应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准文件、建设项目选址方案、资源报告、《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设计合同及有关批复文件、设计基础资料、项目有关协议、资金来源证明材料等。
附录A 主要造林竹种适生条件表
表A 主要造林竹种适生条件
竹种 | 主要生物学特性 | 主要适生地区 | 适宜立地条件 |
毛竹 | 大型优良散生竹类,通常喜肥怕瘠、喜湿怕旱又怕水淹浸 | 亚热带地区,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12.6℃~21℃,极端低温-12.2℃~-18℃,极端高温41℃,年降水量1100mm~2000mm,一般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最高可达海拔1700m | 平原、盆地、丘陵、山地甚至高原均可生长,以山地沟谷地带生长最好,红壤、黄壤、黄棕壤,红壤为多,以砂岩、页岩、石英岩、花岗岩等为母岩的厚层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 |
淡竹 | 中小型散生竹类,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分布跨度的干燥瘠薄和暂时的流水浸渍,无性繁殖能力强 | 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而以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省较多,年平均温度11℃~18℃,极端高温42.1℃,极端低温-21.3℃,年降水量800mm~1600mm,多见过海拔600m~1640m以下的丘陵谷地、河岩阶地、平原 | 山地、丘陵、岗地、阶地、平原、谷地、河漫滩地都能生长,砂土、壤土、黏土均可,以砂壤土最适其生长,在山区多生于棕壤土,在丘陵地区多生更进一步褐色土,河川多生于冲积褐土和砂壤土 |
斑竹 | 中型散生竹类,秆型高大,适合在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和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生长 | 主要见过河南、山西南部、陕西南部的丘陵和平原地区 | 生境地貌是丘陵、河谷和平原;生境土壤,在黄河流域多生长在褐色砂壤土和褪色黏壤土,pH值5.5~6.8;在长江流域多生长在黄棕壤土类地区 |
刚竹 | 中型散生竹类,为亚热带竹种,要求较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较其他竹种耐寒耐旱,也能耐盐碱 | 主产区在浙江、安徽、江苏、福建等地,而以浙江为中心产区 | 多分布在浅山,丘陵、平原及河岸滩地,理想生境为向阳谷地、平原缓坡、浅山及河滩等地,土壤pH值4.5~6.0,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透气性能良好的轻砂壤土生长最佳 |
毛金竹 | 中型散生竹类,具有生长迅速、繁殖容易的特点,对封的要求不高,抗性较强,能耐一定的低温气候和轻度的盐碱 | 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贵州、河南、甘肃等地,尤以江苏、浙江两省为常见,其中以年平均温度16.8℃、1月平均气温4.5℃、极端低温-10.5℃、无霜期258d,年降水量1490mm、年相对湿度80%为毛金竹生长最适地区 | 人工栽培最好选择海拔800m以下的山谷、山腰和山麓地带;在长江以北地区,最好选择海拔500m以下的背风朝阳的山谷、山麓地带,在土层厚度达500mm以上的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的砂质土或砂质壤土更为良好 |
紫竹 | 地下茎单轴型,秆散生竹类,抗寒性较强,能耐-20℃的低温,稍耐水湿,在低湿地也可生长,适应性较强 | 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水量在1500mm左右,极端最低温度不低于-10℃的地区生长均良好,主要产地在浙江 | 主要生长在丘陵缓坡地带,适应性广 |
水竹 | 小型散生竹类,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较喜光,较耐水湿,能在低湿地或溪河边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 适于在年平均温度12℃~20℃,1月平均温度2℃~4℃,年降水量800mm~18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的地区生长,湖南、江西为全国水竹分布中心 | 多分布在海拔100m~1000m的山谷、山坡、河流两岸、河滩地、壤土、水稻土、黏壤土、紫色土、红黄壤等均能适应,pH值5.0~7.0 |
桂竹 | 中型散生竹类,竹秆粗大、通直、材质坚韧,篾性也好,用途很广,仅次于毛竹。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较毛竹有更强的耐寒、耐旱和耐瘠薄能力 | 分面甚广,东自江苏、浙江、西至四川,南自两广北部,北至河南、河北,生长在年平均气温14.8℃~20℃、极端低温-20℃以上,年降雨量800mm~1400mm的地区 | 多生长在山坡下部和平地土层深厚肥活的地方,在黏重土壤上生长较差,pH值6.0~8.0 |
甜竹 | 优良的笋用丛生竹类秆可做家具、农具、劈篾纺织竹器,还是优良的制浆造纸原料,喜温湿的环境,能耐轻度的盐碱,有一定的抗风能力 | 广泛分布和栽培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及浙南等地,适生于年平均气温18℃~21℃,最冷月平均气温在7.5℃以上,年降水量1500mm以上地区 | 多见于溪河两岩、冲积平原、低丘、山麓、谷地或村寨周围,对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稍耐水湿,在冲击土、石砾土、山地黄壤、轻度盐碱土上均能生长。 |
白夹竹 | 散生竹类,喜温暖湿润的环境,秆材壁厚而坚韧,大秆者可代替毛竹供建筑用,蔑性柔韧,适于编织箩筐、篮、篓等盛器 | 主产于我国,适生于年平均气温12℃~22℃,最冷月平均气温2.6℃以上,年降水量500mm~1700mm地区 | 多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丘陵山地、溪河两岸、山区平原 |
慈竹 | 中型丛生竹类,喜光而略耐荫,喜温凉湿润;秆壁薄,竹材平滑,韧性强、篾用和纸浆纤维原料 | 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和湖南、湖北的西部及陕西、甘肃的南部地区,适生于年平均气温12℃~18℃、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mm~1400mm以上地区 | 通常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缓坡、溪河两岸、平原及村落周围,对土壤要求不高,黄壤、紫色土等均能生长,稍耐积水 |
梁山慈竹 | 是牡竹属中相对较耐旱和耐寒的竹种。秆形通直,材质坚韧,宜做家具柄、搭棚架等或劈篾编织各种农具和竹器,也是造纸的优良原料 | 分布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居多,主要分布于四川东南部至云南中部及广东、广西、贵州等地,生于年平均气温在16.5℃~18℃、年降水量在1000mm~1400mm的地区 | 多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干热河谷、溪河两岸等处 |
巴山木竹 | 中小型材用竹类,地下茎复轴混生;为耐寒、喜光、中性而偏阴的竹种,喜暖凉湿润、雨热同季、夏短而凉爽的气候环境 | 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产地处平均气温在7.6℃~14℃,最冷月平均气温-2℃~4℃,极端低温-18℃~-21℃,最热月平均气温18℃~20.5℃,极端高温29.0℃~34.8℃,年降水量910mm~1400mm,相对湿度在80%以上 | 垂直分布于海拔1100m~2500m地带,土壤通常为腐殖含量较为丰富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黄壤、土层厚度在500mm~1000mm,pH值6.0 |
灰竹 | 中小型散生竹类,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性,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 主产于长江中、下游,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苏等地,年平均气温15℃~18℃,极端低温-17.4℃,年降水量800mm~1400mm | 适宜生长在酸性至微酸性的山地红壤、黄壤上,pH值5.5~6.5 |
斑苦竹 | 中小型散生状竹类,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 | 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区 | 多生于密丛林中或偏阴的山谷、山坡 |
中华大节竹 | 大型散生竹类、主杆高大,通直,壁厚,材质致密,坚韧弹性好,力学强度大,为喜湿热的竹种 | 特产于中国,多生于旱季不明显、水湿条件十分优越的地区,多分布于我国南亚热带至热带北缘地区,产地处平均气温16.4℃~22℃,年降水量1700mm | 多生长在海拔400m~1500m的中低山地带土层肥厚润湿的山地中下部,沟谷两侧、半阴坡或低山顶部 |
苦竹 | 中小型复轴混生型竹类,为暖性喜湿竹种,材质坚硬有弹性,秆壁较厚,不易虫蛀 | 主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生长在年平均气温14℃~20℃,最冷月平均气温3℃以上,极端低温-18℃,年降水量1000mm~1500mm地带 | 丘陵红壤、黄壤、河岸冲击土等均能生长,pH值6.0 |
撑蒿竹 | 丛生竹类,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水肥条件和土壤要求较高 | 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主产于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台湾以及江西南部等地,适生于年平均温度18℃~22℃、年降水量在1450mm以上地区 | 土壤多为河流冲积土或砂质壤土,呈微酸性或酸性,土层深厚而肥沃、生境多为河滩地,平地、丘陵地和山间谷地,垂直分布多在海拔300m以下 |
花竹 | 丛生竹类,喜温暖湿润的气候 | 主要分布在福建漳州、尤溪、龙岩、晋江及台湾台中、台南等地,适生于年平均气温17℃~22.3℃,年降水量在1400mm~1750mm、年相对湿度在75%以上地区 | 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pH值4.5~7.0 |
青皮竹 | 中型丛生竹,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生长密集,蒸腾作用强,较散生竹能耐水湿,而对土壤、水肥条件的要求则高于散生竹 | 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广东、广西为其分布中心,在年平均气温18℃~20℃,1月平均气温在10℃,年降水量在1400mm以上的地区,都能生长良好 | 绝大多数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尤以溪河沿岸分布较多,在土层深厚、有机矿物质含量较多、物理性质良好、呈酸性至中性反应、pH值4.5~7.0的土壤上,尤其是在溪河沿岩的冲积土上,生长最好 |
硬头黄竹 | 中型丛生竹类,生长快,要求气温和水湿条件较高,对土壤要求不高 | 主要分布在重庆、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要求年平均气温16℃以上,1月平均气温5℃以上,低温极值不能超过-5.6℃,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 | 分布于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平地、溪沟两边、pH值在4.5~7.0的紫色土、黄壤、黄棕壤、冲积土、红壤等均能生长,以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生长最好 |
油簕竹 | 中型丛生竹类,秆型高大、通直,材质坚硬,不易受虫蛀和霉变,性喜水湿,又稍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苛刻 | 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等地,分布区内处平均气温20℃~22.3℃,1月平均气温12℃~14℃,7月平均气温27℃~28℃,极端最低气温-3.0℃,极端最高气温42.5℃,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 | 分布于北热带海拔400m以下的丘陵或平地,石灰质土或酸性土均能正常生长,在广西西南部石灰岩山地普遍栽培 |
车筒竹 | 大型棘箣状丛生竹类,秆通直、粗大、竹材坚韧厚硬,对土壤适应性强、竹林较稳定,无重大病虫害 | 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适生区内年平均气温18℃~21℃,1月平均气温6℃~13℃,7月平均气温27℃~28℃,极端最低气温-5℃,极端最高气温40.4℃,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 | 常见于海拔150m的丘陵、沟谷和河流两岩,在钙质土或酸性土上均能正常生长,以在土层疏松、肥沃湿润的土壤上生长最好 |
簕竹 | 丛生竹类,秆密集丛生,竹材坚韧,不易受虫蛀,对土壤要求不苛刻 | 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等北热带地区,适生区内无气象学上的冬季,年平均气温在21℃以上,1月平均气温大于10℃,7月平均气温为28℃,年降水量在1200mm以上 | 常见于海拔200m以下的丘陵地或河流两岸,在砖红壤性土或石灰岩山原的褐色和棕色石灰土,均能正常生长 |
粉单竹 | 中型丛生竹类,属南亚热带竹种,易于利用秆节进行无性繁殖,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对土壤要求不很高,遇冰雪、台风、积水会严重受害 | 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和湖南南部,主产广西,适生区内年平均气温19℃~22℃,1月平均气温8℃~14℃,7月平均气温28℃左右,年降水量为1000mm~2200mm | 垂直分布达海拔500m,以300m以下的缓坡地、平地、山脚和河流两岸生长为佳,在红壤、黄壤、冲积土和石灰质上均可生长,在土层厚1m以上,有机质含量较多,物理性质良好,pH值在4.5~7.0的土壤上生长良好 |
大木竹 | 丛生竹类,秆型通直、高大,竹材坚韧、篾性良好,具有较强的耐荫性,对土壤、水肥的要求高于散生竹 | 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东部、适生区内年平均气温17℃~201℃,1月平均气温6℃~8℃,年降水量1500mm以上 | 绝大多数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在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多、物理性质良好,pH值4.5~7.0的溪河沿岩的冲积土上生长最好 |
龙竹 | 热带竹种,秆粗大,秆壁厚,材质坚硬,防腐防蛀性好,是优良的大型材用竹,具有较强的耐旱和抗寒能力 | 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东部、适生区内年平均气温17℃20℃,1月平均气温6℃~8℃,年降水量1500mm以上 | 绝大多数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在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多、物理性质良好、pH值4.5~7.0的溪河沿岩的冲积土上生长最好 |
龙竹 | 热带竹种,秆粗大,秆壁厚,材质坚硬,防腐防蛀性好,是优良的大型材用竹,具有较强的耐旱和抗寒能力 | 主要分布在云南、台湾等地,适生区湿热多雨、干湿季明显,冬季无雾、无霜冻或霜冻较轻,年平均气温18℃~26℃,年降水量为1200mm~2000mm | 一般分布于海拔500m~1500m地带,主要分布区的土壤均以赤红壤为主,土层一般深厚、潮润,肥力较高 |
麻竹 | 大型丛生竹类,竹秆粗大、坚实,可供制浆造纸或做各种农用品、建筑用材、生活用品及工艺品等,喜温暖、不耐寒 | 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等地、通常生长在年平均气温18℃~22℃,最冷月平均气温在8℃以上,年降水量在1500mm地区 | 在酸性及微酸性红壤、黄壤或冲击土上均能生长,pH值4.5~7.0。干旱瘠薄的坡顶、过于黏重或地下水位高的地方都不宜麻竹生长 |
料慈竹 | 合轴丛生型竹种,含纤维47%~51.6%,SiO2含量一般不超过1.8%,是造纸的优良原料,对水湿条件要求较高 | 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广西等地,适生于所湿和、雨量多、湿度大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生环境的年平均气温15℃~17℃,年降水量1000m以上,可耐极端最低气温-5.6℃,相对湿度都在80%以上 | 多生长在低山谷地或深丘区,其垂直分布多在海拔500m~900m,多生长在黄壤、紫色土上,适生于肥沃湿润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
马甲竹 | 中型丛生竹类,热带竹种,质地坚硬,抗压力强,竹材纤维含量高,不耐寒冷和霜冻 | 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及西藏南部,适生区年平均气温19℃~20℃,最冷月平均气温9℃以上,最热月平均23℃,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34℃,大于或等于10℃的年积温5500℃上下,年降水量2500mm左右,6月~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干湿季节交替明显 | 主要分布在峡谷深切的山麓、缓坡及台地,海拔500m~900m,土壤为黄色砖红壤、土层较厚,腐殖质积累明显,pH值4.5~5.5 |
越南巨竹 | 大型丛生竹类,秆高大、挺拔,材质坚韧,力学性质与毛竹相近,可供建筑、竹筏、工具、农具、饮水管等用,也可劈篾编织竹器 | 原产越南及我国云南,现广东、广西、四川有引种栽培,适生区年平均气温18℃~22℃,最冷月平均气温17.7℃,年降水量1200mm~1800mm | 多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丘陵、山脚、河谷、平地、土壤条件一般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黄壤为佳,丘陵红壤次之 |
撑绿竹 | 中型丛生竹种、秆型通直、稍头直立,无性繁殖力强、竹材制浆得率和纸浆破裂强度高,出笋期5月下旬到9月下旬 | 在广西、四川、海南、湖南、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广泛推广种植,适生区年平均气温16℃~25℃,1月份平均温度8℃以上,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5500℃以上,无霜期300d以上,年降水量1200mm~2000mm,年年均相对湿度85%以上 | 适生条件为海拔300m~600m之间土层深厚、疏松的溪河沿岸和低山坡地,生命力强,较耐干旱贫瘠 |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
《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
《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GB/T 15783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 1690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LYJ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