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碳排放计量标准 CECS 374:2014》

《建筑碳排放计量标准 CECS 374:2014》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
资源大小: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626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在线阅读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建筑碳排放计量标准


Standard for measuring,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buildings

CECS 374:2014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施行日期:2014年12月1日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176号


关于发布《建筑碳排放计量标准》的公告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0年第二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10]91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的《建筑碳排放计量标准》,经本协会组织审查,现批准发布,编号为CECS 374:2014,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的英文版同时出版发行。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二〇一四年七月二十五日


前言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0年第二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10]91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5章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清单统计法、信息模型法等。
    本标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归口管理,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邮政编码:100044)负责解释。在使用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资料寄送解释单位。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住宅实验室
              天津大学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人居专业委员会
    主要起草人:何建清 王岩 张鹏 曹颖 靳瑞冬 潘晓东 马欣伯 张巧显 陈群 赵希 翟建宇 王立雄 易国辉 张亚斌
    主要审查人:郎四维 胡秀莲 于胜民 胡润青 何涛 班焯 李振山 袁镔 李颖萍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建筑碳排放数据的采集、核算与发布,做到方法科学、数据可靠、流程清晰、操作简便,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量。

1.0.3 本标准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由于消耗能源、资源和材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CO2)进行计量,《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其他温室气体计量也可按本标准执行。

1.0.4 建筑碳排放计量,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建筑全生命周期 life cycle of buildings
    建筑从材料生产至最终拆解、回收的一系列前后衔接的阶段,包括材料生产阶段、施工建造阶段、运行维护阶段、拆解阶段和回收阶段。

2.0.2 建筑碳足迹 carbon footprint of buildings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2.0.3 建筑碳排放计量 measuring,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buildings
    对建筑碳足迹数据进行采集、核算与发布的过程。

2.0.4 建筑碳排放单元过程 unit process of carbon emitted from buildings
    为量化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消耗的能源、资源和材料而确定的基本活动过程,是构成建筑碳足迹的基本单位。

2.0.5 活动水平数据 activity data
    反映人为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定量数据,针对建筑碳排放,主要包括材料、能源以及资源的消耗量。

2.0.6 碳排放因子 carbon emission factor
    将活动水平数据与碳排放量相对应的系数,用于量化单位活动水平数据的碳排放量。

2.0.7 清单统计法 measuring account by inventory
    通过采集建筑碳排放单元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水平数据及相应的碳排放因子,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统计核算,得到建筑碳足迹的方法。

2.0.8 信息模型法 measuring account by information mod-eling
    通过建筑信息模型计算、管理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消耗的能源、资源和材料等数据并进行核算,得到建筑碳足迹的方法。

2.0.9 全球变暖潜能值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将单位质量的温室气体辐射强度影响与等量的二氧化碳辐射强度影响相关联的系数。

2.0.10 二氧化碳当量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
    用于比较不同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影响的量度单位,单位为CO2e,其数值等于温室气体的质量乘以其全球变暖潜能值。

2.0.11 建筑碳汇 carbon sink of buildings
    在划定的建筑物范围内,绿化、植被从空气中吸收并存储的二氧化碳量。

3 基本规定


3.0.1 建筑碳排放计量应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以碳排放单元过程为基本单位进行数据采集与核算。

3.0.2 建筑碳排放计量应遵守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和透明性的原则。

3.0.3 建筑碳排放计量方法包括清单统计法和信息模型法,应根据建筑的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针对以常规方式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的建筑的碳排放计量,宜采用清单统计法;针对以信息模型为载体,进行信息采集、阶段信息传递及信息核算的建筑的碳排放计量,宜采用信息模型法。当不具备单独使用条件时,可结合采用两种方法。

3.0.4 建筑碳排放计量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界定建筑物的范围和区域;
    2 界定建筑碳排放单元过程;
    3 采集碳排放单元过程的活动水平数据;
    4 采集碳排放单元过程的相关碳排放因子;
    5 按照本标准规定的方法核算建筑碳排放量;
    6 按照规定对外发布计量结果。

3.0.5 界定建筑碳排放单元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选择对建筑碳排放量有明显影响的单元过程进行计量;
    2 每个单元过程应保持独立,避免重复计量;
    3 对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重小、技术上无法量化或量化成本过高的单元过程可不计量,但应说明其对计量结果的影响。

3.0.6 材料生产阶段的主要碳排放单元过程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建筑主体结构材料、构件的使用;
    2 建筑围护结构材料、构件、部品的使用;
    3 建筑填充体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使用。

3.0.7 施工建造阶段的主要碳排放单元过程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建筑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运输;
    2 施工机具的运行;
    3 施工现场办公。

3.0.8 运行维护阶段的主要碳排放单元过程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建筑设备系统的运行;
    2 建筑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维护与更替;
    3 更替的建筑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运输。

3.0.9 拆解阶段的主要碳排放单元过程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拆解机具的运行;
    2 废弃物的运输。

3.0.10 回收阶段的主要碳排放单元过程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建筑主体结构可循环材料、构件的回收;
    2 建筑围护结构可循环材料、构件的回收;
    3 建筑填充体可循环材料、构件的回收。

3.0.11 建筑碳排放计量的相关数据应经过质量审定,并保存相应核查或证明文件。数据的属性信息应被完整记录,具体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时间跨度:数据的年份以及所收集数据的时间跨度;
    2 地域范围:数据所适用的地域;
    3 代表性:数据集合反映的行业覆盖面的定性描述;
    4 完整性:测量或估算所占的比例;
    5 数据源:提供数据的机构、产品的碳标识或数据采集的渠道;
    6 数据精度:数据来源、模型和假设的局限性。

3.0.12 碳排放计量结果应以吨二氧化碳(tCO2)为单位表示,其他温室气体计量结果应以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表示。

.

4 清单统计法


4.1 一般规定


4.1.1 清单统计法计量应按碳排放单元过程进行碳排放数据的汇编与量化,得到建筑全生命周期碳足迹。

4.1.2 采用清单统计法进行建筑碳排放计量时,建筑材料及能源的计量单位应符合国际单位制(SI)的要求。对于建筑材料及构配件应采用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能源应采用单位质量或单位能量。

4.2 数据采集


4.2.1 数据采集应针对具体碳排放单元过程,采集内容为单元过程中反映能源、资源和材料消耗特征的活动水平数据以及相应的碳排放因子。

4.2.2 采集的活动水平数据应包括下列方面:
    1 材料生产阶段:建筑主体结构、围护结构和填充体使用的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种类及数量;
    2 施工建造阶段:材料、构件、部品、设备运输的耗能量,施工机具运行的耗能量、耗水量,施工现场办公的耗能量;
    3 运行维护阶段:建筑运行的耗能量、耗水量,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及使用量,维护更替活动的材料消耗量,维护更替活动的耗能量;
    4 拆解阶段:拆解机具运行的耗能量,拆解废弃物运输的耗能量;
    5 回收阶段:从建筑主体结构、围护结构和填充体中回收的建材、构件、部品及设备的种类及回收量。

4.2.3 活动水平数据的采集方式包括仪表监测、资料查询和分析测算,应根据活动水平数据的类型、重要性、采集条件等因素,按下列规定合理选用:
    1 当活动水平数据具备自动监测条件时,宜采用仪表监测方式进行采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准确性;
    2 当活动水平数据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应通过查询工程建设相关技术资料、备档文件、缴费账单、财务报表等资料进行采集;
    3 当活动水平数据无法通过仪表监测和资料查询的方式采集获取时,可按相关公式分析测算得到。

4.2.4 材料生产阶段中,建筑各部位使用的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种类及数量,应通过查询材料决算清单、施工图纸、采购清单等工程建设相关技术资料确定,并按本标准附录A表A-1进行记录。

4.2.5 施工建造阶段中,各活动水平数据应按下列方式进行采集,并按本标准附录A表A-2进行记录:
    1 材料、构件、部品、设备运输的活动水平数据应通过查询能源缴费账单或工程建设财务报表得到;
    2 施工机具运行的、耗水量和施工现场办公的活动水平数据宜根据施工现场的监测仪表自动记录确定;当施工现场没有安装监测仪表时,可通过查询缴费账单、财务报表进行采集。

4.2.6 施工建造阶段中,当各活动水平数据记录无法通过仪表监测,且相关资料数据难以获取或不完整时,可按下列规定进行测算,并按本标准附录A表A-2进行记录:
    1 材料、构件、部品、设备运输的耗油量:


    式中:ADYS——材料、构件、部品、设备运输的总耗油量(t);
          Gi——第i种类材料、构件、部品、设备使用量(t);
          ZGi——运输第i种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交通工具平均载重量(t);
          Qsi——运输第i种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交通工具单位耗油量(t/km);
          Li——第i种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运输距离(km);
          i——运输的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种类代号。
    2 施工机具运行的耗电量:


    式中:ADJXD——施工机具的总耗电量(kWh);
          Pdi——第i种施工机具的电功率(kW);
          Tdi——第i种施工机具的运行小时数(h);
          Ni——第i种施工机具的数量(台);
          i——施工工具的种类代号。
    3 施工机具运行的耗油量:


    式中:ADJXY——施工机具的总耗油量(t);
          Pyi——第i种施工机具每台班的平均耗油量(t/台班);
          Tyi——第i种施工机具的运行台班数(次);
          Ni——第i种施工机具的数量(台);
          i——施工工具的种类代号。
    4 施工机具运行的耗水量:


    式中:ADJXS——施工机具的总耗水量(t);
          Psi——第i种施工机具每台班的平均耗水量(t/台班);
          Tsi——第i种施工机具的运行台班数(次);
          Ni——第i种施工机具的数量(台);
          i——施工工具的种类代号。
    5 施工现场办公的耗电量:


    式中:ADBGD——现场办公的总耗电量(kW·h);
          Pdi——第i种办公电气设备的电功率(kW);
          Tdi——第i种办公电气设备的运行小时数(h);
          Ni——第i种办公电气设备的数量(台);
          i——办公电气设备的种类代号。

4.2.7 运行维护阶段中,建筑运行的耗能量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数据采集标准》JGJ/T 154-2007中第5.2.1、5.2.2、5.3.1、5.3.2条的规定进行采集,耗水量应根据建筑冷水量总表数据进行采集,并按本标准附录A表A-3进行记录。

4.2.8 运行维护阶段中,对于没有安装监测仪表的建筑,建筑运行的耗能量可根据能耗设备系统的类型、运行参数、运行时间等信息,按下列规定进行测算,并按本标准附录A表A-3进行记录:
    1 建筑运行的耗电量:


    式中:ADYXD——建筑运行的耗电量(kW·h);
          Pdi——第i类设备系统的电功率(kW);
          Tdi——第i类设备系统的年平均运行小时数(h/a);
          Ni——第i类设备系统的数量(台);
          li——第i类设备系统运行的时间年限(a);
          i——设备系统的种类代号。
    2 建筑运行的燃油及燃气耗量:


    式中:ADYXYQ——建筑运行的燃油量(t)或燃气耗量(N[size=14.6667px]m³);
          Pyqi——第i类设备系统的平均每小时燃油量(t/h)或燃气耗量(N[size=14.6667px]m³/h);
          Tyqi——第i类设备系统的年平均运行小时数(h/a);
          Ni——第i类设备系统的数量(台);
          li——第i类设备系统运行的时间年限(a);
          i——设备系统的种类代号。
    3 建筑运行的耗煤量:


    式中:ADYXM-——建筑运行的耗煤量(t);
          Pmi——第i类设备系统的年平均煤耗量(t/a);
          Ni——第i类设备系统的数量(台);
          li——第i类设备系统运行的时间年限(a);
          i——设备系统的种类代号。
    4 建筑运行外购的蒸汽及热水耗能量:


    式中:ADYXZR——建筑运行外购的蒸汽量(t)或热水折合的一次能源量(N[size=14.6667px]m³);
          QZR——每年外购的蒸汽或热水量(MJ/a);
          η——热力站制备蒸汽或热水的平均热效率(%);
          hdw——热力站制备蒸汽或热水所用一次能源的低位发热量(MJ/t或MJ/N[size=14.6667px]m³);
          l——建筑运行的时间年限(a)。

4.2.9 运行维护阶段中,对于没有安装冷水量总表的建筑,耗水量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的相关规定进行测算后采集。

4.2.10 运行维护阶段中,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及使用量应优先根据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监测系统自动记录确定;当没有安装监测系统或系统尚未运行,可通过查询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技术文件确定。

4.2.11 运行维护阶段中,维护更替活动产生的材料消耗量和耗能量应通过查询维护更替方案确定,并按本标准附录A表A-3进行记录。

4.2.12 拆解阶段的能源消耗量应根据能源缴费清单确定,当无法获得或记录不全时,可根据建筑拆解方案,按式(4.2.6-1)~式(4.2.6-5)进行计算,并按本标准附录A表A-4进行记录。

4.2.13 回收阶段的采集对象应为建筑在拆解后主体结构、围护结构、填充体中相关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种类的可回收率或实际回收数量,宜根据建筑设计的材料设备清单或实际回收过程中的记录文件确定,并按本标准附录A表A-5进行记录。

4.2.14 碳排放计量所需的碳排放因子应来自公认的可靠来源,优先采用最新发布的数据,在未有完善的建筑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前,碳排放因子可从下列信息源中获取:
    1 权威机构连续发布的正式出版文献;
    2 经认证的学术机构研究报告;
    3 各类统计年鉴和报表;
    4 有关基础数据手册;
    5 工厂内部的工艺信息;
    6 部分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可按本标准附录B和附录C选取。

4.3 数据核算


4.3.1 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应为材料生产阶段、施工建造阶段、运行维护阶段、拆解阶段、回收阶段中各单元过程碳排放量的总和。

4.3.2 每个碳排放单元过程的排放量应为碳排放单元过程的活动水平数据与碳排放因子的乘积,并按本标准附录A中表A-6进行记录。

4.3.3 材料生产阶段建筑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ESC——材料生产阶段建筑碳排放量(tCO2);
          ADZT——主体结构材料用量(t);
          EFZT——主体结构材料碳排放因子(tCO2/t);
          ADWH——围护结构材料用量(t);
          EFWH——围护结构材料碳排放因子(tCO2/t);
          ADTC——填充体材料用量(t);
          EFTC——填充体材料碳排放因子(tCO2/t);
          i——材料种类。

4.3.4 施工建造阶段建筑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ESG——施工建造阶段建筑碳排放量(tCO2);
          ADSGD——施工建造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电量(kW·h);
          EFD——电力碳排放因子[tCO2/(kW·h)];
          ADSGY——施工建造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油量(t);
          EFY——燃油碳排放因子(tCO2/t);
          ADSGM——施工建造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煤量(t);
          EFM——燃煤碳排放因子(tCO2/t);
          ADSGQ——施工建造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燃气量(Nm³);
          EFQ——燃气碳排放因子(tCO2/Nm³);
          ADSGQT——施工建造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其他能源消耗量(tce);
          EFQT——其他能源碳排放因子(tCO2/tce);
          ADSGSH——施工建造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水量(t);
          EFSH——水碳排放因子(tCO2/t);
          i——单元过程种类。

4.3.5 运行维护阶段中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EYXNH——运行维护阶段建筑碳排放量(tCO2);
          ADYXD——运行维护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电量(kW·h);
          EFD——电力碳排放因子[tCO2/(kW·h)];
          ADYXY——运行维护阶段某单元过程中耗油量(t);
          EFY——燃油碳排放因子(tCO2/t);
          ADYXM——运行维护阶段某单元过程中耗煤量(t);
          EFM——燃煤碳排放因子(tCO2/t);
          ADYXQ——运行维护阶段某单元过程中耗燃气量(Nm³);
          EFQ——燃气碳排放因子(tCO2/Nm³);
          ADYXQT——运行维护阶段某单元过程中其他能源消耗量(tce);
          EFQT——其他能源碳排放因子(tCO2/tce);
          ADYXSH——运行维护阶段某单元过程中耗水量(t);
          EFSH——水碳排放因子(tCO2/t);
          EZSHJ——建筑全生命周期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碳核减量(tCO2);
          i——单元过程种类;
          ADKZSj——可再生能源年使用量(kW·h/年或kJ/年);
          EFKZS——被可再生能源替代的常规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l——可再生能源供应时长(a);
          j——可再生能源的种类。

4.3.6 运行维护阶段中材料构件更替产生的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EYXGT——材料、构件更替的碳排放量(tCO2);
          ADZTi——主体结构材料用量(t);
          EFZT——主体结构材料碳排放因子(tCO2/t);
          ADWH——围护结构材料用量(t);
          EFWH——围护结构材料碳排放因子(tCO2/t);
          ADTC——填充体材料用量(t);
          EFTC——填充体材料碳排放因子(tCO2/t);
          i——材料种类。

4.3.7 拆解阶段建筑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ECJ——拆解阶段建筑碳排放量(tCO2);
          ADCJD——拆解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电量(kW·h);
          EFD——电力碳排放因子[tCO2/(kW·h)];
          ADCJY——拆解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油量(t);
          EFY——燃油碳排放因子(tCO2/t);
          ADCJM——拆解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煤量(t);
          EFM——燃煤碳排放因子(tCO2/t);
          ADCJQ——拆解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燃气量(Nm³);
          EFQ——燃气碳排放因子(tCO2/Nm³);
          ADCJQT——拆解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其他能源消耗量(tce);
          EFQT——其他能源碳排放因子(tCO2/tce);
          ADCJSH——拆解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水量(t);
          EFSH——水碳排放因子(tCO2/t);
          i——单元过程种类。

4.3.8 回收阶段建筑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EHS——回收阶段建筑碳排放量(tCO2);
          ADHS——-材料数量(t);
          ηHS——材料的回收比例(%);
          EFHS——回收材料的碳排放因子(tCO2/t);
          i——材料种类。

4.3.9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ELC——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tCO2);
          ETH——建筑碳汇(tCO2)。

4.3.10 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EA——建筑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tCO2/m²);
          A——建筑面积(m²);
          l——建筑运行使用年限(a)。

4.3.11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量比率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φi——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量比率(%);
          Ei——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量(tCO2);
          ELC——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tCO2)。

4.4 数据发布


4.4.1 建筑碳排放计量结果应以碳排放计量报告的形式对外发布。

4.4.2 建筑碳排放计量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及相应的假设条件和数据来源。
    1 计量报告机构信息;
    2 建筑的功能及运行情况;
    3 单元过程碳排放量的计算过程;
    4 建筑的碳排放清单;
    5 数据采集方法以及来源渠道。

4.4.3 计量报告机构信息应包含下列内容:
    1 报告机构的性质;
    2 计量报告工作的目的及任务来源;
    3 报告机构联系人及计量参与者。

4.4.4 建筑的功能及运行情况应包含下列内容:
    1 建筑所在地及其范围;
    2 建筑的类型及功能用途;
    3 碳排放计量覆盖的生命周期阶段;
    4 各生命周期阶段包含的单元过程;
    5 建筑的运行使用年限。

4.4.5 计量建筑的碳排放清单应包含下列内容:
    1 建筑各单元过程碳排放量;
    2 建筑各生命周期阶段碳排放量;
    3 建筑当前生命周期累计碳排放量;
    4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
    5 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
    6 建筑各生命周期阶段碳排放量比率。

.

5 信息模型法


5.1 一般规定


5.1.1 信息模型法应以信息模型为载体,进行信息采集、阶段信息传递及信息核算,并记录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追踪碳足迹,通过信息管理碳排放活动。

5.1.2 信息模型法应以建筑材料、构件、部品、设备信息等数据库为基础,配以碳排放计量所需的人员分工、操作流程、信息标准,得到计量结果。计量过程中的数据单位标准可按本标准第4.1.2条执行。

5.1.3 在采用信息模型法时,应在合适的软硬件平台条件下,建立、管理信息模型,将信息从建筑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生产线传递到建设、管理全过程,从开发、竣工、管理阶段信息模型中,采集材料生产阶段、施工建造阶段、运行维护阶段、拆解阶段、回收阶段信息并核算,最后对核算结果进行发布。

5.2 数据采集


5.2.1 信息模型法应从信息模型中采集活动水平数据。信息模型中宜写入各单元过程实际产生的活动水平数据,在无法获得实际产生的活动水平数据时,可采用模拟信息。

5.2.2 材料生产阶段采集的基本信息应与清单统计法采集的活动水平数据保持一致。在建立信息模型时,应由设计方准确提供输入建筑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等基本信息,还应预留实际产生的材料量的信息属性。

5.2.3 材料生产阶段应在信息模型中对采集到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处理,采集输出的数据信息应包括下列项目:
    ADZT——主体结构材料用量(t);
    ADWH——围护结构材料用量(t);
    ADTC——填充体材料用量(t)。

5.2.4 施工建造阶段采集的基本信息应与清单统计法采集的活动水平数据保持一致。在建立信息模型时,应由施工管理方提供施工方案模拟基本条件信息并输入信息模型,还应预留实际能源消耗量值的信息属性。

5.2.5 施工建造阶段应在信息模型中对采集到的基本信息进行模拟、估算,采集输出的数据信息应包括下列项目:
    ADSGD——施工建造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电量(kW·h);
    ADSGY——施工建造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油量(t);
    ADSGM——施工建造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煤量(t);
    ADSGQ——施工建造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燃气量(Nm³);
    ADSGQT——施工建造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其他能源消耗量(tce);
    ADSGSH——施工建造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水量(t)。

5.2.6 运行维护阶段采集的基本信息应与清单统计法采集的活动水平数据保持一致。在建立信息模型时,应对运行的能源消耗基本信息进行定义并输入信息模型,还可预留实际运行监测能源消耗量值的信息属性。

5.2.7 运行维护阶段应在信息模型中对采集到的能源消耗基本信息进行模拟、估算,采集输出的数据信息应包括下列项目:
    ADYXD——运行维护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电量(kW·h);
    ADYXY——运行维护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油量(t);
    ADYXM——运行维护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煤量(t);
    ADYXQ——运行维护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燃气量(Nm³);
    ADYXQT——运行维护阶段某单元过程中其他能源消耗量(tce);
    ADYXSH——运行维护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水量(t)。

5.2.8 运行维护阶段在建立信息模型时,应对需维护更替的建筑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系统基本信息进行定义,并输入信息模型的构配件、设备信息属性,还可预留实际维护更替情况的信息属性。

5.2.9 运行维护阶段应在信息模型中对采集到的需维护更替的建筑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系统基本信息进行估算,采集输出的数据信息应包括下列项目:
    ADZT——主体结构材料用量(t);
    ADWH——围护结构材料用量(t);
    ADTC——填充体材料用量(t)。

5.2.10 拆解阶段采集的基本信息应与清单统计法采集的活动水平数据保持一致。在建立信息模型时,应由拆解施工管理方提供拆解施工方案模拟基本条件信息并输入信息模型,还应预留实际能源消耗量值的信息属性。

5.2.11 拆解阶段应在信息模型中对采集到的基本信息进行估算,采集输出的数据信息应包括下列项目:
    ADCJD——拆解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电量(kW·h);
    ADCJY——拆解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油量(t);
    ADCJM——拆解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煤量(t);
    ADCJQ——拆解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燃气量(Nm³);
    ADCJQT——拆解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其他能源消耗量(tce);
    ADCJSH——拆解阶段某单元过程中的耗水量(t)。

5.2.12 回收阶段采集的基本信息应与清单统计法采集的活动水平数据保持一致。在建立信息模型时,应对可回收建筑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等基本条件信息进行定义并输入信息模型,还可在信息模型中的相应位置预留实际回收情况的信息属性。

5.2.13 回收阶段应在信息模型中对采集到的基本信息进行估算,采集输出的数据信息应包括下列项目:
    ADHS——材料数量(t);
    η——材料的回收比例(%)。

5.3 数据核算


5.3.1 通过调用建筑信息模型内部存储的活动水平数据与外部文件存储的碳排放因子,按本标准第4.3.2条核算建筑碳排放量。

5.3.2 信息模型法对各单元过程、建筑全生命周期、单位建筑面积全生命周期、建筑全生命周期某阶段碳排放量的数据核算应按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执行。

5.4 数据发布


5.4.1 采用信息模型法进行碳排放量计量的项目,应与清单统计法发布格式统一,并按附录A所规定的格式进行发布。

5.4.2 采用信息模型法进行数据发布时,应报告所采用的数据来源,若采用模拟数据,应报告模拟的设置方案。

5.4.3 采用信息模型法进行数据发布时,应报告碳排放因子的外部存储和调用方式。

5.4.4 采用信息模型法进行数据发布时,应报告各项模型的责任人。

5.4.5 采用信息模型法进行数据发布时,应报告所使用各项软件名称及其版本,若采用自主研发的软件,应报告软件算法和数据处理过程,并对其核心算法进行合理性论证。

附录A 清单统计法工作表


表A-1 活动水平数据采集记录表(材料生产阶段)
2740624_2a005d96eef842feaa88a372e3bd4e3a.gif



表A-2 活动水平数据采集记录表(施工建造阶段)
2740625_840312b62f184048b3564825a1cfada7.gif

表A-3 活动水平数据采集记录表(运行维护阶段)
2740626_0f972a51138c4ef5b3fd4249551aa25c.gif
2740627_259fd4a74eb14fb29b1d1028958fee7b.gif

表A-4 活动水平数据采集记录表(拆解阶段)
2740628_2672f1d2bd2444449e08137601ad9b87.gif

表A-5 活动水平数据采集记录表(回收阶段)
2740629_14eca6c728174a54823b1741bea1a3d1.gif

表A-6 建筑物碳排放计算表
2740630_f7a3c8ca7efe47ba86e2fdd6faf0f9e1.gif

附录B 常用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表B 常用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2740631_cff5a19a384d4f27b8ec13ec4bffad1e.gif

    注:表中数据应按年份更新,以保持时效性。

附录C 常用能源热值


表C 常用能源热值
2740632_05039e8fe97e419e8b64e851b5fb5e1e.gif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
    《民用建筑能耗数据采集标准》JGJ/T 154-2007
    《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ISO 14040:2006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和信息交流的要求与指南》ISO/TS 14067:2013
    《温室气体-第一部分:体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与指南》ISO 14064-1:2006

下载地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