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702-2011》

《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702-2011》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
资源大小: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188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在线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strengthening masonry structures
GB 50702-2011

主编部门: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 2 0 1 2 年 8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095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702-2011,自2012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1.9、4.2.3、4.3.6、4.4.3、4.5.2、4.5.3、4.5. 5、4.6.1、4.6.2、4.6.3、4.7.5、4. 7.7、9.1.7、10.1.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1年7月26日

前 言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1989年工程建设专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要求,由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开展了各种结构加固方法的专题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和重点项目的验证性试验和工程试用;总结了近20年来我国砌体结构加固设计经验,并与国外先进的标准、规范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借鉴。在此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并进行了试设计和对加固效果的评估。据此,还对主要条文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13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材料、钢筋混凝上面层加固法、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外包型钢加固法、外加预应力撑杆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钢丝绳网-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增设砌体扶壁柱加固法、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法、砌体裂缝修补法。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为充实提高规范的质量,请各使用单位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注意总结经验,积累数据、资料,随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邮编:610081,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55号)。
    本规范主编单位: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华西企业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湖南大学
                    同济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福州大学
                    武汉大学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
                    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
                    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亨斯迈化工精细材料有限公司
                    上海安固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厦门中连结构胶有限公司
                    上海同华加固工程有限公司
                    南京市凯盛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梁 坦 吴 体 梁 爽 王晓波 吴善能 施楚贤 刘新玉 唐岱新 许政谐 林文修 陈大川 雷 波 何英明 张成英 唐超伦 陈友明 张坦贤 刘延年 黄 刚 黎红兵
    本规范审查人员:刘西拉 戴宝城 高小旺 弓俊青 李德荣 张书禹 黄兴棣 王庆霖 古天纯 陈 宙


下载地址:

百度网盘:

百度网盘:http://pan.baidu.com/share/link?uk=3561488135&shareid=2516530384&third=0&adapt=pc&fr=ftw


新浪网盘:http://vdisk.weibo.com/s/vl_6ORztbLtm


新浪网盘:http://vdisk.weibo.com/s/dhWGVp4ekps7w


新浪网盘:http://vdisk.weibo.com/s/sRQFz0CYjXnUS


新浪网盘:http://vdisk.weibo.com/s/d37--Q6znsktp

1 总 则


1.0.1 为了使砌体结构的加固做到技术可靠、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砌体结构的加固设计。

1.0.3 砌体结构加固前,应根据不同建筑类型分别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44和《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等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可靠性鉴定。当与抗震加固结合进行时,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的有关规定进行抗震能力鉴定。

1.0.4 砌体结构的加固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砌体结构加固 strengthening of masonry structures
    对可靠性不足或业主要求提高可靠度的砌体结构、构件及其相关部分采取增强、局部更换或调整其内力等措施,使其具有现行设计规范及业主所要求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

2.1.2 原构件 existing structure member
    实施加固前的原有构件。

2.1.3 重要构件 important structure member
    其自身失效将影响或危及承重结构体系安全工作的构件。

2.1.4 一般构件 general structure member
    重要构件以外的构件。

2.1.5 水泥复合砂浆 composite cement mortar
    以水泥和高性能矿物掺合料为主要组分,并掺有外加剂和短细纤维的砂浆。

2.1. 6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 polymer modified cement mortar
    掺有改性环氧乳液或其他改性共聚物乳液的高强度水泥砂浆。承重结构用的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应能显著提高其锚固钢筋和粘结混凝土、砌体等基材的能力。

2.1.7 钢筋网 Steel reinforcement mesh
    用普通热轧带肋钢筋或冷轧带肋钢筋焊接而成的网片。

2.1.8 纤维复合材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采用高强度的连续纤维按一定规则排列,经用胶粘剂浸渍、粘结固化后形成的具有纤维增强效应的复合材料,通称纤维复合材。

2.1.9 材料强度利用系数 strength utilization factor of material
    考虑加固材料在二次受力条件下其强度得不到充分利用所引入的计算系数。

2.1. 10 外加面层加固法 external layer strengthening
    通过外加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网砂浆面层,以提高原构件承载力和刚度的一种加固法。

2.1.11 外包型钢加固法 sectional steel strengthening
    对砌体柱包以型钢肢与缀板焊成的构架,并按各自刚度比例分配所承受外力的加固法,也称为干式外包钢加固法。

2.1.12 外加预应力撑杆加固法 external prestressed strut strengthening
    通过收紧横向螺杆装置,对带切口、且有弯折外形的两对角钢撑杆施加预压力,以将砌体柱所承受的荷载卸给撑杆的加固法。

2.1.13 扶壁柱加固法 counterfort masonry column strengthening
    沿砌体墙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将局部墙体加厚形成墙带垛加劲墙体的加固法。

2.1.14 砌体裂缝修补法 masonry crack repairing
    为封闭砌体裂缝或恢复开裂砌体整体性所采取的修补或修复法。

2.2 符 号


2.2.1 材料性能
       Em—原构件砌体弹性模量;
       Ea—新增型钢弹性模量;
       Ef—新增纤维复合材弹性模量;
       fmo、f—分别为原砌体和新增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
       fc—新增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y、f'y—分别为新增钢筋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f—新增纤维复合材抗拉强度设计值。

2.2.2 作用效应及承载力
      N—构件加固后的轴向压力设计值;
      M—构件加固后弯矩设计值;
      V—构件加固后剪力设计值;
      σs—钢筋受拉应力。

2.2.3 几何参数
     Amo—原构件砌体截面面积;
     Ac—新增混凝土截面面积;
     As—新增钢筋截面面积;
     Aa—新增型钢(角钢)全截面面积;
     h—构件加固后的截面高度;
     ho—构件加固后的截面有效高度;
     b—原构件矩形截面宽度;
     Imo—原构件截面惯性矩;
     Ia—钢构架截面惯性矩;
     Ho—构件的计算高度;
     hT—带壁柱墙截面的折算厚度。

2.2.4 计算系数
    β—砌体构件高厚比;
    αc—新增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
    αs—新增钢筋强度利用系数;
    αf—纤维复合材参与工作系数;
    αm—新增砌体强度利用系数;
    φcom—轴心受压组合砌体构件稳定系数;
    Km—原砌体刚度降低系数;
    η—协同工作系数;
    ρf—环向围束体积比。

.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砌体结构经可靠性鉴定确认需要加固时,应根据鉴定结论和委托方提出的要求,由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按本规范的规定和业主的要求进行加固设计。加固设计的范围,可按整幢建筑物或其中某独立区段确定,也可按指定的结构、构件或连接确定,但均应考虑该结构的整体牢固性,并应综合考虑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的要求。

3.1.2 在加固设计中,若发现原砌体结构无圈梁和构造柱,或涉及结构整体牢固性部位无拉结、锚固和必要的支撑,或这些构造措施设置的数量不足,或设置不当,均应在本次的加固设计中,予以补足或加以改造。

3.1.3 加固后砌体结构的安全等级,应根据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性、结构的重要性和加固设计使用年限,由委托方与设计方按实际情况共同商定。

3.1.4 砌体结构的加固设计,应根据结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案,并应与实际施工方法紧密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新增构件及部件与原结构连接可靠,新增截面与原截面粘结牢固,形成整体共同工作;并应避免对未加固部分,以及相关的结构、构件和地基基础造成不利的影响。

3.1.5 对高温、高湿、低温,冻融、化学腐蚀、振动、温度应力、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影响因素引起的原结构损坏,应在加固设计中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并按设计规定的顺序进行治理和加固。

3.1.6 砌体结构的加固设计,应综合考虑其技术经济效果,既应避免加固适修性很差的结构,也应避免不必要的拆除或更换。
    注:适修性很差的结构,指其加固总费用达到新建结构总造价70%以上的结构,但不包括文物建筑和其他有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的建筑。

3.1.7 对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倾斜、失稳、过大变形或坍塌的砌体结构,应在加固设计文件中提出有效的临时性安全措施,并明确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

3.1.8 砌体结构的加固设计使用年限,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 结构加固后的使用年限,应由业主和设计单位共同商定。
    2 一般情况下,宜按30年考虑;到期后,若重新进行的可靠性鉴定认为该结构工作正常,仍可继续延长其使用年限。
    3 对使用胶粘方法或掺有聚合物加固的结构、构件,尚应定期检查其工作状态。检查的时间间隔可由设计单位确定,但第一次检查时间不应迟于10年。

3.1.9 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砌体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3.2 设计计算原则


3.2.1 砌体结构加固设计采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应采用线弹性分析方法计算结构的作用效应,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的有关规定。

3. 2.2 加固砌体结构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承载能力的设计、验算,并应满足正常使用功能的要求。
    1 结构上的作用,应经调查或检测核实,并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和要求确定其标准值或代表值。
    2 被加固结构、构件的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结构的计算图形,应符合其实际受力和构造状况;
     2)作用效应组合和组合值系数以及作用的分项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有关规定确定,并应考虑由于实际荷载偏心、结构变形、温度作用等造成的附加内力。
    3 结构、构件的尺寸,对原有部分应采用实测值;对新增部分,可采用加固设计文件给出的名义值。
    4 原结构、构件的砌体强度等级和受力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当原设计文件有效,且不怀疑结构有严重的性能退化时,可采用原设计值;
     2)当结构可靠性鉴定认为应重新进行现场检测时,应采用检测结果推定的标准值。
    5 加固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其性能的标准值应按本规范第3.2. 3条确定;其性能的设计值应按本规范各相关章节的规定采用。
    6 验算结构、构件承载力时,应考虑原结构在加固时的实际受力状况,包括加固部分应变滞后的特点,以及加固部分与原结构共同工作程度。
    7 加固后改变传力路线或使结构质量增大时,应对相关结构、构件及建筑物地基基础进行必要的验算。
    8 抗震设防区结构、构件的加固,除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外,尚应复核其抗震能力;不应存在因局部加强或刚度突变而形成的新薄弱部位;同时,还应考虑结构刚度增大而导致地震作用效应增大的影响。
    注:本规范的各种加固方法,一般情况下可用于结构的抗震加固,但具体采用时,尚应在设计、计算和构造上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和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3. 2.3 加固材料性能的标准值(fk),应根据抽样检验结果按下式确定:

3.2.3.1.jpg

3.2.4 为防止结构加固部分意外失效而导致的坍塌,在使用胶粘剂或掺有聚合物的加固方法时,其加固设计除应按本规范的规定进行外,尚应对原结构进行验算。验算时,应要求原结构、构件能承担n倍恒载标准值的作用。当可变荷载(不含地震作用)标准值与永久荷载标准值之比值不大于1时,n取1.2;当该比值等于或大于2时,n取1.5;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3.3 加固方法及配合使用的技术


3.3.1 砌体结构的加固可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设计时,可根据结构特点、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加固方法及配合使用的技术。

3.3.2 直接加固宜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外加面层加固法、外包型钢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和外加扶壁柱加固法等。

3.3.3 间接加固宜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外加预应力撑杆加固法和改变结构计算图形的加固方法。

3.3.4 与结构加固方法配合使用的技术应采用符合本规范要求的裂缝修补技术和拉结、锚固技术。

.

4 材 料


4.1 砌筑材料


4.1.1 砌体结构加固用的块体(块材),应采用与原构件同品种块体;块体质量不应低于一等品,其强度等级应按原设计的块体等级确定,且不应低于MU10。

4.1.2 砌体结构外加面层用的水泥砂浆,若设计为普通水泥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若设计为水泥复合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

4.1.3 砌体结构加固用的砌筑砂浆,可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石灰混合砂浆;但对防潮层、地下室以及其他潮湿部位,应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复合砂浆。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采用收缩性大的砌筑砂浆。加固用的砌筑砂浆,其抗压强度等级应比原砌体使用的砂浆抗压强度等级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M10。

4.2 混凝土原材料


4.2. 1 砌体结构加固用的水泥,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级的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但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级;必要时,还可采用快硬硅酸盐水泥或复合硅酸盐水泥。
    注:1 当被加固结构有耐腐蚀、耐高温要求时,应采用相应的特种水泥。
        2 配制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和水泥复合砂浆用的水泥,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级,且应符合其产品说明书的规定。

4.2.2 水泥的性能和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和《快硬硅酸盐水泥》GB 199的有关规定。

4.2.3 砌体结构加固工程中,严禁使用过期水泥、受潮水泥、品种混杂的水泥以及无出厂合格证和未经进场检验合格的水泥。

4.2.4 配制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其骨料的品种和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粗骨料应选用坚硬、耐久性好的碎石或卵石。其最大粒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现场拌合混凝土,不宜大于20mm;
     2)对喷射混凝土,不宜大于12mm;
     3)对掺有短纤维的混凝土,不宜大于10mm;
     4)粗骨料的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的有关规定;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石料制成的粗骨料。
    2 细骨料应选用中、粗砂,其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5;细骨料的质量及含泥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的规定。

4.2.5 混凝土拌合用水应采用饮用水或水质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规定的天然洁净水。

4.2.6 砌体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可使用商品混凝土,但其所掺的粉煤灰应是Ⅰ级灰,且其烧失量不应大于5%。

4.2. 7 当结构加固材料选用聚合物混凝土,微膨胀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合成纤维混凝土或喷射混凝土时,应在施工前进行试配,经检验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

4.3 钢材及焊接材料


4. 3.1 砌体结构加固用的钢筋,其品种、性能和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HRB335级和HRBF335级的热轧或冷轧带肋钢筋;也可采用HPB300级的热轧光圆钢筋。
    2 钢筋的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1、《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 2和《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 13014的有关规定。
    3 钢筋的性能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采用。
    4 不得使用无出厂合格证、无标志或未经进场检验的钢筋以及再生钢筋。
    注:若条件许可,抗震没防区砌体结构加固用的钢筋宜优先选用热轧带肋钢筋。

4.3.2 砌体结构加固用的钢筋网,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3部分:钢筋焊接网》GB 1499. 3的有关规定;其性能设计值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的有关规定采用。

4.3.3 砌体结构加固用的钢板、型钢、扁钢和钢管,其品种、质量和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Q235(3号钢)或Q345(16Mn钢)钢材;对重要结构的焊接构件,若采用Q235级钢,应选用Q235-B级钢。
    2 钢材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的有关规定。
    3 钢材的性能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的有关规定采用。
    4 不得使用无出厂合格证、无标志或未经进场检验的钢材。

4.3.4 当砌体结构锚固件和拉结件采用后锚固的植筋时,应使用热轧带肋钢筋,不得使用光圆钢筋。植筋用的钢筋,其质量应符合本规范第4.3.1条的规定。

4.3.5 当锚固件为钢螺杆时,应采用全螺纹的螺杆,不得采用锚入部位无螺纹的螺杆。螺杆的钢材等级应为Q235级;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 700的有关规定。

4.3.6 砌体结构采用的锚栓应为砌体专用的碳素钢锚栓。碳素钢砌体锚栓的钢材抗拉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3.6的规定。


4.3.7 砌体结构加固用的焊接材料,其型号和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焊条型号应与被焊接钢材的强度相适应。
    2 焊条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T 5117和《低合金钢焊条》GB/T 5118的有关规定。
    3 焊接工艺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或《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 81的有关规定。
    4 焊缝连接的设计原则及计算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的有关规定。


4.4 钢 丝 绳


4.4.1 采用钢丝绳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砌体结构、构件时,其钢丝绳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重要结构或结构处于腐蚀性介质环境、高温环境和露天环境时,应选用不锈钢丝绳制作的网片。
    2 处于正常温、湿度环境中的一般结构,可采用低碳钢镀锌钢丝绳制作的网片,但应采取有效的阻锈措施。

4.4.2 制绳用的钢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不锈钢丝时,应采用碳含量不大于0.15%及硫、磷含量不大于0.025%的优质不锈钢制丝。
    2 当采用镀锌钢丝时,应采用硫、磷含量均不大于0.03%的优质碳素结构钢制丝;其锌层重量及镀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丝镀锌层》GB/T 15393对AB级的规定。

4.4.3 钢丝绳的强度标准值(frtk)应按其极限抗拉强度确定,并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以及不低于90%的置信度。钢丝绳抗拉强度标准值应符合表4.4.3的规定。

4.4.4 砌体结构加固用的钢丝绳内外均不得涂有油脂。

4.5 纤维复合材


4.5.1 纤维复合材用的纤维应为连续纤维,其品种和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承重结构加固用的碳纤维,应选用聚丙烯腈基(PAN基)12K或12K以下的小丝束纤维,严禁使用大丝束纤维;当有可靠工程经验时,允许使用15K碳纤维。
    2 承重结构加固用的玻璃纤维,应选用高强度的S玻璃纤维或碱金属氧化物含量低于0.8%的E玻璃纤维,严禁使用高碱的A玻璃纤维或中碱的C玻璃纤维。
    3 当被加固结构有防腐蚀要求时,允许用玄武岩纤维替代E玻璃纤维。

4.5.2 结构加固用的碳纤维、玻璃纤维和玄武岩纤维复合材的安全性能指标必须分别符合表4.5.2-1或表4.5.2-2的要求。纤维复合材的抗拉强度标准值应根据置信水平c为0.99、保证率为95%的要求确定。

4.5.3 对符合本规范第4.5.2条安全性能指标要求的纤维复合材,当它的纤维材料与其他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配套使用时,必须按下列项目重新作适配性检验,且检验结果必须符合本规范表4.5.2-1或表4.5.2-2的规定。
    1 抗拉强度标准值。
    2 纤维复合材与烧结砖或混凝土砌块正拉粘结强度。
    3 层间剪切强度。


4.5.4 当进行材料性能检验和加固设计时,纤维织物截面面积应按纤维的净截面面积计算。净截面面积取纤维织物的计算厚度乘以宽度。纤维织物的计算厚度应按其单位面积质量除以纤维密度确定。

4.5.5 承重结构的现场粘贴加固,当采用涂刷法施工时,不得使用单位面积质量大于300g/㎡的碳纤维织物;当采用真空灌注法施工时,不得使用单位面积质量大于450g/㎡的碳纤维织物;在现场粘贴条件下,尚不得采用预浸法生产的碳纤维织物。


4.6 结构胶粘剂


4.6.1 砌体加固工程用的结构胶粘剂,应采用B级胶。使用前,必须进行安全性能检验。检验时,其粘结抗剪强度标准值应根据置信水平C为0.90、保证率为95%的要求确定。

4.6.2 浸渍、粘结纤维复合材的胶粘剂及粘贴钢板、型钢的胶粘剂必须采用专门配制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其安全性能指标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规定的对B级胶的要求。承重结构加固工程中不得使用不饱和聚酯树脂、醇酸树脂等胶粘剂。

4.6.3 种植后锚固件的胶粘剂,必须采用专门配制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其安全性能指标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的规定。在承重结构的后锚固工程中,不得使用水泥卷及其他水泥基锚固剂。种植锚固件的结构胶粘剂,其填料必须在工厂制胶时添加,严禁在施工现场掺入。


4.7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


4.7.1 砌体结构用的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及复合水泥砂浆,其品种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重要构件,应采用改性环氧类聚合物配制。
    2 对一般构件,可采用改性环氧类聚合物、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丁苯胶乳或氯丁胶乳配制;复合水泥砂浆应采用高强矿物掺合料配制。
    3 不得使用主成分不明的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或复合水泥砂浆。

4.7.2 砌体结构用的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等级分为Ⅰm级和Ⅱm级,应分别按下列规定采用:
    1 柱的加固:均应采用Ⅰm级砂浆;
    2 墙的加固:可采用Ⅰm级或Ⅱm级砂浆。

4.7.3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的安全性能应符合表4.7.3的规定。


4.7.4 当采用水泥复合砂浆时,其安全性鉴定标准应按表4.7.3Ⅱm级的规定执行。

4.7.5 砌体结构加固用的聚合物砂浆,其粘结剪切性能必须经湿热老化检验合格。湿热老化检验应在50℃温度和95%相对湿度环境条件下,采用钢套筒粘结剪切试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规定的方法进行;老化试验持续的时间不得少于60d。老化结束后,在常温条件下进行的剪切破坏试验,其平均强度降低的百分率(%)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Ⅰ
m级砂浆不得大于15%。
    2 Ⅱm
级砂浆不得大于20%。

4.7.6 寒冷地区加固砌体结构使用的聚合物砂浆,应具有耐冻融性能检验合格的证书。冻融环境温度应为-25℃~35℃,循环次数不应少于50次;每次循环应为8h;试验结束后,钢套筒粘结剪切试件在常温条件下测得的平均强度降低百分率均不应大于10%。

4.7.7 配制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用的聚合物原料,必须进行毒性检验。其完全固化物的检验结果应达到实际无毒的卫生等级。

4.8 砌体裂缝修补材料


4.8.1 砌体裂缝修补胶(注射剂)的安全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8.1的规定。


4.8.2 砌体裂缝修补用水泥基注浆料的安全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8.2的规定。


4.8.3 砌体裂缝修补用改性环氧类注浆料浆液和固化物的安全性能指标应分别符合表4.8.3-1和表4.8.3-2的规定。


4.9 防裂用短纤维


4.9.1 砌体结构加固中用于混凝土或砂浆面层防裂的短纤维,可根据工程的要求,选用钢纤维或合成纤维。

4.9.2 当采用钢纤维时,其质量和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纤维混凝土》JG/T 3064的有关规定。

4.9.3 当采用合成纤维时,其单丝的主要参数和性能应符合表4.9.3的规定。


4.9.3.1.jpg

.

5 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法


5.1 一般规定


5.1.1 本章规定适用于以外加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墙、柱的设计。

5.1.2 采用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砖砌体构件时,对柱宜采用围套加固的形式(图5.1.2a);对墙和带壁柱墙,宜采用有拉结的双侧加固形式(图5.1.2b、c)。


5.1.3 加固后的砌体柱,其计算截面可按宽度为b的矩形截面采用。加固后的砌体墙,其计算截面的宽度取为b+s;b为新增混凝土的宽度;s为新增混凝土的间距;加固后的带壁柱砌体墙,其计算截面的宽度取窗间墙宽度;但当窗间墙宽度大于b+2/3H(H为墙高)时,仍取b+2/3H作为计算截面的宽度。

5.1.4 当原砌体与后浇混凝土面层之间的界面处理及其粘结质量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时,可按整体截面计算。
    注:加固构件的界面不允许有尘土、污垢、油渍等的污染,也不允许采取降低承载力的做法来考虑其污染的影响。

5.1.5 采用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构件时,其加固后承载力的计算,应遵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和本规范的有关规定。

5.2 砌体受压加固


5.2.1 采用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轴心受压的砌体构件时,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


5.2.2 当采用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偏心受压的砌体构件(图5.2.2)时,其正截面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5.2.2.1.jpg

5.3 砌体抗剪加固


5.3.1 钢筋混凝土面层对砌体加固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条件:


5.3.2 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后提高的受剪承载力Vcs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5.4 砌体抗震加固


5.4.1 钢筋混凝土面层对砌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宜采用双面加固形式增强砌体结构的整体性。

5.4.2 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墙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5.5 构造规定


5.5.1 钢筋混凝土面层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60mm;当用喷射混凝土施工时,不应小于50mm。

5.5.2 加固用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原构件混凝土高一级,且不应低于C20级;当采用HRB335级(或HRBF335级)钢筋或受有振动作用时,混凝土强度等级尚不应低于C25级。在配制墙、柱加固用的混凝土时,不应采用膨胀剂;必要时,可掺入适量减缩剂。

5.5.3 加固用的竖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335级或HRBF335级钢筋。竖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其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纵向钢筋的上下端均应有可靠的锚固;上端应锚入有配筋的混凝土梁垫、梁、板或牛腿内;下端应锚入基础内。纵向钢筋的接头应为焊接。

5.5.4 当采用围套式的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柱时,应采用封闭式箍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0mm。柱的两端各500mm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其间距应取为100mm。若加固后的构件截面高h≥500mm,尚应在截面两侧加设竖向构造钢筋(图5.5.4),并相应设置拉结钢筋作为箍筋。


5.5.5 当采用两对面增设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带壁柱墙或窗间墙(图5.5.5)时,应沿砌体高度每隔250mm交替设置不等肢U形箍和等肢U形箍。不等肢U形箍在穿过墙上预钻孔后,应弯折成封闭式箍筋,并在封口处焊牢。U形筋直径为6mm;预钻孔的直径可取U形筋直径的2倍;穿筋时应采用植筋专用的结构胶将孔洞填实。对带壁柱墙,尚应在其拐角部位增设竖向构造钢筋与U形箍筋焊牢。



5.5.6 当砌体构件截面任一边的竖向钢筋多于3根时,应通过预钻孔增设复合箍筋或拉结钢筋,并采用植筋专用结构胶将孔洞填实。

5.5.7 钢筋混凝土面层的构造,除应符合本节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包括抗震设计要求)。


.

6 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

6.1 一般规定


6.1.1 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应适用于各类砌体墙、柱的加固。

6.1.2 当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加固砌体构件时,其原砌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受压构件:原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
    2 受剪构件:对砖砌体,其原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1;但若为低层建筑,允许不低于M0.4。对砌块砌体,其原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

6.1.3 块材严重风化(酥碱)的砌体,不应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进行加固。

6.2 砌体受压加固


6.2.1 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轴心受压砌体构件时,其加固后正截面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6.2.1-1.jpg

6.2.2 当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偏心受压砌体构件时,其加固后正截面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6.2.2-1.jpg
6.2.2-2.jpg   

6.2.3 根据加固计算结果确定的钢筋网水泥浆面层厚度大于50mm时,宜改用钢筋混凝土面层,并重新进行设计。


6.3 砌体抗剪加固


6.3.1 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对砌体加固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式条件:


6.3.2 采用手工抹压施工的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后提高的受剪承载力Vsj应按(6.3.2)式计算;对压注或喷射成型的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其加固后提高的抗剪承载力Vsj可按(6.3.2)式的计算结果乘以1.5的增大系数采用:


6.4 砌体抗震加固


6.4.1 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对砌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宜采用双面加固形式增强砌体结构的整体性。

6.4.2 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砌体墙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式的要求:


6.5 构造规定


6.5.1 当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砌体承重构件时,其面层厚度,对室内正常湿度环境,应为35mm~45mm;对于露天或潮湿环境,应为45mm~50mm。

6.5.2 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砌体承重构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加固受压构件用的水泥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5;加固受剪构件用的水泥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
    2 受力钢筋的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6.5.2中的规定。受力钢筋距砌体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5mm。


6.5.3 结构加固用的钢筋,宜采用HRB335级钢筋或HRBF335级钢筋,也可采用HPB300级钢筋。

6.5.4 当加固柱和墙的壁柱时,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竖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其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受压钢筋一侧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15%。
    2 柱的箍筋应采用封闭式,其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柱的两端各500mm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其间距应取为100mm。
    3 在墙的壁柱中,应设两种箍筋;一种为不穿墙的U形筋,但应焊在墙柱角隅处的竖向构造筋上,其间距与柱的箍筋相同;另一种为穿墙箍筋,加工时宜先做成不等肢U形箍,待穿墙后再弯成封闭式箍,其直径宜为8mm~10mm,每隔600mm替换一支不穿墙的U形箍筋。
    4 箍筋与竖向钢筋的连接应为焊接。

6.5.5 加固墙体时,宜采用点焊方格钢筋网,网中竖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水平分布钢筋的直径宜为6mm;网格尺寸不应大于300mm。当采用双面钢筋网水泥砂浆时,钢筋网应采用穿通墙体的S形或Z形钢筋拉结,拉结钢筋宜成梅花状布置,其竖向间距和水平间距均不应大于500mm(图6.5.5)。


6.5.6 钢筋网四周应与楼板、大梁、柱或墙体可靠连接。墙、柱加固增设的竖向受力钢筋,其上端应锚固在楼层构件、圈梁或配筋的混凝土垫块中;其伸入地下一端应锚固在基础内。锚固可采用植筋方式。

6.5.7 当原构件为多孔砖砌体或混凝土小砌块砌体时,应采用专门的机具和结构胶埋设穿墙的拉结筋。混凝土小砌块砌体不得采用单侧外加面层。

6.5.8 受力钢筋的搭接长度和锚固长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确定。

6.5.9 钢筋网的横向钢筋遇有门窗洞时,对单面加固情形,宜将钢筋弯入洞口侧面并沿周边锚固;对双面加固情形,宜将两侧的横向钢筋在洞口处闭合,且尚应在钢筋网折角处设置竖向构造钢筋;此外,在门窗转角处,尚应设置附加的斜向钢筋。

.

7 外包型钢加固法


7.1 一般规定


7.1.1 本章规定适用于以外包型钢加固砌体柱的设计。

7.1. 2 当采用外包型钢加固矩形截面砌体柱时,宜设计成以角钢为组合构件四肢,以钢缀板围束砌体的钢构架加固方式(图7.1.2),并考虑二次受力的影响。


7.2 计算方法


7.2.1 当采用外包角钢(或其他型钢)加固砌体承重柱时,其加固后承受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和弯矩设计值M,应按刚度比分配给原柱和钢构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原柱承受的轴向力设计值Nm和弯矩设计值Mm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2 钢构架承受的轴向力设计值Na和弯矩设计值Ma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7.2.2 当采用外包型钢加固轴心受压砌体构件时,其加固后原柱和外增钢构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规定验算:
    1 原柱的承载力,应根据其所承受的轴向压力值Nm,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的有关规定验算。验算时,其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根据可靠性鉴定结果确定。若验算结果不符合使用要求,应加大钢构架截面,并重新进行外力分配和截面验算。
    2 钢构架的承载力,应根据其所承受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a,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计算。计算钢构架承载力时,型钢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对仅承受静力荷载或间接承受动力作用的结构,应分别乘以强度折减系数0.95和0.90。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或振动作用的结构,应乘以强度折减系数0.85。
    3 外包型钢砌体加固后的承载力为钢构架承载力和原柱承载力之和。不论角钢肢与砌体柱接触面处涂布或灌注任何粘结材料,均不考虑其粘结作用对计算承载力的提高。

7.2.3 当采用外包型钢加固偏心受压砌体构件时,可依据本规范第7.2.1条及第7.2.2条的规定,分别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和《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进行原柱和钢构架的承载力验算。


7.3 构造规定


7.3.1 当采用外包型钢加固砌体承重柱时,钢构架应采用Q235钢(3号钢)制作;钢构架中的受力角钢和钢缀板的最小截面尺寸应分别为∟60mm×60mm×6mm和60mm×6mm。

7.3.2 钢构架的四肢角钢,应采用封闭式缀板作为横向连接件,以焊接固定。缀板的间距不应大于500mm。

7. 3.3 为使角钢及其缀板紧贴砌体柱表面,应采用水泥砂浆填塞角钢及缀板,也可采用灌浆料进行压注。

7.3.4 钢构架两端应有可靠的连接和锚固(图7.3.4);其下端应锚固于基础内;上端应抵紧在该加固柱上部(上层)构件的底面,并与锚固于梁、板、柱帽或梁垫的短角钢相焊接。在钢构架(从地面标高向上量起)的2h和上端的1. 5h(h为原柱截面高度)节点区内,缀板的间距不应大于250mm。与此同时,还应在柱顶部位设置角钢箍予以加强。



7.3.5 在多层砌体结构中,若不止一层承重柱需增设钢构架加固,其角钢应通过开洞连续穿过各层现浇楼板;若为预制楼板,宜局部改为现浇,使角钢保持通长。

7.3.6 采用外包型钢加固砌体柱时,型钢表面宜包裹钢丝网并抹厚度不小于25mm的1:3水泥砂浆作防护层。否则,应对型钢进行防锈处理。

.

8 外加预应力撑杆加固法


8.1 一般规定


8.1.1 本章规定仅适用于烧结普通砖柱外加预应力撑杆加固的设计。

8.1.2 当采用外加预应力撑杆加固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仅适用于6度及6度以下抗震设防区的烧结普通砖柱的加固;
    2 被加固砖柱应无裂缝、腐蚀和老化;
    3 被加固柱的上部结构应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梁板;且能与撑杆上端的传力角钢可靠锚固;
    4 应有可靠的施加预应力的施工经验;
    5 本方法仅适用于温度不大于60℃的正常环境中。


8.1.3 当采用外加预应力撑杆加固砖柱时,宜选用两对角钢组成的双侧预应力撑杆的加固方式(图8.1.3);不得采用单侧预应力撑杆的加固方式。


8.1.4 当按本规范的要求施加预应力时,可不考虑原柱应力水平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8.2 计算方法


8.2.1 当采用预应力撑杆加固轴心受压砖柱时,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设计计算:
    1 内力计算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确定砖柱加固后需承受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
     2)根据原柱可靠性鉴定结果确定其轴心受压承载力Nm;
     3)计算需由撑杆承受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1,并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4 缀板可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其尺寸和间距尚应保证在施工期间受压肢(单根角钢)不致失稳。


式中:φ1——用横向张拉法时,压杆肢的稳定系数,其计算长度取压杆肢全长的1/2。


    6 当采用工具式拉紧螺杆以横向张拉法安装撑杆(图8.2.1)时,其横向张拉控制量△H,可按下式确定:



8.2.2 当采用预应力撑杆加固偏心受压组合砌体柱时,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设计计算:
    1 偏心受压荷载计算:
     1)确定该柱加固后需承受的最大偏心荷载-轴向压力N和弯矩M的设计值;


    2 偏心受压柱加固后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的规定验算原组合砌体柱在N01和M01作用下的承载力。当原砌体柱的承载力不满足上述验算要求时,可加大角钢截面面积,并重新进行验算。
    3 缀板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要求,并应保证撑杆肢的角钢在施工中不致失稳。
    4 施工时预加压应力值σ'P,宜取为50N/mm²~80N/mm²。
    5 横向张拉量△H,应按本规范公式(8.2.1-6)计算确定。
    6 按受压荷载较大一侧计算出需要的角钢截面后,柱的另一侧也用同规格角钢组成压杆肢,使撑杆的两侧的截面对称。

8.2.3 角钢撑杆的预顶力应控制在柱各阶段所受竖向恒荷载标准值的90%以内。


8.3 构造规定


8.3.1 预应力撑杆用的角钢,其截面尺寸不应小于∟60mm×60mm×6mm。压杆肢的两根角钢应用钢缀板连接,形成槽形截面,缀板截面尺寸不应小于80mm×6mm。缀板间距应保证单肢角钢的长细比不大于40。

8. 3. 2 撑杆肢上端的传力构造及预应力撑杆横向张拉的构造,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进行设计,且传力角钢应与上部钢筋混凝土梁(或其他承重构件)可靠锚固。

.

9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9.1 一般规定


9.1.1 本方法仅适用于烧结普通砖墙(以下简称砖墙)平面内受剪加固和抗震加固。

9.1.2 被加固的砖墙,其现场实测的砖强度等级不得低于MU7.5;砂浆强度等级不得低于M2.5;现已开裂、腐蚀、老化的砖墙不得采用本方法进行加固。

9.1.3 采用本方法加固的纤维材料及其配套的结构胶粘剂,其安全性能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要求。

9.1.4 外贴纤维复合材加固砖墙时,应将纤维受力方式设计成仅承受拉应力作用。

9.1.5 粘贴在砖砌构件表面上的纤维复合材,其表面应进行防护处理。表面防护材料应对纤维及胶粘剂无害。

9.1.6 采用本方法加固的砖墙结构,其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处于特殊环境的砖砌结构采用本方法加固时,除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外,尚应采用耐环境因素作用的胶粘剂,并按专门的工艺要求施工。

9.1.7 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复合材的设计指标必须分别按表9. 1.7-1及表9.1.7-2的规定值采用。


9.1. 8 当被加固构件的表面有防火要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规定的耐火等级及耐火极限要求,对胶层和纤维复合材进行防护。


9.2 砌体抗剪加固


9.2.1 粘贴纤维复合材提高砌体墙平面内受剪承载力的加固方式,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用:水平粘贴方式、交叉粘贴方式、平叉粘贴方式或双叉粘贴方式等(图9.2.1-1及图9.2.1-2)。每一种方式的端部均应加贴竖向或横向压条。


9.2.2 粘贴纤维复合材对砌体墙平面内受剪加固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条件:



9.2.3 粘贴纤维复合材后提高的受剪承载力VF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9.2.3-1.jpg

9.3 砌体抗震加固


9.3.1 粘贴纤维布对砖墙进行抗震加固时,应采用连续粘贴形式,以增强墙体的整体性能。

9.3.2 粘贴纤维布加固砌体墙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9.4 构造规定


9.4.1 纤维布条带在全墙面上宜等间距均匀布置,条带宽度不宜小于100mm,条带的最大净间距不宜大于三皮砖块的高度,也不宜大于200mm。

9.4.2 沿纤维布条带方向应有可靠的锚固措施(图9.4.2)。


9.4.3 纤维布条带端部的锚固构造措施,可根据墙体端部情况,采用对穿螺栓垫板压牢(图9.4.3)。当纤维布条带需绕过阳角时,阳角转角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20mm。当有可靠的工程经验或试验资料时,也可采用其他机械锚固方式。


9.4.4 当采用搭接的方式接长纤维布条带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00mm,且应在搭接长度中部设置一道锚栓锚固。

9.4.5 当砖墙采用纤维复合材加固时,其墙、柱表面应先做水泥砂浆抹平层;层厚不应小于15mm且应平整;水泥砂浆强度等级应不低于M10;粘贴纤维复合材应待抹平层硬化、干燥后方可进行。

.

10 钢丝绳网-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


10.1 一般规定


10.1.1 本方法仅适用于以钢丝绳网-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面层对烧结普通砖墙进行的平面内受剪加固和抗震加固。
    注:单股钢丝绳也称钢绞线。

10. 1.2 采用本方法时,原砌体构件按现场检测结果推定的块体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级;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块体表面与结构胶粘结的正拉粘结强度不应低于1.5MPa。
    严重腐蚀、粉化的砌体构件不得采用本方法加固。

10.1.3 采用本方法加固的砌体结构,其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处于特殊环境的砌体结构采用本方法加固时,除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外,尚应采用耐环境因素作用的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并按专门的工艺要求施工。

10.1.4 钢丝绳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10.1.4采用。


10.1.5 不锈钢丝绳和镀锌钢丝绳的弹性模量设计值及拉应变设计值应按表10.1.5采用。


10.1.6 钢丝绳计算用的截面面积及其参考重量,可按表10.1.6的规定值采用。



10.1.7 当被加固构件的表面有防火要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规定的耐火等级及耐火极限要求,对钢丝绳网-聚合物砂浆面层进行防护。

10.1.8 采用本方法加固时,应采取措施卸除或大部分卸除作用在结构上的活荷载。


10.2 砌体抗剪加固


10.2.1 钢丝绳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对砌体墙面内受剪加固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条件:


10.2.2 钢丝绳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后提高的受剪承载力Vrw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0.3 砌体抗震加固


10.3.1 钢丝绳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对砌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宜采用双面加固形式增强砌体结构的整体性。

10.3.2 钢丝绳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砌体墙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0.4 构造规定


10.4.1 钢丝绳网的设计与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网片应采用小直径不松散的高强度钢丝绳制作;绳的直径宜在2.5mm~4.5mm范围内;当采用航空用高强度钢丝绳时,也可使用规格为2.4mm的高强度钢丝绳。
     2 绳的结构形式(图10.4.1-1)应为6×7+IWS金属股芯右交互捻钢丝绳或1×19单股左捻钢丝绳(钢绞线)。
     3 网的主绳与横向绳(即分布绳)的交点处,应采用钢材制作的绳扣束紧;主绳的端部应采用带套环的绳扣通过加固锚固;套环及其绳扣或压管的构造与尺寸应经设计计算确定。


     4 网中受拉主绳的间距应经计算确定,但不应小于20mm,也不应大于40mm。
     5 采用钢丝绳网加固墙体时,网中横向绳的布置示例如图10.4.1-2所示。

10.4.2 水平钢丝绳(主绳)网在墙体端部的锚固,宜锚在预设于墙体交接处的角钢或钢板上(图10.4.2)。角钢和钢板应按绳距预先钻孔;钢丝绳穿过孔后,套上钢套管,通过压扁套管进行锚固,也可采用其他方法进行锚固。


.

11 增设砌体扶壁柱加固法


11.1 计算方法


11.1.1 本章规定仅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下地区的砌体墙加固设计。

11.1.2 增设砌体扶壁柱加固墙体时,其承载力和高厚比的验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的规定进行。当扶壁柱的构造及其与原墙的连接符合本规范规定时,可按整体截面计算。

11.1.3 当增设砌体扶壁柱用以提高墙体的稳定性时,其高厚比可按下式计算:


11.1.4 当增设砌体扶壁柱加固受压构件时,其承载力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11.2 构造规定


11.2.1 新增设扶壁柱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240mm,其厚度不应小于120mm(图11. 2.1)。当用角钢-螺栓拉结时,应沿墙的全高和内外的周边,增设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防护层(图11.2.3)。


    当增设扶壁柱以提高受压构件的承载力时,应沿墙体两侧增设扶壁柱。

11.2.2 加固用的块材强度等级应比原结构的设计块材强度等级提高一级,不得低于MU15;并应选用整砖(砌块)砌筑。加固用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原结构设计的砂浆强度等级,且不应低于M5。

11.2.3 增设扶壁柱处,沿墙高应设置以2Ф12mm带螺纹、螺帽的钢筋与双角钢组成的套箍,将扶壁柱与原墙拉结;套箍的间距不应大于500mm(图11.2.3)。


11.2.4 在原墙体需增设扶壁柱的部位,应沿墙高,每隔300mm凿去一皮砖块,形成水平槽口(图11.2.4)。砌筑扶壁柱时,槽口处的原墙体与新增扶壁柱之间,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砖砌体接槎时,必须将接槎处的表面清理干净,浇水湿润,用干捻砂浆将灰缝填实。



11.2.5 扶壁柱应设基础,其埋深应与原墙基础相同。


.

12 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法


12.1 增设圈梁加固


12.1.1 当无圈梁或圈梁设置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或纵横墙交接处咬槎有明显缺陷,或房屋的整体性较差时,应增设圈梁进行加固。

12.1.2 外加圈梁,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或钢筋网水泥复合砂浆砌体组合圈梁,在特殊情况下,亦可采用型钢圈梁。对内墙圈梁还可用钢拉杆代替。钢拉杆设置间距应适当加密,且应贯通房屋横墙(或纵墙)的全部宽度,并应设在有横墙(或纵墙)处,同时应锚固在纵墙(或横墙)上。

12.1.3 外加圈梁应靠近楼(屋)盖设置。钢拉杆应靠近楼(屋)盖和墙面。外加圈梁应在同一水平标高交圈闭合。变形缝处两侧的圈梁应分别闭合,如遇开口墙,应采取加固措施使圈梁闭合。

12.1.4 采用外加钢筋混凝土圈梁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外加钢筋混凝土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宽度不应小于120mm。纵向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其数量不应少于4根。箍筋宜采用直径为6mm的钢筋,箍筋间距宜为200mm;当圈梁与外加柱相连接时,在柱边两侧各500mm长度区段内,箍筋间距应加密至100mm。
     2 外加钢筋混凝土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圈梁在转角处应设2根直径为12mm的斜筋。
     钢筋混凝土外加圈梁的顶面应做泛水,底面应做滴水沟。
     3 外加钢筋混凝土圈梁的钢筋外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受力钢筋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其搭接长度为40d(d为纵向钢筋直径)。任一搭接区段内,有搭接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不应大于总面积的25%;有焊接接头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不应大于同一截面钢筋总面积的50%。

12.1.5 采用钢筋网水泥复合砂浆砌体组合圈梁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梁顶平楼(屋)面板底,梁高不应小于300mm。
     2 穿墙拉结钢筋宜呈梅花状布置,穿墙筋位置应在丁砖上(对单面组合圈梁)或丁砖缝(对双面组合圈梁)。
     3 面层材料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面层砂浆强度等级:水泥砂浆不应低于M10,水泥复合砂浆不应低于M20;
      2)钢筋网水泥复合砂浆面层厚度宜为30mm~45mm;
      3)钢筋网的钢筋直径宜为6mm或8mm,网格尺寸宜为120mm×120mm;
      4)单面组合圈梁的钢筋网,应采用直径为6mm的L形锚筋;双面组合圈梁的钢筋网,应采用直径为6mm的Z形或S形穿墙筋连接;L形锚筋间距宜为240mm×240mm;Z形或S形锚筋间距宜为360mm×360mm;
      5)钢筋网的水平钢筋遇有门窗洞时,单面圈梁宜将水平钢筋弯入洞口侧面锚固,双面圈梁宜将两侧水平钢筋在洞口闭合;
      6)对承重墙,不宜采用单面组合圈梁。

12.1.6 采用钢拉杆代替内墙圈梁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横墙承重房屋的内墙,可用两根钢拉杆代替圈梁;纵墙承重和纵横墙承重的房屋,钢拉杆宜在横墙两侧各设一根。钢拉杆直径应根据房屋进深尺寸和加固要求等条件确定,但不应小于14mm,其方形垫板尺寸宜为200mm×200mm×15mm。
     2 无横墙的开间可不设钢拉杆,但外加圈梁应与进深方向梁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可靠连接。
     3 每道内纵墙均应用单根拉杆与外山墙拉结,钢拉杆直径可视墙厚、房屋进深和加固要求等条件确定,但不应小于16mm,钢拉杆长度不应小于两个开间。

12.1.7 外加钢筋混凝土圈梁与砖墙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选用结构胶锚筋,亦可选用化学锚栓或钢筋混凝土销键。
     2 当采用化学植筋或化学锚栓时,砌体的块材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原砌体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他要求按压浆锚筋确定。
     3 压浆锚筋仅适用于实心砖砌体与外加钢筋混凝土圈梁之间的连接,原砌体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原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
     4 压浆锚筋与钢拉杆的间距宜为300mm;锚筋之间的距离宜为500mm~1000mm。

12. 1. 8 钢拉杆与外加钢筋混凝土圈梁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进行连接:
     1 钢拉杆埋入圈梁,埋入长度为30d(d为钢拉杆直径),端头应做弯钩。
     2 钢拉杆通过钢管穿过圈梁,应用螺栓拧紧。
     3 钢拉杆端头焊接垫板埋入圈梁,垫板与墙面之间的间隙不应小于80mm。

12.1.9 角钢圈梁的规格不应小于∟80mm×6mm或∟75mm×6mm,并应每隔1m~1. 5m,与墙体用普通螺栓拉结,螺杆直径不应小于12mm。

12.2 增设构造柱加固


12.2.1 当无构造柱或构造柱设置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时,应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或钢筋网水泥复合砂浆组合砌体构造柱。

12.2.2 构造柱的材料、构造、设置部位应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

12.2.3 增设的构造柱应与墙体圈梁、拉杆连接成整体,若所在位置与圈梁连接不便,也应采取措施与现浇混凝土楼(屋)盖可靠连接。

12.2.4 采用钢筋网水泥复合砂浆砌体组合构造柱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组合构造柱截面宽度不应小于500mm。
     2 穿墙拉结钢筋宜呈梅花状布置,其位置应在丁砖缝上。
     3 面层材料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面层砂浆强度等级:水泥砂浆不应低于M10,水泥复合砂浆不应低于M20;
      2)钢筋网水泥复合砂浆面层厚度宜为30mm~45mm;
      3)钢筋网的钢筋直径宜为6mm或8mm,网格尺寸宜为120mm×120mm;
      4)构造柱的钢筋网应采用直径为6mm的Z形或S形锚筋,Z形或S形锚筋间距宜为360mm×360mm。

12.3 增设梁垫加固


12.3.1 当大梁下砌体被局部压碎或在大梁下墙体出现局部竖向或斜向裂缝时,应增设梁垫进行加固。

12.3.2 新增设的梁垫,其混凝土强度等级,现浇时不应低于C20;预制时不应低于C25。梁垫尺寸应按现行设计规范的要求,经计算确定,但梁垫厚度不应小于180mm;梁垫的配筋应按抗弯条件计算配置。当按构造配筋时,其用量不应少于梁垫体积的0.5%。

12.3.3 增设梁垫应采用“托粱换柱”的方法进行施工。

12.4 砌体局部拆砌


12.4.1 当墙体局部破裂但在查清其破裂原因后尚未影响承重及安全时,可将破裂墙体局部拆除,并按提高一级砂浆强度等级用整砖填砌。

12.4.2 分段拆砌墙体时,应先砌部分留槎,并埋设水平钢筋与后砌部分拉结。

12.4.3 局部拆砌墙体时,新旧墙交接处不得凿水平槎或直槎,应做成踏步槎接缝,缝间设置拉结钢筋以增强新旧的整体性。

.

13 砌体裂缝修补法


13.1 一般规定


13.1. 1 本章的规定适用于修补影响砌体结构、构件正常使用性的裂缝,对承载能力不足引起的裂缝,尚应按本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加固。

13.1. 2 砌体结构裂缝的修补应根据其种类、性质及出现的部位进行设计,选择适宜的修补材料、修补方法和修补时间。

13. 1. 3 常用的裂缝修补方法应有填缝法、压浆法、外加网片法和置换法等。根据工程的需要,这些方法尚可组合使用。

13. 1. 4 砌体裂缝修补后,其墙面抹灰的做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10的有关规定。在抹灰层砂浆或细石混凝土中加入短纤维可进一步减少和限制裂缝的出现。

13.2 填 缝 法


13.2. 1 填缝法适用于处理砌体中宽度大于0. 5mm的裂缝。

13. 2.2 修补裂缝前,首先应剔凿干净裂缝表面的抹灰层,然后沿裂缝开凿U形槽。对凿槽的深度和宽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为静止裂缝时,槽深不宜小于15mm,槽宽不宜小于20mm。
     2 当为活动裂缝时,槽深宜适当加大,且应凿成光滑的平底,以利于铺设隔离层;槽宽宜按裂缝预计张开量t加以放大,通常可取为(15+5t)mm。另外,槽内两侧壁应凿毛。
     3 当为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时,应凿至钢筋锈蚀部分完全露出为止,钢筋底部混凝土凿除的深度,以能使除锈工作彻底进行。

13. 2.3 对静止裂缝,可采用改性环氧砂浆、改性氨基甲酸乙酯胶泥或改性环氧胶泥等进行充填(图13.2.3a)。对活动裂缝,可采用丙烯酸树脂、氨基甲酸乙酯、氯化橡胶或可挠性环氧树脂等为填充材料,并可采用聚乙烯片、蜡纸或油毡片等为隔离层(图13. 2. 3b)。


13.2.4 对锈蚀裂缝,应在已除锈的钢筋表面上,先涂刷防锈液或防锈涂料,待干燥后再充填封闭裂缝材料。对活动裂缝,其隔离层应干铺,不得与槽底有任何粘结。其弹性密封材料的充填,应先在槽内两侧表面上涂刷一层胶粘剂,以使充填材料能起到既密封又能适应变形的作用。

13. 2.5 修补裂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充填封闭裂缝材料前,应先将槽内两侧凿毛的表面浮尘清除干净。
     2 采用水泥基修补材料填补裂缝,应先将裂缝及周边砌体表面润湿。
     3 采用有机材料不得湿润砌体表面,应先将槽内两侧面上涂刷一层树脂基液。
     4 充填封闭材料应采用搓压的方法填入裂缝中,并应修复平整。

13.3 压 浆 法


13.3.1 压浆法即压力灌浆法,适用于处理裂缝宽度大于0.5mm且深度较深的裂缝。

13.3.2 压浆的材料可采用无收缩水泥基灌浆料、环氧基灌浆料等。

13.3.3 压浆工艺应按规定的流程(图13.3.3)进行。


13.3. 4 压浆法的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清理裂缝时,应在砌体裂缝两侧不少于100mm范围内,将抹灰层剔除。若有油污也应清除干净;然后用钢丝刷、毛刷等工具,清除裂缝表面的灰土、浮渣及松软层等污物;用压缩空气清除缝隙中的颗粒和灰尘。
     2 灌浆嘴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裂缝宽度在2mm以内时,灌浆嘴间距可取200mm~250mm;当裂缝宽度在2mm~5mm时,可取350mm;当裂缝宽度大于5mm时,可取450mm,且应设在裂缝端部和裂缝较大处。
      2)应按标示位置钻深度30mm~40mm的孔眼,孔径宜略大于灌浆嘴的外径。钻好后应清除孔中的粉屑。
      3)灌浆嘴应在孔眼用水冲洗干净后进行固定。固定前先涂刷一道水泥浆,然后用环氧胶泥或环氧树脂砂浆将灌浆嘴固定,裂缝较细或墙厚超过240mm时,应在墙的两侧均安放灌浆嘴。
     3 封闭裂缝时,应在已清理干净的裂缝两侧,先用水浇湿砌体表面,再用纯水泥浆涂刷一道,然后用M10水泥砂浆封闭,封闭宽度约为200mm。
     4 试漏应在水泥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并采用涂抹皂液等方法压气试漏。对封闭不严的漏气处应进行修补。
     5 配浆应根据灌浆料产品说明书的规定及浆液的凝固时间,确定每次配浆数量。浆液稠度过大,或者出现初凝情况,应停止使用。
     6 压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压浆前应先灌水。
      2)空气压缩机的压力宜控制在0.2MPa~0.3MPa。
      3)将配好的浆液倒入储浆罐,打开喷枪阀门灌浆,直至邻近灌浆嘴(或排气嘴)溢浆为止。
      4)压浆顺序应自下而上,边灌边用塞子堵住已灌浆的嘴,灌浆完毕且已初凝后,即可拆除灌浆嘴,并用砂浆抹平孔眼。

13.3.5 压浆时应严格控制压力,防止损坏边角部位和小截面的砌体,必要时,应作临时性支护。

13.4 外加网片法


13.4.1 外加网片法适用于增强砌体抗裂性能,限制裂缝开展,修复风化、剥蚀砌体。

13.4.2 外加网片所用的材料应包括钢筋网、钢丝网、复合纤维织物网等。当采用钢筋网时,其钢筋直径不宜大于4mm。当采用无纺布替代纤维复合材料修补裂缝时,仅允许用于非承重构件的静止细裂缝的封闭性修补上。

13.4.3 网片覆盖面积除应按裂缝或风化、剥蚀部分的面积确定外,尚应考虑网片的锚固长度。网片短边尺寸不宜小于500mm。网片的层数:对钢筋和钢丝网片,宜为单层;对复合纤维材料,宜为1层~2层;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3.5 置 换 法


13. 5.1 置换法适用于砌体受力不大,砌体块材和砂浆强度不高的开裂部位,以及局部风化、剥蚀部位的加固(图13. 5. 1)。


13.5. 2 置换用的砌体块材可以是原砌体材料,也可以是其他材料,如配筋混凝土实心砌块等。

13.5.3 置换砌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要求:
     1 把需要置换部分及周边砌体表面抹灰层剔除,然后沿着灰缝将被置换砌体凿掉。在凿打过程中,应避免扰动不置换部分的砌体。
     2 仔细把粘在砌体上的砂浆剔除干净,清除浮尘后充分润湿墙体。
     3 修复过程中应保证填补砌体材料与原有砌体可靠嵌固。
     4 砌体修补完成后,再做抹灰层。

附录A 已有建筑物结构荷载标准值的确定


A. 0. 1 对已有结构上的荷载标准值取值,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外,尚应遵守本附录的规定。

A. 0. 2 结构和构件自重的标准值,应根据构件和连接的实测尺寸,按材料或构件单位自重的标准值计算确定。对难以实测的某些连接构造的尺寸,允许按结构详图估算。

A.0.3 常用材料和构件的单位自重标准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采用。当该规范的规定值有上、下限时,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当荷载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取上限值。
    2 当荷载效应对结构有利(如验算倾覆、抗滑移、抗浮起等)时,取下限值。

A. 0. 4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材料和构件的自重标准值应按现场抽样称量确定:
    1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尚无规定;
    2 自重变异较大的材料或构件,如现场制作的保温材料、混凝土薄壁构件等;
    3 有理由怀疑材料或构件自重的原设计采用值与实际情况有显著出入。

A.0.5 现场抽样检测材料或构件自重的试样数量,不应少于5个。当按检测的结果确定材料或构件自重的标准值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
    1 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2 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A. 0.6 对非结构的构、配件,或对支座沉降有影响的构件,若其自重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应取其自重标准值gk,sup等于0。

A. 0.7 当房屋结构进行加固验算时,对不上人的屋面,应计入加固工程的施工荷载,其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估算的荷载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规定的屋面均布活荷载或集中荷载时,应按该规范采用。
    2 当估算的荷载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值时,应按实际估算值采用。
    当施工荷载过大时,宜采取措施予以降低。

A. 0.8 对加固改造设计的验算,其基本雪压值、基本风压值和楼面活荷载的标准值,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采用外,尚应按下一目标使用年限,乘以本附录表A. 0.8的修正系数ψa予以修正。下一目标使用年限,应由委托方和鉴定方共同商定。


.

附录B 粘结材料粘合加固材与基材的正拉粘结强度试验室测定方法及评定标准


B.1 适用范围


B. 1.1 本方法适用于试验室条件下以结构胶粘剂或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为粘结材料粘合下列加固材料与基材,在均匀拉应力作用下发生内聚、粘附或混合破坏的正拉粘结强度测定:
    1 纤维复合材与基材烧结普通砖;
    2 钢板与基材烧结普通砖;
    3 结构用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层与基材烧结普通砖。

B.2 试验设备


B. 2. 1 拉力试验机的力值量程选择,应使试样的破坏荷载发生在该机标定的满负荷的20%~80%之间;力值的示值误差不得大于1%。

B.2.2 试验机夹持器的构造应能使试件垂直对中固定,不产生偏心和扭转的作用。

B.2.3 试件夹具应由带拉杆的钢夹套与带螺杆的钢标准块构成,且应以45号碳钢制作;其形状及主要尺寸如图B.2. 3所示。


B.3 试 件


B.3.1 试验室条件下测定正拉粘结强度应采用组合式试件,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以胶粘剂为粘结材料的试件应由砖试块(图B. 3. 1-1)、胶粘剂、加固材料(如纤维复合材或钢板等)及钢标准块相互粘合而成(图B. 3.1-2a)。
    2 以结构用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为粘结材料的试件应由砖试块(图B. 3.1-1)、结构界面胶(剂)涂布层、现浇的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层及钢标准块相互粘合而成(图B.3.1-2b)。


B.3.2 试样组成部分的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受检粘接材料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工艺要求进行配制和使用。
    2 普通烧结砖试块的尺寸应为70mm×70mm×60mm,其块体强度等级应为MU20;试块使用前,应以专用的机械切出深度为4mm~5mm的预切缝,缝宽约2mm,如图B.3.1-1所示。预切缝围成的方形平面,其净尺寸应为40mm×40mm,并应位于试块的中心。混凝土试块的粘贴面(方形平面)应作打毛处理。打毛深度应达骨料断面,且手感粗糙,无尖锐突起。试块打毛后应清理洁净,不得有松动的骨料和粉尘。
    3 受检加固材料的取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纤维复合材应按规定的抽样规则取样;从纤维复合材中间部位裁剪出尺寸为40mm×40mm的试件;试件外观应无划痕和折痕;粘合面应洁净,无油脂、粉尘等影响胶粘的污染物。
     2)钢板应从施工现场取样,并切割成40mm×40mm的试件,其板面及周边应加工平整,且应经除氧化膜、锈皮、油污和糙化处理;粘合前,尚应用工业丙酮擦洗干净。
     3)聚合物砂浆应从一次性进场的批量中随机抽取其各组分,然后在试验室进行配制和浇注。
    4 钢标准块(图B.2.3b)宜用45号碳钢制作;其中心应车有安装Ф10螺杆用的螺孔。标准块与加固材料粘合的表面应经喷砂或其他机械方法的糙化处理;糙化程度应以喷砂效果为准。标准块可重复使用,但重复使用前应完全清除粘合面上的粘结材料层和污迹,并重新进行表面处理。

B.3.3 试件的粘合、浇注与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先在砖试块的中心位置,按规定的粘合工艺粘贴加固材料(如纤维复合材或薄钢板),若为多层粘贴,应在胶层指干时立即粘贴下一层。
    2 当检验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时,应在试块上先安装模具,再浇注砂浆层;若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需涂刷结构界面胶(剂)时,还应在砖试块上先刷上界面胶(剂),再浇注砂浆层。
    3 试件粘贴或浇注时,应采取措施防止胶液或砂浆流入预切缝。
    4 粘贴或浇注完毕后,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工艺要求进行加压、养护;分别经7d固化(胶粘剂)或28d硬化(聚合物砂浆)后,用快固化的高强胶粘剂将钢标准块粘贴在试件表面。每一道作业均应检查各层之间的对中情况。
    注:对结构胶粘剂的加压、养护,若工期紧,且征得有关各方同意,允许采用以下快速固化、养护制度:
     1 在50℃条件下烘24h;烘烤过程中仅允许有2℃的正偏差;
     2 自然冷却至23℃后,再静置16h,即可贴上标准块。

B.3.4 试件应安装在钢夹具(图B.3.4)内并拧上传力螺杆。安装完成后各组成部分的对中标志线应在同一轴线上。


B.3. 5 常规试验的试样数量每组不应少于5个;仲裁试验的试样数量应加倍。

B.4 试验环境


B.4. 1 试验环境应保持在温度(23±2)℃、相对湿度(50±5)%~(65±10)%。
    注:仲裁性试验的实验室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5%~55%。

B.4.2 若试样系在异地制备后送检,应在试验标准环境条件下放置24h后才进行试验,且应作异地制备的记载于检验报告上。

B.5 试验步骤


B.5.1 将安装在夹具内的试件(图B.3.4)置于试验机上下夹持器之间,并调整至对中状态后夹紧。

B.5.2 以3mm/min的均匀速率加荷直至破坏。记录试样破坏时的荷载值,并观测其破坏形式。

B.6 试验结果


B.6.1 正拉粘结强度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B.6.2 试样破坏形式及其正常性判别:
    1 试样破坏形式应按下列规定划分:
     1)内聚破坏:应分为基材普通烧结砖内聚破坏和受检粘结材料的内聚破坏;后者可见于使用低性能、低质量的胶粘剂(或聚合物砂浆)的场合;
     2)粘附破坏(层间破坏):应分为胶层或砂浆层与基材之间的界面破坏及胶层与纤维复合材或钢板之间的界面破坏;
     3)混合破坏:粘合面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破坏形式。
    2 破坏形式正常性判别,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破坏形式为基材普通烧结砖内聚破坏,或虽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破坏形式,但基材内聚破坏形式的破坏面积占粘合面面积70%以上,均可判为正常破坏;
     2)当破坏形式为粘附破坏、粘结材料内聚破坏或基材内聚破坏面积少于70%的混合破坏,均应判为不正常破坏。
    注:钢标准块与检验用高强、快固化胶粘剂之间的界面破坏,属检验技术问题,应重新粘贴;不参与破坏形式正常性评定。

B.7 试验结果的合格评定


B.7.1 组试验结果的合格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一组内每一试件的破坏形式均属正常时,应舍去组内最大值和最小值,而以中间三个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验结果的正拉粘结强度推定值;若该推定值不低于规定的相应指标,则可评该组试件正拉粘结强度检验结果合格。
    2 当一组内仅有一个试件的破坏形式不正常,允许以加倍试件重做一组试验。若试验结果全数达到上述要求,则仍可评该组为试验合格组。

B.7.2 检验批试验结果的合格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若一检验批的每一组均为试验合格组,则应评该批粘结材料的正拉粘结性能符合安全使用的要求。
    2 若一检验批中有一组或一组以上为不合格组,则应评该批粘结材料的正拉粘结性能不符合安全使用要求。
    3 若检验批由不少于20组试件组成,且仅有一组被评为试验不合格组,则仍可评该批粘结材料的正拉粘结性能符合使用要求。

B.7.3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受检胶粘剂或聚合物砂浆的品种、型号和批号。
    2 抽样规则及抽样数量。
    3 试件制备方法及养护条件。
    4 试件的编号和尺寸。
    5 试验环境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6 仪器设备的型号、量程和检定日期。
    7 加荷方式及加荷速度。
    8 试件的破坏荷载及破坏形式。
    9 试验结果整理和计算。
    10 取样、测试、校核人员及测试日期。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6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
7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8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44
9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10
10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
11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
12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
13 《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
14 《快硬硅酸盐水泥》GB 199
15 《碳素结构钢》GB/T 700
16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1
17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
18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3部分:钢筋焊接网》GB 1499.3
19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
20 《碳钢焊条》GB/T 5117
21 《低合金钢焊条》GB/T 5118
22 《增强制品试验方法 第3部分: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GB/T 9914.3
23 《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 13014
24 《钢丝镀锌层》GB/T 15393
25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
26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27 《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
28 《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JGJ 70
29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 81
30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
31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
32 《钢纤维混凝土》JG/T 3064

下载地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