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768-2018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pdf

SL768-2018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1.2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7844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768-2018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pdf简介:

SL768-2018《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是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主编,于2018年发布的行业标准。这个规范主要针对水闸的安全监测工作,目的是为了保障水闸的正常运行和防止可能发生的灾害,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水闸安全监测的范围、内容、方法、设备选择、数据处理、监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以及监测信息的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它涵盖了水闸的结构健康监测、运行状态监测、环境影响监测等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闸门启闭、水位变化、荷载分布、裂缝监测、结构变形、渗流压力、地震响应等。

它对于水闸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水闸的安全管理水平,防止水闸安全事故的发生。

SL768-2018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7.1.1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项目主要包括混凝土内部及表面 应力、应变、锚杆应力、锚索受力、钢筋应力、地基反力、墙后 土压力和温度等。 7.1.2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宜与变形监测和渗流监测项目相 结合布置。

7.2.1钢筋混凝土结构应力和应变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建筑在软基上的大型水闸,或采用新型结构的水闸, 应根据闸型、结构特点、应力状况及施工顺序,在受力复杂、应 力集中和结构薄弱的部位,合理布设钢筋计、应变计以及无应力 计,监测不同工作条件下结构应力应变和钢筋应力分布和变化 规律。 2水闻应力和应变测点的布置,宜根据结构应力计算成果, 在闸门支撑附近垂直水流向布置监测断面,在断面的中下部、底 部及应力集中区,少而精地布置钢筋计、应变计。应力和应变监 测宜以钢筋应力监测为主,辅以混凝土应力、应变监测。 3钢筋计布置在主受力构件的受力方向,应与受力钢筋焊 接于同一轴线。 4混凝土应变计数量和方向应根据应力状态而定,主应力 方向明确的部位可布置单向或两向应变计。 5根据实际,每一应变计(组)旁1.0~1.5m处可布置一 只无应力计,无应力计与相应的应变计(组)距结构面的距离应 相同。当温度梯度较大时DB∕T 29-99-2009 天津市城镇燃气供气服务管理标准,无应力计轴线宜与等温面正交。 6对布置预应力锚杆或锚索的闸墩,可适当布置预应力锚

杆测力计或预应力锚索测力计

7.2.2地基反力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建筑在地质条件较差、土压力和边荷载影响程度高 的水闸,宜在水闸基底布设土压力计,以监测水闸底板地基反力 作用。 2地基反力监测应选取有代表性部位,宜沿闸室整体结构 顺水流方向和垂直水流方向各至少设置一个监测断面。 3地基反力监测测点应沿水闸与地基的接触面布置。 4地基反力监测宜与扬压力监测结合布置

7.2.3翼墙后土压力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翼墙背后有较高填土的水闻,宜在翼墙和背后填土 的结合面上布置土压力计,以监测翼墙背后填土压力情况。 2翼墙土压力监测应选择典型部位,在翼墙和墙后填土结 合面的中下部,沿高度方向选取有代表性部位布置

2.4桩基受力监测布置应符合下

1对于建筑在软基上并采用桩基加固的大型水闻,可布置 压应力计或钢筋计,监测桩基受力情况。 2监测测点宜沿桩底至桩顶分层布置,以监测混凝土桩不 同高程的压应力分布

7.2.5温度监测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结构块体尺寸较大的水闸,可根据混凝土结构的特 点、施工方法及温控需要,布设适宜数量的温度计。 2水闸温度测点应根据温度场的特点进行布置,宜在闸墩 和底板内比较厚实的部位分层布置,在温度梯度较大的部位测点 可适当加密。

7.3监测设施及其安装

7.3.1仪器安装应保持正确位置及方向,安装前应对仪器进行 必要的检测,并防止仪器损坏,各种仪器的安装要求见附录E。

7.3.1仪器安装应保持正确位置及方向,安装前应对仪

7.3.2仪器周围回填混凝土时,应人.丁.分层振密实。混凝土 下料时应距仪器1.5m以上,振捣时振捣器与仪器的距离应大于 振动半径,宜不小于1.0m。

7.3.3当施T机械化程度高、浇筑强度大时,可采用预置埋设

7.3.3当施T.机械化程度高、 浇筑强度大时,可采用预置理设 槽的方法,即在混凝土浇筑后拆除埋设槽模板,清理冲毛,将仪 器埋入槽内,然后回填混凝土。

器埋人槽内,然后回填混凝土。 7.3.4监测仪器埋设时,应及时记录仪器及电缆埋设参数及附 近浇筑的混凝土和环境条件。安装后,应及时做好标识与保护。 7.3.5应按监测设计要求进行电缆连接和编号,具体要求见附 录F。

7.4.1埋设初期1个月内,钢筋计、应变计、无应力计和温度 计观测宜按如下频次进行:前24h,1次/4h;第2~3d,1次/ 8h;第4~7d,1次/12h;第7~14d,1次/24h;之后按附录A 中表A.0.2中施工期测次要求进行观测。 7.4.2土压力计埋入后,在浇筑垫层和绑扎钢筋的过程中,应 按1次/d观测,持续至底板浇筑完成时为止。 7.4.3使用直读式接收仪表进行观测时,每年应对仪表进行 次检验。如需更换仪表,应先检验是否有互换性。 7.4.4仪器设备应妥加保护。电缆的编号牌应防止锈蚀、混淆 或丢失。电缆长度需改变时,应在改变长度前后读取测值,并做 好记录。集线箱及测控装置应保持十燥。 7.4.5仪器埋设后,应及时按适当频次观测以便获得仪器的初 始值。初始值应根据埋设位置、材料的特性、仪器的性能及周围 的温度等,从初期各次合格的观测值中选定。为便于监测资料分 析,在各分析时段的起点应按适当频次观测,以获得仪器的基 准值。

8.1.1水闸应根据其工程规模、等级、运用条件和环境等因素 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性监测项目。 8.1.2专项监测项目主要包括水力学、地震反应和冰凌等

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性监测项目,

8.2.3水流流态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口流态应包括水流对称性、水流侧向收缩、回流范围、 旋涡漏斗大小和位置及其他不利流态。 2闸室流态应包括水流形态、折冲水流、波浪高度、水流 分布及闸墩的绕流流态等。 3出口流态应包括上、下游水面衔接形式、面流、底流等 4下游河道的流态应包括水流流向、回流形态和范围、冲 淤区、水流分布、对岸边建筑物的影响等。 5水流流态可采用文字描述、摄影或录像进行记录。 8.2.4水面线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面线观测应包括水面和水跃波动水面等。 2沿程水面线,可用直角坐标网格法、水尺法或摄影法进 行观测。 3水跌长度及平面扩散可用水尺法或摄影法进行测量

8.2.5流速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2.5流速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流速观测应根据水流流态及消能冲刷等情况确定,宜 置在底部、局部突变处、下游回流及上下游连接段等部位,

2顺水流方向选择若干观测断面,在每一断面上量测不同 水深点的流速,特别应注意水流特征与边界条件有突变部位的流 速观测。 3流速可用浮标、流速仪、毕托管等进行观测。 8.2.6振动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振动测点应布置在闸门、支撑梁、导墙等易产生振动的 部位。 2 振动观测可用拾振器和测振仪等观测。 8.2.7 消能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消能观测应包括底流和面流各类水流形态的测量和描述 2消能观测可用目测法和摄影法,也可用单经纬仪交会法 和双经纬仪交会法,

8.2.8冲刷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8.2.8冲刷监测应符合下列规负

1冲刷观测点应布置在闸门下游底板、侧墙、消力池等处。 2水上部分可直接目测和量测;水下部分可采用抽干检查 法、测深法、压气沉柜检测法、声呐成像法及水下电视检查法等。

8.3.1对于建筑在设计烈度为度及以上的大(1)型水闸,应 对建筑物的地震反应进行监测

.3.2地震反应监测应符合下列

1地震反应监测应根据水闸设计烈度、结构类型和地形地 质条件进行仪器布置。 2地震反应监测宜采用自动触发和自动记录的强震仪。 3地震反应监测应与现场调查相结合。当发生有感地震时 或闸基记录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025g时,应及时对水闸结构进 行震害的现场调查。

8.3.3监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1地震反应监测设计应包括确定结构反应台阵的类型和规 模、布置方案、仪器的性能指标,仪器安装和管理维护的技术要

求等。 2结构反应台阵测点应在抗震计算的基础上,布置在结构 反应的关键和敏感部位。宜布置在地基、墩顶、机架桥、边坡 顶,宜布置成水平顺河向、水平横河向、竖向三分量,次要测点 可简化为水平横河向。

.3.4记录分析系统应符合下列

1强震仪应具有自动触发功能,触发后地震记录信息应自 动存储并传至计算机系统。 2应配备适合工业应用环境,有较高运算速度和较大存储 容量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并配有打印机等外围设备。 3宜配置便携式计算机作为移动工作站;配置强震动加速 度记录处理分析软件。 8.3.5水闸地震反应监测仪及传感器的技术参数应满足的指标 见附录G

《煤矿采空区建(构)筑物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GB 51180-2016》8.3.6监测设施及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6监测设施及其安装应符合下列

1应根据监测设计要求对测点进行传感器安装及电缆布设, 传感器安装要求见附录G.0.4条,电缆布置与要求见附录F。 2强震仪安装时应记录仪器出厂编号、仪器安装时间及埋 设前后的检查和对水闸脉动响应的监测数据

1地震反应监测系统安装完成后,应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 行现场观测检查,确认各通道信号及背景噪声情况。 2监测系统运行正常后,应进行场地地脉动和水闻的脉动 反应测试,记录脉动加速度时程,并进行分析。 3地震反应监测资料处理分析按附录G.0.9条的要求 进行。

8.4.2静冰压力、冰温及冰厚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8.4.2静泳压力、冰温及冰厚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冰前,可在坚固建筑物前缘,自水面至最大结冰厚度 以下10~15cm处,每15~20cm设置1支压力传感器,并在旁 边相同深度设置1支温度计,进行静冰压力及冰温监测。 2自结冰之日起开始观测,每日至少观测2次。在冰层胀 缩变化剧烈时期,应加密测次。 3静冰压力、冰温观测的同时,应进行冰厚观测。 8.4.3动冰压力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各观测点动冰过程出现之前,消冰尚未发生的条件 下,在坚固建筑物前缘适当位置及时安设压力传感器进行观测。 2在风浪过程或流冰过程中应进行连续观测。 3应同时进行冰情、风力、风向观测。

9.1.1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应遵循“实用、可靠、先进、经济 的原则,并满足水闻现代化管理需要。 9.1.2仪器设备在满足精度的前提下,监测自动化系统宜结构 简单、稳定可靠、维护方便JC∕T 2245-2014 石英玻璃纤维纱,易丁改造和升级。 9.1.3监测自动化系统的监测点或监测站,应配备独立的人T 观测比测设施或手段

9.2.1监测有动化系统由监测仪器、数据采集装置、计算机及 外部设备、通信线路及装置、电源及防护装置、防雷装置、数据 采集和管理软件等组成

9.2.2监测自动化系统结构总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