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675-2014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导则.pdf

SL 675-2014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导则.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1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7797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675-2014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导则.pdf简介:

SL 675-2014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导则.pdf部分内容预览:

1.0.1为规范和指导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有 洪灾害,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县级行政区山洪灾 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其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可参 照执行。 1.0.3系统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实用可靠、标准统一、信息 共享的原则,满足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要求。 1.0.4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应涉及山洪灾害防治区内现 状调查,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监测,监测预警平台,预 警,群测群防体系。 1.0.5本标准的引用标准主要有下列标准: 《降雨量观测规范》(SL21)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SL61) 《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标准》(SL323) 《水文测站代码编制导则》(SL502) 《水情信息编码标准》(SL330) 1.0.6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0.1山洪火害flash flood disas

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溪河洪水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 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 2.0.2简易雨量站simplerainfallgaugingstations 降水信息获取方式简便易行,并具有简单自动报警功能的降 水观测设施,一般用于群测群防暴雨监测。 2.0.3筒易水位站simplewaterlevel gauging stations 易于人工观测溪沟、小型水库、山塘等水位的简便水位观测 设施,一般用于群测群防水位监测。 2.0.4山洪灾害危险区hazardous areaof flashflood 发生山洪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区城,一般分布 于河谷、沟口、河滩及水库和山塘的下游等。 2.0.5群测群防体系 mitigation system by residents'self understanding and self monitoring 在山洪灾害防治区以基层群众为主体建立的山洪灾害防御体 系,包括基层防御组织、基层防御预案、简易监测预警设施、宣 传培训演练等。

3.0.1现状调查应对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涉水工程、监测预 警系统现状和历史灾情等信息进行调查。 3.0.2自然地理信息应包括区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与地质、 流域水系、气象、水文等基本概况。 3.0.3社会经济信息应包括村镇和居民点分布及人口数量,耕 地面积与分布;重要基础设施、厂矿、企业、学校、医院、旅游 景区等;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信息。 3.0.4涉水工程信息应包括堤防工程、水库、山塘、护岸工程、 拦挡工程、跨河工程等工程的基本信息。 3.0.5监测预警系统现状应包括水利、气象、国土等部门已建 的监测、预警系统等基本信息。 3.0.6历史灾情信息应包括历史山洪灾害降水和洪水信息,以 人 房屋损夏及基础设施损坏等信息

4危险区划定与预警指标确定

4.0.1受山洪灾害影响有人居住的区域应划定危险区。根据不 同防御对象,应以自然村或小流域为单位,划定危险区,并绘制 危险区图。 4.0.2应按照科学、合理、适用的原则,确定雨量预警指标和 水位预警指标。 4.0.3雨量预警指标应根据历史降水及山洪灾害情况,结合区 域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类型等分析确定。 4.0.4水位预警指标应根据历史实测和调查水位资料,结合危 险区内居民点分布、地形等分析确定。 4.0.5预警指标应随着水文气象资料的积累,在实际应用中修 订和完善

4.0.1受山洪灾害影响有人居住的区域应划定危险区。根据不 同防御对象,应以自然村或小流域为单位,划定危险区,并绘制 危险区图。 4.0.2应按照科学、合理、适用的原则,确定雨量预警指标和 水位预警指标。 4.0.3雨量预警指标应根据历史降水及山洪灾害情况,结合区 域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类型等分析确定。 4.0.4水位预警指标应根据历史实测和调查水位资料,结合危 险区内居民点分布、地形等分析确定, 4.0.5预警指标应随着水文气象资料的积累,在实际应用中修 订和完善。

5.1.1山洪灾害监测站主要应包括雨量站和水位站。雨量站可 分为自动雨量站和简易雨量站,水位站可分为自动水位站和筒易 水位站。 5.1.2应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站点,在山洪灾害防治区科学合理 布设监测站网。 5.1.3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布设视额监控点。 5.1.4简易雨量站应按行政村布设,山洪威胁较大、居住分散 的自然村宜增加布设。 5.1.5自动雨量站应按下列原则布设: 1自动雨量站宜按照20~100km/站的密度布设;在降雨 频发、人口密度较大的山洪灾害易发区应适当加密站点。 2自动雨量站应布设在人口密度的居民点、小流域上游、 暴雨中心等有代表性的地点,并充分考虑地形因素的作用。 3自动雨量站布设宜选择有人看管的地点。 5.1.6在山洪灾害严重、流域面积100km及以下,且沿岸分 布有人口较密集的居民点或较重要工矿企业、基础设施的河流, 宜布设简易水位站。 5.1.7自动水位站应按下列原则布设: 1在山洪灾害严重、流域面积超过100km",且沿岸有县、 乡(镇)政府所在地,人口密集的居民点、重要工矿企业、基础 设施的河流,应布设自动水位站。 2自动水位站布设应考虑预警时效、影响区域、控制范围 等因素,宜设在溪沟出口,水库、山塘坝前,人口居住区、工矿 企业、学校等防护目标上游。 3自动水位站布设宜选择有人看管的地点。

5.1.1山洪灾害监测站主要应包括雨量站和水位站。雨量站可 分为自动雨量站和简易雨量站,水位站可分为自动水位站和筒易 水位站。 5.1.2应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站点,在山洪灾害防治区科学合理 布设监测站网。 5.1.3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布设视额监控点。 5.1.4简易雨量站应按行政村布设,山洪威胁较大、居住分散 的自然村宜增加布设。 5.1.5自动雨量站应按下列原则布设: 1自动雨量站宜按照20~100km/站的密度布设;在降雨 频发、人口密度较大的山洪灾害易发区应适当加密站点。 2自动雨量站应布设在人口密度的居民点、小流域上游、 暴雨中心等有代表性的地点,并充分考虑地形因素的作用。 3自动雨量站布设宜选择有人看管的地点 5.1.6在山洪灾害严重、流域面积100km”及以下,且沿岸分 布有人口较密集的居民点或较重要工矿企业、基础设施的河流, 宜布设简易水位站。 5.1.7自动水位站应按下列原则布设: 1在山洪灾害严重、流域面积超过100km",且沿岸有县、 乡(镇)政府所在地,人口密集的居民点、重要工矿企业、基础 设施的河流,应布设自动水位站。 2自动水位站布设应考虑预警时效、影响区域、控制范围 等因素,宜设在溪沟出口,水库、山塘坝前,人口居住区、工矿 企业、学校等防护目标上游。 3自动水位站布设宜选择有人看管的地点

5.3.1自动监测信息传输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区域的通信 方式。监测站编码应按SL502执行。 5.3.2自动监测信息传输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单一通信方式或 混合通信方式进行通信组网设计。为提高重要监测站的通信保障 能力,宜选用两种不同通信方式,实现主备双信道互为备份。 5.3.3自动监测信息应传送到县级监测预警平台。自动监测信 息共享宜通过网络实现,也可通过“一站多发”方式实现

5.3.1自动监测信息传输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区域的通信 方式。监测站编码应按SL502执行。 5.3.2自动监测信息传输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单一通信方式或 混合通信方式进行通信组网设计。为提高重要监测站的通信保障 能力,宜选用两种不同通信方式,实现主备双信道互为备份。 5.3.3自动监测信息应传送到县级监测预警平台。自动监测信 息共享宜通过网络实现,也可通过“一站多发”方式实现。

5.4.1简易雨量站应配备篇易雨量观测器和自动报警装置,筒 易雨量观测器的承雨口内径应为$200=mm,预警值应能实现 现场分级设置,采用声、光、语音等方式报警。 简易水位站宜设置简易水尺桩,无条件建水尺桩的JT/T 451-2017 港口码头水上污染事故应急防备能力要求.pdf,应选择 离河边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岩石上标注水位刻度。水尺桩应标注 不同级别的预警水位刻度。 5.4.2自动雨量站宜采用集成度高的一体化设计结构,自动水 位站应根据传感器的选型因地制宜地布置安装,主要设备及功能

5.4.1简易雨量站应配备篇易雨量观测器和自动报警装置,简 易雨量观测器的承雨口内径应为$200=mm,预警值应能实现 现场分级设置,采用声、光、语音等方式报警。 筒易水位站宜设置简易水尺桩,无条件建水尺桩的,应选择 离河边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岩石上标注水位刻度。水尺桩应标注 不同级别的预警水位刻度。 5.4.2自动雨量站宜采用集成度高的一体化设计结构,自动水 位站应根据传感器的选型因地制宜地布置安装。主要设备及功能

指标应满足SL61的要求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需求。 自动水位站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水位计进行水位监测。 自动水位站应测定基准高程。 设备的供电宜采用太阳能浮充蓄电池供电方式。 5.4.3自动雨量站可利用屋顶平台或杆式等方式安装,离障碍 物边缘的距离应至少为障碍物高度的1.5倍,宜满足SL21的 要求。 水位观测井宜根据所采用的浮子式水位计及有关水位观测技 术标准进行设计,同时应考虑防淤积的措施。 自动雨量站、自动水位站应建设避雷接地系统,避雷针的引 下线与地网要牢固连接,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0α,且保证自动站 设备全部在避雷针的45保护范围内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