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OE 44-2022 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pdf

T/CAOE 44-2022 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 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7552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OE 44-2022 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pdf简介:

"T/CAOE 44-2022"似乎是一个特定的标准或者指南的编号,但是你的描述不够具体,无法直接给出详细的介绍。"T"通常代表技术标准或团体标准,"CAOE"可能是某个组织或委员会的缩写,比如中国海洋生态学会或者类似机构。"44-2022"可能是版本号,表明这是2022年发布的第44号指南。

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一般会涉及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内容可能包括监测站的选址原则,设施设计要求,监测方法,数据采集与处理,环境影响评估,以及监测站的运行和维护等方面。它可能包含了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水体质量、海洋污染、海洋生态变化等的监测技术指导,是海洋生态管理与科研的重要依据。

具体的指南内容,需要查阅相关的官方文件或联系标准制定机构获取详细信息。

T/CAOE 44-2022 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pdf部分内容预览:

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

本文件提供了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的原则、程序、内容、建设要求、运行维护与管理的指导 本文件适用于海洋生态监测站的建设,其他相关工作可参照使用,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申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DB43/T 1556-2018 低压电工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考试标准,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文件。 GB/T12763海洋调查规范 GB/T14914.2海洋观测规范第2部分:海滨观测 GB17378海洋监测规范 GB21139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 GB/T32146.1检验检测实验室设计与建设技术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33703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 GB/T35221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则 HY/T0316海洋站建设规范 HY/T058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业务规范 HY/T143小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 QX4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 T/CAOE20.3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3部分:红树林 T/CAOE20.4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4部分:盐沼 T/CAOE20.5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5部分:珊瑚礁 T/CAOE20.6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6部分:海草床 T/CAOE20.7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7部分:牡蛎礁 T/CAOE20.8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8部分:砂质海岸 T/CAOE20.9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9部分:河口 T/CAOE20.1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10部分:海湾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洋生态监测站marineecologicalmonitoringstation 生态站 用于长期、定点、持续跟踪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结构、功能、干扰及变化趋势等动态过程并 预警海洋生态风险、海洋生态灾害的台站 3.2 综合监测基地integratedmonitoringbase 生态站的综合站房,配备监测所需的实验仪器,用于样品的储存、分析和鉴定,同时配备数据管理 设备用于监测数据的接收、储存、分析、共享。

标准样地permanentsampleplot 在生态站监测的海洋生态系统区域内,人为选定的、能够代表海洋生态系统总体状况的长期监

在生态站监测的海洋生态系统区域内,人为选定的、能够代表海洋生态系统总体状况的长期监测区 块。 3.4 海洋监测平台offshoremonitoringplatform 在不同层次、空间,搭载不同类型的监测设备,具备海洋水文、气象、水质、沉积物、生物等不同 要素立体监测能力的固定或移动式平台

海洋监测平台offshoremonitoringplatform 在不同层次、空间,搭载不同类型的监测设备,具备海洋水文、气象、水质、沉积物、 要素立体监测能力的固定或移动式平台

生态站以长期、持续获取海洋生态系统数据和样品,掌握海洋生态系统状况及变化趋势、预警生态 风险和支撑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为目的,并兼具科学研究、教学实训、人才培养、科学普及、宣传展示、 综合示范等功能。生态站的功能定位应根据所在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需求确定。

根据生态站的主体功能,分为以海草床、红树林、盐沼、珊瑚礁、牡蛎礁、砂质海岸等单一生态类 型为主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站和以河口、海湾、海岛等典型区域为特征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站。

生态站名称应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认可度。格式为“×x×(生态站所在地)×xx(生态系统类 洋生态监测站”。

4.5.1 代表性原则

表性,生态站的选址、标准样地及 测平台的设置、监测参数的选择

建设生态站应综合考虑依托单位的技 障条件,以及生态站的安全性、长期性和经 参照本文件合理选择建设内容,因地制宜制定建设方案

生态站的依托单位应拥有综合监测基地的使用权,拥有主要设施和设备的所有权,建立健全的 度,能够长期、持续、高效开展监测工作

4.5.4 科学性原则

统筹考虑现有的业务需求,科学论证生态站功能定位,体现“一站多能”,科学设置建设内容 指标,制定针对性建设方案。生态站的建设、运行维护、人员操作、仪器使用、数据处理、信息 存等阶段,均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好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生态站的建设宜参照下述程序开展,建站流程见图1。 a)充分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结合卫星遥感、现状调查等方式,识别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分 布、面积、生态现状和生态问题,确定生态站建设的监测需求和功能定位。 b)开展现场踏勘,调查周边海域使用情况,确定生态站站址,站址选择宜结合周边现有监测机 构、设施布局情况,实现一站多能。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现状设置标准样地。 C 根据监测需求和功能定位,确定主要建设内容、实施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d)依据实施方案开展生态站建设、试运行和验收。

图1生态站建站流程图

根据监测目的和政策要求,可在被监测的海洋生态系统区域范围内或周边,新建或者依托现有监测 机构建设。基地选址宜环境适宜、交通方便

.1.2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综合监测基地应具有独立安全的办公场所,具备相应的业务用房和保障用房,满足样品存放、前期 处理、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需要,如建设在海岛等偏远地区还应具备必要的生活设施。综合监测基地基 础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A执行。

实验室建设参照GB/T32146.1执行。 实验室以能承担水文、气象、水质、沉积物、生物、碳储量及所在海洋生态系统特征性指标等的分 析检测为准则,配备相应设施和仪器设备。实验室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B表B.1执行,可根据未来 监测需求的变化增加相应设施和仪器设备。实验室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计量检定校准,所使用的仪器设 备应在检定校准周期内。

在线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可通过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等方式传输至综合监测基地。综合监测基地 应配备监测数据的接收、储存、分析、共享所需的软硬件设备。生态站宜具备高清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获 取和遥感数据定标能力。数据采集及处理设备宜按照附录C执行。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及处理参照GI 21139执行。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业务运行参照HY/T058执行。

能覆盖生态站监测区域内所有海洋生态系统类型。 一海洋生态系统根据空间分布,可设置多个标准程 地。标准样地中可设置样方(样带),获取各项监测数据。各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站的标准样地选择及设 置宜按照本文件第7章中对应条款执行 标准样地宜设置标识物,标注生态站名称和地理坐标等信息

海洋监测平台建设宜参照以下要求开展: a)可依托海上平台、浮标、岸基站等不同载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参照标准宜按照附录D执行 b)可搭载水文、气象、水质、生物等在线监测系统,相关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B表B.3和 附录E执行 c)应为所搭裁的在线监测系统提供电力供应、数据通讯、安全防护等保障。

6.4野外监测设施设备

6.4.1非在线监测设备

包括水文、气象、水质、沉积物、生物外业采样及监测通用设备,相关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B表 B.2执行。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根据监测内容配备特需外业采样及监测设备,相关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日 执行。调查和监测方法参照GB/T12763、GB/T14914.2和GB17378执行。

6.4.2在线监测设施设备

准祥地和海洋蓝测平台可建 水质、生物等要素的在线监测系统终端,通过有 或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至综合监测基地数据集成平台。相关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B表B 根据监测区域气象要素观测需求,设置地面气象观测场所和安全设施。安全设施参照QX4手 象监测方法参照GB/T33703和GB/T35221执行

7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站建设

长期、定点、持续监测区域内海草等生物群落及其生境,掌握海草床生态系统状况、海草分布 落结构特征,揭示海草等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相互关系,明确海草 系统存在的生态问题,预警生态风险,为海草床保护修复提供支撑,

GB/T 708-2019标准下载7.1.2 监测设备配置

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参照T/CAOE20.6执行。海洋生态系统监测通用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B 执行,海草床生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E表E.1执行。监测设施设备宜满足以下全部 或部分监测指标的监测需求: a)海草群落:分布面积、种类组成、密度、盖度、株冠高度、生物量等; b)水环境:水温、水深、盐度、PH、透明度、透光率、悬浮物、化学需氧量、亚硝酸盐、硝酸盐、 铵盐、活性磷酸盐、总有机碳、活性硅酸盐、油类等; C 沉积环境:粒度、有机碳、硫化物等; d 栖息生物群落:浮游生物、大型底栖生物、附着生物、鱼卵仔鱼、游泳动物等; e 碳储量:植物有机碳、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附着生物量、调落物生物量等; ? 现场影像:照片、视频等; g)威胁因素: 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7.1.3标准样地的设置

应根据海草床生态系统实际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设置标准样地,单个标准样地面积应不 小于0.006hm²。分布面积小于100hm²的海草床生态系统,至少设置1个标准样地;分布面积大于10 m²但小于1000hm²的海草床生态系统,至少设置2个标准样地;分布面积大于1000hm²的海草床生 态系统,至少设置3个标准样地。可选择若干标准样地开展海洋监测平台、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长期、定点、持续监测区域内红树等生物群落及其生境,掌握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植被分布及其 群落结构特征,揭示红树等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相互关系,明确红树林生 态系统存在的生态问题,预警生态风险,为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支撑。

7.2.2监测设备配置

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参 用设施设备宜按照附录B执行【潮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2017年), 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E表E.2执行。监测设施设备配置宜满足以下全部 或部分监测指标的监测需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