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360-2022 城际铁路设计细则.pdf

DB44/T 2360-2022 城际铁路设计细则.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44/T 2360-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 M
标准类别:铁路标准
资源ID:75364
免费资源

DB44/T 2360-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4/T 2360-2022 城际铁路设计细则.pdf简介:

"DB44/T 2360-2022" 是广东省的一项地方标准,全称为《城际铁路设计细则》,它详细规定了广东省城际铁路的设计、建设、运营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这个标准涵盖了城际铁路的线路规划、车站设计、桥梁隧道、轨道、信号系统、电力供应、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旨在保证城际铁路项目的高质量建设和安全运营。

2022年的版本更新可能包含了最新的技术要求、设计理念、环保标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旨在提升城际铁路的可持续性和运营效率。对于城际铁路建设者、规划者和管理者来说,遵守这个细则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规,同时也能提供舒适、安全的乘车环境。

总的来说,DB44/T 2360-2022 是广东省城际铁路建设的重要技术指导文件,对于推动广东省乃至全国城际铁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DB44/T 2360-2022 城际铁路设计细则.pdf部分内容预览:

8.2.4区间正线宜按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双线设计,并以线路左线中心线为基准,曲线地段设计为左线 的同心圆。

a)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不应小于表6的标准。

DB44/T 23602022

表6区间正线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

注:当湾区城际车辆气密性等其他方面有特殊要求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线间距应根据车辆运行要求另 b)设计速度200km/h线路的曲线地段线间距可不加宽。 c)设计速度160km/h及以下线路的曲线线间距加宽值可按表7选用

表7曲线地段线间距加宽值

线超高大于内侧线路曲线超高时线间距加宽值应另行计

3.2.6区间正线与其他线路并行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相邻线路的行车速度、设计高程、线间各种建(构) 筑物以及养护维修等条件确定,且最小线间距应满足相关技术要求。 8.2.7隧道双洞单线地段两线间距应根据工程条件、地质条件、隧道结构、施工工法及防灾与救援等 要求确定。 8.2.8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三次抛物线形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长度根据设计速度、曲线半径和 地形条件,可按式(6)~式(8)计算并取最大值。

确定。 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三次抛物线形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长度根据设计速度、曲线半径 条件,可按式(6)~式(8)计算并取最大值。 )满足最大超高顺坡率要求的缓和曲线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地形条件,可按式(6)~式(8)计算并取最大值。

b)满足超高时变率要求的缓和曲线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满足欠超高时变率要求的缓和曲线长度应按下式

式中: L1、L2、L3—一缓和曲线长度,以m计; h——设计超高值,以mm计:

L2=hv/(3.6f)

Lz = hv/ (3.6f )

3 = hgv/(3.6β)

L3 = h,v/(3.6β)

DB44/T23602022

hq一一设计欠超高值,以mm计; imax一一满足安全条件的最大超高顺坡率,一般取2%; 一一设计速度,以km/h计; f一一超高时变率,200km/h:一般条件为28mm/s,困难条件为35mm/s;160km/h及以下:一般 条件为28mm/s,困难条件为40mm/s; β一一欠超高时变率,200km/h:一般条件为23mm/s,困难条件为38mm/s;160km/h及以下: 股条件为23mm/s,困难条件为50mm/s。 d)设计缓和曲线长度可按表8选用

表8缓和曲线长度(m)

DB44/T 23602022

表8缓和曲线长度(m)(续)

DB44/T23602022

表8缓和曲线长度(m)(续)

3.2.9圆曲线和夹直线最小长度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并符合表9的规定。 a)一般条件下:

DB44/T 23602022

式中: 一一圆曲线或夹直线长度(m); ——设计速度,以km/h计。

表9圆曲线或夹直线最小长度(m)

8.2.10车站站台有效长度范围内的正线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车站设在曲线上时,曲线宜采用较 小的偏角,曲线半径不应小于相应路段设计速度的最小曲线半径。设置站台门时,车站站台有效长度范 围的正线曲线半径一般不小于2000Ⅲ,困难条件下可根据站台边缘至车辆(车门处)的间隙和车体至 站台门间隙要求,计算确定车站站台有效长范围内的线路曲线半径。 8.2.11正线上的道岔与相邻缓和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小于0.4(直线段长度以m计; 为设计速度,以km/h计)。困难条件下设计速度200km/h时,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30m,设计速度160 km/h及以下时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25m。 8.2.12出入段线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最小平面曲线半径一般条件下不宜小于8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250m。 b 双线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应按表6选用,曲线地段加宽应按表7选用 最小缓和曲线长度宜按表8合理选用,困难条件下可计算确定并满足超高顺坡率不大于2%的 要求。 最小圆曲线及夹直线长度不宜小于5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25m。 8.2.13 区间正线的最大坡度及长大坡道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 区间正线的最大坡度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0%0。纵断面设计应考虑节能、车辆牵引性能等因 素。 b 正线长大坡度的设置应经行车检算确定,满足动车组牵引能力、行车速度、制动能力、追踪 间隔及运营救援等设计要求。长大陡坡区间宜设置缓坡段连接。 8.2.14 出入段线的最大坡度不宜大于30%0,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5%0 8.2.15正线宜设计为较长的坡段。最小坡段长度应按式(8.2.15)计算确定,坡段长度宜取为50m 的整倍数,且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4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200m,且不应连续使用

12) × Rsh + (0.4 ~ 0) v

式中: lp一一最小坡段长度,以m计; Ai1、△i2一一坡段两端相邻坡段坡度差(%); v一一设计速度,以km/h计;v的系数一般条件下可取0.4,困难条件下可取0; mK

17设计速度160km/h及以上的正线线路,当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或等于1%时,应采用圆 竖曲线连接;设计速度160km/h以下的正线线路,当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或等于2%时,应

用圆曲线形坚曲线连接。

《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 CECS230:2008》DB44/T23602022

半径应按表10选用,且最小竖曲线长度不应小

表10最小竖曲线半径(m)

8.2.19最大竖曲线半径不应大于30000m

竖曲线起终点(或变坡点)与平面曲线起终点间的最小距离不宜小于20m:设计速度120km/h 以上地段,竖曲线与缓和曲线不应重叠设置;设计速度120km/h及以下的无诈轨道地段,困 难条件下可与缓和曲线重叠设置,但竖曲线半径不应采用困难值。 b 正线道岔、钢轨伸缩调节器范围内不应设置竖曲线,道岔两端与竖曲线起终点或变坡点距离 不宜小于20m。 C 竖曲线(或变坡点)与竖曲线不得重叠设置。 d 竖曲线不应进入站台有效长度范围。 8.2.21出入段线相邻坡段坡度差大于3%o时,应采用圆曲线形竖曲线连接。竖曲线半径宜采用5000m, 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2000m。 8.2.22正线两线并行时,两线轨面高程宜按等高(曲线地段为内轨面等高)设计。正线与联络线、出 入段线、既有线并行时,其轨面设计高程应根据路基横断面设计确定。 8.2.23 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桥梁范围的正线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桥梁设计技术要求。 8.2.24区间正线道岔不宜设在大于15%的坡道上,困难条件下不应设在大于20%的坡道上。 8.2.25隧道内的坡道可设置为单面坡道或人字坡道。区间隧道内坡度不宜小于3%。路堑地段线路坡 度不宜小于2% 8.2.26跨越排洪河道的特大桥和大中桥的桥头路基、水库和滨河地段路基、行洪及滞洪区的浸水路堤: 其路肩设计高程应符合国家防洪标准及通航要求。 8.2.27车站范围内坡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高架及地面车站范围内的正线宜设在平道上,当需设在坡道上时,坡度不应大于1%o;困难条 件下,无配线车站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地下车站坡度宜采用2%o,当有排水措施或与 相邻建筑物合建时,可采用平坡。 b)车站正线坡度宜采用一个坡度;困难条件下,始发站咽喉区坡度不宜大于2.5%o,中间站咽喉 区坡度不宜大于6%0。 8228联发线的平纵断面设计

件下,无配线车站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地下车站坡度宜采用2%o,当有排水措施或与 相邻建筑物合建时,可采用平坡。 b)车站正线坡度宜采用一个坡度;困难条件下,始发站咽喉区坡度不宜大于2.5%o,中间站咽喉 区坡度不宜大于6%0。 8.2.28联络线的平、纵断面设计标准应根据设计速度,参照正线相应速度等级标准合理选用;当仅用 于资源共享时,其平、纵断面设计标准可根据工程条件及动车组运行速度需求确定。 8.2.29动车组到发进路上的曲线半径应与相邻道岔规定的侧向通过速度相匹配。到发线宜设置在直线 上,困难条件下设在曲线上时,宜与止线按同心圆设计。 8.2.30动车组到发进路上的曲线设缓和曲线时,圆曲线和两曲线间夹直线长度不应小于25m;不设 缓和曲线时,两曲线间无超高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2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10m。 8.2.31折返线与停车线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情况下应设在半径不小于400m的曲线上,挡车器前直线

DB44/T 23602022

8.2.32城际铁路车站的正线与配线、配线与配线的轨面宜按等高设计。咽喉区线路的轨面有高差时, 轨面高差的顺接应根据路基横向坡度和道床厚度等因素设计。车站配线的顺接坡道范围应为道岔前后普 通轨枕至出站信号机。顺接坡道的坡度不宜大于6%,且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不宜大于3%,坡段长 度不应小于50m。 8.2.33具有夜间停放功能(无司机)的配线宜设置为平坡。困难条件下,可设置在面向车挡的下坡道 上,但隧道内的坡度不宜大于2%,地面和高架桥上的坡度不宜大于1%。 8.2.34折返线宜设在平坡道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折返线与车站咽喉区连接的 线路,坡度一般不大于30%0,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5%0。 8.2.35动车组到发进路上的曲线宜设超高。曲线超高值应根据平面曲线半径以及动车组通过速度计算 确定。 8.2.36配线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4%时,应以竖曲线连接。竖曲线半径可采用5000m。困难条件下, 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3000m。配线无诈轨道地段,困难条件下,竖曲线可与缓和曲线重叠,但竖曲线 半径不应采用困难值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JG118-2000》8.3.1车站平面布置应根据运输组织模式、运营管理方式、列车开行方案、车站作业 等因素综合研究确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