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综合利用工程设计指南.pdf

昆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综合利用工程设计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4.5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6707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昆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综合利用工程设计指南.pdf简介:

昆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综合利用工程设计指南,主要是针对昆明市特定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建筑和小区雨水管理提供的一种设计规范和参考。该指南可能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 项目背景:昆明地处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气候,降雨量适中,但季节分配不均,因此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2. 雨水收集系统:指南可能详细说明如何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包括屋顶雨水收集、地面雨水渗透、雨水储存设施等,以最大程度地收集雨水。

3. 雨水处理技术:可能介绍如何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初步或深度处理,使其达到可用于绿化灌溉、冲洗厕所、冷却系统等用途的标准。

4. 雨水利用模式:针对昆明的气候特点,提出如何有效利用雨水,如用于植被灌溉、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节约水资源等。

5. 设计原则和规范:提供关于雨水综合利用工程的设计原则,如环保、节能、经济性等,以及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

6. 实施与维护:包括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后期的维护管理等,以确保雨水利用工程的长期有效性。

总的来说,这份指南旨在通过科学的雨水管理,提高昆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

昆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综合利用工程设计指南.pdf部分内容预览:

式中:W一一 雨水综合利用设施日设计规模,m。 b一一昆明市日设计降雨厚度,mm;取25.5mm; F;一一项目内的各个下垫面的汇水面积,m; 绿地取0.15。

式中:Q一一雨水设计流量,L/s; F一一汇水面积,m; 4m一一流量径流系数; q一—设计暴雨强度,L/(s·hm²)。 3.6景观水体日渗透量

Q=10*×Vm×qXF

DBJ51∕T 089-2018 四川省城镇超高韧性组合钢桥面结构技术标准Qs=Sm·As/1000

式中:Q一一水体的日渗透量,m/d; S一一单位面积日渗透量,L/m²·d;不大于1L/m²·d; As一一有效渗透面积,指水体常水位水面面积及常水位以下侧面 渗水面积之和,m。

式中:W一 设计初期径流控制量,m; 8一一初期径流控制厚度,mm; F一一汇水面积,m²。

式中:Q一一管(渠)的泄水能力,m/s; u一一管(渠)内的平均流速,m/s; A一一过水断面面积,m²。 3.8.2管(渠)内的平均流速

3.9.1渗透设施的渗透量计算

W, = αKJA,ts

Ws=V=As×△h

3.9.3透水铺装地面

)透水铺装地面设计雨水渗透量WS

式中:W一一 渗透设施设计渗透量,m; As一一有效渗透面积,此处为透水铺装地面面积,m; b一一昆明市日设计降雨厚度,mm,取25.5; 4c一一雨量径流系数,取0.8。 2)校核透水铺装地面可存蓄雨水量Vs

V=As×ZH,nk

式中:H一一结构层厚度,此处分别为透水铺装地面面层、找平层、基层、 垫层等各结构层厚度,m; nk一一结构层孔隙率,此处分别为透水铺装地面面层、找平层、 基层、垫层等各结构层孔隙率,%; As一一有效渗透面积,m; V一一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m。 3)应满足V>Ws 3.9.4渗透浅沟、洼地、渗透池(塘)

W, = Vs = A, X Ah

式中:Ws一一渗透设施设计渗透量,(m); As一一有效渗透面积,(m²); S一一渗透管、沟横截面积,m²; B一一填料层宽度,m; H。一一渗透管顶至外包渗透层底的高度,m; nk一一结构层孔隙率,%;此处为填料层孔隙率; 一管(沟)长度,m。

式中:W一一渗透设施设计渗透量,(m); W一一产流历时内的蓄积水量,(m); W。一一渗透设施进水量,(m)。 3.9.8渗透设施进水量

W。= 1.25[60 ×1× (F,m +Fo)] 1000

式中:W。 渗透设施进水量,m; Fy一一渗透设施的间接集水面积,hm²; F。一一渗透设施的直接集水面积,埋地渗透设施为0,hm²; 流量径流系数; 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L/(s·hm²);

t。一渗透设施产流历时,min.

调蓄池容积宜根据设计降雨过程变化曲线和设计出水量变化曲 拟计算确定。

式中:V一一调蓄池容积,m; Qin一一调节设施的入流流量,m/s; Qut一一调节设施的出流流量,m/s; t一一计算步长,s; T一一计算降雨历时,S。 当资料不足时,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V一一调蓄池容积,m; tm—调蓄池蓄水历时,min,不大于120min; Q一一设计排水流量,L/s,按下式计算:

式中:t一一排空时间,S,宜按6~12h计。 当调蓄规模较小时,可采用下式简化计算:

式中:V一一调蓄池容积,m; W一一雨水综合利用设施日设计规模,m。 b—一昆明市日设计降雨厚度,mm;取25.5mm; F一一项目内的各个下垫面的汇水面积,m; Yc——各下垫面对应F的雨量径流系数,硬化屋顶和路面取0.8, 绿地取0.15。

3.11初期径流污染物削减量

式中:M一一初期径流污染物削减量,(kg); W一一设计初期径流控制量,m"; n一一污染物去除率,%;

4.1设计规模与水量平衡

4.2雨水回用用水定额和水质

4.2.1雨水回用用水定额

4)建筑物循环冷却水补水量应根据气象条件、冷却塔形式确定, 般可按循环水量的1.0%~2.0%计算。 5)雨水用于冲厕等的用水量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和《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中的用水定额及用水百分率确定

4.2.2雨水回用水质

雨水回用CODcr和SS参考指标(

4.3雨水径流水质及污染控制

4.3.1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源

4.3.2雨水径流水质

明地区地表雨水径流水质指标参考

4.3.3雨水径流污染控制

1)雨水综合利用工程须对不透水硬化面产生的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和 处理。 2)雨水径流污染宜源头控制,根据平面布局分区控制雨水径流污染 因地制宜,就地就近综合利用。 3)初期雨水宣采用初期雨水弃流、下沉式绿地、植被浅沟、生物滞 留设施、洼地、湿地或湿塘等一种或多种方式的组合进行处理。 4)若采用集中式初期雨水处理设施,各汇水点的雨水汇水时间宜接 近,雨水径流汇水时间不宜超过10min。 5)雨水综合利用工程应进行环境效益分析,估算径流污染削减量

4.3.4雨水径流污染削减量估算

1)雨水综合利用工程径流污染控制指标共4个,分别为化学需氧量 (CODc)、悬浮固体(SS)、总氮(TN)、总磷(TP)。 2)初期径流污染计算水量应按设计初期雨水控制厚度、有效降雨频 次和初期雨水处理设施有效服务面积计算。 3)初期径流污染参考水质

3)初期径流污染参考水质

表雨水径流污染水质指标参考值

5雨水综合利用系统设置总体规定

5.1建筑与小区雨水综合利用设施设计标准应与市政规划相协调, 并不应低于规划标准。总用地面积大于10hm应先编制雨水综合利用规划 再进行工程设计。 5.2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在设计方法选用时,如有条件宜采用连续模 拟的方法结合设计降雨对雨水综合利用设施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污染 物消减量以及蓄滞和削峰效果进行确认。 5.3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应充分结合项目总体布局、建筑密度、绿地 率、景观格局、地形、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设计JTS 252-2015 水运工程施工监理规范,按因地制宜原则和经济 高效原则选择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及其组合。应优先利用低洼地形,采用 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就地入渗设施。 5.4新建项目的景观设计应与雨水综合利用系统设计相结合。适宜 的景观水体、草坪绿地和低洼地应具有雨水储存或调节功能;人工湖景 观区域可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水 体。 5.5建筑屋面应采用对雨水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材料,不得采用沥 青或沥青油毡。有条件时宜采用绿色屋顶。 5.6建筑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其引入 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雨水利用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 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入渗设施。具有大型屋面的建筑在不具备再 生水回用系统时,宜设收集回用系统,收集屋面雨水,回用于绿地浇灌、 场地清洗等。 5.7地面停车位、人行道、步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 室外庭院等应采用透水铺装地面,透水铺装率不小于70%。 5.8绿地位于小区道路、广场及建筑物周边时应根据匹配性原则采

用下沉式设计。如需引入客地雨水则需设置相应措施,不透水硬化地面 雨水径流引入下沉式绿地时,可利用植物浅沟、沉淀池等对进入绿地内 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影响。当下沉式 绿地面积不能满足控制雨水量的要求时,宜设置埋地渗透池、入渗井、 渗透管(沟)等设施增加雨水入渗。 5.9下沉式绿地内的植物宜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本 土植物。 5.10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景观水体补水宜优先采用屋面 雨水。雨水进入景观水体前宜设置植物浅沟、前置塘、植被缓冲带等预 处理设施,降低径流污染。 5.11无稳定再生水源供给的建设项目宜采用雨水直接利用,优先集 蓄回用屋面雨水;有稳定再生水水源供给的建设项目,不宜收集雨水直 接回用。

6.1雨水管管径应依据雨水设计流量进行水力计算,仅有雨水利用 功能的管渠按雨量径流系数计算设计流量,渗排一体化管和具有雨水排 放功能的管渠按流量径流系数计算设计流量。重现期、构造要求、检查 并的设置等按现行规范进行设计。 6.2雨水口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1)雨水口和雨水连接管流量应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计算流量的 1.5~3倍; 2)雨水口间距宜为25~50m,连接管串联雨水口个数不宜超过3个。 雨水口负担的汇水面积不应超过其集水能力,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不宜超 过25m; 3)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低洼处,雨水口的算面标高应低于地面标 高10~20mm。下沉式绿地内的雨水口宜高于绿地50~150mm,低于路面 30~50mm; 4)雨水口深度不宜大于1m; 5)雨水口宜采用定型产品,宜设截污筐; 6)绿地内的雨水口宜采用渗透式雨水口,应设截污筐; 7)与入渗系统相关联的雨水口必须设置截污筐,宜设为渗透式。

6.4屋面雨水收集 1)屋面雨水系统中设有弃流设施时,弃流设施服务的各雨水斗至该 装置的管道长度宜相近:

3)屋面排水的汇水面积应按汇水面投影面积计算,并满足下列要求: ①高出汇水面积有侧墙时,应附加侧墙的汇水面积,计算方法应满 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相关规定; ②球形、抛物线形或斜坡较大的汇水面,其汇水面积应附加汇水面 竖向投影面积的50%; 4)收集回用或入渗的屋面雨水,不宜混入路面雨水。 6.5人行道、人行广场、草地等荷载较小的场所宜采用渗透排水沟 收集雨水。

6.6硬化路面雨水的转输宜采用植被浅沟,植被浅沟应满足以下要 求: 1)宜设置于建筑与小区内道路、广场、停车场、城市道路等不透水 面周边的绿地内; 2②)可作为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湿塘等预处理设施:

3)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4)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 4%。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 5)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1151-2016》,曼宁系数宜为0.2~0.3; 6)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200mm。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