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T 291.1-2021 水利水电工程勘探规程 第1部分:物探.pdf

SL/T 291.1-2021 水利水电工程勘探规程 第1部分:物探.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6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6688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T 291.1-2021 水利水电工程勘探规程 第1部分:物探.pdf简介:

《SL/T 291.1-2021 水利水电工程勘探规程 第1部分:物探简介》是中国水利水电行业发布的一份技术标准,主要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勘工作,特别是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部分提供了详细的指导。这份规程对物探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地温勘探等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以及物探工作在工程设计、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

它规定了物探工作的基本要求、技术指标、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对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地质信息准确、全面,减少工程风险,提高工程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规程还强调了物探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确保整个勘探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SL/T 291.1-2021 水利水电工程勘探规程 第1部分:物探.pdf部分内容预览:

导电率的10倍,规模天小应与理深相当,理深不宜天 于25m。 4)埋于地下的目标体应与浅井、泉眼、坑道等天然或人 工露头连通。 6激发极化法探测地下水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固液相界面上应有明显的以离子交换形式存在的电 化学反应和电荷效应。 2)测区宜避开较强电化学效应的金属矿物、煤层、石墨 碳化岩层等。 7伪随机流场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渗漏出口与入口应有水流通路,宜具有一定渗漏量和 流速的集中渗漏。 2)渗漏出口与人口相距不宜超过1000m。 4.2.3仪器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测深法、电部面法、自然电场法、充电法、激发极化 法、聚焦电法仪器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输入阻抗应天于8M2,应有过载和过流保护装置。 2)A、B、M、N插头和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 100M2/500V。 3)电压测量充许误差不应超过土1%,分辨力不应大 于0.o1mV。 4)电流测量充许误差不应超过土1%,分辨力不应大 于0.01mA。 5)极化最大自动补偿范围不应窄于士1V。 6)最大供电电压不应小于900V。 7)最大供电电流不应小于3A。 8)对50Hz工频十扰抑制不应小于40dB。 2激发极化法仪器与设备除应符合4.2.3条1款的规定外, 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具有显示视极化率、视激发比、半衰时、衰减度等

7供电和测量导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线耐压不应小于1000V/5A。 2)导线的内阻值不应大于172/km。 3)导线的对地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MQ2。 8仪器外壳与电极间绝缘电阻不应小于300M2,导线绝缘 电阻不应小于2M2/km。 4.2.4工作布置除应符合3.5节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测深法的测点、自然电场法部面以外的基点、充电法 的充电点、主要异常点、测线端点、转折点均应进行坐标测量 电测深法在相应精度的成果图上点距宜为1~3cm,测线距宜为 点距的1~3倍。 2电剖面法测网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垂直于地质构造带、岩性分界面走向,应平行布置 多条测线。 2)通过局部异常地段的测线不应少于2条:每条测线上 反映同一目标体的异常点不应少于3个。 3)可根据任务要求、探测目标体规模和理深H确定线距 和点距,点距宜为H/3~1H,线距宜为点距的2~ 5倍。 4)如果观测结果以平面等值线图形式反映地质体各向异 性时,点距和线距宜一致。 3高密度电法应根据装置形式、电极排列数量、探测深度 探测精度等要求确定点距和相邻排列的重叠长度。 4自然电场法应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地表较湿润、电场稳 定、远离地表径流的地段。测线可布置成网状,应在测网内设置 基点;范围较大时,宜设置多个基点和分基点。 5充电法探测地下水流速流向时,应以孔口为中心均匀布 置8条或12条辐射状测线,测线的方向误差应为土5°。充电法 探测低阻地质体时,应以低阻地质体为中心,测点间距宜小于探 测目标体理深的1/2,测线间距宜为点距的2~5倍,应有3条

副面通过低阻地质体。 伪随机流场法测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线宜为网格状布置。 2)测线间距宜为1~5m,点距宜为1~2m,在异常位置 宜加密至 0.5m。 3)测线布置应避开金属物。 聚焦电法测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距掌子面后方分别布置多个同极性供电A极:测 量N极应布置在隧道出口方向,电极N与掌子面的距 离不应小于10倍的供电电极A与测量电极M之间的 距离,B极距掌子面应远于电极N,且与电极N的间 距不小于10倍的供电电极A与测量电极M之间的距 离,测量点M宜在掌子面呈网状布置。 2)全断面硬岩隧洞掘进机(TBM)掘进施工条件下,应 将多个同性源供电电极A均匀搭载在TBM的护盾或 隧洞边墙上,各电极间应进行电流屏蔽,测量电极宜 采用伸缩方式布置在刀盘上。 3)观测系统可采用一点供电、多点测试或多点供电、单 点测试的方式。

4.2.5漏电检查应符合下列规

1检查发现漏电后应停止观测,在消除漏电影响后,对可 能受漏电影响的测点应重新观测。 2在开工和收工时的无穷远供电极、正常情况下每隔20个 测点、转移新测站和工作结束时、电测深点的最大供电极距、测 量数据的畸变点等情况下应进行漏电检香

.2.6电测深法现场工作应符合

1试验工作包括选择装置形式、最佳电极距、最佳供电电 流、供电时间、点距、跑极方向及测试岩土体电阻率等参数 2装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选择对称四极测深、双向三极测深、偶极测深、微

分测深等装置,还可选择由两种以上装置组合的其他 装置。 2)当测区地层具有多个电性层、测线各测点均能相向跑 极时,宜选择对称四极测深或双向三极测深装置。 3)当测区地层电性层数较少、电性差异较大,而测线各 测点不具备相向跑极时,宜选用三极测深装置。 4)分层探测和局部不良地质体探测可选用对称四极测深 或三极测深装置。 5)对于非水平的构造带、岩性分界探测宜采用双向三极 测深或微分测深装置。 6)测试岩土体电性参数宜采用对称四极测深装置, 7)探测浅层不均匀地质体宜采用偶极测深装置。 极距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供电电极距AB或OA、OB在双对数座标系下应均匀 分布,相邻极距比值宜为1.2~1.8。 2)浅层详细探测或电阻率参数测试宜按等差级数增加电 极距。 3)最小供电电极距AB应能测量出第一层的电阻率, AB/2 宜为 1.5m。 4)最大供电电极距AB在使电测深曲线后部反映标志层 的上升或下降曲线的“拐点”后不应少于3个点。 5)三极或双向三极测深的无穷远极距OC应位于电极 M、N中垂线上,应大于最大OA或OB的5倍。 6)当C极与装置方向一致时,OC应大于OA或的20 倍,保持C极对测量视电阻率的影响误差应小于2% 7)测量电极距MN与AB、OA、OB的比值应为1/3~ 1/30。 现场布极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电极应选用铜质电极,供电电极可选用铜、钢或 胜居电板水上成冰上田航电

2)电测深布极方向应使地形对测量数据影响最小,遇有 高压线时应使布极方向垂直于高压线走向。 3)电极接地位置在预定跑极方向上的偏差应小于该极距 的1%,在垂直预定方向的偏差应小于该极距的5%。 4)河床上或水上电测深可选择水面布极或水底布极方式 水面布极应使电极没入水中,应对测点位置进行电极 人水深度及坐标测量。 5)二分量电测深宜使用双向三极探测装置,在大极距情 况下应测量轴向装置方位角,两组测量装置宜保持相 互垂直。 5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布置控制性的十学形或环形电测深 点,数量不应少于总电测深点数的3%。采用三极装置测深宜进 行不少于3%的双向三极测深。 6观测、重复观测和检查观测除应符合3.7节的规定外 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手动测量供电时间应大于1s,自动测量供电时间应大 于0.5s。 2)当测深点上某一极距出现测量电压△U数据不稳定 △U小于3mV或电流△1小于3mA时,应进行重复观 测:重复观测次数不应少于3次。 3)重复观测和检查观测应改变供电电压或改善电极接地 条件。 4)同一测深点上同一极距的一个点进行观测、重复观测 或检查观测时,可按公式(D.1.7)和公式(D.1.8) 计算极差系数D;和取值A;,D;大于取值A;的数据 可舍去,取其余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最观测数 据,舍去的数应少于该点观测总数的1/3。 7资料检查和评价除应符合3.8.2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应按公式(D.1.3)和公式(D.1.5)计算单个电测深

点的相对误差和均方相对误差m,按公式(D.1.6) 计算一个电测深点、一条部面或一个测区的电测深总 均方相对误差M。 2)当单个电测深点的资料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该点资 料应评为不合格:单个电测深点相邻3个极距的相对 误差>2.5%;相对误差>3.5%的电测深极距数超 过该点检查极距数的30%;相对误差>7%的电测深 极距数超过该点检查极距数的5%;相对误差> 10.5%的电测深极距数超过该点检查极距数的1%: 均方相对误差m>3.5%。 3)一条部面或一个测区的电测深资料出现不合格的电测 深点超过检查点总数的30%、被检查全部电测深点 (含不合格的电测深点)的均方相对误差m>3.5%、 总均方相对误差M>3.5%等三种情形之一者,该部 面或测区的资料应评为不合格

4.2.7电剖面法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装置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 1)可选择双向三极、三极、对称四极、二极、偶极、微 分等装置,还可选择由两种以上装置组合的其他装置。 2)探测倾斜的构造带、划分岩性界面、探测岩溶宜采用 双向三极、三极、二极、微分等装置。 3)探测局部目标体宜采用对称四极、偶极装置。 4)探测浅层不均匀地质体宜采用偶极装置。 5)探测浅埋藏古河床、单一接触面等简单的地电界面, 宜采用对称四极或偶极轴向装置。 极距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供电电极距宜为探测目标体埋深的3~5倍。 2)当表层电性不均匀影响严重时GB∕T 5701 室内空调至适温度,MN宜为点距的1~2 倍且不宜大于AB/3。 3)双向三极、三极、二极装置的无穷远极应符合4.2.6

条3款的相关规定 4)在一个部面上宜采用两个极距不等的同一装置形式进 行不同深度的探测,两装置的极距比宜大于1.5倍, 测点宜重合。 3重复观测和检查观测除应符合3.7节的相关规定外,还 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多极距观测时,应对被检查点的所有极距进行检 查观测。 2)电剖面每10个观测点应进行一个重复点观测。 4资料检查和评价除应符合3.8.2条的规定外,单条测线 的资料还应符合4.2.6条7款的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