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pdf

1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1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56666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1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pdf简介: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是中国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一部关于公路桥梁工程地基与基础设计的专业规范。该规范于2019年修订并发布,旨在为公路桥梁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科学、合理、安全的技术准则。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公路桥涵地基处理、基础类型选择、承载力计算、稳定性分析、抗震设计、地基处理方法、土质分类与评价等各项内容。它涵盖了从地基勘探、设计、施工到监测的全过程,对确保公路桥梁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遵守该规范,设计者和施工者可以确保桥梁结构在各种地质和气候条件下都能稳定运行,同时兼顾环保和资源利用,以达到公路桥梁工程的最高标准。

1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pdf部分内容预览:

3基底承受单向或双向偏心受压的截面核心半径P值可按下式计算: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式中:Pmin 基底最小压应力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监督及安全专项设施工方案编织指南 [江西省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局组织编写;钱勇 等编著] 2012年,当为负值时表示拉应力(kPa)。 5.2.6在基础底面下有软弱地基或软土层时,应按下式验算软弱地基或软土层的承载力:

P2 软弱地基或软土层的压应力(kPa); 基底处的埋置深度(m)。当基础受水流冲刷时,由一般冲刷线算起;当不 受水流冲刷时,由天然地面算起;如位于挖方内,则由开挖后地面算起; 2 从基底处到软弱地基或软土层地基顶面的距离(m); 深度(h+z)范围内各土层的换算重度(kN/m²); Y2一 深度h范围内各土层的换算重度(kN/m3); α一 土中附加压应力系数,参见本规范第J.0.1条; 基底压应力(kPa),当z/b>1时,p采用基底平均压应力,b为矩形基底 的宽度;当z/b≤1时,p为基底压应力图形距最大压应力点b/3~b/4处的压 应力(对梯形图形前后端压应力差值较大时,可采用上述b/4点处的压应 力值;反之,则采用上述b/3处压应力值); 一 软弱地基或软土层地基顶面土的承载力特征值,按本规范第4.3.4条或第 4.3.5条规定采用

5.3.1当墩台建在地质情况复杂、土质不均匀、承载力较差的地基上及下卧层为压缩性较大的 享层软黏土时,或相邻跨径差别悬殊而需计算沉降差或跨线桥净高需预先考虑沉降量时,均 应计算其沉降

5.3.3墩台的沉降应符合下列规定: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1相邻墩台间不均匀沉降差值(不包括施工中的沉降),不应使桥面形成大于2%的附加 纵坡(折角)。 2超静定结构桥梁墩台间不均匀沉降差值,还应满足结构的受力要求。 5.3.4墩台基础的最终沉降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表5.4.3抗倾覆和抗滑动稳定性系数限值

5.4.4当基础位于季节性冻土或多年冻土土层中时,应验算抗冻拨稳定性,计算方法可参照本 规范附录H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6.1.1桩基础除应根据有关规范规定进行结构本身设计外,还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设计:

1根据使用功能和受力特征分别进行桩基整体或单桩的竖向承载能力和水平承载能力白 算。

6.1.2桩基础可按下列规定分类:

1按承载性状分为: 1)摩擦型桩,桩顶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并考虑桩端阻力。 2)端承型桩,桩顶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并考虑桩侧阻力。 2按成桩方法分为: 1)非挤土型桩,包括干作业法钻(挖)孔灌注桩、挤扩孔灌注桩、泥浆护壁法钻孔灌注 桩、套管护壁法钻孔灌注桩等。 2)部分挤土型桩,包括预钻孔沉桩、散口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敲口钢管桩、根式灌注桩 等。 3)挤土型桩,即沉桩,包括通过锤击、静压、振动等方法沉入的预制桩、闭口预应力混 凝土管桩和闭口钢管桩等。

6.1.3桩基础的承台底面高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季节性冻胀土地区,承台底面在土中时,其理置深度应符合本规范第5.1.2条的有 规定。 2有流冰的河流,其高程应在最低冰层底面以下不小于0.25m。 3当有流筱、其他漂流物或船舶撞击时,承台底面高程应保证桩不受直接撞击。

1.4位于季节性冻土地区的桩,若桩间需设横系梁,其位置应避开冻胀层。

6.1.4位于季节性冻土地区的桩,若桩间需设横系梁,其位置应避开冻胀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6.1.5在同一群桩基础中,不宜同时采用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也不宜采用直径不同、材料 不同和桩端深度相差过大的桩。

6.1.6对具有下列情况的大桥、特大桥,应通过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

桩的入土深度远超过常用桩。 2地质情况复杂,难以确定桩的承载力。 3新型桩基础或采用新工艺施工的桩基础, 4有其他特殊要求的桥梁桩基础。

6.2.1混凝王桩的尺寸宜满足下列构造要

1钻孔桩设计直径不宜小于0.8m。 2挖孔桩直径或最小边宽度不宜小于1.2m。 3混凝土管桩直径可采用0.41.2m,管壁最小厚度不宜小于80mm。

6.2.2混凝土桩应满足下列构造规定:

1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当采用强度标准值400MPa及以上钢筋时不应低 于C30;管桩填芯混凝土不应低于C20。 2钢筋混凝土沉桩的桩身配筋应按运输、沉入和使用各阶段内力要求通长配筋。桩的两 端和接桩区箍筋或螺旋筋的间距应加密,其值可取4050mm。 3钻(挖)孔桩可按桩身内力大小分段配筋。当内力计算表明不需配筋时,应在桩顶3~ 5m内设构造钢筋。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桩内主筋直径不应小于16mm,每桩的主筋数量不应少于8根,其净距不应小于80mm 且不应大于350mm。 2)配筋较多时,可采用束筋,束筋的单根钢筋直径不应大于36mm,束筋的单根钢筋根 数,当其直径不大于28mm时不应多于3根,当其直径大于28mm时应为2根。 3)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满足现行《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的规定。 4)闭合式箍筋或螺旋筋直径不应小于主筋直径的1/4,且不应小于8mm,其中距不应大

1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当采用强度标准值400MPa及以上钢筋时不应低 于C30;管桩填芯混凝土不应低于C20。 2钢筋混凝土沉桩的桩身配筋应按运输、沉入和使用各阶段内力要求通长配筋。桩的两 端和接桩区箍筋或螺旋筋的间距应加密,其值可取40~50mm。 3钻(挖)孔桩可按桩身内力大小分段配筋。当内力计算表明不需配筋时,应在桩顶3~ 5m内设构造钢筋。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桩内主筋直径不应小于16mm,每桩的主筋数量不应少于8根,其净距不应小于80mm 且不应大于350mm。 2)配筋较多时,可采用束筋,束筋的单根钢筋直径不应大于36mm,束筋的单根钢筋根 数,当其直径不大于28mm时不应多于3根,当其直径大于28mm时应为2根。 3)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满足现行《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的规定。 4)闭合式箍筋或螺旋筋直径不应小于主筋直径的1/4,且不应小于8mm,其中距不应大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于主筋直径的15倍,且不应大于300mm。 5)钢筋笼骨架上每隔2~2.5m应设置直径16~32mm的加劲箍一道。 6)钢筋笼四周应设置凸出的定位混凝土块或采用其他可行的定位措施 7)钢筋笼底部的主筋宜稍向内弯曲。 4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分节长度应根据施工条件确定,并应尽量减少接头数量。接头强 度不应低于桩身强度,接头法兰盘不应凸出于桩身之外,在沉桩时和使用过程中接头不应松 动和开裂。 5桩端嵌入非饱和状态强风化岩的预应力混凝土散口管桩,应采取有效的桩端持力层防 渗水软化措施,

6.2.3钢管桩应满足下列构造规定:

1钢管桩的焊接接头应采用等强度对接连接。 2钢管桩的端部形式,应根据桩所穿越的土层、桩端持力层性质、桩的尺寸、挤土效应 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钢管桩可采用下列桩端形式: 1)散口带加强箍(带内隔板、不带内隔板)、散口不带加强箍(带内隔板、不带内隔板); 2)闭口平底、锥底。 3钢管桩直径及壁厚宜满足下列要求: 1)直径与壁厚之比不宜大于100。 2)抗锤击要求的最小壁厚,可根据经验或按下式确定:

式中:t钢管桩壁厚(mm);

t=6.35+ a 100

6.2.4钢管混凝土组合桩的钢管构造应符合本规范第6.2.3条的规定,其直径d与壁厚t之比 d/t可按式(6.2.4)计算:

d/t可按式(6.2.4)计算:

式中:f钢材的强度设计值(MPa)

1外壁加覆防腐涂层或其他覆盖层。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2增加管壁预留腐蚀裕量厚度。海水环境中钢管桩的 单面年平均腐蚀速度可按表6.2.5取 值,有条件时也可根据现场实测确定。其他条件下,在平均低水位以上,年平均腐蚀速度可 取0.06mm/年:平均低水位以下,年平均腐蚀速度可取0.03mm/年

表6.2.5海水环境中钢桩单面年平均腐蚀速度

主:1.表中年平均腐蚀速度适用于pH=410的环境条件,对有严重污染的环境,应适当增大 2.对水质含盐量层次分明的河口或年平均气温高、波浪大和流速大的环境设计概算的编制工程计价估计造价,其对应部位的年平均 腐蚀速度应适当增大。 3水下采取阴极保护。 4选用耐腐蚀钢种。 5当钢管内壁同外界隔绝时,可不考虑内壁防腐

6.2.6桩的布置和中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群桩的布置可采用对称形、梅花形或环形。 2摩擦型桩的中距应符合下列要求: 1)锤击、静压沉桩,在桩端处的中距不应小于桩径(或边长)的3倍,对软土地基宜适 当增大;振动沉入砂土内的桩,在桩端处的中距不应小于桩径(或边长)的4倍。桩在承台 底面处的中距不应小于桩径(或边长)的1.5倍。 2)钻孔桩中距不应小于桩径的2.5倍, 3)挖孔桩中距可按钻孔桩采用。 3支承或嵌固在基岩中的端承型钻(挖)孔桩的中距不宜小于桩径的2倍。 4钻(挖)孔扩底灌注桩的中距不应小于1.5倍扩底直径和扩底直径加1m的较大者。 5对边桩(或角桩)外侧与承台边缘的距离,桩直径(或边长)小于或等于1m时,不 应小于0.5倍桩径(或边长)且应不小于250mm;桩直径大于1m时,不应小于0.3倍桩径(或 边长且应不小于500mm

.7承台和横系梁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承台的厚度不宜小于桩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1.5m,混凝土强度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用于混凝土中的防裂抗渗复合材料 T/CECS10001-2017》6.2.8桩与承台、横系梁的连接应符合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