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10020-2018 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SY/T 10020-2018 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6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4357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Y/T 10020-2018 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简介:

SY/T 10020-2018《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是一部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制定的规范,主要针对海上拖缆地震勘探(Ocean Bottom Seismic Survey,简称OBS)的数据处理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是一种海洋地质勘探技术,通过在海底放置地震电缆,拖曳设备在海床上产生地震波,然后通过接收器接收这些反射回来的地震波,以此来研究地壳结构。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数据采集、处理、解释的各个环节,包括数据质量控制、信号处理、成像、解释报告的编写等。它强调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对海洋环境的保护,确保了地震勘探结果的可靠性。此外,规程还对数据安全和保密性提出了要求,以保护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

总的来说,SY/T 10020-2018标准为海上拖缆地震勘探的规范操作提供了指导,对于提升海洋地质勘探的科学性和工程性具有重要意义。

SY/T 10020-2018 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部分内容预览:

SY/T0020=2018

上拖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

本标准规定了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设计、试验、技术指标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

勘探数据处理的基础资料包括地震数据、辅助数

《电气绝缘用树脂基活性复合物 第4部分:不饱和聚酯为基的浸渍树脂 GB/T 15022.4-2009》SY/T10020=2018

辅助数据包括: 仪器班报; 导航班报; 震源子波; 定位成果数据; 实测水速数据。 其他相关资料主要包括: 地震采集施工设计和施工总结报告; 现场处理成果; 已有的地质、钻井、测井、VSP资料等; 已有的处理成果和处理、解释报告

4.2.1地震采集数据

按线(策)检查与接收地震采集数据。 地震采集数据存储介质应完整无损,每个存储介 容应与仪器班报相吻合。

辅助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仪器班报和导航班报应符合SY/T10015的相关要求。 b)拖缆定位成果数据格式应符合SY/T6839格式要求。

根据对工区地质任务、处理要求及主要问题的分析,编写处理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项目概况; 地质任务及处理要求; 原始资料及以往资料分析; 处理重点和难点; 处理技术方案及流程; 试验内容及参数; 质量控制方案; 进度计划; 提交成果内容; 项目组人员构成及职责; 软硬件资源配置。

在工区范围内,选择能反映典型地下构造特征、海底地形特征和资料品质特征的地震数据进行处

SY/T100202018

处理试验宜包括以下内容: 震源子波处理; 子波一致性处理; 鬼波压制; 静校正; 检波点移动校正; 叠前去噪; 振幅补偿; 反褶积; 多次波衰减; 数据规则化; 采集脚印压制; 速度分析; 各向异性参数分析; 切除; 偏移方法; 滤波和增益; 处理流程。

应对试验项目分别使用单一参数变化进行处理,对比分析试验资料,确定处理方法、 流程。

6.1数据解编或格式转换

6.1.1将输入数据格式转换为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接受的数据格式,转换过程中应不降低输入数据 精度,确保处理需要的道头能够准确转换。 6.1.2显示不少于总炮数1%的单炮数据,每条电缆至少显示一张共炮检距剖面,检查格式转换的正 确性和原始资料的质量

6.2.1激发点和接收点定义应与野外施工记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6.2.2根据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要求定义处理网格参数(原点坐标、面元大小、方位角),将定位资 料与地震资料进行合并,定位信息置人地震道头。 6.2.3绘制观测系统激发点、接收点平面位置图,CMP面元覆盖次数图和不同炮检距段覆盖次数图。 6.2.4用线性校正或其他方法检查观测系统定义的正确性, 6.2.5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应合理选择CMP面元的共中心点位置、面元大小、方位角,使不同 区块三维地震数据在连片面元网格内覆盖次数、最小和最大炮检距的分布相对均匀。

SY/T 100202018

SY/T 100202018

6.3.1原始记录初至下跳(负值)为正常极性,数据处理中应使用正常极性。 6.3.2对于没有明确提供极性信息的测线,应放大显示单炮记录初至,鉴定其极性。对反正常极性记 录应进行反极性处理

6.4.1震源远场子波可通过子波模拟软件模拟、原始地震记录中提取、近场子波计算等方式获得。 6.4.2应显示震源远场子波,对其进行振幅谱和相位谱分析。 6.4.3基于震源远场子波求取去气泡处理及最小相位化或零相位化算子,应用于地震数据,获得最小 相位或零相位地震数据。 6.4.4对比应用子波处理前后的地震数据的振幅谱、相位谱及反射波组特征,确保相位谱转化为最小 相位或零相位。

6.5.1因激发或接收造成的子波不一致时,应对地震数据进行子波一致性处理。 6.5.2不同区块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时,存在明显的振幅、频率、相位差异时,应做子波一致性处理。 6.5.3子波一致性处理整形算子的求取应在不同区块的重叠区内选择地震数据信噪比较高的层位段上 进行。 6.5.4子波一致性处理后应使工区内的地震数据在频率、相位等特征上基本一致。

6.6.1 炮点和检波点校正到海平面。 6.6.2 根据班报记录进行震源和仪器延迟校正。 6.6.3 根据潮汐记录进行时差校正。 6.6.4 宜消除因地震波在水中传播速度变化引起的时差。 6.6.5 剩余静校正的计算时窗应选在反射品质较好、构造相对简单的地震反射层位上。

6.7.1根据炮点位置和激发时间计算船速,并与导航班报上记录的船速进行比较和验证。 6.7.2 根据船速计算检波点时变的空间移动量,并进行检波点移动校正。 6.7.3显示有代表性的部分单炮记录和叠加剖面,检查检波点移动校正前后的效果

6.7.1根据炮点位置和激发时间计算船速, 并与导航班报上记录的船速进行比较和验证。 6.7.2根据船速计算检波点时变的空间移动量,并进行检波点移动校正。 6.7.3显示有代表性的部分单炮记录和叠加部面,检查检波点移动校正前后的效果

剔除不正常的炮、道,剔除或压制异常振幅值, 压制地震记录上存在的随机噪声和相干噪声。在噪声压制过程中应保持信号的振幅相对关系 显示有代表性(具有不同噪声类型)的部分单炮记录和叠加剖面,检查去噪前后的效果。 去噪后的地震数据无明显噪声,信噪比提高,去掉的噪声数据中无明显有效信号。

地震记录经振幅补偿后,浅、中、深层的能量应基本均征 消除炮间和道间因设备因素引起的能量差异

SY/T 100202018

0.3连片资料处理时,经振幅补偿处理后,各区块间应无明显能量差异。 9.4应对因激发接收条件差异引起的振幅变化进行地表一致性补偿。 9.5显示有代表性的部分道集记录、叠加面、时间切片、能量曲线或平面图,检查振幅补偿 果。

6.11.1应用预测反褶积技术压制诸如水面和海底之间的鸣震等表层多次波。 5.11.2 反褶积处理的计算时窗和应用时窗的起始时间应考虑水深的变化。 6.11.3显示反褶积处理前后有代表性的炮集(或共中心点道集)数据、叠加剖面、自相关函数和振 幅谱,检查反褶积处理方法、参数应用的合理性。 6.11.4地震数据反褶积处理后应达到压缩地震子波、衰减多次波、提高分辨率、突出地震反射层波 组特征的目的

6.12.1对窄方位海上地震资料,显示原始资料的面元覆盖图,了解近、中、远炮检距道的缺失情况。 对宽方位或全方位资料可采取分方位近、中、远炮检距道缺失调查。 6.12.2剔除同面元同炮检距组内的余道,宽方位或多方位数据按划定的方位角范围分别处理。 6.12.3进行缺失道的插值和已有道的数据规则化处理,使每个面元中各炮检距道分布合理,且反射 点位于面元中心。宽方位或多方位数据按方位角分别进行规则化插值处理。 6.12.4显示数据规则化前后的覆盖次数图、反射点位置图、反射方位分布等,规则化处理后的覆盖 次数应均匀,各种炮检距的道齐全。

5.13.1二维数据速度分析点间隔应不大于500m,三维数据速度分析点网格应不大于500m×500m,并 应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和地质任务合理调整速度分析点的密度,构造复杂的地方,速度分析点应适当加密。 6.13.2形成速度谱的CMP道集求和个数应合理,并应尽量包含各种不同炮检距的数据。一般倾角越 大,选用道集个数越少;地震信号信噪比越低,选用的道集个数越多。 5.13.3速度谱的速度扫描范围应大于实际资料存在的速度范围。 6.13.4速度解释要参考叠加剖面,考虑地质构造的变化。 5.13.5 当速度谱质量较差难以确定准确速度时,应做速度扫描分析。 6.13.6应显示等速度剖面图和速度分析点上动校正后的CMP道集和叠加剖面,检查速度拾取及速度 场的合理性。

6.14.1根据地震资料中多次波的特点,通过试验选择有效的衰减多次波的方法。 6.14.2针对浅水海域的与海底相关的短周期多次波,依靠地震数据驱动求取浅水多次波。采用

SY/T 100202018

自适应减法从地震数据中减去浅水多次波。 6.14.3应进行自由表面多次波衰减处理,依靠地震数据驱动求取自由表面多次波。采用自适应 减法从地震数据中减去自由表面多次波。 6.14.4针对长周期多次波,利用一次波与多次波在速度上的差异来进行压制。 6.14.5显示多次波衰减前后的单炮、叠加、自相关和振幅谱,分析多次波压制前后效果。 6.14.6多次波应得到有效衰减,同时尽量不损失有效反射波。

6.15正常时差校正和叠加

6.15.1根据地层各向异性、排列长度和地震数据信噪比等特征,选择动校正方法和叠加方法。 6.15.2炮检距大于5000m的地震资料应采用高阶动校正处理。 6.15.3合理切除CMP道集上因动校正产生的拉伸畸变。 6.15.4最终叠加部面的质量应优于中间过程叠加部面的质量

6.16.1根据偏移算法和偏移速度场试验分析结 章法和偏移速度场。 6.16.2当地层倾角较大,存在假频时,应在偏移前做地震道内插。 6.16.3偏移成果剖面上反射波、断面波应合理归位SY/T 6428-2018标准下载,绕射波收敛,断点清晰

警前时间偏移采用SY/T5332中规定的技术要求

整前深度偏移采用SY/T5332中规定的技术要求

6.19叠前偏移道集处理

6.19.1道集资料应做相对保持振幅处理。 6.19.2应用相对保持振幅去噪技术,压制道集上的各种噪声。 6.19.3应压制道集上的各种剩余多次波。 6.19.4应校平叠前偏移道集上的有效反射同相轴,并尽可能多地保留大反射角的反射信息

6.21.1合理选择滤波方式和参数对数据集进行滤波处理,尽可能保留地震数据的有效频宽。 6.21.2合理选择增益方式和参数,增益处理后的最终成果,有效反射波组特征清楚,有利 料解释。

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GB 51210-2016》,每完成一步处理,处理员和项目负责人都应检查作业运行文件、质量控

图件和中间成果,确保生产中使用的处理方法和处理参数正确,数据流流转顺序准确,作业运 达到第6章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

7.2质量控制部门的质量检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