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96-2016 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要求(1:250000)

DZ/T 0296-2016 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要求(1:250000)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Z/T 0296-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1.5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41851
免费资源

DZ/T 0296-2016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Z/T 0296-2016 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要求(1:250000)简介:

DZ/T 0296-2016《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要求(1:250000)》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一项技术标准,主要针对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工作进行规定。该标准适用于1:250000比例尺的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其目的是为了规范地质环境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过程,以提高地质环境监测的精度和效率。

具体内容包括:

1. 遥感数据源的选择:规定了遥感数据应选用的卫星、飞机等平台类型,以及对应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等要求。

2. 数据获取:详细阐述了遥感数据的获取方法,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等,以及数据的预处理步骤。

3. 数据处理:规定了遥感数据的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纹理分析等处理技术,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4. 监测内容:明确了地质环境遥感监测的重点内容,如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地面变形等。

5. 数据解释和应用:阐明了如何根据处理后的遥感数据进行地质环境问题的识别、分析和预测,以及在地质灾害预警、资源评估等方面的应用。

6. 质量控制:对遥感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提出了要求,包括数据质量评价、监测结果验证等。

该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地质环境遥感监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推动地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Z/T 0296-2016 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要求(1:250000)部分内容预览:

7.2.3.5土地盐碱化监测方法

按照7.2.2.5的要求执行

7.2.3.6监测精度与监测周期

按照7.2.2.6的要求执行。

GB∕T 27797.3-2011 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3部分:湿法模塑7.2.4水土流失灾害监测

7.2.4. 1监测内容

查明水土流失范围、水土流失 变遥感监测图,并划分单元, 面积;总结水土流失演变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发 趋势,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进行分析。

7.2.4.2遥感影像图组合波段选择

遥感解译确定水土流失强度等级的主要因子包括非耕地植被覆盖度和耕地。根据附录A,无病害植 被在近红外光波段反射敏感,尤其在近红外光波段呈强反射;岩石或裸土在1.55um~1.75μm和 2.08μm~2.35μm之间的短波红外光波段有较强的反射峰,特别是在1.55μm~1.75μm光谱范围内 受湿度等干扰因素影响小。综合考虑,宜选择两个短波红外光波段和一个近红外光波段组合制作遥感影 像图。

7.2.4.3遥感图像纠正要求

按照7.2.2.3的要求执行。

7. 2. 4. 4分类

7.2.4.5水土流失监测方法

7.2.4.5.1水土流失信息提取

据遥感影像图解译编制耕地分布图和林草地覆盖程度图,根据地形高程数据编制坡度图。应按

照水土流失强度分级表的分类规则,分别按林草覆盖度与地形坡度的组合关系和耕地与地形坡度的组合 关系,圈定水土流失强度图斑

5. 2水土流失监测图维

期遥感图像解译发现的林草地覆盖度和耕地变化的图斑范围确定水土流失强度的变化。水土流失强度 变化应包括变化范围和变化级别。 水土流失的变化范围可按加重、减轻或未变化赋色表示,变化级别可用符号表示为轻度→重度,或重 度一轻度,

7.2.4.6监测精度与监测周期

7.2.4.6.1水土流失监测图中,面积大于4mm图斑应上图表示;水土流失强度分布图中,最小图斑面 积可适当放大到10mm²。水土流失现状综合解译正确率不得低于85%。 7.2.4.6.2水土流失遥感监测周期一般以3年~5年为宜,也可根据任务要求确定,

7.2. 5. 1监测内容

1发育程度的变化及变化速率;并分析石漠化发生的自然、地理、地质、人文条件及其变化所产生 主态环境效应,预测石漠化发展变化趋势

7.2.5.2遥感影像图组合波段选择

石漠化的基本特征是植被破坏和基岩逐步裸 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根据附录A,绿波段是叶绿 素的反射波段,可用于植物覆盖率的检测;近红外光波段是植物叶子细胞结构的强反射波段,也可用于检 测植物覆盖率;短波红外波段能显示造岩矿物反射率的最大差异,适合于区分岩性。石漠化监测可选择 以上三个波段作为制作遥感影像图的组合波段

5.3遥感图像纠正要求

按照7.2.2.3的要求执行

按照7.2.2.3的要求执行

7. 2. 5. 4分类

结合应用遥感技术对石漠化监测的可行性,依据裸露岩石分布面积百分比、裸露岩石分布特征和植 被组合类型,将石漠化强度等级划分为重度、中度、轻度三级,按照附录F表F.6的规定执行。石漠化变 化程度划分为明显改善、轻微改善、基本未变、轻微加剧、严重加剧五种类型

7.2.5.5石漠化动态监测方法

7.2.5.5.1石漠化变化信息提取

据所生成的石漠化指数图像,经图像差 处理生成新的石漠化演变图像,然后采用阈值法确定石漠化程度。也可在GIS系统下,利用不 为石漠化强度图做相关分析提取石漠化变化信息。

7. 2. 5. 5. 2石漠化监测图编制

7.2.5.6监测精度与监测周期

DZ/T0296—2016

.2.5.6.1监测图中石漠化变化面积大于4mm"的图斑应予表示,宽度大于1mm的条带状变 予表示。石漠化现状综合解译正确率应大于90%。 .2.5.6.2石漠化遥感监测周期一般以5年~10年为宜,也可根据任务要求确定

7.2.6地面沉降灾害监测

7.2.6.1监测内容

感监测图,量算地面 沉降发生面积并计算年变化速 面沉降防治措施提出建议

Z.2. 6. 2监测方法

7.2.6.2.1数据资料的收集与获取

Z. 2. 6. 2. 2数据处理

SAR数据处理应包括的基本内容: a) SAR数据预处理、噪声抑制及数据质量改善; b) 干涉像对精配准; c 相干性分析: d) 差分干涉像对生成; e) 平地相位及地形相位去除; f) 差分干涉相位解缠和时间序列形变量分析; g)地面沉降值提取及地理编码

.2.6.2.3数据后处理和综合分析

内容如下: a)结合可获取的地面实测数据对InSAR处理结果进行修正和检验;分析研究区地面沉降演变趋 势和特征,生成地面沉降InSAR监测结果图。 b)综合多源数据,研究地面沉降发生、发展的特征与地质环境变化的关系,分析地面沉降的成因。

7.2. 6 3技术要求

7.2.6.3.1数据资料获取

工作中采用的SAR数据必须是在雷达传感器正常工作状态下获取的;地面基准点实测数据必须真 实可靠,符合相关测量技术规范,

7.2. 6.3. 2数据处理

数据配准精度应优于1/8像元;SAR 如布设人工反射器,人工反射器 峰值检测精度应优于1/16像元,人工反射器 等水准测量要求

7.2.6.3.3野外测量与验证

人工反射器和基准控制点测量应满足相应测量技术规范。人工反射器测量应与卫星观测同步或准 司步进行,有条件的地区选择当地实测数据对差分干涉结果进行整体修正和检验,检验点应尽可能均匀 分布于试验区

理与分析结果应能有效地反映区域地面沉降分布

7.2.6.4监测精度与监测周期

7.2.6.4.1监测图中地面沉降变化曲线水平间距大于0.5mm时应予表示。 7.2.6.4.2地面沉降遥感监测周期一般以1年~2年为宜,也可根据任务要求确定

7.2.6.4.1监测图中地面沉降变化曲线水平间距大于0.5mm时应予表

7.2.7河流、湖泊演变监测

7. 2. 7.1监测内容

7.2.7.1.1河流监测应查明水系的径流路线、河床宽度范围、河流级别。通过多期次影像解译对比查明 河流径流路线和河床范围的变化,实现现代河流动态监测;并分析河流发生演变的地质、自然和人文条件 及其变化所产生的区域环境效应,预测河流发展变化趋势。 7.2.7.1.2湖泊演变监测应查明湖泊分布范围、湖泊类型。通过多期次图像解译对比查明湖泊的变化, 实现现代湖泊动态监测;并分析湖泊发生演变的地质、自然和人文条件以及由湖泊演变所产生的区域生 态环境效应,预测湖泊发展变化趋势

水域环境总是处于遥感影像的低灰度区,整体像元亮度值偏低,而且整个水体像元亮度值变化的范 围很小,在遥感图像上水体几乎为黑色,水域与陆域的界线清楚。据附录A,进行河流、湖泊演变监测,可 利用对水域呈现低反射率的蓝波段、近红外光波段和短波红外光波段组合制作遥感影像图

7.2.7.3遥感图像纠正要求

河流、湖泊的边界线清楚,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变化量较小,遥感图像的纠正应采用正射纠正的 方法。

7. 2.7. 4分类

DZ/T02962016

a)构造湖: 1)断陷湖; 2)向斜坳陷湖。 b) 火山湖: 1)火山口湖; 2)火山堰塞湖。 c)河成湖: 1)牛轭湖; 2)河口湖。 d) 冰成湖; e) 海成湖; f) 岩溶湖; g)风成湖; h)人工湖。

a)构造湖: 1)断陷湖; 2)向斜坳陷湖。 b) 火山湖: 1)火山口湖; 2)火山堰塞湖。 c)河成湖: 1)牛轭湖; 2)河口湖。 d) 冰成湖; e) 海成湖; f) 岩溶湖; g) 风成湖; h)人工湖。

7.2. 7.5河流、湖泊演变监测方法

7.2.7.5.1河流、湖泊变化信息提取

将多期次符合1:250000制图精度要求的遥感图像精确配准套合,通过图像放大,提取河流 化的细节(一般包括河流径流路线的变化和湖泊范围的变化)

7.2.7.5.2河流、湖泊监测图编制

监测图可以地理和高程数据为基本背景图层,用一种颜色表示河流现状,用其他颜色表示变亻 。湖泊可用不同颜色的线表示多期湖泊的边界线,采用数字注记或颜色表示湖泊缩小或增大白 范围。

7.2.7.6监测精度与监测周其

7.2.7.6.1水系可依据汇人干流的支流序次分为一级支流、二级支流和三级支流。在1:250000比例 尺河流演变监测中,应区分出三级支流水系。实际宽度大于125m的河流用双线表示,小于或等于 125m的河流用单线表示;河流现状综合解译正确率不应低于90%。大于16mm²的湖泊图斑应予表示, 大于4mm的变化图斑应予表示,宽度大于0.5mm的条带状变化图斑应予表示;湖泊现状综合解译正 确率不应低于90%。 7.2.7.6.2河流、湖泊演变遥感监测周期一般以3年~5年为宜,也可根据任务要求确定。

7.2. 8.1监测内容

查明湿地类型和分布范围:通过多期次图像解译对比查明湿地分布范围、面积的变化:并分析

7.2.8.2遥感影像图组合波段选择

据附录A,红波段可区别沼泽地和砂砾地;近红外光波段可显示生物量的差别,以圈定湿地边界;短 波红外光波段可显示植物含水量的差别,以圈定湿地类型。可选择以上三个波段作为制作遥感影像图的 波段组合。

7.2. 8. 3遥感图像纠正

按照7.2.7.3的要求执行

公路—I级桥面宽度26.8m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计算书、CAD图)按照7.2.7.3的要求执行

7. 2. 8. 4分类

结合应用遥感技术对湿地监测的可行性 为近海及海岸亚地、河流亚地、湖泪证 草甸湿地、库塘湿地五大类,并细分为28小类,参考附录F中表F.7

7.2.8.5湿地监测方法

GB 50286-1998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7.2.8.5.1湿地变化信息提取

将多期次符合1:250000制图精度要求的遥感图像精确配准,通过图像放大提取湿地变化细节, 般应提取湿地增加、减少、不变的范围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