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62-2014 集镇滑坡崩塌泥石流勘查规范

DZ/T 0262-2014 集镇滑坡崩塌泥石流勘查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4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3658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Z/T 0262-2014 集镇滑坡崩塌泥石流勘查规范简介:

DZ/T 0262-2014《集镇滑坡崩塌泥石流勘查规范》是一部针对我国集镇地区地质灾害勘查工作的技术规范。这部规范的出台,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和规范集镇地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勘查工作,以保障集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规范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勘查目标:规范明确了集镇地质灾害勘查的主要目标,包括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点,评估灾害发育程度和危险性,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勘查内容:规定了灾害勘查应包括的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3. 勘查方法:规范了各种勘查技术与方法的使用,如地质测绘、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查、遥感地质等,确保勘查工作的精确性和全面性。

4. 勘查报告:对勘查报告的编制内容、格式、提交时间等做了详细规定,以保证报告的规范性和可读性。

5. 勘查质量控制:提出了勘查工作的质量控制要求,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的准确性,以及勘查结果的可靠性等。

这部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我国集镇地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水平,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集镇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Z/T 0262-2014 集镇滑坡崩塌泥石流勘查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61—2014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俱科汉 也质灾害隐患勘查,进行地质灾害评价与区划,为有效减轻突发性地质灾害危害和保障集镇安全发 供基础地质依据。

4.1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动等,按表1将集镇勘查区域地质环境务 杂程度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3种类型。

DZ/T02622014

GB∕T 24603-2009 箱式叠压给水设备表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4.4.2根据地形地貌、岩土组成结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对(潜在)滑坡复杂程度进行划分。

4.4.2根据地形地貌、岩土组成结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对(潜在)滑坡复杂程度进行划分。 符合下列3个条件或3个条件以上者为复杂,符合2个条件者为中等,符合1个条件或1个条件以下者 为简单:

滑坡外围及滑床岩体破碎;具有同一或多个潜在滑带; 地貌单元超过2个,地形起伏变化大; 岩土组成种类多,变化大,结构复杂; 有多个含水层,地下水丰富,泉水出露较多。 4.4.3根据陡崖高度、不利结构面等,对崩塌(危岩)复杂程度进行划分。符合下列3个条件者为复杂, 符合2个条件者为中等,符合1个条件或1个条件以下者为简单: 高位及以上危岩; 危岩不利结构面(含软弱夹层)3组以上、卸荷强烈; 大型及以上危岩。 4.4.4根据发育阶段、暴发频率、堆积物体积等,对泥石流复杂程度进行划分。符合下列3个条件者为 复杂,符合2个条件者为中等,符合1个条件或1个条件以下者为简单: 旺盛期泥石流; 高频及以上泥石流; 大型及以上泥石流,且淤积严重的泥石流沟; 具有明显堵溃物源点的泥石流沟; 存在冰川湖、堰塞湖、滑坡崩塌形成堵沟溃决条件的泥石流沟应划分为复杂等级。

管部门或委托单位任务书,依据任务书和本标准

4.5.3野外资料验收,室内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编制图件,编写报告,成果审批

4.5.3野外资料验收,室内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编制图件,编写报告,成果审报

1设计书应在详细了解集镇情况、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和野外踏勘基础上编写。 .2技术方法选择和工作量布置,应充分考虑勘查区复杂程度、以往研究程度、工作条件和现有报

5.1.2技术方法选择和工作量布置,应充分考虑勘查区复杂程度、以往研究程度、工作条件和现有技术

已开展过1:100000和1:50000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的集镇,进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未开展上述工作的集镇,宜按照DZ/T0261一2014的要求开展调查工作。 6.1.1调查应依据前人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了解区域水文、河流和斜坡演化、地质构造 (活动构造)、易滑地层、致灾斜坡结构等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了解历史性重大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诱 发因素。 6.1.2调查应分析区域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规律,评估发生威胁集镇的山洪、地震、崩塌、滑坡、泥石 流、潜在不稳定斜坡、复合型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链致灾的可能性,并圈定影响区范围

.1位于大江大河沿岸的集镇,调查范围应包含干流上游、下游和对岸可能发生地质灾害链的景 围。

6.2.3调查宜采用航空影像调查与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6.2.4 实地调查宜在充分分析和利用前人成果基础上进行选线和选点的重点核查。 6.2.5 观测点和观测线路的布置应目的明确,且应具有控制性和代表性。 6.2.6 观测点和观测线路的密度不宜强求均匀分布,但应满足核查重点内容和分析评估的要求。 6.2.7 调查前宜实测区域代表性地质剖面。 6.2.8 测绘相关的具体内容可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7.1.1应在网格控制的基础上,通过测绘和勘探,查明集镇斜坡(含高切坡和高填方)的地质结构和影 响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对斜坡稳定性进行评估和评价。 7.1.2集镇斜坡若存在失稳可能性,应查明可能致灾范围及潜在损失,比选推荐工程治理、搬迁避让 监测预警和不需治理等类别,进行初步投资估算,提出防治方案建议

7.2.1测绘范围应包括完整斜坡及可能发生地质灾害链的影响范围。 7.2.2测绘宜采用航空影像与实地测绘相结合的方法。 7.2.3集镇斜坡实地测绘一般包括下述内容:

地貌形态、微地貌特征,(河谷或斜坡)地貌演化过程和发育阶段等; 地质灾害发育状况; 土体的密实程度和年代成因,不同时期的接触状况,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等; 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 岩体的结构类型,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和等级、产状、发育程度、延伸程度、 闭合程度、平直程度及光滑度或起伏差、风化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以及组合关系、力学属 性、与临空面的关系、结构体的性质及其立体形式等;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泉水和湿地的分布位置、类型及补给来源、对坡体的软化和潜蚀等; 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情况、坡面植被和风化情况等; 岩浴发育情况; 矿产开采及采空区情况。 .2.4观测路线间距不宜大于图上的2cm,观测点数不宜少于10点/图上的100cm。 .2.5测绘最小填图单元尺寸和各种地质界线允许误差宜为图上的2mm,对于具有重要意义、在图上 下足2mm者,可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标注实际数据。 2.6测绘应实测代表性专门工程地质面1条~3条,测绘主剖面宜与勘探主剖面重合,剖面比例尺 宜采用1:2000~1:500。剖面线宜沿斜坡坡向布置,起始点应包括地形最高点和最低点。

1集镇斜坡勘探应在测绘完成后开展。勘探方法以钻探为主,可结合物探和山地工程等。 2对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存在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的斜坡,可布置多条勘探线,勘探线间距宜 m~1000m。对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斜坡,应至少布置一条代表性勘 对地质环境条件简单、无地质灾害隐惠的斜坡,可不布置勘探线

7.3.3每条勘探线应布置3个~5个勘探点,代表性勘探线的工程量和点位布设应满足主剖面图绘制、 试验及稳定性评价要求。 7.3.4斜坡勘探至少应有一个控制性钻孔,控制底部潜在滑动带(面),并穿过5m~8m。 7.3.5斜坡勘探一般性钻孔深度应穿过底部潜在滑动带(面)以下3m~5m。 7.3.6土体斜坡应对每一个主要土层或软弱夹层采取试样,每层试样不宜少于3个。

7.3.3每条勘探线应布置3个, 试验及稳定性评价要求。 7.3.4斜坡勘探至少应有一个控制性钻孔,控制底部潜在滑动带(面),并穿过5m~8m。 7.3.5斜坡勘探一般性钻孔深度应穿过底部潜在滑动带(面)以下3m~5m。 7.3.6土体斜坡应对每一个主要土层或软弱夹层采取试样,每层试样不宜少于3个。 7.3.7岩质斜坡应对每一个软弱夹层(可能滑动带)采取试样,每层试样不宜少于3个。

8.1.1在区域调查和斜坡勘查的基础上,定性评价为欠稳定(不稳定)且危害程度较大的已有(潜在)地 质灾害隐惠,应进行重点勘查或测绘。 8.1.2查明集镇范围内重点隐患的分布、规模、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地下水存在状态与活动方式、影响 和诱发因素、形成机制和变形破坏机理等;进行原位试验或室内试验;初步评价或评估地质灾害隐患的 稳定性和危害性 8.1.3查明集镇重点隐患可能致灾范围内的主要人口和实物指标,进行防治措施分类,比选确定工程 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和不需治理等类别,进行初步投资估算,提出防治方案建议。 8.1.4测绘应采用全面查勘法。宜采用航空影像和实地测绘相结合的方法。 8.1.5测绘最小填图单元尺寸和各种地质界线允许误差宜为图上的2mm,对于具有重要意义、在图上 不足2mm者,可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标注实际数据。 8.1.6观测点的间距宜为图面上的2cm。

8.1.7隐惠勘查的主勘探线可与集镇斜坡主勘探线重合,二者勘探点可相互利用。

8.2.1勘查范围应包括滑坡体及其邻区,后部包括滑坡后壁以上一定范围的稳定斜坡或汇水注地,前 部应包括剪出口以下的稳定地段,两侧应达到滑体以外的影响范围或邻近沟谷,涉水滑坡尚应达到河 (库)主流线(沟心)或对岸,一般控制在滑坡边界外50m100m。且应包含可能造成地质灾害链的影 响范围。

CJJ∕T 300-2019 植物园设计标准8.2.2滑坡测绘一般包括下述内容

形态特征及边界条件; 地质结构及特征; 水文地质条件; 变形破坏特征; 诱发因素(如库水位变动、降雨、冲蚀、人工作用等);: 预测(地质灾害链)致灾范围和影响范围,涉水滑坡应重视涌浪及对航道的危害; 影响范围内的人口及实物指标、危害对象的特性以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8.2.3滑坡勘探方法应以钻探、井探、槽探为主,大型以上滑坡可结合洞探和物探等方法。 8.2.4滑坡勘探工作量布置,宜采用一纵一横2条勘探线,每条勘探线宜布置3个~5个勘探点。 8.2.5钻孔深度应穿过底部滑带深人稳定地层3m~5m,且应满足滑坡稳定性评价的需要。单体滑 坡的潜在滑带和滑体试样分别不宜少于6组,滑带试样宜在探井或探槽中采取原状试样。

8.3崩塌(危岩)勘查

8.3.1测绘范围应包括危岩带及其影响地段。纵向向上应至少达到坡顶卸荷带之外50m~ 100m,

0Om,横向可向两侧延伸至影响范围, 8.3.2危岩体勘查宜以专门工程地质测绘和剖面测绘相结合。对通过专门工程地质测绘判断为稳定 的崩塌体,可不进行勘探

地质条件、结构及特征; 水文地质条件; 变形破坏特征; 影响或诱发因素; 可能的运移路径,评估高速远程运动可能与危害; (地质灾害链)致灾范围及危害预测; 影响范围内的人口及实物指标、危害对象的特性以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8.3.5崩塌体勘探宜以物探、井探、槽探为主,大型以上崩塌可结合钻探等。 8.3.6崩塌体勘探线宜采用一纵一横2条勘探线,每条勘探线宜布置2个~3个勘探点。钻孔深度和 试样同8.2.5的规定。

8.4.1测绘范围应包含可能发生泥石流的沟谷流域和可能的地质灾害链影响范围。 8.4.2测绘之前应了解历史上山洪泥石流的发生时间、次数、持续过程、性质特点、成因及防治现状;了 解发生山洪泥石流前的降雨时间、雨量大小和暴雨强度、地震、水体溃决、冰雪融化等诱发因素;了解每 饮灾害危害的对象昆山银泰花园联体别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情况

8.4.3泥石流测绘一般包括下述内容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