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6453.3-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替代GB/T 16453.3-1996,清晰无水印)

GB/T 16453.3-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替代GB/T 16453.3-1996,清晰无水印)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 M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142343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16453.3-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替代GB/T 16453.3-1996,清晰无水印)简介:

GB/T 16453.3-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是中国关于水土保持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标准。这个标准是在2008年发布的,它替代了1996年的版本,主要针对沟壑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学、系统和实用的治理技术指导。

该标准涵盖了沟壑治理的全过程,包括沟壑的识别与分类、治理目标设定、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工程质量控制、以及后期的维护与管理等多个环节。它强调了生态优先的原则,提倡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以实现沟壑地区水土流失的控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土地生产力的恢复。

具体内容可能包括沟壑的生态修复技术(如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沟壑拦截和防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坡面径流调节措施、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农业管理减少对沟壑的侵蚀等。这个标准对于指导我国沟壑地区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GB/T 16453.3-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替代GB/T 16453.3-1996,清晰无水印)部分内容预览:

流域年均输沙量按式(17)计算

图7 坝高组成示意图 H H +H,+H

DB44/T 2395-2022 农贸市场建设与管理总则.pdf5.4.1.1.1拦泥坝高确定

5.4.1.1.2滞洪坝高确定

a)坝高为10m时,安全超高取0.5m~1.0m; b)坝高为10m~20m时,安全超高取1.0m~1.5m; c)坝高大于20m时,安全超高取1.5m~2.0m。

5.4.1.2坝体断面确定

5.4.1.2.1坝顶宽度

注:坝顶宽度不得小于2m,如因交通需要,坝顶宽度可适当增加,

H人 般淤地坝,蓄水时间较短,可不作坝体稳定分析。当淤地坝加高改作治沟骨干工程后,蓄水 时间较长,需作坝体稳定分析,此时应根据满足稳定要求的坝体断面决定上下游坝坡,参见 SL289 b) 不同坝高和不同施工方法,应分别采取不同的上下游坝坡,见表5

表5 不同坝高与不同施工方法的坝坡比

注:水坠施工上下游坡比相同,根据坝体土质不同而取不同坡比

5.4.1.2.3水坠坝施工过程中,冲填泥池的边埂断面,与坝体断面和施工质量有关,规定如下: a)边硬外坡应与坝体上下游坡比一致,边埂内可采用1:1或倒土时的自然安息角(35°左右) b)边埋高度应高出冲填层0.5m~1.0m。边硬宽度根据坝体高度与土质分别规定,见表6。

5.4.1.2.3水坠坝施工过程中,冲填泥池的边硬断面,与坝体断面和施工质量有关,规定如下: a)边硬外坡应与坝体上下游坡比一致,边硬内可采用1:1或倒土时的自然安息角(35°左右) b)边硬高度应高出冲填层0.5m~1.0m。边埂宽度根据坝体高度与土质分别规定,见表6。

5.4.1.2.3水坠坝施工过程中,冲填泥池的边硬断面,与坝体断面和施工质量有关,规定如下:

表6不同坝高、不同土质的边埂宽度

5.4.1.3坝体土方计算

5.4.1.3.1小型淤地坝。坝体范围内两岸岸坡与坝轴线处岸坡基本一致,可采取5.2.3.2.1所述坝址 测量法,按简易长宽相乘法计算坝体土方量,参见第C.1章。 5.4.1.3.2大中型淤地坝,用5.2.3.2.2.所述方法测量坝址地形的,应采用等高线包围面积法计算坝 体土方量,参见第C.2章。 5.4.1.3.3有的中型淤地坝,如坝体范围内两岸岸坡与坝轴线处岸坡一致的,也可采用小型淤地坝的

测量和方法计算坝体土方量。

5.4.1.4坝体分期加高设计

根据淤地坝的特点,在坝内库容淤满后,于淤泥面上加高土坝坝体,可大大节约土方工程量。坝体 分期加高分以下两种情况,在设计上各有不同要求: 5.4.1.4.1新建土坝一次设计分期加高。建坝时一次设计到最终坝高,但坝体分两期或三期施工完 成,应符合下列要求: a)第一期坝体高度,按最终坝高的1/2左右设计,利用泄水洞和临时溢洪道(不衬砌)排洪。 b)第一期坝高淤平后,在坝前淤泥面上加高坝体,同时改变溢洪道进口高程。 c)泄水洞进口应采取卧管式,并按最终坝高设计和施工相应的平洞长度与进口高程。 d)加高到最终坝高时,设置永久性溢洪道, e)采用此法岸坡应有开挖临时溢洪道和分期改变溢洪道进口高程的条件;一般在坝库设计中只 有土圳与洲水洞的情况下采用

a)岩石或粘重的红胶土类地基,采用矩形断面。 b)壤土类地基采用梯形断面。 c)中型淤地坝,如溢洪道断面较大,可作成复式断面,底部常过水的小断面,作好石方衬砌,上部 不常过水的大断面不衬砌。 5.4.2.1.2溢洪道断面尺寸,根据设计洪峰流量和溢洪道明渠比降、粗糙系数等(计算见4.3.1.2)有 关因素确定。 5.4.2.2大型淤地坝与接近大型的中型淤地坝,以及淤地坝加高作治沟骨干工程等集水面积和排洪量 都较大,一般采取陡坡式溢洪道,应符合下列要求: 5.4.2.2.1陡坡式溢洪道结构组成。宽顶堰陡坡式溢洪道由进口段、陡坡段和出口段三部分组成。进 口段包括引水渠、渐变段、溢流堰,出口段包括消力池、渐变段和尾水渠,见图8。

图8陡坡式溢洪道结构示意图

坡式溢洪道各部分设计要求与计算公式

5.4.3泄水建筑物设计

5.4.3.1基本要求

5.4.3.1.1 一般淤地坝的泄水建筑物,应在淤地过程中和坝地淤成以后,能及时排除坝内清水和洪水, 利于坝地种植, 5.4.3.1.2只有土坝和泄水洞而没有溢洪道的坝库,应依靠泄水洞及时排除库内洪水,保证坝库安全 和坝地保收 5.4.3.1.3淤地坝在未淤满以前,如兼有蓄水灌溉作用,其泄水建筑物应满足及时放足灌溉用水的 需要。

5.4.3.2设计流量

计流量可按式(20)进行计算:

流量可按式(20)进行计算

式中: Q一一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W一一设计频率的一次洪水总量,单位为立方米(m); T一一不同要求下排完洪水的时间,单位为秒(s)。 T值的确定: a)坝地上种有高秆作物需要保收的,应在2d~3d内排完洪水。 b)坝库内没有种庄稼,要求排掉洪水保坝的,应在4d~6d能将库内洪水排完。 c)上述两种情况中,有溢洪道的,应同时考虑溢洪道的排水量;没有溢洪道的,由泄水洞单独 非水

泄水建筑物由进口段、输水段、出口消能段三部分组成,见图9。各部分设计要求如下:

图9泄水建筑物结构示意图

5.4.3.3.1进口段

b)平面图 图9(续)

日) 一般采用分级卧管形式,并尽可能与溢洪道同侧,由于地形限制等原因可采用竖井形式。 b)卧管应布设在土坝上游岸坡,坡度(1:2)~(1:3),管顶高度应超出库内最高洪水位。 c)月 卧管可用浆砌料石作成台阶,每个台阶高差为0.4m~0.5m,每台阶设1个~2个放水孔。孔 径15cm~25cm,根据放水流量大小具体确定。第一放水孔尽量设在坝高的1/3以下。 d)卧管末端与涵管或涵洞连接处应设消力池

5.4.3.3.2输水段

a)涵洞形式有方形涵洞、拱形涵洞和圆形涵洞三种,根据各地不同条件,因地制宜采用。 b)涵洞位置应与坝轴线正交。比降0.5%~1.0%。由浆砌料石(方形与拱形)或预制钢筋混凝 土管(圆形)作成。 c)涵洞一般为无压管道,洞内水深不应超过洞高的3/4。断面宽度不得小于0.9m,高度不得小 于1.2m。 d)沿涵洞长度每10m~15m应砌筑一道截水环,厚0.3m~0.4m,伸出管壁外层0.4m~0.5m。 如涵洞采用圆形预制管,则需设置半圆形管座TB/T 3540.1-2018 内燃机车牵引热工性能试验方法 第1部分:定置试验,厚度最小处不得小于0.3m,其下铺设0.3m 厚灰土层

5.4.3.3.3出口消能段

a)如涵洞出口位置较低,可直接下连消力池。 b)如涵洞出口位置较高,则需修一段引水渠,连接陡坡,陡坡末端连接消力池。 5.4.3.4泄水建筑物各部分具体设计技术要求 泄水建筑物各部分具体设计技术可参照SL289中有关规定执行

5.4.4.1反滤体的设置

5.4.4.1.1一般小型淤地坝淤积很快,蓄水时间短,可不设反滤体。 5.4.4.1.2大中型淤地坝和淤地坝加高作治沟骨干工程者,坝内蓄水时间较长,蓄水位较高,应设反滤 体排水。

5.4.4.2反滤体的形式(见图10

.4.4.2反滤体的形式(见图10

DB5101∕T 78-2020 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采样和检测方法图10反滤体两种形式示意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