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379-2019 高效工业锅炉用煤粉制备系统技术要求.pdf

NB/T 10379-2019 高效工业锅炉用煤粉制备系统技术要求.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2 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14130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10379-2019 高效工业锅炉用煤粉制备系统技术要求.pdf简介:

NB/T 10379-2019《高效工业锅炉用煤粉制备系统技术要求》是一部中国国家标准,它主要针对高效工业锅炉中使用的煤粉制备系统提出了详细的技术要求。这个标准适用于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和维护各种类型的高效工业锅炉,特别是那些依赖煤粉燃烧的锅炉。

以下是该标准的一些主要要点:

1. 系统设计:要求煤粉制备系统应根据锅炉的容量、燃煤种类、燃烧特性等因素进行设计,确保煤粉的细度、均匀性和流动性满足锅炉燃烧的需要。

2. 安全性:强调了系统的安全设计,包括防爆、防火、防尘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锅炉运行的稳定和人员的安全。

3. 粉煤质量:规定了煤粉的粒度、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等参数的控制标准,以确保锅炉的燃烧效率和排放的污染物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4. 维护和检修:标准要求煤粉制备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维护性和可维护性,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是保证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

5. 节能环保:对于环保性能,标准要求煤粉制备系统应尽可能减少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符合国家的环保法规。

总的来说,NB/T 10379-2019标准旨在促进工业锅炉用煤粉制备系统的优化设计和高效运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NB/T 10379-2019 高效工业锅炉用煤粉制备系统技术要求.pdf部分内容预览: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制备系统组成 制备系统的一般要求 制备系统的技术要求 附录A(资料性附录)高效工业锅炉用煤粉制备系统工艺流程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方大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淄博市煤炭工业 局、中国矿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希奎、冯金义、刘平、邱振伟、王勇、罗金鹏、王洁、杨万庆、胡秀丽、张国强 张华、常庆粮。

SL 582-2012标准下载工业锅炉用煤粉制备系统技术要

本标准规定了高效工业锅炉用煤粉制备系统技术要求的术语和定义、制备系统组成、制备系统的 般要求、制备系统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高效工业锅炉用煤 生产系统的新建、扩建、改建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2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T31391煤的元素分析 GB50016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GB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效工业锅炉用煤粉pulverizedcoalforhighefficiencyindustrialboilers 由商品煤经过筛选、破碎、干燥、粉磨等一系列工艺加工而成具有粒度细、流动性好、燃烧充分等特 性的用作高效工业锅炉燃料的流动性粉末。 3.2 煤粉制备系统preparationsystenforpuiverizedcoal 煤粉在生产、贮存、运输等各环节中的各类工艺设备、在线监测监控、安全保护、计量与检测的设备 和设施的总称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效工业锅炉用煤粉pulverizedcoalforhighefficiencyindustrialboilers 由商品煤经过筛选、破碎、干燥、粉磨等一系列工艺加工而成具有粒度细、流动性好、燃烧充分等特 性的用作高效工业锅炉燃料的流动性粉末。 3.2 煤粉制备系统preparationsystennforpulverizedcoal 煤粉在生产、贮存、运输等各环节中的各类工艺设备、在线监测监控、安全保护、计量与检测的设备 和设施的总称

4.1 原煤准备系统。 4.2 煤粉制备系统。 4.3 煤粉储存与运输系统。 4. 4 制氮系统。 4.5计量与检测系统。 4.6煤粉化验系统。 4. 7 电气与自动化控制系统 4.8消防及其用水系统。

5.1 制备系统宜根据生产规模、原料性能、产品种类、资源和建厂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5.2 制备系统的工艺装备与自动化控制水平的确定,在确保实现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下,应以国 情、综合效益为依据,并结合国际上的技术发展水平。 5.3 制备系统应符合安全、环保、节能等相关要求

煤粉制备系统工艺流程如下: 原料煤由汽车运至卸煤间,经提升机输送至储煤仓。储煤仓的原煤经提升机、带式输送机等进入磨 前仓,经称重式给煤机进入立式磨煤机磨成煤粉,经过烟风烘干并携带出立式磨煤机,进人袋式除尘器, 经过气物分离后,干净烟气通过排风机排人大气。煤粉经除尘器收集后进入配套的螺旋输粉机配送至 成品仓。高效工业锅炉用煤粉制备系统工艺流程见附录A

6.2.1.1原料煤卸煤方式宜采用机械卸煤方式,卸煤机械的设置应根据来煤运输方式和来煤量确定。 6.2.1.2进料口宜设置棒型阀门作为控制,同时,宜设置板式喂料机等给料设备。 6.2.1.3物料输送系统的能力,应充分满足瞬时最大给料能力。 6.2.1.4各下料点、转运站应设置除尘设备,并满足环保要求。

1.2.1 当选用圆库方式时,应根据工厂规模、地基条件、储存期、自动化水平、环保要求等因素确定 1.2.2 原煤质量变化或煤粉质量能保证相邻两次检测的波动范围。 1.2.3 储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2.2原煤质量变化或煤粉质量能保证相邻两次检测的波动范围。 2.3储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储库的规格、个数按生产规模及物料储存期要求确定。 b) )圆库卸料口个数的设置,应保证储库的卸空率达到100%。 C) 原煤库库底宜设置棒型阀门作为控制,同时,宜设置板式喂料机等给料设备,给料设备的下料 应降低落差、减少扬尘。 d) )当卸料量有计量配料要求时,宜选用定量给料机。 e)库顶厂房的设置应根据建厂地区的气候条件及当地环保要求确定。当不设库顶厂房时,在库 顶的设备、管件与库顶板连接处必须防雨密封。 f 库顶及库底应设有除尘装置,可采用袋式除尘器

6.3.1煤粉制备系统应根据煤的品种、煤质等因素选用。

煤粉制备系统应根据煤的品种、煤质等因素选用。 煤粉制备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煤粉制备选用烘干带粉磨的系统,宜选用辊式磨煤机; b) 磨煤机的生产量根据市场需求量进行设定:

c)入磨原煤应设置原煤仓,原煤仓的容量应满足蘑煤机生产的需要,下料应通畅; d)喂煤设备可采用密闭式定量或定容式喂料机,并设有下料锁风装置; e) 煤粉的选粉宜采用动态选粉机,动态选粉机的布置应便于锥体部分的检查和上部传动装置的 检修,人磨原煤管上应设置锁风阀; f) 2 煤粉制备系统的选粉机可布置在露天,并应装设防爆阀,且应便于防爆阀的检修; g) ? 煤粉系统的所有风管应减少拐弯,必须拐弯时,应防止煤粉堆积,弯头处应采取耐磨处理; h) 2 当采用辊式磨煤机时,原煤入磨前应设有除铁器及金属探测报警装置; i+) 煤粉制备系统的选粉机、除尘器及所有非标风管均应保温、接地; I二D 煤粉制备系统的所有工艺设备、风管及溜槽均应采取接地措施

6.4.1高效煤粉库的个数应根据装库和卸库的要求、入库前的煤粉质量控制水平、煤粉成品质量的检 验要求以及市场需要与运输条件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储存期规定。当高效煤粉库双排布置时,库个数 宜为偶数。 6.4.2库底锥体角度设计应满足煤粉不挂壁要求。 6.4.3高效煤粉库库底设置煤粉散装系统或吨包系统。 6.4.4库顶、库底均应设除尘设备,除尘设备应选用磨煤机专用的袋式除尘器,除尘设备必须有完善的 防燃、防爆及防静电的设施。 6.4.5在煤粉仓、除尘器上必须设温度和一氧化碳监测及报警装置。 6.4.6除尘器、煤粉仓等处必须装设防爆阀。 6.4.7煤粉散装设施应按汽车散装运输方式配置,并分别满足车位散装量、装车时间的要求

后进入储气罐内进人冷干机,经冷却除水干燥后,进人填装吸附剂的变压吸附分离系统,即制氮机组 5.5.2 制氮系统设计应满足工艺用气要求。 5.5.3 可根其实际情况选择保护气体:并建设 示纷

6.6.1高效煤粉生产过程中,从原料进厂到煤粉出厂的各个环节,必须配置相适应的

6.1高效煤粉生产过程中,从原料进厂到煤粉出厂的各个环节,必须配置相适应的计量装置,并应 下列规定: a)原煤进厂可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应采用相应的计量装置,如轨道衡、汽车衡、电子皮带秤等 b)磨煤机喂料,宜采用定量给料秤或其他形式的计量秤; c)原煤库、煤粉库等应设有相应的料位计,各种喂料仓应设置料位计或荷重传感器; d) 散装出厂应设有散装计量装置,宜采用汽车衡、轨道衡或其他形式的计量设施; e)吨包出厂应设有装包计量装置。

工艺过程测量信号可设置为指示、记录、调节、累计、报警、遥控、联锁等。 关键过程测量信号 应设置多级报警、联锁或控制; b 仪表测量单位应符合法定计量单位

6.7.1工业分析:全套试验仪器和设备配备应符合GB/T212的有关规定。 6.7.2元素分析:全套试验仪器和设备配备应符合GB/T31391的有关规定, 6.7.3物理检测:应测定原煤粒度、哈氏可磨性、发热量、挥发分、灰分、全水分、全硫、煤粉细度等物理 特性。 6.7.4 化验系统应配备能满足生产质量控制要求的仪器和装置。

6.8电气与自动化控制系统

6.8.1.1电气及自动化装置应满足生产工艺以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的要求。 6.8.1.2电器及仪表装置应采取防尘、绝缘等措施 6.8.1.3电气及自动化装置应采用先进、实用及节能的成套设备和定型产品,严禁选用淘汰产品, 6.8.1.4供配电方案应根据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和地区供电条件确定。条件允许时,供电电 源宜采用双电源双回路供电方案。当条件不满足时GB/T 40007-2021标准下载,宜采用单电源加柴油发电机供电方案

6.8.2中央控制室设置及其要求

6.8.2.1应根据工艺控制和自动化系统要求,确定设置中央控制室,或分车间控制室:辅助车间应按需 要设置控制室;对于分车间控制,控制室不宜过于分散。 6.8.2.2控制室位于被控区域的适中位置,要满足生产控制及安全要求。 6.8.2.3应有防尘、防火、隔音、隔热和通风等设施。 6.8.2.4面积应满足设备安装、操作维修和检修等要求。 6.8.2.5室内不应有无关的工艺管道通过。

控制室应按GB50016的有天规定1

6.8.3生产过程自动化

6.8.3.1应设置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简称DCS),对生产过程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其控制、管 理范围宜从原料进厂至成品入库。成品的管理和控制DB51/T 2714-2020 低温储粮技术操作规程.pdf,宜采用独立的可编程序控制系统(简称PLC), 但其运行信号应与DCS系统通信。通信网络宜采用余配置。DCS的选择原则,除应可靠、先进外,还 应具备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易操作性和易维护性、完整性和成套性,并具有合理的性能价格比,

理范围宜从原料进厂至成品人库。成品的管理和控制,宜采用独立的可编程序控制系统(简称PLC), 且其运行信号应与DCS系统通信。通信网络宜采用余配置。DCS的选择原则,除应可靠、先进外,还 应具备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易操作性和易维护性、完整性和成套性,并具有合理的性能价格比。 6.8.3.2原煤准备系统过程检测与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a)根据工艺及设备保护要求,原煤输送宜设置原煤计量、板式喂料机温度检测及负荷调节等 装置; b)原煤预均化堆场的堆、取料机,应设置PLC为主的控制系统;其控制系统应具备手动/自动及 遥控等功能,宜设置工业电视监视系统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