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466-2023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pdf

DB32/T 4466-2023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140608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2/T 4466-2023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pdf简介:

DB32/T 4466-2023《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是一个由江苏省地方标准局发布的标准,全称为江苏省地方标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这个规范主要针对的是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服务,它为提供这些服务的机构和人员提供了一套详细的操作指南和要求。

该规范旨在促进和规范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服务,包括康复服务的范围、内容、方法、质量控制、人员培训、服务环境等方面。它强调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提倡以患者为中心,采取全面、系统、个体化的康复策略,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具体内容可能涵盖了康复服务的组织与管理、康复评估与计划、康复治疗与训练、家庭支持与教育、社区参与与融合等多个方面,旨在提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请注意,具体的条文内容和实施细节可能会因地区的差异和时间更新而有所不同,建议查阅最新的标准文本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DB32/T 4466-2023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1.1.1 专业人员。应配备不少于2名全职专业人员(包括社会工作者和护土),不少于1名驻点 医生 1.1.2 2 管理人员。应配备能满足日常管理工作需要的管理人员,包括财务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 1.1.3其他人员。宜聘请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等相关人员

专业人员。应配备不少于2名全职专业人员(包括社会工作者和护士),不少于1名驻点精神 管理人员。应配备能满足日常管理工作需要的管理人员,包括财务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 其他人员。宜聘请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等相关人员

DB32/T 4466—2023

4.1.2.1专业人员应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上岗证。 4.1.2.2管理人员应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具有2年以上的管理工作经验,接受过精神障碍社区康 复服务政策法规、工作规范、管理制度等业务培训,从业期间每年接受不少于1次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 服务业务培训。 4.1.2.3心理咨询师应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

4.1.3.1社会工作者。应包括但不限于开展并完善康复课程内容、提供个性化康复方案、重塑家庭支援 体系等。 4.1.3.2护士。应包括但不限于管理精神障碍人员服药登记,记录并反馈生理及心理变化DGTJ 08-2336-2020 绿道建设技术标准_已解除密码.pdf,配合社会工 作者进行应急准备和行动等。 4.1.3.3精神科医生。应包括但不限于从医学角度缓解精神类药物产生的副作用,评估精神障碍人员 康复效果并提出建议指导等。 4.1.3.4心理咨询师。应包括但不限于为精神障碍人员和家属提供心理干预服务,宣传心理健康相关 知识等。 4.1.3.5志愿者。应包括但不限于辅助精神障碍人员完成康复训练,介人其家庭支援体系并给予相应 的指导等。 4.1.3.6伙伴互助志愿者。应包括但不限于整理并归档日常康复工作台账资料、备课和授课,辅助其他 精神障碍人员进行康复训练等。 4.1.3.7后勤保障人员。应包括但不限于保障所有人员的机构内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及出行安全,配备 机构内康复工作所需物资材料等。 4.1.3.8财务人员。应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整理相关项目台账资料等。

应明确服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及各功能室的功能设置和工作流程等,特别是应坚持每日晨检、巡查 晨检记录表应符合附录A表A.1的要求。巡查记录表应符合附录B表B.1的要求

应建立并完善资金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专款专用,归口分级管理

4.2.5监督管理制度

4.3.3.1干预暴力型精神障碍人员的措施如下。 精神障碍人员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冲突时,应立即将精神障碍人员分开,给足双方冷静思考的 时间,平稳情绪,延缓处理时间,然后单独谈心干预, 在安排精神障碍人员工作任务时,如发现精神障碍人员情绪不稳定,不应以强硬的态度对其干 预,而应立刻终止工作任务,留足时间给精神障碍人员进行自我调整、反省、思考等,待精神障 碍人员情绪平稳后,再对其进行干预。在精神障碍人员认识到自已的问题,并能接受服务人员 的工作安排后,再重新分配工作任务。 在康复过程中发现精神障碍人员情绪不稳定时,应引导精神障碍人员到心理咨询室进行情绪 调整。如果精神障碍人员不愿意离开,应采取冷处理和延缓处理的方式,不应强行将其带离。 4.3.3.2干预抑郁型精神障碍人员的措施如下: 一与家属沟通交流,取得家属的合作和支持,做好疏导工作; 鼓励、引导精神障碍人员说出自已的想法,耐心、缓慢、以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对精神障碍人员的

DB32/T 4466—2023

4.3.4.1应对精神障碍人员尊重,保持镇静和耐心。 4.3.4.2说话应沉着,缓慢且清晰,和精神障碍人员交谈的语气平和,讲话速度适中,确保对方能听清 4.3.4.3应努力从精神障碍人员所谈的想法中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并认可其感受。 4.3.4.4应用点头等动作,“请接着讲”等话语来向其表示关心与鼓励。询问精神障碍人员需要什么样 的帮助,缓和谈话气氛,协商解决方案,不应承诺无法保证的东西。 4.3.4.5宜将精神障碍人员转移到开阔的地方,便于躲避攻击行为,

4.3.4.1应对精神障碍人员尊重,保持镇静和耐心。 4.3.4.2说话应沉着,缓慢且清晰,和精神障碍人员交谈的语气平和,讲话速度适中,确保对方能听清 4.3.4.3应努力从精神障碍人员所谈的想法中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并认可其感受。 4.3.4.4应用点头等动作,“请接着讲”等话语来向其表示关心与鼓励。询问精神障碍人员需要什么样 的帮助,缓和谈话气氛,协商解决方案,不应承诺无法保证的东西。 4.3.4.5宜将精神障碍人员转移到开阔的地方.便于躲避攻击行为

5.1.1.1用于精神障碍社区日间康复服务的总面积应不小于150m”,且人均使用面积应不小于13m² 5.1.1.2应设置多功能室、技能培训室、心理咨询室、安全室、辅助性就业区、办公室、餐厅、卫生间,各功 能区域布局应合理并配备无障碍设施和监控设备。 5.1.1.3应配备专用药品保管柜、办公用具、家电、厨卫用具等基本生活设备。 5.1.1.4宜配备音响、投影、电视等娱乐设备及沙盘、音乐治疗椅等心理干预设备。 5.1.1.5全职专业服务人员与精神障碍人员比例应不低于1:5。 5.1.1.6应在机构内为精神障碍人员提供以稳定病情、恢复生活功能及适应社会能力、培养独立自主能 力为目的的服务。 5.1.1.7服务人员应负责精神障碍人员的日常管理、组织实施康复活动,并及时为其填写档案、督促其 定时服药等工作。 5.1.1.8服务活动结束后应填写活动记录表。活动记录表应符合附录D表D.1的要求。

5.1.1.1用于精神障碍社区日间康复服务的总面积应不小于150m”,且人均使用面积应不小于13m² 5.1.1.2应设置多功能室、技能培训室、心理咨询室、安全室、辅助性就业区、办公室、餐厅、卫生间,各功 能区域布局应合理并配备无障碍设施和监控设备。 5.1.1.3应配备专用药品保管柜、办公用具、家电、厨卫用具等基本生活设备。 5.1.1.4宜配备音响、投影、电视等娱乐设备及沙盘、音乐治疗椅等心理干预设备。 5.1.1.5全职专业服务人员与精神障碍人员比例应不低于1:5。 5.1.1.6应在机构内为精神障碍人员提供以稳定病情、恢复生活功能及适应社会能力、培养独立自主能 力为目的的服务。 5.1.1.7服务人员应负责精神障碍人员的日常管理、组织实施康复活动,并及时为其填写档案、督促其 定时服药等工作。 5.1.1.8服务活动结束后应填写活动记录表。活动记录表应符合附录D表D.1的要求。

2.1应针对机构服务人员、社区助残人员、精神障碍人员家属定期开展残疾预防知识培训,举办 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讲座, 2.2宜参加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公益宣传活动

5.1.3.1娱乐。应开展如唱歌、舞蹈、乐器演奏、绘画等活动。 5.1.3.2运动。应开展如徒步、球类、跳绳等活动。 5.1.3.3绘画。应开展如“原生态艺术”“房树人”“曼陀罗”“箱庭疗法”等活动 5.1.3.4手工。应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简单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活动。

5.1.3.5生活技能训练。应开展如碗筷清洗、择菜、做饭、电器使用、衣物换洗、交通工具乘坐等衣食住 行为主、促进生活自理能力为目的的活动。 5.1.3.6劳动技能培训。应开展如卫生包干、烘培、产品加工等以培养精神障碍人员动手创造生活和争 取就业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的活动。 5.1.3.7户外拓展训练。应开展如爬山、徒步、攀岩、马术等团体项目并邀请精神障碍人员家属共同参 与的适宜形式的活动。 5.1.3.8文化课程。应开展弘扬文化传统、树立社会价值观、普及生活常识等为内容的且以兴趣和实用 为原则的文化教育层面的课程,

5.1.4.1应与精神障碍人员建立平等协作关系,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帮助其减弱、消除来自自身或者外 界的各种消极因素。 5.1.4.2应将心理服务和康复措施贯穿于与精神障碍人员接触的每一个环节。 5.1.4.3应提供专业团体心理辅导服务、咨询和转介服务。 5.1.4.4宜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文化艺术疗愈等方法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式 为精神障碍人员提供心理干预服务。 5.1.4.5心理服务结束后应填写心理干预记录表。心理干预记录表应符合附录E表E.1的要求。

5.1.5.1应接受由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和其他机构转介的精神障碍人员,并根据评估结果向其本人和监 护人提供社区康复建议及相关信息。 5.1.5.2对有需求的精神障碍人员应提供医疗、心理、法律服务的转介,并有明确的流程和制度,以及有 相应的签约机构和渠道。 5.1.5.3应及时处置转介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精神障碍人员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5.1.5.4转介服务结束后应填写康复转介表。康复转介表应符合附录F表F.1的要求,

DL/T 400-2019 500kV交流紧凑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代替DL/T 400-2010)5.1.6预防复发训练

5.1.6.1应组织服务人员、精神障碍人员和家属通过一对多、一对一等指导形式开展预防复发训练,内 容包括精神疾病认识、常见精神障碍症状、药物疗效及常见副作用、复发的因素、复发的先兆表现、预防 和应对复发的措施等。 5.1.6.2应每日开展如晨操、饭后走路等有助于预防复发的训练活动

5.1.7.1应教育精神障碍人员正确认识疾病,帮助其了解药物治疗相关知识,学会药物自我管理,养成 遵医瞩、独立服药的习惯, 5.1.7.2按照精神障碍人员自主服药程度的不同,将训练分为以下3级, a)第1级:药物由护士管理,精神障碍人员按指定的时间在护士面前服药,并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 b)第2级:药物存放在指定的个人药柜内,精神障碍人员定时取药,学会自主服药。护士应在场 监督、检查。 c)第3级:药物由精神障碍人员自行存放在所属储物柜内,定时服药,并养成自我管理药物的习惯, 5.1.7.3应与精神障碍人员监护人签订服药委托书。服药委托书应符合附录G表G.1的要求。 5.1.7.4应填写服药登记表。服药登记表应符合表G.2的要求

5.1.8.1应每月开展一次家长成长营活动

DB32/T 4466—2023

5.1.8.3宜开展亲子互动、交流沟通等活动DB62∕T 25-3088-2014 绿色居住建筑检测标准

宜开展亲子互动、交流沟

专业人员应按照精神障碍人员的个人需要、问题、潜能和支持的强度,组织设计全面的个性化康复 计划。具体包括: 建立个人档案; 定期约见精神障碍人员并提供辅导和意见; 协调其他专业人员召开个案会议; 个案进度报告; 组织小组活动; 精神障碍人员重返社会后的跟进服务; 其他相关服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