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047-2022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工程技术规程.pdf

DB37T 5047-2022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工程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2 M
标准类别:城建标准
资源ID:135801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T 5047-2022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工程技术规程.pdf简介:

DB37T 5047-2022《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工程技术规程》是一份由中国山东省发布的工程技术规程,主要针对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施工、设计和运行进行规定。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是一种通过地面辐射的方式提供室内舒适温度的供暖方式,它利用热水在铺设于地板下的管道中循环,通过地板面层向室内均匀散热。

这份规程详细规定了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系统的设计要求(如管道布置、材料选择、系统压力等)、施工工艺(如管道敷设、绝热处理、系统调试等)以及运行维护(如温度控制、故障排查等)。它旨在确保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安全、高效和节能,同时提升建筑物的居住舒适度。

此外,DB37T 5047-2022也考虑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强调了绿色、低碳的供暖方式。对于进行此类工程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循此规程,以确保其项目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

DB37T 5047-2022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工程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0.5分集水器manifol

.0.7输配管distributior

预制轻薄供暖板干式地暖中东莞市城市更新单一主体挂牌招商操作规范(试行)(东府办[2019]29号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5月7日).pdf,安装于分集水器和预制轻薄供暖板分集水装置之间,起到中间输 配作用的管道。

.0.8面层surfacelayer

建筑地面与室内空气直接接触的构造层。 2.0.9找平层towelinglayer 在垫层或楼板面上进行抹平的构造层。 2.0.10隔离层isolatinglayer 防止建筑地面上各种液体透过地面的构造层。 2.0.11填充层fillerlayer 湿式地暖中,位于绝热层上部,由混凝土或厚层自流平构成,起到保护加热管并使地面温度均 匀的构造层。

2.0.9找平层towelinglaye

2.0.11填充层fillerlaver

2.0.12绝热层insulatinglayer

现场单独铺设、用于阻挡热量传递,减少无效热损失的构造层,不含干式地暖的预制保温模

2.0.13防潮层moistureproofinglayer

2.0.14均热层heatdistributionplates

采用预制沟槽保温板供暖地面时,铺设在加热管的下面或者上面、或者上下均铺设,可使加 产生的热量均匀散开的金属板或金属箔。

2.0.15伸缩缝expansionjoint

补偿混凝土填充层和面层等膨胀或收缩用的构造缝。分为填充式伸缩缝、面层 2.0.16均压板averagepressureboard

2.0.17填充板blindboard

2.0.20预制轻薄供暖板precastlightheatingboard

由阀体和电热执行器组成、利用执行器内被电加热的温包膨胀产生的推力推动阀杆动 节阀门开度的阀门

2.0.22自力式温控阀thermostatvalve

3.1.1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应由计算确定,民用建筑供水温度宜采用 35℃~45℃,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且不宜小于5℃,供暖管道设计工作年限应达到50年。 3.1.2地表面平均温度计算值应符合表3.1.2的规定。

表3.1.2地表面平均温度(℃)

3.1.3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0.8MPa。

3.1.4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热媒的温度、流量和资用压差等参数,应同热源系统相匹配;热源系 统应设置相应的控制装置。 3.1.5热媒温度超过60℃时,应在供暖热力入口或在室内供暖系统入户之前设置混水装置或换热 装置。 3.1.6地面上的固定设施或卫生器具下方,不应布置供暖管道。 3.1.7干式地暖找平层宜在结构层上采用自流平地面找平技术。 3.1.8房间内的生活冷热水及其他管线,不应与预制沟槽保温板内的加热管在同一沟槽内敷设。

3.2.1辐射地面的构造做法应根据其设置位置确定,不同类型辐射供暖地面构造做法可按本规程 附录A选用。辐射地面的构造应包括: 1面层; 2隔离层(对潮湿房间): 3填充层; 4加热管; 5绝热层: 6防潮层(与下部土壤相邻地面); 7楼板或地面。

当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地面作为辐射地面时,应设置绝热层。设置绝热层时,绝热层与土境 之间应设置防潮层; 2潮湿房间的湿式地暖的填充层上、干式地暖的面层下,应设置隔离层

.2.4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绝热层热阻和厚月

1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作为绝热层时,填充层采用细石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50m 上部铺设Φ4mmx100mm×100mm的钢丝网片; 2细石混凝土填充层上部应根据面层的需要敷设找平层。 3.2.6预制沟槽保温板辐射供暖地面直接铺设木地板面层时,宜采用含有均热层的保温板。 3.2.7采用预制沟槽保温板时,输配管应敷设在预制沟槽保温板中。 3.2.8辐射供暖的地面荷载不应大于供暖地面的设计承载能力。

3.3.1辐射供暖房间热负荷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和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3.3.2计算全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时,室内计算温度的取值可比对流供暖系统的室内计算温度 低2℃。

3.3.3 1 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应按全面辐射供暖的热负荷乘以计算系数的方法确定,计算系数 可按表3.3.3选取。

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计算系数

3.3.4进深大于6m的房间,宜以距外墙6m为界分区,分别计算热负荷和进行管线布置。 3.3.5敷设加热管的建筑地面,不应计算地面的传热损失。 3.3.6采用地面辐射供暖的房间(不含楼梯间)高度大于4m时,应在基本耗热量和朝向、风力、外 门附加耗热量之和的基础上,计算高度附加率。每高出1m应附加1%,但最大附加率不应大于 8%。 3.3.7采用分户热计量或分户独立热源的辐射供暖系统,应考虑间歇运行并计算户间传热负荷。

3.4.1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4 地面散热量计算

式中:9一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W/m²); 9单位地面面积辐射传热量(W/m²); qd单位地面面积对流传热量(W/m²); p一地表面平均温度(℃); 斯一室内非加热表面的面积加权平均温度(C); tn一室内计算温度(℃)。 式地暖地面向上供热量和向下传热量应通过计算确定。当辐射供暖地面与供暖房间相邻时, 面面积向上供热量和向下传热量可按本规程附录B确定。 式地暖表面向上供热量以及向下传热量应按产品检测数据确定。 间所需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供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91一房间所需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供热量(W/m²); Qi一房间所需地面向上的供热量(W); F一房间内敷设加热管的地面面积(m²): β一考虑家具等遮挡的安全系数; Q一房间热负荷(W); Q2一自上层房间地面向下传热量(W)。 3.4.5确定供暖地面向上供热量时,应校核地表面平均温度,其数值应符合本规程第3.1.2条的规 定;否则应改善建筑热工性能或设置其他辅助供暖设备,减少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负担的热负荷。湿 式地暖地表面平均温度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j =t, +9.82× 9 100

式中:tpi一地表面平均温度(°℃); In一室内计算温度(℃); 9一单位地面面积向上的供热量(W/m²)。 3.4.6辐射供暖房间热媒供热量,应包括辐射面向上的供热量和向下的传热量或向土壤的传热损失。

3.5.1预制轻薄供暖板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设置脱气除污器,水质及其保证措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CJ/T34等标准要求。 3.5.2户内系统的热媒温度、压力或资用压差等参数与热源不匹配时,应根据需要采取设置换热器 或混水装置等措施。 3.5.3采用集中热源的住宅建筑,楼内供暖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形式; 2同一对立管宜连接负荷相近的户内系统; 3一对共用立管在每层连接的户数不宜超过3户; 4共用立管接向户内系统的供、回水管应分别设置关断阀,其中一个关断阀应具有调节功能; 5共用立管和分户关断调节阀门应设置在户外公共空间的管道井或热力小室内; 6采用分户热计量的系统应安装热计量或热量分摊装置:

7分集水器的安装位置应便于检修与控制,不应暗装在外墙或分户墙内; 8采用干式地暖形式时,生活给水管道宜在顶板下明敷,当敷设在预制沟槽板内时,应预留给 水管沟槽,管道交叉部位应采取措施确保保温层厚度。 3.5.4对设置独立热源的户内系统,循环水泵的流量、扬程应符合户内供暖系统的要求,系统定压 值应符合加热管的承压要求。

1连接在同一分集水器的相同管径的各环路长度宜接近;现场敷设加热管时,各环路管长度 不宜超过120m;当各环路长度差距较大时,宜采用不同管径的加热管,或在每个分支环路上设置 平衡装置: 2每个主要房间应独立设置环路,面积小的附属房间内的加热管、输配管可串联; 3进深和面积较大的房间,当分区域计算热负荷时,各区域应独立设置环路; 4不同标高的房间地面,不宜共用一个环路。 3.5.6加热管的敷设间距和预制轻薄供暖板的铺设面积,应根据房间所需供热量、室内计算温度、 平均水温、地面传热热阻等确定。 3.5.7加热管距离外墙内表面不得小于100mm,与内墙距离宜为200mm~300mm。距卫生间墙体 内表面宜为100mm~150mm。 3.5.8现场敷设加热管时应保证地面温度均匀,并满足管材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敷设时宜采用回 折型或平行型等布管方式。干式地暖宜选择平行型布置或双平行型布置。 3.5.9加热管应按系统实际工作条件确定,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 3.5.10加热管和输配管流速不宜小于0.25m/s。 3.5.11输配管宜采用与预制轻薄供暖板内加热管相同的管材。 3.5.12每个坏路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集水器相连接。分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 每个分集水器分支环路不宜多于8路。每个分支环路供回水管上均应设置可关断阀门。 3.5.13分集水器进水管前应设置过滤器,分集水器进回水管路之间不宜设置旁通阀。 3.5.14分集水器上均应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气阀。

《同步电动机半导体励磁装置总技术条件 GB/T 12667-2012》3.6.1管道的压力损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3.6 管道水力计算

式中: AP—加热管的压力损失(Pa); △Pm—摩擦压力损失(Pa); △P一局部压力损失(Pa); 摩擦阻力系数; d一管道内径(m); l—管道长度(m); p—水的密度(kg/m3); 0水的流速(m/s); 一局部阻力系数。 3.62铝塑复合管及塑料管的摩擦阻力系数:可按

DB37T 5209-2022 智能建筑工程技术标准.pdf△Pm=pu 2 2

式中:一摩擦阻力系数; b——水的流动相似系数; Re—实际雷诺数; V 水的流速(m/s);

3.7 温控与热计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