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在线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总图制图标准
Standard for general 1ayout drawings
GB/T 50103--2010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1 1 年 3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749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总图制图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总图制图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0103—2010,自2011年3月1日起实施。原《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200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〇年八月十八日
前言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7]125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在原《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2001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3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定、图例。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①调整了基本规定中图线内容、图纸比例;②调整增加了图例内容。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2号楼,邮政编码:100048)。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及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建筑院 主要起草人:孙国峰 程述成 徐忠辉 史丽秀 蒋 靖 沈久忍 陈修礼 陆亚娟 主要审查人:何玉如 费 麟 徐宇宾 白红卫 石定稷 苗 茁 刘 杰 王 鹏 董静茹 寇九贵 胡纯炀 张同亿
1 总 则
1.0.1 为了统一总图制图规则,保证制图质量,提高制图效率,做到图面清晰、简明,符合设计、施工、存档的要求,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下列制图方式绘制的图样:1 计算机制图; 2 手工制图。 1. 0.3 本标准适用于总图专业的下列工程制图: 1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各阶段的总图制图(场地园林景观制图); 2 原有工程的总平面实测图; 3 总图的通用图、标准图; 4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各阶段场地园林景观设计制图。 1.0.4 总图制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基 本 规 定
2.1 图 线
2.1.1 图线的宽度b应根据图样的复杂程度和比例,按现行国家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中图线的有关规定选用。
2.1.2 总图制图应根据图纸功能,按表2.1.2规定的线型选用。
表2.1.2 图线
名称 |
线形 |
线宽 |
用途 |
|
实线 |
精 |
![]() |
b |
1.新建建筑物±0.00高度可见轮廓线 2.新建铁路、管线 |
中 |
![]() |
0.7b 0.5b |
1.新建构筑物、道路、桥涵、边坡、围墙、运输设施的可见轮廓线 2 原有标准轨距铁路 |
|
细 |
![]() |
0.25b |
1.新建建筑物±0.00高度以上的可见建筑物,构筑物轮廓线 2.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原有窄轨、铁路、道路、桥涵、围墙的可见轮廓线 3.新建人行道、排水沟、坐标线、尺寸线、等高线 |
|
虚线 |
粗 |
![]() |
b |
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地下轮廓线 |
中 |
![]() |
0.5b |
计划预留扩建的建筑物、构筑物、铁路、道路、运输设施、管线、建筑红线及预留用地各线 |
|
细 |
![]() |
0.25b |
原有建筑物、构筑物、管线的地下轮廓线 |
|
单点长画线 |
粗 |
![]() |
b |
露天矿开采界限 |
中 |
![]() |
0.5b |
土方填挖区的零点线 |
|
细 |
![]() |
0.25b |
分水线、中心线、对称线、定位轴线 |
|
双点长画线 |
![]() |
b |
用地红线 |
|
![]() |
0.7b |
地下开采区塌落界限 |
||
![]() |
0.5 b |
建筑红线 |
||
折断线 |
![]() |
0.5 b |
断线 |
|
不规则曲线 |
![]() |
0.5 b |
新建人工水体轮廓线 |
注:根据各类图纸所表示的不同重点确定使用不同粗细线型。
2.2 比 例
2.2.1 总图制图采用的比例宜符合表2.2.1的规定。
表2.2.1 比例
图名 |
比例 |
现状图 |
1:500、1:1000、1:2000 |
地理交通位置图 |
1:25000~1:200000 |
总体规划、总体布置、区域位置图 |
1:2000、1:5000、1:10000、1:25000、1:50000 |
总平面图、竖向布置图、管线综合图、土方图、铁路、道路平面图 |
1:300、1:500、1:1000、1:2000 |
场地园林景观总平面图、场地园林景观竖向布置图、种植总平面图 |
1:300、1:500、1:1000 |
铁路、道路纵断面图 |
垂直:1:100、1:200、1:500 水平:1:1000、1:2000、1:5000 |
铁路、道路横断面图 |
1:20、1:50、1:100、1:200 |
场地断面图 |
1:100、1:200、1:500、1:1000 |
详图 |
1:1、1:2、1:5、1:10、1:20、1:50、1:100、1“20 |
2.2.2 一个图样宜选用一种比例,铁路、道路、土方等的纵断面图,可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选用不同比例。
2.3 计 量 单 位
2.3.1 总图中的坐标、标高、距离以米为单位。坐标以小数点标注三位,不足以“0”补齐;标高、距离以小数点后两位数标注,不足以“0”补齐。详图可以毫米为单位。2.3.2 建筑物、构筑物、铁路、道路方位角(或方向角)和铁路、道路转向角的度数,宜注写到“秒”,特殊情况应另加说明。
2.3.3 铁路纵坡度宜以千分计,道路纵坡度、场地平整坡度、排水沟沟底纵坡度宜以百分计,并应取小数点后一位,不足时以“0”补齐。
2.4 坐 标 标 注
2.4.1 总图应按上北下南方向绘制。根据场地形状或布局,可向左或右偏转,但不宜超过45°。总图中应绘制指北针或风玫瑰图(图2.4.1)。

2.4.2 坐标网格应以细实线表示。测量坐标网应画成交叉十字线,坐标代号宜用“X、Y”表示;建筑坐标网应画成网格通线,自设坐标代号宜用“A、B”表示(图2.4.1)。坐标值为负数时,应注“-”号,为正数时,“+”号可以省略。
2.4.3 总平面图上有测量和建筑两种坐标系统时,应在附注中注明两种坐标系统的换算公式。
2.4.4 表示建筑物、构筑物位置的坐标应根据设计不同阶段要求标注,当建筑物与构筑物与坐标轴线平行时,可注其对角坐标。与坐标轴线成角度或建筑平面复杂时,宜标注三个以上坐标,坐标宜标注在图纸上。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建筑物、构筑物也可用相对尺寸定位。
2.4.5 在一张图上,主要建筑物、构筑物用坐标定位时,根据工程具体情况也可用相对尺寸定位。
2.4.6 建筑物、构筑物、铁路、道路、管线等应标注下列部位的坐标或定位尺寸: 1 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墙轴线交点; 2 圆形建筑物、构筑物的中心; 3 皮带走廊的中线或其交点; 4 铁路道岔的理论中心,铁路、道路的中线或转折点; 5 管线(包括管沟、管架或管桥)的中线交叉点和转折点; 6 挡土墙起始点、转折点墙顶外侧边缘(结构面)。
2.5 标 高 注 法
2.5.1 建筑物应以接近地面处的±0.00标高的平面作为总平面。字符平行于建筑长边书写。
2.5.2 总图中标注的标高应为绝对标高,当标注相对标高,则应注明相对标高与绝对标高的换算关系。
2.5.3 建筑物、构筑物、铁路、道路、水池等应按下列规定标注有关部位的标高:
1 建筑物标注室内±0.00处的绝对标高在一栋建筑物内宜标注一个±0.00标高,当有不同地坪标高以相对±0.00的数值标注;
2 建筑物室外散水,标注建筑物四周转角或两对角的散水坡脚处标高; 3 构筑物标注其有代表性的标高,并用文字注明标高所指的位置; 4 铁路标注轨顶标高; 5 道路标注路面中心线交点及变坡点标高; 6 挡土墙标注墙顶和墙趾标高,路堤、边坡标注坡顶和坡脚标高,排水沟标注沟顶和沟底标高; 7 场地平整标注其控制位置标高,铺砌场地标注其铺砌面标高。
2.5.4 标高符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的有关规定进行标注。
2.6 名称和编号
2.6.1 总图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应注写名称,名称宜直接标注在图上。当图样比例小或图面无足够位置时,也可编号列表标注在图内。当图形过小时,可标注在图形外侧附近处。 2.6.2 总图上的铁路线路、铁路道岔、铁路及道路曲线转折点等,应进行编号。 2.6.3 铁路线路编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车站站线宜由站房向外顺序编号,正线宜用罗马字表示,站线宜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2 厂内铁路按图面布置有次序地排列,用阿拉伯数字编号; 3 露天采矿场铁路按开采顺序编号,干线用罗马字表示,支线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2.6.4 铁路道岔编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道岔用阿拉伯数字编号; 2 车站道岔宜由站外向站内顺序编号,一端为奇数,另一端为偶数。当编里程时, 里程来向端宜为奇数,里程去向端宜为偶数。不编里程时,左端宜为奇数,右端宜为偶数。 2.6.5 道路编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厂矿道路宜用阿拉伯数字,外加圆圈顺序编号; 2 引道宜用上述数字后加-1、-2编号。 2.6.6 厂矿铁路、道路的曲线转折点,应用代号JD后加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 2.6.7 一个工程中,整套总图图纸所注写的场地、建筑物、构筑物、铁路、道路等的名称应统一,各设计阶段的上述名称和编号应一致。3 图 例
3.0.1 总平面图例应符合表3.0.1的规定。
表3.0.1 总平面图例
序号 |
名称 |
图例 |
备注 |
1 |
新建建筑物 |
![]() |
新建建筑物以粗实线表示与室外地坪相接处±0.00外墙定位轮廓线 建筑物一般以±0.00高度处的外墙定位轴线交叉点坐标定位。轴线用细实绩表示,并标明轴线号 根据不同设计阶段标注建筑编号,地上、地下层数,建筑高度,建筑出入口位置(两种表示方法均可,但同一图约采用一种表示方法) 地下建筑物以粗虚线表示其轮廓 建筑上部(±0.00以上)外挑建筑用细实线表示 建筑上部连廓用细虚线表示并标注位置 |
2 |
原有建筑物 |
![]() |
用细实线表示 |
3 |
计划扩建的预留地或建筑物 |
![]() |
用中粗虚线表示 |
4 |
拆除的建筑物 |
![]() |
用细实线表示 |
5 |
建筑物下面的通道 |
![]() |
— |
6 |
散状材料露天堆场 |
![]() |
需要时可注明材料名称 |
7 |
其他材料露天堆场或露天作业场 |
![]() |
需要时可注明材料名称 |
8 |
铺砌场地 |
![]() |
— |
9 |
敞棚或敞廊 |
![]() |
— |
10 |
高架式料仓 |
![]() |
— |
![]() |
|||
11 |
漏斗式贮仓 |
![]() |
左、右图为底卸式 中图为侧卸式 |
12 |
冷却塔(池) |
![]() |
应注明冷却塔或冷却池 |
13 |
水塔、贮罐 |
![]() |
左图为卧式贮罐 右图为水塔或立式贮罐 |
14 |
水池、坑槽 |
![]() |
也可以不涂黑 |
15 |
明溜矿槽(井) |
![]() |
— |
16 |
斜井或平硐 |
![]() |
— |
17 |
烟囱 |
![]() |
实线为烟囱下部直径,虚线为基础,必要时可注写烟囱高度和上、下口直径 |
18 |
围墙及大门 |
![]() |
— |
19 |
挡土墙 |
![]() |
挡土墙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的需要标注 ![]() |
20 |
挡土墙上设围墙 |
![]() |
— |
21 |
台阶及无障碍坡道 |
![]() |
1.台阶(级数仅为示意) 2.表示障碍坡道 |
22 |
露天桥式起重机 |
![]() |
起重机起重量Gn,以吨计算 “+”为柱子位置 |
23 |
露天电动葫芦 |
![]() |
起重机起重量Gn,以吨计算 +”为支架位置 |
24 |
门式起重机 |
![]() |
起重机起重量Gn,以吨计算 上图表示有外伸壁 下图表示无外伸壁 |
![]() |
|||
25 |
架空索道 |
![]() |
“Ⅰ”为支架位置 |
26 |
斜坡卷扬机道 |
![]() |
— |
27 |
斜坡栈桥(皮带廊等) |
![]() |
细实线表示支架中心线位置 |
28 |
坐标 |
![]() |
1.表示地形测量坐标系 2.表示自设坐标系 坐标数字平等于建筑标注 |
29 |
方格网交叉点标高 |
![]() |
“78.35”为原地面标高 “77.85”为设计标高 “-0.50”为施工高度 “—”表示挖方(“+”表示填方) |
30 |
填方区、挖方区、未整平区及零线 |
![]() |
“+”表示填方区 “—”表示挖方区 中间为未整平区 点划线为零点线 |
31 |
填挖边坡 |
![]() |
— |
32 |
分水脊线与谷线 |
![]() |
上图表示脊线 下图表示谷线 |
![]() |
|||
33 |
洪水淹没线 |
![]() |
洪水最高水位以文字标注 |
34 |
地表排水方向 |
![]() |
— |
35 |
截水沟 |
![]() |
“1”表示1%的沟底纵向坡度,“40.00”表示变坡点间距离,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
36 |
排水明沟 |
![]() |
上图用于比例较大的图面 下图用于比例较小的图面 “1” 表示1%的沟底纵向坡度,“40.00”表示变坡点间距离,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107.50”表示沟底变坡点标高(变坡点以“+”表示) |
37 |
有盖板的排水沟 |
![]() |
— |
38 |
雨水口 |
![]() |
1.雨水品 2.双有雨水口 3.双落式雨水口 |
39 |
消火栓井 |
![]() |
— |
40 |
急流槽 |
![]() |
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
41 |
跌水 |
![]() |
|
42 |
拦水(闸)坝 |
![]() |
— |
43 |
透水路堤 |
![]() |
边坡较长时,可在一端或两端局部表示 |
44 |
过水路面 |
![]() |
— |
45 |
室内地坪标高 |
![]() |
数字平等于建筑物书写 |
46 |
室外地坪标高 |
![]() |
室外标高也可采用等高线 |
47 |
盲道 |
![]() |
— |
48 |
地下车库入口 |
![]() |
机动车停车场 |
49 |
地面露天停车场 |
![]() |
— |
50 |
露天机械停车场 |
![]() |
露天机械停车场 |
3.0.2 道路与铁路图例应符合表3.0.2的规定。
表3.0.2 道路与铁路图例
序号 |
名称 |
图例 |
备注 |
1 |
新建的道路 |
![]() |
“R=6.00”表示道路转弯半径;“107.50”为道路中心线交叉点设计标高,两种表示方式均可,同一图纸采用一种方式表示;“100.00”为变坡点之间距离,“0.30%”表示道路坡度, ![]() |
2 |
道客断面 |
![]() |
1.为双坡立道牙 2.为单坡立道牙 3.为双坡平道牙 4.为单独立道牙 |
3 |
原有道路 |
![]() |
— |
4 |
计划扩建的道路 |
![]() |
— |
5 |
拆除的道路 |
![]() |
— |
6 |
人行道 |
![]() |
— |
7 |
道路曲线段 |
![]() |
主干道宜标以下内容: JD为曲线转折点,编号应标坐标 α为交点 T为切线长 L为曲线长 R为中心线转弯半径 其他道路可标转折点、坐标及半径 |
8 |
道路隧道 |
![]() |
— |
9 |
汽车衡 |
![]() |
— |
10 |
汽车洗车台 |
![]() |
上图为贯通式 下图为尽头式 |
![]() |
|||
11 |
运煤走廊 |
![]() |
— |
12 |
新建的标准轨距铁路 |
![]() |
— |
13 |
原有的标准轨距铁路 |
![]() |
— |
14 |
计划扩建的标准轨距铁路 |
![]() |
— |
15 |
拆除的标准轨距铁路 |
![]() |
— |
16 |
原有的窄轨铁路 |
![]() |
— |
17 |
拆除的窄轨铁路 |
![]() |
“GJ762”为轨距(以mm计) |
18 |
新建的标准轨距电气铁路 |
— |
|
19 |
原有的标准轨距电气铁路 |
![]() |
— |
20 |
计划扩建的标准轨距电气铁路 |
![]() |
— |
21 |
拆除的标准轨距电气铁路 |
![]() |
— |
22 |
原有车站 |
![]() |
— |
23 |
拆除原有车站 |
![]() |
— |
24 |
新设计车站 |
![]() |
— |
25 |
规划的车站 |
![]() |
— |
26 |
工矿企业车站 |
![]() |
— |
27 |
单开道岔 |
![]() |
“1/n”表示道岔号数 n表示道岔号 |
28 |
单式对称道岔 |
![]() |
|
29 |
单式交分道岔 |
![]() |
|
30 |
复式交分道岔 |
![]() |
|
31 |
交叉渡线 |
![]() |
— |
32 |
菱形交叉 |
![]() |
|
33 |
车挡 |
![]() |
上图为土堆式 下图为非土堆式 |
![]() |
|||
34 |
警冲标 |
![]() |
— |
35 |
坡度标 |
![]() |
“GD112.00”为轨顶标高,“6”、“8”表示纵向坡度为6%、8%,倾斜方向表示坡向,“110.00”、“180.00”为变坡点间距离,“56”、“44”为至前后百尺标距离 |
36 |
铁路曲线段 |
![]() |
“JD2”为曲线转折点编号,“α”为曲线转向角,“R”为曲线半径,“T”为切线长,“L”为曲线长 |
37 |
轨道衡 |
![]() |
粗线表示铁路 |
38 |
站台 |
![]() |
— |
39 |
煤台 |
![]() |
粗线表示铁路 |
40 |
灰坑或检查坑 |
![]() |
|
41 |
转盘 |
![]() |
|
42 |
高柱色灯信号机 |
![]() |
(1)表示出站、预告 (2)表示进站 (3)表示驼峰及复式信号 |
43 |
矮柱色灯信号机 |
![]() |
— |
44 |
灯塔 |
![]() |
左图为钢筋混凝土灯塔 中图为木灯塔 右图为铁灯塔 |
45 |
灯桥 |
![]() |
— |
46 |
铁路轨道 |
![]() |
— |
47 |
涵洞、涵管 |
![]() |
上图为道客涵洞、涵管,下图为铁路涵洞、涵管 左图用于比例较在原图面,右图用于比例较小的图面 |
![]() |
|||
48 |
桥梁 |
![]() |
用于旱桥时应注时 上图为公路桥、下图为铁路桥 |
![]() |
|||
49 |
跨线桥 |
![]() |
道路跨铁路 |
![]() |
铁路跨道路 |
||
![]() |
道路跨道路 |
||
![]() |
铁路跨铁路 |
||
50 |
码头 |
![]() |
上图为固定码头 下图为浮动码头 |
![]() |
|||
51 |
运行的发电站 |
![]() |
— |
52 |
规划的发电站 |
![]() |
— |
53 |
规划的变电站、配电所 |
![]() |
— |
54 |
运行的变电站、配电所 |
![]() |
— |
3.0.3 管线图例应符合表3.0.3的规定。
表3.0.3 管线图例
序号 |
名称 |
图例 |
备注 |
1 |
管线 |
![]() |
管线代号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标注 线型宜以中粗线 |
2 |
地沟管线 |
![]() |
— |
3 |
管桥管线 |
![]() |
管线代号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标注 |
4 |
架空电力、电信线 |
![]() |
“○”表示电杆 管线代号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标注 |
3.0.4 园林景观绿化应符合表3.0.4的规定。
表3.0.4 园林景观绿化图例
序号 |
名称 |
图例 |
备注 |
1 |
常绿针叶乔木 |
![]() |
— |
2 |
落叶针叶乔木 |
![]() |
— |
3 |
常绿阔叶乔木 |
![]() |
— |
4 |
落叶阔叶乔木 |
![]() |
— |
5 |
常绿阔叶灌木 |
![]() |
— |
6 |
落叶阔叶灌木 |
![]() |
— |
7 |
落叶阔叶乔木林 |
![]() |
— |
8 |
常绿阔叶乔木林 |
![]() |
— |
9 |
常绿针叶乔木林 |
![]() |
— |
10 |
落叶针叶乔木林 |
![]() |
— |
11 |
针阔混交林 |
![]() |
— |
12 |
落叶灌木林 |
![]() |
— |
13 |
整形绿篱 |
![]() |
— |
14 |
草坪 |
![]() |
1.草坪 2.表示自然草坪 3.表示人工草坪 |
15 |
花卉 |
![]() |
— |
16 |
竹丛 |
![]() |
— |
17 |
棕榈植物 |
![]() |
— |
18 |
水生植物 |
![]() |
— |
19 |
植草砖 |
![]() |
— |
20 |
土石假山 |
![]() |
包括“土包石”、“石抱土”及假山 |
21 |
独立景石 |
![]() |
— |
22 |
自然水体 |
![]() |
表示河流以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
23 |
人工水体 |
![]() |
— |
24 |
喷泉 |
![]() |
— |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