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左线塌方与处理过程(含图片)

隧道左线塌方与处理过程(含图片)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162.41 KB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16686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隧道左线塌方与处理过程(含图片)

隧道施工过程中,左线塌方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通常由于围岩条件差、地下水丰富或施工不当等原因引起。以下是一次典型的隧道左线塌方及其处理过程的简介(包含图片说明):

隧道左线塌方与处理过程

在某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左线掘进至K10+200处时发生塌方。此次塌方长度约8米,高度约5米,体积约为40立方米,导致掌子面完全封闭,并对已衬砌段造成一定影响。事故发生后,项目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和分析。

#一、塌方原因分析经初步调查,塌方的主要原因包括:1.地质条件复杂:该区域为软弱围岩,且存在断层破碎带。2.地下水活动频繁:地下水渗流加剧了围岩的不稳定性。3.支护措施不足:初期支护未能及时跟进,导致围岩失稳。

![塌方现场照片](请插入一张塌方现场的照片,显示塌方范围及受损情况)

#二、应急处理措施1.人员安全撤离:首先确保所有施工人员撤离危险区域,避免二次伤害。2.封闭洞口:用沙袋和钢板对塌方区域进行临时封闭,防止塌方进一步扩大。3.监测变形:安装监控量测仪器,实时监测周边围岩及已衬砌段的变形情况。

#三、具体处理方案根据专家组意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塌方处理:1.注浆加固:通过超前小导管向塌腔内注入水泥浆液,填充空隙并提高围岩强度。2.加强支护:在塌方区域增设钢拱架和钢筋网,并加密锚杆以增强支撑力。3.分步开挖:采用短进尺、弱爆破的方式逐步清理塌方体,每挖掘一段立即施作初期支护。4.排水处理:设置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降低地下水对围岩的影响。

![处理过程照片](请插入一张处理过程的照片青山湖大道综合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展示注浆、支护等操作)

#四、恢复施工经过为期两周的紧张处理,塌方区域成功稳定,围岩变形趋于正常。随后,项目部重新调整施工计划,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恢复正常掘进。

此次塌方事件提醒我们,在隧道施工中必须高度重视地质勘察工作,严格执行设计要求,并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以上内容结合实际案例编写,可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