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

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6.17 MB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16287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

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是为了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铁路运输需求,规范和指导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的设计工作而制定的技术性文件。该规定综合考虑了高速铁路技术的发展趋势、客运与货运的兼容性以及经济性和安全性要求,旨在为铁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这一暂行规定,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的设计需满足以下主要原则和技术要求:

1.线路功能定位:明确铁路以客运为主,兼顾货运的功能定位。在保证客运列车运行速度和舒适性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货运列车的运行条件。

2.线路平面与纵断面设计: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一般不小于2200米,特殊困难条件下可适当降低标准;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0‰,局部地段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提高印刷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1089—2020),但应确保列车运行平稳。

3.轨道结构设计:采用无砟轨道或有砟轨道两种形式,其中无砟轨道适用于高密度客运区段,有砟轨道则适用于货运量较大的区段。同时,轨距统一为标准轨距(1435毫米)。

4.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设计需充分考虑高速列车的动力响应及耐久性要求,隧道内净空尺寸应满足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的需求。

5.车站布局与规模:车站间距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旅客出行需求合理设置,大型客运站应具备便捷换乘条件,货运站则需配备现代化装卸设备。

6.信号系统与通信设施:采用CTCS2级列控系统,确保列车运行安全高效;通信网络覆盖全线,支持调度指挥、应急处置等功能。

7.环境保护与节能措施: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声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并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

总之,《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体现了我国铁路建设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的决心,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效能提供了重要支撑。

2)梁体的竖向挠度不应大于表5.3.1的限值。

上部结构的梁端转角图

3在列车横向摇摆力、离心力、风力和温度力的作用下,梁体的水平挠度不应大于梁 体计算跨度的1/4000。 4在中一活载作用下,3.0m梁长的扭曲变形(见图5.3.1一2)应满足t≤3.0mm,多 线桥梁按产生扭曲的最不利工况加载

5.3.2竖向自振频率的规定: 1简支梁竖向自振频率应不小于l。

5.3.2竖向自振频率的规定:

5.3.2竖向自振频率的规定:

桥梁扭曲变形的几何关系

80 L 4m≤L≤20m 23.58L0.592 20m

式中n一一简支梁竖向自振频率限值(Hz); L一一简支梁跨度(m)。 2 2 如果简支梁竖向自振频率小于n,应按实际运营的列车通过桥梁的情况进行车

桥耦合动力计算分析,其列车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指标应满足表5.3.2的规定。

合动力计算分析,其列车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指标应满足表5.3.2的

车桥耦合动力计算列车运行安全

3道碴桥面强振频率不大于20Hz的竖向振动加速度α≤0.35 率不大于20Hz的竖向振动加速度a≤0.50g。

13.3墩台基础变位限值按下述方

墩台基础的沉降量按恒载计算。对于外部静定结构,其墩台总沉降量与墩台施工完 成时的沉降量之差不得超过下列容许值:均匀沉降量不得超过50mm,相邻墩台沉降量之 差不得超过20mm。对于外部静不定结构,其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的容许值,应根据沉降 对结构产生的附加应力的影响确定。 5.3.4由墩台横向水平位移差引起的相邻结构物轴线间的水平折角(见图5.3.4)不得 超过1%0。

故台横向水平位移差引起的相邻结构物轴

确定水平折角按以下荷载组合进行计算:中一活载,离心力,横向摇摆 上的风荷载,桥墩和梁体结构的温度差,以及因地基位移造成的转动

5.4.1 桥面两侧均应设置作业通道,宽度宜为1.0m。作业通道栏杆的高度为1.0m。栏 杆扶手内侧与其毗邻线路中心的净距不应小于3.75m。 5.4.2桥面上应为主要设备预留相应的位置。 5.4.3桥面应设置性能良好的防、排水系统,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桥面上应铺设密闭有效的防水层,防水层上要覆盖致密、耐磨和耐冲击的保护层 厚度不小于4cm。 2桥面横向采用双侧排水坡,坡度不小于2%。排水管内径不小于150mm,纵向间 距按最大降雨强度计算确定。

2)纵向钢筋的中心距,在承受最大弯矩的截面上,不得大于板厚的2倍和30cm;在其 他截面上,也不应大于板厚的3倍和40cm。但承受列车活载的板,在承受最大弯矩的截 面上,不得大于板厚的1.5倍和20cm。 3)所用钢筋的直径不得大于板厚的1/10。 4)在板上设置开口时必须设置加强钢筋。 2T形梁 1)主梁的支点处应设置端隔板,横隔板间距不应大于腹板厚度的25倍和6m,端隔板 的下缘应略高于梁底,但不超过10cm; 2)多片式T形梁在分片架设后必须将横隔板和桥面连成整体,并加强横向联系; 3)多片式T形梁的受力计算要考虑荷载横向分布或直接采用空间力学模型计算。 3箱梁 1)箱梁内净空高不小于1.6m; 2)顶板及底板的厚度不得小于20cm; 3)在端部必须设置隔板,且应采取措施,避免雨水回流污染支座和梁端: 4)腹板下端桥轴方向的受拉钢筋必须至少有1/2伸过支点; 5)底板上下面垂直桥轴方向的抗剪钢筋应伸入腹板下部锚固; 6)箱梁须根据需要设置进入孔; 7)底板应设排水孔,并设排水坡; 8)腹板应设通风孔; 9)宽跨比较大的箱梁,在截面设计和刚度计算时应考虑剪力滞的影响; 10)箱梁的横向内力分析宜采用整体计算。 5.4.5混凝土桥梁结构的保护层及配筋除遵守现行《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一2005)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1预应力钢筋管道间的净距,当管道直径不大于55mm时,不应小于40mm;当管道 直径大于55mm时,不应小于管道直径。 2预应力钢筋管道与结构表面之间的保护层厚度,在结构的顶面和侧面不应小于 倍管道直径,在结构底面不应小于60mm。 3距结构表面最近的普通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 5.4.6支座可采用钢支座或橡胶支座,并应满足下列规定: 1 纵向活动支座的横桥向应设置可靠的限位装置,使支座的横向位移不大于士 1mm; 2 支座应便于检查、维修和更换,支座垫石到墩台边缘的距离及垫石高度应考虑顶 梁的空间要求

6.1.1 隧道的设计除须遵照国家现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一2005)规定外 还应考虑下列因素:

2空气阻力的增大对行车的影响; 3隧道口所形成的微压波对环境的影响; 4列车风对隧道内作业人员待避条件的影响, 6.1.2隧道工程设计应对隧道洞口附近的居民房屋及其他建筑物的分布和用途进行训 查,隧道洞口设计应与隧道洞口缓冲结构综合考虑。 6.1.3辅助坑道的设置应考虑对隧道施工、空气动力学效应和防灾疏散等功能的综合事 求。

6.2.1单线隧道内轨顶面以上净空面积不应小于50m";双线隧道内 积不应小于80m²

6.2.2曲线上的隧道,内轮廓可不考虑曲线加宽gtcc-079-2021 道岔尖轨,但应验算控制点或计算点是否满足定 度要求。

6.3.1进口缓冲结构的设置应根据出口微压波峰值的大小来确定。当出口外50m范围 内无建筑物、出口外20m处的微压波峰值大于50Pa时,应设置缓冲结构;当出口外50m 范围内有建筑物且建筑物处的微压波峰值大于20Pa,应设置缓冲结构;当建筑物对微压 波峰值有特殊要求时,缓冲结构应进行特殊设计。

6.4.1长度在500m以上的隧道应设固定式照明设施。500m以下的隧道应在洞内装设 照明插座。

6.5.4紧急出口通道横断面最小尺寸为:宽度不小于2.3m;高度不小于2.5m;纵向仰角 不大于35°;竖并作为出口时并内应设阶梯和送风设备。 6.5.5救援通道应按有关规定设置应急疏散标识,指示两个方向分别到洞口或紧急出口 的整百米数。并配备灯光及应急照明显示方向

6.6.1隧道内应设置存放维修、防灾工具及其他专用设备的器材洞室。洞室间距一侧为 500m,深5.0m,沿隧道两侧错开布置,其他尺寸参照国家现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H 10003一2005)中大避车洞尺寸或按有关专业要求设计

7.1一般规定 7.1.1在铁路车站线路的直线地段上,主要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应符合表 7.1.1的规定

在铁路车站线路的直线地段上,主要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的 的规定

成都某市政道路及其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mm)

7.1.2在线路的直线地段上,站内两相邻线路中心线的线间距应符合表7.1.2的规定。 7.1.3新线、新建岔线及段管线不应在区间或站内与正线接轨。在困难条件下,疏解线 路必须在区间内与正线接轨时,在接轨地点应设置线路所或辅助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