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抗震课件1.4 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pdf简介:
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建筑物抵御地震的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和设施的破坏。它是现代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
1. 设防目标:抗震设防的主要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在小震或轻度地震下,建筑物能够保持正常使用功能;在中等强度地震下,结构损伤可以修复,不影响正常使用;在大震情况下,虽然可能受损,但不会导致结构整体崩溃。
2. 设防原则:抗震设防通常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破坏控制: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确保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不会发生破坏性的倒塌。 - 隔震与消能:采用隔震技术和消能装置,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 配置合理的结构:如考虑结构的柔度、刚度、质量和分布等因素,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 结构的完整性:确保建筑物各部分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承受地震力。
3. 抗震设计要素:包括结构类型的选择、结构布置、抗震构造措施(如抗震墙、抗震框架、隔震层等)、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分析,以及必要的抗震材料和施工工艺等。
4. 抗震设防标准:各国和地区都有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指导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
总的来说,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抗震课件1.4 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pdf部分内容预览:
抗震设防烈度: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 度。 ,抗震设防标准: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 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地震作用: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竖 向和扭转地震作用。 设计地震动参数:抗震设计用的加速度(速度、位移) 时程曲线、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 ·设计特征周期: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降段 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 ·抗震措施:为了结构抗震所采取的措施,除了地震作用 计算和抗力计算外的抗震设计内容。 ·抗震构造措施:为了提高结构和构件抗震性能所采取的
1.4.2地震影响和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的取值依据: 规范规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 图》 中的地震基本烈度。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度 8度 9度 设计基本加速度值/g 0.050.10(0.15)0.20(0.30) 0.40 注:g为重力加速度。 规范规定: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DB21T 1576-2020标准下载1.4.2地震影响和抗震设防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取相 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 计特征周期或规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来表征。 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 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 设计地震分为三组,第一组表示近震中 距,而第二、三组表示较远震中距的影响,
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将建筑分为四个 抗震设防类别:
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将建筑分为四个 抗震设防类别:
1.4.4 多遇、基本、罕遇地震烈度
多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 现的频度最高的烈度。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用 Is表示。其超越概率为63.2%,重现期为50年。
基本烈度:一个地区未来5( 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 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 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 度。
1.4.5抗震设防目标 简称为:“小 震不坏,中震可 修,大震不倒”。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 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 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 影响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主体工程二次结构砌筑,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三水准”设防对建筑性能的要求:
三水准”设防对建筑性能的要求
1.4.5抗震设防目标
“小震不坏”满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 要求以及建筑的弹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性变形限值。 “中震可修”要求建筑结构具有相当的延性能力,不 发生不可修复的脆性破坏。 “大震不倒”要求建筑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其弹塑性 变形不能超过规定的弹塑性变形限值
1.4.6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大多数结构) 小震下承载力(小震不环)和变形验算 (中震可修); 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大震不倒) 第二阶段(特殊结构) 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变形验算GB35164-2017 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石灰石粉.pdf,构造措 施(大震不倒)
1.4.7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设计思想与抗震思想区别 ·设防:单体一一系统 ·目标:生命安全不同性能 ·要求:固定一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