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15-107-2016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15-107-2016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pdf简介:
DBJ15-107-20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是一份由地方标准局发布的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在中国辽宁省地区进行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该规程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前言:对该规程的目的、适用范围、编制依据和引用标准进行了阐述。 2. 总则:界定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基本概念,强调了其在提高建筑效率、质量、环保性能等方面的优势。 3. 结构设计:详细规定了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结构选型、材料选用、连接方式等,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 4. 施工技术:针对预制构件的制作、运输、安装、连接等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指导。 5. 质量控制:规定了预制构件的检验、验收标准,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6. 附录与条文说明:对规程中的专业术语、技术参数、试验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便于实际操作。
这份规程的发布,旨在推动辽宁省乃至中国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通过标准化的方式规范和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DBJ15-107-2016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pdf部分内容预览:
表6.3.5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
5.3.6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对叠合楼盖可按现浇楼盖的规 定,假定在其自身平面内无限刚;楼面梁的刚度可计人翼缘作用 20
予以增大;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近似取为1.3~2.0。 5.3.7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 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0.75~0.85的调幅系数进行调幅。
予以增大;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近似取为1.3~2.0。
5.5.1装配整体式结构中《小型水轮发电机基本技术条件 GB/T27989-2011》,接缝的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接缝的受剪 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持久设计状况:
VidE ≤VuE/YRE
n; Vmua ≤Vue
1接头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中1级接头的性能要求,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灌浆套筒长度范围内,预制混凝土柱箍筋的混凝土保护 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预制混凝土墙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 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3套筒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 4灌浆套筒灌浆段最小内径与连接钢筋公称直径的差不宜 小于表6.5.3的规定。
表6.5.3灌浆套筒灌浆段最小内径尺寸要求
5.5.4纵向钢筋采用浆镭搭接连接时,对预留孔成孔上艺、孔 道形状和长度、构造要求、灌浆料和被连接钢筋,应进行力学性 能以及适用性的试验验证。直径大于20mm的钢筋不宜采用浆锚 搭接连接,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纵问钢筋不应采用浆锚搭接 连接。
6.5.5预制梁在梁端结合面应设置抗剪
满足下列要求: 1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 2预制梁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 预制梁端面除应设置键槽外(图6.5.6),且宜设置粗糙面,键 遭的尺寸和数量应按本规程第7.2.2条的规定计算;键槽的深度 不宜小于30mm,宽度w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不宜大于深度 的10倍;键槽可贯通截面,当不贯通时槽口距离截面边缘不宜 小于50mm;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 大于30°; 3预制剪力墙的项部和底部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设置 粗糙面,侧面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也可设置键 槽:键槽深度t不宜小于20mm,宽度w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
键槽贯通截面 【6)键槽不贯通截面
(6)键槽不贯通截面
不宜大于深度的10倍,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 面倾角不宜大于30°; 4预制柱的底部应设置键槽且宜设置粗糙面,键槽应均匀 布置,键槽深度不宜小于30mm,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 30°,柱顶应设置粗糙面; 5粗糙面的面积不宣小于结合面的80%,预制板的粗糙面 凹凸深度不应小于4mm,预制梁端、预制柱端、预制墙端的粗糙 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6mm。 6.5.7应对连接件、焊缝、螺栓或铆钉等紧固件在不同设计 状况下的承载力进行验算,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 计规范》GB50017和《钢结构焊接规范》CB50661等的 规定。 6.5.8当预制构件伸入梁、柱、墙等构件内进行连接时,构件
6.6.1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叠合楼盖。结构转换层、 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 层宜采用现浇楼盖。 6.6.2叠合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应满足在施工过程及使用阶段的裂 缝、变形及承载力要求; 2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宣小于60mm,后浇混凝土叠合层 厚度不应小于60mm。当叠合板用于屋面板时,后浇混凝土叠合 层厚度不宜小于80mm; 3当叠合板的预制板采用空心板时,板端空腔应封堵: 4预制板的宽度不宜大于3m,且不宜小于600mm,拼缝位 置宜避开叠合板受力较大部位。 6.6.3预制板的拼缝处,板上边缘宜设置30mm×30mm的
图6.6.3预制板拼缝倒角示意 1一预制板:2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
6.6.4叠合板可根据预制板接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按单 可板或双向板设计。当预制板块之间采用分离式接缝「图6.6.4 (α)」时,宜按单向板设计。对长宽比不大于3的四边支承叠合 板,当其预制板块之间采用整体式接缝[图6.6.4(6)、图 6.6.7]或无接缝[图6.6.4(c)】时,可按双向板设计。
图6.6.4叠合板的预制板块布置形式示意
1一预制板:2一梁或墙:3一板侧分离式接缝:4一板侧整体式接缝
6.6.5叠合板支座处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 人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纵 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6.5(a)]。 2单向叠合板的板侧支座处,当预制板内的板底分布钢 历伸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士中时,应符合本条第1款的要 求;当板底分布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宜在紧邻预制板顶面的后 浇混凝土叠合层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
预制板内的同向分布钢筋面积,间距不宜大于600mm,在板的 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在支座内锚固长 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 [图 6. 6.5 (b) ] 。
图6.6.5叠合板端及板侧支座构造示意 [一支承梁或墙:2一预制板:3一纵向受力钢筋:4一附加钢筋:5一支座中心线
6.6.6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配置附加钢筋(图 5.6.6),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 附加钢筋伸入两侧现浇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加钢 筋直径); 2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图6.6.6单向叠合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示意 1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一预制板:3一后浇层内钢筋:4一附加钢筋
5.6.7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 力方向上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接缝可采用后浇带形式,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后浇带中焊接、搭接 连接、弯折锚固; 3当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弯折锚固时 图6.6.7),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厚度不应小于10d,且不应小于120mm(d为弯 折钢筋直径的较大值): (2)接缝处预制板侧伸出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在后浇混凝土 叠合层内锚固,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两侧钢筋在接缝处重叠 的长度不应小于10d,钢筋弯折角度不应大于30°,弯折处沿接 缝方向应配置不少于2根通长构造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该方向 预制板内钢筋直径。
图6.6.7双向叠合板整体式接缝构造示意 一通长构造筋;2一纵向受力钢筋;3一预制板; 4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5一后浇层内钢筋
6.6.8: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应满足下列要求:
6.6.8: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应满足下列要求: 1桁架钢筋应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 2桁架钢筋距板边不应大于300mm,间距不宜大于600mm; 3桁架钢筋弦杆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腹杆钢筋直径不 应小于4mm:
DB13∕T 2072-2014 外墙外保温工程施工防火安全技术规程6.6.8: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应满足下列要求:
4桁架钢筋弦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6.6.9当未设置桁架钢筋时,在下列情况下,叠合板的预制板 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应设置抗剪构造钢筋: 1单向叠合板跨度天于4.0m时,距支座1/4跨范围内: 2双向叠合板短向跨度大于4.0m时,距四边支座1/4短跨 范围内; 3悬挑叠合板; 4悬挑板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 锚固范围内。 6.6.10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设置的抗剪构 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剪构造钢筋宜采用马形状,间距不宜大于400mm, 钢筋直径d不应小于6mm; 2马钢筋宜伸到叠合板上、下部纵向钢筋处,预埋在预 制板内的总长度不应小于15d,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50mm。 5.6.11阳台板、空调板宜采用预制构件或叠合构件。预制构件 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叠合构件的负弯矩钢筋应在相邻叠合板 的后浇混凝土中可靠锚固,叠合构件中预制板底钢筋的锚固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当板底为构造配筋时,其锚固应符合本规程第6.6.5条 第1款的规定; 2当板底为计算要求配筋时,钢筋应满足受拉钢筋的锚固 要求。
6.7.1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按其支承条件可分为梁承式、墙 承式和墙悬臂式等类型,在一般性民用建筑中,宜采用梁承式楼梯。 5.7.2预制楼梯宣设计成模数化的标准梯段,各梯段净宽、梯 段长度、梯段高度宜统一。 6.7.3楼梯板一端可滑动时,可不考虑楼梯参与整体结构抗震
计算,其滑动变形能力应满足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层间变 形的要求。预制楼梯端部在支承构件上的最小搁置长度应符合表 6.7.3的规定,且其设置滑动支座的端部应采取防止滑落的构造 措施。
表6.7.3楼梯在支撑构件上的最小搁置长度
6.7.4预制楼梯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00mm,宜配置连续的上部 钢筋,最小配筋率宜为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 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下部钢筋宜按两端简支计算确定并配置通 长的纵向钢筋。当楼梯两端均不能滑动时,板底、板面应配置通 长的纵向钢筋。
6.7.5预制楼梯栏杆宜预埋焊接件或预留插孔,孔边距楼梯边
6.8.1抗震性能化设计宜采用三维模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进行 多遇地震、偶遇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内力计算。 6.8.2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 构类型和不规则性DB37∕T 4383-2021 混凝土结构硅烷浸渍技术规程,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属设施功能的要求、投资 大小、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因素制定性能目标。 6.8.3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分为A、B、C、D四个等级,结构抗 震性能分为1、2、3、4、5五个水准,每个性能目标均与一组在 指定地震地面运动下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相对应(表6.8.3)。 6.8.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可按表6.8.4进行 宏观判别。
6.8.5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充许出现塑性变形的区域、效应